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贞观长歌(大唐崛起风云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你讲述贞观盛世珍闻秘史,解读一代名君传奇人生。全书以图文配合的方式为你精彩展示了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多面君王——李世民的人格魅力:他武功盖世,文采出众,是少有的打天下和坐江山都很在行的奇才;又是安内攘外、开疆拓土、融合民族的“天可汗”;还是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敬天爱民的贤君;也是杀害兄弟、不拘行迹的性情中人。全书重现了令人神往的贞观盛世,探秘索隐,用大量笔墨着力讲述尘封千年的盛世秘史,揭示人们所熟知、史实又鲜为人知的隐情内幕。

内容推荐

地处唐朝故都的三秦出版社,约请国内唐史专家,挟史家之卓识,用妙趣横生的文字,向您展示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多面君王——李世民的人格魅力:他武功盖世,文采出众,是少有的打天下和坐江山都很在行的奇才;又是安内攘外、开疆拓土、融合民族的“天可汗”;还是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敬天爱民的贤君;也是杀害兄弟、不拘行迹的性情中人。全书重现了令人神往的贞观盛世,探秘索隐,用大量笔墨着力讲述尘封千年的盛世秘史,揭示人们所熟知、史实又鲜为人知的隐情内幕。图文并茂,情景交融,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史传佳作。

