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编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共50册)》涉及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及军事科学等近百种学科门类古往今来的基本知识,是一套可移动的阅读型百科全书。
《思辨之光》讲述了中国哲学从先秦到近代的有关知识,可供读者朋友们阅读学习。
图书 | 思辨之光/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编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共50册)》涉及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及军事科学等近百种学科门类古往今来的基本知识,是一套可移动的阅读型百科全书。 《思辨之光》讲述了中国哲学从先秦到近代的有关知识,可供读者朋友们阅读学习。 内容推荐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编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共50册)》涵盖美术、文学、历史、地理、军事、医学、建筑等10余个学科,内容与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上课学习和课后知识的加强和扩展都十分有帮助。在学科内容上,选取与大众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或知识领域,如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在条目的选取上,侧重于学科或知识领域的基础性、实用性条目;在编纂方法上,为增加可读性,以章节形式整编条目内容,对过专、过深的内容进行删减、改编;在装帧形式上,在保持百科全书基本风格的基础上,封面和版式设计更加注重大众的阅读习惯。因此,普及版在充分体现知识性、准确性、权威性的前提下,增加了可读性,使其兼具工具书查检功能和大众读物的阅读功能,读者可以尽享阅读带来的愉悦。 《思辨之光》讲述了中国哲学的有关知识。 目录 一 概述 1.中国哲学研究的问题 2.中国哲学的特点 二 先秦百家争鸣的哲学 1.先秦哲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2.先秦哲学的主要思想流派 3.先秦哲学的主要观点 三 中国哲学的感通期——秦汉时期的哲学 1.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神学哲学 2.王充天道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3.秦汉哲学的主要观点 四 中国哲学的玄学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 1.玄学的兴起 2.玄学的四个发展阶段 3.玄学的基本特点 4.玄学的主要观点 五 中国哲学的冲融期——隋唐时期的哲学 1.佛教宗派哲学 2.道教、儒教哲学 六 中国哲学的造极期——宋元明清时期的理学 1.理学讨论的问题 2.理学流派 3.理学的发展演变 七 近代中西会通的新学 试读章节 3.先秦哲学的主要观点 (1)天道观 关于宇宙本质的一种学说。商周把天看成是至上神,称“帝”、“天帝”、“上帝”,作为世界的最高主宰。卜辞中记载了商周卜问上帝的文字。大约产生于殷周之际的《周易》古经,将早期八卦概念系统化,《易传》以八种自然界最基本的现象,说明宇宙的生成和万物间的联系和变易。西周灭殷后以较为哲理化的“天命”观代替了神灵观念。周公提出了“天命靡常”、“敬德”、“保民”的观点,认为天命以人之是否有德为转移,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人为的作用。在周室东迁前后,一些诗人提出了疑天与责天的思想,周太史伯阳父以“天地之气”的秩序,即“阴”和“阳”的相互关系来说明地震现象。孔子很少谈论天道,但肯定天命。战国初墨子反对孔子的天命,而宣扬天志。老子否认天是最高主宰,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把中国理论思维推进了一步。以后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观点,而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观点。《管子》提出了“精气说”,发展了早期关于“气”的学说。战国末年,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学说。韩非继承了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运用了老子的辩证法,并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范畴。 (2)人道观 关于人生和为人之道的学说。相对天道观而称人道观。周公提出以德配天。他“制礼作乐”以规范人的社会关系。西周末年以来,兴起了重人事与祸福依人的思想。孔子重视人道,他认为人类生活的最高原则是仁,即“爱人”,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讲的仁是有差等的,认为礼体现仁,说“克己复礼为仁”。墨子认为仁的实际涵义是“兼爱”,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墨家讲“爱无差等”。老子主张以“无为”、“抱朴”为人生的准则。孟子宣扬孔子仁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把仁义礼智与人的本性联系起来,认为人的本性中含有仁义礼智的萌芽,称之为“四端”,四端是人所以区别于禽兽的所在。苟子与孟子相对,提出性恶论,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并不在于人性本善,而在于对生物本性的改造。庄子宣扬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追求所谓“逍遥”的精神境界,企图脱离纷争的社会现实。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强调改造自然的重要。 (3)知行观 关于人的知识来源、过程和求知方法的学说。孔子虽然承认“生而知之者上也”,但也强调“学而知之”,肯定多见多闻的重要,兼重“学”与“思”。墨子提出判断言论的是非标准问题,认为以过去的历史经验、当时人民的感觉经验,以及实际运用的效果来确定言论的是非。孟子强调理性认知的重要,强调思维的价值,区别了“耳目之官”与“心之官”的不同职能,认为“心之官则思”。老子区别了“为学”与“为道”,提倡无知,但强调识道。老子又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认识方法,要求排除感情欲望对于认知的干扰。