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族风情/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编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共50册)》涉及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及军事科学等近百种学科门类古往今来的基本知识,是一套可移动的阅读型百科全书。

《民族风情》讲述了中国民族学的有关知识,可供读者朋友们阅读学习。

内容推荐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编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共50册)》涵盖美术、文学、历史、地理、军事、医学、建筑等10余个学科,内容与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上课学习和课后知识的加强和扩展都十分有帮助。在学科内容上,选取与大众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或知识领域,如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在条目的选取上,侧重于学科或知识领域的基础性、实用性条目;在编纂方法上,为增加可读性,以章节形式整编条目内容,对过专、过深的内容进行删减、改编;在装帧形式上,在保持百科全书基本风格的基础上,封面和版式设计更加注重大众的阅读习惯。因此,普及版在充分体现知识性、准确性、权威性的前提下,增加了可读性,使其兼具工具书查检功能和大众读物的阅读功能,读者可以尽享阅读带来的愉悦。

《民族风情》讲述了中国民族学的有关知识。

目录

一 中国民族概览

 1.历史沿革

 2.文化交融

二 中国民族节日庆典

 1.汉族的春节

 2.蒙古族的那达慕

 3.维吾尔、回、哈萨克等民族的共同节日——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4.藏族的雪顿节

 5.彝族的火把节

 6.傣族的泼水节

 7.布依族的六月六

 8.苗族的龙船节

 9.景颇族的目脑节

 10.白族的三月街

三 中国民族音乐舞蹈

 1.回族的花儿

 2.维吾尔族的木卡姆

 3.纳西族的丽江古乐

 4.侗族的大歌

 5.瑶族的长鼓舞和铜鼓舞

 6.土家族的摆手舞

 7.傣族的孔雀舞

 8.拉祜、苗、彝等民族的芦笙舞

 9.蒙古族的长调和马头琴

 10.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玛纳斯》

四 中国民族文体娱乐

 1.哈萨克族的“姑娘追”

 2.侗、壮、仡佬等民族的抢花炮

 3.壮族的歌圩

 4.达斡尔族的传统曲棍球活动

 5.维吾尔族的达瓦孜

五 中国民族传统服饰

 1.满族的旗袍

 2.赫哲族的鱼皮衣

 3.彝族的擦尔瓦

 4.朝鲜族的则高利和契玛

六 中国民族传统艺术

 1.苗族的蜡染

 2.上家族的织锦

 3.藏族的唐卡

 4.侗族的风雨桥

 5.汉族的年画

七 中国民族宗教风俗

 1.羌族的宗教和祭祀文化

 2.高山族的原始宗教和祭祀

试读章节

1.汉族的春节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其远古的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是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西周时,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战国时期,华夏已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秦汉时期汉族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历代均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汉族历来勤劳俭朴、富于创造精神。古代科学技术如天文、数学、农学、医药学、冶炼术、建筑学等都在世界文明史上卓有成就,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以及养蚕、织造丝绸、制瓷、制茶等技术,对世界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无论在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还是风俗习惯、衣食住行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丰厚的民族传统。

在汉族的传统风俗中,有一个自古沿袭至今仍是人们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即春节。它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新年节日。据说新年第一天拜祭天地的习俗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但在汉代以前,不同朝代时间也不一样。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汉武帝颁布《太初历》,规定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始成定制。古人认为这一天是“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常在这时举行朝贺,迎神祭祖,占卜气候,祈求丰收,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逐渐形成内容丰富的节日习俗。古代对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有过很多称谓,如元日、改岁、新元、元旦等,清代多称“元旦”、“元日”。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采用公历纪年,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于是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了。

在传统习俗中,从元旦前直到元宵节,都属新年的范围。一般在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北方多在二十三日)过小年。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到天庭奏事,民间百姓要在这时祭灶。灶王爷负责管理家里的灶火,被视为家里的保护神。二十七日至二十八日,人们要打扫屋舍、沐浴更衣,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的到来。三十日,即除夕,俗称大年。此时是家人团聚、吃年夜饭的重要时刻,而且要守岁,即熬夜不睡觉,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据说老年人守岁是“辞旧岁”,有珍惜时光的含义;年轻人或晚辈守岁,是为父母、长辈祈福。北方的年夜饭习惯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含义。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取红红火火、吉庆有余的寓意。有的地方过春节吃年糕,寓意生活一年比一年高。古时元旦辰时起,家人团拜,然后去给亲朋好友拜年。这期间,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能用针线。还要贴门神和春联、放鞭炮,过去有驱逐瘟疫恶鬼之意,现在则是吉庆祥和的象征和一种喜庆的娱乐活动。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即之前春节期间的一些禁忌这天可以打破,而且这天要迎接财神,商铺也开始营业。至正月十五日,是春节活动的高潮。正月十五称上元,上元之夜叫元夜,也叫元宵,所以这天又称元宵节。根据民间的传统习惯,多在这一天吃年糕,包饺子,煮汤圆(北方为“元宵”)。元宵节又名“灯节”。在节日期间的夜晚人们张灯赏灯。唐代时一般从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张灯三夜,宋代增为五六夜,明初时还曾张灯十夜。灯会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花灯的种类和工艺日益多样、复杂,灯会上还有猜灯谜、耍龙灯、踩高跷、划旱船等娱乐活动,热闹非凡。过完元宵节,春节也即结束。

P18-21

序言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国家重点文化工程,是代表国家最高科学文化水平的权威工具书。全书的编纂工作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先后有三万多名各学科各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科学家、专家学者参与其中。1993年按学科分卷出版完成了第一版,结束了中国没有百科全书的历史;2009年按条目汉语拼音顺序出版第二版,是中国第一部在编排方式上符合国际惯例的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承担着弘扬中华文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在人们的固有观念里,百科全书是一种用于查检知识和事实资料的工具书,但作为汲取知识的途径,百科全书的阅读功能却被大多数人所忽略。为了充分发挥《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功能,尤其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功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以系列丛书的方式推出了面向大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为实现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目标,在学科内容上,选取与大众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或知识领域,如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在条目的选取上,侧重于学科或知识领域的基础性、实用性条目;在编纂方法上,为增加可读性,以章节形式整编条目内容,对过专、过深的内容进行删减、改编;在装帧形式上,在保持百科全书基本风格的基础上,封面和版式设计更加注重大众的阅读习惯。因此,普及版在充分体现知识性、准确性、权威性的前提下,增加了可读性,使其兼具工具书查检功能和大众读物的阅读功能,读者可以尽享阅读带来的愉悦。

百科全书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覆盖人类社会各学科或知识领域的知识海洋。有人曾说过:“多则价谦,万物皆然,唯独知识例外。知识越丰富,则价值就越昂贵。”而知识重在积累,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希望通过《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的出版,让百科全书走进千家万户,切实实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社会功能。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

2013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族风情/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096160
开本 16开
页数 1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少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192
CIP核字 2015215716
中图分类号 K892.3-49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7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