目录

引言

从头说贞观

李世民的血统之谜

一 李氏家族胡族血统揭谜

二 冒充陇西李氏大族

三 李世民降生武功别馆

四 李世民和他的兄弟们

拿下强敌

武功盖世李世民

一 太原起兵的内幕

二 绝敦煌公李世民政取长安

三 追风骏足“白蹄乌”与西平薛举

四 岗军兴亡之谜

五 秦王东征王世充

六 十三棍僧救唐王

七 “定杨司汗”的覆灭

八 扫平河北刘黑闼

谜谜谜

玄武门内玄机大揭秘

一 从刘文静被杀说起

二 紧张的父子关系

三 咄咄逼人的秦王

四 太子与齐王府集团

五 兄弟反目后宫倾轧

六 北门喋血与秦王登基

七 李世民纳弟媳是“乱伦”吗

八 晚景凄凉的唐高祖

贞观团队

和谐亲密看君臣

 一 宽赦政敌

——东宫集团人物的命运

1.可为人镜的魏徵

2.家风严整的王硅

3.勇猛善战的薛万彻

 二 凌烟阁里论功臣

1.著名军事家李靖

2.祖籍于阗的尉迟敬德

3.徐懋功是瓦岗军军师吗

4.山东豪杰秦叔宝

5.草莽英雄程知节

6.有始无终的侯君集

 三 贞观宰相群体

1.足智多谋房玄龄

2.能断大事杜如晦

3.皇家姻亲长孙无忌

4.首鼠两端的封德彝

5.出身微贼的马周

6.忠实敦厚的岑文本

 四 帝王楷模

1.贞观论治的总结

——《贞观政要》

2.虚心纳谏开刨盛世

3.轻徭薄赋减民负担

4.擦亮帝王成长的镜子编撰《帝范》

大版图

李世民马上统河山

 一 东突厥汗国是如何覆灭的

 二 唐朝为什么要平定吐谷浑

 三 漠北强国薛延陀兴亡始末

 四 李世民为什么要灭亡高昌

 五 安西四镇的建立与丝绸之路的畅通

美女来了

大交流 大融合 大国崛起

 一 文成公主与唐蕃和亲

1.吐蕃松赞干布求婚始末

2.文成公主是如何入藏的

3.唐蕃和亲对后世有何影响

 二 民族内迁与民族融合

1.内迁民族融入汉族

2.长安城的胡化风气

3.唐朝蕃将如多少

 三 开放的社会风气

1.玄奘西天取佛经

2.大唐与天竺之战

3.外来文化的传入

4.外来物种的引进

撩起后宫的闱帐

妃妾子女面面观

 一 内宫后妃

  1.唐朝皇帝后妃知多少

  2.贤明的长孙皇后

  3.知书达理的徐贤妃

  4.初入宫闹的武媚娘

 二 废立太子风波

  1.屡教不改的太子

  2.一次流产的政变

 三 李治为什么被立为太子

1.急于夺嗣的魏王李泰

2.渔翁得利的晋王李治

 四 李世民子女的生死荣辱

  1.吴王李恪被诛之谜

  2.安康公主与驸马独孤彦云

  3.其他诸子的生平情况

没有任期制

走向反面的李世民

 一 李世民为什么要征讨伐高句丽

2.铩羽而归的李世民

3.发现名将薛仁贵

4.失败原因细探究

 二 贞观末年的内耗

 三 奢侈的晚年生活

 四 特长与嗜好

1.酷爱书法

2.喜撰诗文

3.嗜好良马

五 李世民死亡之谜|212

1.嗜食丹药

2.临终遗命

诸多悬念

留给后人待破解

 一 陵址的选择与营建

 二 昭陵地宫之谜

 三 昭陵陪葬墓与文物

后记

试读章节

李世民虽不是唐王朝的开国之君,但唐王朝的创建和巩固却与他的努力分不开。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李世民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在隋末唐初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为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拿下强敌 武功盖世李世民

一、太原起兵的内幕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从右骁卫将军出任太原留守。谁也想不到,这一看似平常的事件却成为历史转折的重要契机。说它看似平常是因为大业十一年李渊先后击溃毋端儿和入侵的突厥,战功卓著,出镇军事要冲是顺理成章的事;说它成为历史转折的重要契机,是因为李渊从此与隋王朝分道扬镳,走上了起兵反隋的道路。

隋代的河东比现在的山西稍大一些,有河东、河内、长平、文城、临汾、上党、离石、太原、龙泉等十五个郡,由于地处黄河以东,所以称为“河东地区”。其中太原郡治晋阳(今山西太原)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最著名的军事重镇。史载晋阳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进可攻、退可守,是御防突厥入侵的重要屏障。由于太原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因而中原地区的统治者往往委派最亲信的人镇守此地。隋炀帝在当晋王的时候就曾出镇过太原,汉王杨谅、代王杨侑也曾镇守过太原。虽然河东地区并不是隋代最主要的经济区,但它对隋王朝而言无疑是很重要的地方。

在隋代,河东北部地区生活着突厥、稽胡等少数民族。隋文帝末年,突厥启民可汗曾臣属于隋王朝,但是好景不长,隋王朝与突厥始毕可汗关系恶化,突厥在河东地区屡起战端。隋末天下大乱,盗匪猖獗,豪强并起。炀帝连年用兵,大兴土木,无休止地搜刮民脂民膏,使得许多善良百姓铤而走险,成为啸聚山林的盗匪。历山飞是最有名的盗匪之一,他的存在直接威胁着隋王朝在山西地区的统治。除历山飞之外,在山西威胁隋王朝统治的还有刘武周等人。刘武周本是隋王朝的鹰扬校尉,他在大业十三年(617年)从马邑(今山西朔县)起兵,杀死郡太守,聚兵万余,攻占雁门、楼烦、定襄等郡,自称皇帝,建元天兴。不仅如此,他还依附突厥,多次引突厥之兵向太原城发起进攻。

李渊出任太原留守时,山西地区的形势是错综复杂的,李渊父子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李渊是一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早在大业九年(613年)就看出隋祚将亡,并产生了取代隋王朝的想法。隋炀帝派他镇守太原,他在内心有说不出的高兴,认为这是天赐良机,就与他的儿子们积极准备,成为山西地区最重要的反隋力量。