后期墨家在《墨经》中把知识分为三种,即“闻知”、“说知”、“亲知”,三者不可偏废,肯定了认知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作用。《管子》书中提出“所知”与“所以知”的认知范畴,提倡“静因之道”的认知方法。荀子比较详细地讨论了知识来源与认知方法的问题,提出“虚壹而静”的认知方法,强调“解蔽”的必要。 (4)名实论 关于名称与现实、概念与实在之间关系的学说。孔子主张“正名”,强调名实相符。墨子认为只会念诵事物的名称而对于实际事物不能正确选取,是没有价值的。老子提出名的相对性问题,说“名可名,非常名”,“道常无名”,认为道作为最高本原是难以用名和言表达清楚的。庄子发展了老子的观点,认为实是产生名的根本。惠施的“历物之意”十个命题,主要论述事物的异同关系,强调异同的相对性,也与名实问题相关。公孙龙肯定名是实的称谓,论辩抽象概念与具体实物的关系,主张“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白马非马”是说“白马”的具体概念不同于“马”的一般概念。“离坚白”是说明石的坚的概念与白的概念没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后期墨家将名划分为达名、类名、私名。达名即普遍概念、类名即分类概念、私名即个别事物的特称。这些不同层次的概念所反映的实,有不同的范围。苟子强调正名的重要性。他提出“制名以指实”、“约定俗成”的原则,坚持实同则名同,实异则名异,并依据事物客观属性的联系与区别,将名分为“大共名”、“大别名”、“小别名”,认为共中有共,别中有别,推至不能再“共之”、“别之”为止,以此为“制名之枢要”。他分析了名、实、乱的三种情况,即以名乱名,以实乱名,以名乱实,称为“三惑”。这是对先秦名实争论的总结。先秦名实观涉及概念判断、推理等许多领域,为中国逻辑学的建立和发展开出了路向。 综上而论,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发端,是形成学派和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具有自己的历史特点。它广泛地探讨了宇宙本原和自然规律问题、天人关系问题、人性善恶问题、认识论和逻辑学问题等等,把哲学研究伸展到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内容极为丰富,已包含着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哲学观点的胚胎和萌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先秦哲学就其探讨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而言,可以和古希腊哲学相媲美,是中国和世界哲学史上的灿烂篇章。 P45-48 序言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国家重点文化工程,是代表国家最高科学文化水平的权威工具书。全书的编纂工作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先后有三万多名各学科各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科学家、专家学者参与其中。1993年按学科分卷出版完成了第一版,结束了中国没有百科全书的历史;2009年按条目汉语拼音顺序出版第二版,是中国第一部在编排方式上符合国际惯例的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承担着弘扬中华文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在人们的固有观念里,百科全书是一种用于查检知识和事实资料的工具书,但作为汲取知识的途径,百科全书的阅读功能却被大多数人所忽略。为了充分发挥《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功能,尤其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功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以系列丛书的方式推出了面向大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为实现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目标,在学科内容上,选取与大众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或知识领域,如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在条目的选取上,侧重于学科或知识领域的基础性、实用性条目;在编纂方法上,为增加可读性,以章节形式整编条目内容,对过专、过深的内容进行删减、改编;在装帧形式上,在保持百科全书基本风格的基础上,封面和版式设计更加注重大众的阅读习惯。因此,普及版在充分体现知识性、准确性、权威性的前提下,增加了可读性,使其兼具工具书查检功能和大众读物的阅读功能,读者可以尽享阅读带来的愉悦。 百科全书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覆盖人类社会各学科或知识领域的知识海洋。有人曾说过:“多则价谦,万物皆然,唯独知识例外。知识越丰富,则价值就越昂贵。”而知识重在积累,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希望通过《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的出版,让百科全书走进千家万户,切实实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社会功能。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 2013年6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思辨之光/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09624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2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80 |
出版时间 | 2015-09-01 |
首版时间 | 2015-09-01 |
印刷时间 | 2015-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少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92 |
CIP核字 | 2015215680 |
中图分类号 | B2-49 |
丛书名 | |
印张 | 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67 |
高 | 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