为了起兵反隋,李渊父子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史书记载,李渊初至并州,准备首先肃清境内”盗匪”,然后徐图发展。但在镇压甄翟儿之后,他很快意识到,与起义军为敌,易广泛树敌,这样会妨害自身力量的积累。所以他一方面虚张声势,摆出与农民起义军决一死战的架势;另一方面命其长子李建成与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诸军事集团紧密联系,命次子李世民在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招兵买马,积蓄实力;他自己也广泛搜罗人才,逃避征辽诏令的隋王朝官员、犯法逃亡的有罪之人全都委以重任。

在这个过程中,李渊深深地感到突厥是他起兵最大的隐患。因为在大业十三年(617年)三月刘武周称帝依附突厥以后,太原和突厥之间再也没有了军事缓冲区,突厥骑兵屡屡兵临城下。如大业十三年五月,突厥数万骑兵突然奔袭太原,在敌众我寡不能一战的情况下,李渊指挥若定,先以空城计乱敌心智,再以伏兵虚张声势,突厥才疑虑而退。随后,李渊手启始毕可汗,卑辞厚礼,派刘文静出使突厥,提出了“人口土地归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的交换条件,更不惜以“称臣”的屈辱代价换来了突厥士兵的鼎力相助,成功地化敌为友。

隋炀帝在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时,曾派心腹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为副留守,以图牵制。王、高二人见李渊父子大肆募兵,疑其将反,图谋在晋祠祈雨之时突袭李渊。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先发制人,指使鹰扬府司马刘政会告王、高二人谋反,即时逮捕。两天后,即以“通突厥”的罪名处死。同年六月,西河郡不肯听从渊命。李渊派建成、世民率新募兵攻击,郡丞高德儒据城固守。破城之日,只斩高德儒一人,余者秋毫无犯。

大业十三年初,李渊以“伐辽”为借口,指使刘文静矫诏发太原、西河、雁门、马邑人年龄二十以上、五十以下者为兵。当年二月,刘武周反,李渊遂以“讨刘”之名自行募兵,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也在李世民的领导下招兵买马,很短的时间内就聚集起了一支万余人的队伍。大业十三年四、五月间,形势继续朝着有利于李渊父子的方向发展。先是李密为首的瓦岗军牵制了隋王朝的主要作战部队,而瓦岗军也被隋军所阻,无力攻占东都,更不能西进关中;随后,镇守关中的庞玉、霍世举部奉令救援东都。关中空虚,起事的时机已经成熟。

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杀王威、高君雅,正式起兵反隋。六月,李渊采纳裴寂建议以“尊隋”号令群雄,传馓诸郡,改旗易帜。李渊自称大将军,建大将军府,设三军,以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领左军;以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领右军;以李元吉为姑臧公,领中军。起兵之后,李渊父子把矛头直接指向了隋王朝的首都——大兴城,也就是后来的长安城。

关于太原起兵的主谋,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其所著的《资治通鉴》一书,把李渊描写成一个优柔寡断、毫无主见的人,认为太原起兵的主谋是李世民。在决定起兵大计时,李渊叹息地对李世民说:“我想了一夜,认为你的主张也很有道理。今日破家亡身都由你了,化国为家也靠你了。”这种记载显然与史实不符。由于李世民后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戮弟,逼父让位,这种行径与古代伦理格格不入,而李世民在旧史家看来又是所谓明君,为了掩盖其夺取帝位的行为,就采取了颂扬其功绩的手法,认为李世民是太原起兵的决策者。既然连起兵反隋这样的大事都是由李世民决定的,而唐王朝的江山又是由于实施了这个决策才获得的,那么李世民获取帝位也就顺理成章、无可指责了。

P15-17

序言

唐朝,一个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历史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的先辈创造的光辉业绩,为我国历史增添了一道道夺目的光彩,也使当时的世界各国为之惊叹,为之向往。

大唐帝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最具影响力的伟大国家之一。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唐朝与当时中亚、西亚、南亚乃至于欧洲的东罗马帝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至今在丝绸之路沿线分布的众多文化遗址,仍然放射着迷人的光彩,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致使许多人甘于冒着严寒酷暑,踏进茫茫戈壁和沙漠,试图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  在世界的东方,大唐文化更是吸引着高丽、新罗、百济、日本等国,不断地派出留学生、遣唐使到唐朝学习或建立密切的关系,唐朝的法律、制度、教育、文学、艺术乃至于生活习俗,无不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刻地影响,汉字教育与儒学教育是这些国家最基本的教育内容,甚至中国化的佛教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都传到了那里,并产生了广泛地影响。日本学者关于东亚汉文化圈的提法,就是基于以上认识而提出的。

唐朝又是一个民族融合不断加快的历史时期,许多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与内地的汉族交错杂居,生活习俗相互影响,经济文化密切交流,从而使得大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唐朝还是一个开放的历史时代,大批的胡商涌入中国,如粟特人、阿拉伯人、突厥人、回纥人等,他们的到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与此同时,各种外来宗教也进入中国,除了佛教之外,还有景教、摩尼教、火袄教、伊斯兰教等。唐朝政府对这些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允许他们在中国境内传教,以满足唐朝境内各民族、各国之人信仰的需要,从而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宗教政策最为宽松的一个国度。

所有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与唐朝初期所奠定的坚实的基础分不开的。在唐朝初期的武德、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批的英雄人物,他们独领风骚,驰骋在当时的政治与军事舞台之上,不仅开创了大唐帝国崛起的伟大事业,而且也成为后人仰慕的风流人物。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他是强大的大唐帝国的创建者之一,他平定了突厥、薛延陀、吐谷浑、高昌等周边政权,与吐蕃建立了和亲关系,稳定了边疆地区的社会秩序,有利于各族人民的休养生息,因而被各民族人民共同尊为“天可汗”;他在西域设置了安西四府,有力地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他推行的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促进了唐朝初年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唐太宗手下还有一大批各类人才,著名政治家有魏徵、房玄龄、杜如晦、马周、王硅等人,著名的军事家或将领有李靖、李勋、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侯君集、薛万彻等人,这些人才众星拱为般地辅佐着唐太宗,共同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由于历史久远的原因,在这一时期的相关记载中仍有许多扑朔迷离的历史之谜存在。如李唐家族的胡族血统之谜,太原起兵的决策者之谜,唐初功臣刘文静被杀之谜,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之谜,玄武门之变的内幕及性质之谜,尉迟敬德、徐懋功、程知节生平之谜,唐初后宫生活之谜,贞观中期争夺太子宝座之谜,唐太宗纳弟媳为妃之谜,唐太宗神秘死亡之谜……为了正确解开这许多谜底,就需要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努力探索,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

后记

众所周知,汉唐时期是我国古代两个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其中大唐帝国的影响还要更大一些,这不仅表现在对唐以后历史进程的影响上,还表现在对当时整个世界历史的影响上。而唐朝这种地位的奠定却是在其初期就已经形成了,正因为如此,对唐朝初期历史的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比较充分的,并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沉淀在学术殿堂之内,且比较分散,将这一段历史的亮点集中地用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写出来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而本书正是为了弥补这个缺憾而撰写的。除了采用比较流畅的文字叙述外,还附有大量的彩色和黑白插图,尽量做到图文并茂,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在三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约请了国内隋唐史学界几位年富力强的学者共同承担了本书的撰稿工作。具体分工情况如下:第一部分由王颜撰写,第二、三部分由王双怀撰写,第四部分由杨希义撰写,第五、九部分由胡元超撰写,第六、八部分由拜根兴撰写,第七部分由杜文玉撰写,此外,引言与后记以及全书的统稿工作,均由杜文玉承担;全书的图片由杜文玉、昭陵博物馆提供。

在本书的策划与撰写过程中,三秦出版社的费润民、赵建黎、贾云等先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昭陵博物馆也提供了很多帮助,尤其是贾云先生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意见,使本书更贴近影视史学和市场的需求,并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杜文玉

                    2007年1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贞观长歌(大唐崛起风云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杜文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61824
开本 16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421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41
16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5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