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岛飞起(童年的澎湖湾)
内容
编辑推荐

大陆的很多人对澎湖这地方都不熟悉,顶多只听过潘安邦的《外婆的澎湖湾》。当作者回首望见这座岛,邀你一起来分享他的童年往事。

亲情、自然之情、友情、爱情、动物之情、知识之情……这些都是作者小时候曾经历过的,借由张嘉骅编著的《风岛飞起·童年的澎湖湾》,现在也将传递给你。

内容推荐

张嘉骅写《风岛飞起·童年的澎湖湾》,背景放在童年,写的是一个多风的岛屿,一本“被海风侵蚀的照相簿”。八岁那年,他随家人搭乘轮船从高雄港抵达澎湖马公,那里的咾咕石墙、翻飞的浪花、跳得太快的弹涂鱼,还有沙滩、岩礁、大海螺和从窗缝渗进来的冷风,组成了记忆中一幅永恒的海景图。

目录

风岛飞起来了

在风中的狗

暗恋

最爱一座风的岛

沉睡在大海里

会绣花的大儿子

绣花布鞋

雕刻一座小岛

阿宏

睡在爸爸怀里

后记:回首望见一座岛

试读章节

长久以来,我心里藏着一座岛。

这座岛,一般人称作澎湖,但我宁可叫它风岛。

一年四季中,岛上经常起风。风,有时候大,有时候小,有时候狂得不得了。传说在古代,有个天神为了感情问题而“发疯”,便在这里凿了一个出气用的风柜洞,因此风岛才会这么多风。

海水不时在我胸膛涌动,海浪翻滚,一波接着一波。多少年了,我珍惜心里所藏的这座岛,就如同珍惜在岛上度过的那段岁月——时常摩挲着摩挲着,时常忍不住叫喊出来:“啊,那就是我的风岛,我的童年……”

躺在床上,我想起从前,于是眼前变得模糊,记忆也飘得很远……

我的风岛,我的童年……

其实,刚开始,风岛还不属于我。因为对我来说,它只是一个我们必须把家搬过去的地方。

我才八岁,跟着家人,搭着轮船,从高雄港抵达马公市。抵达时,我早已吐过好几回,晕得站都站不稳。

_上了码头,闻到一阵怪味。原来前面不远处,有个大大的方木箱,里头装着好多好多的海虾。海虾灰灰的,挤成一堆,而且发出一股腥臭。几个用布蒙着脸的“欧巴桑”(年长妇女),围着木箱,正把虾头一只只地扭断,把虾壳剥掉,手拿针锥挑出虾的沙筋,留下海虾的嫩肉。我看了,一时感觉不怎么对,又呕了出来。

妈赶紧过来为我拍背,一边拍,一边挖苦着,说她怀我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c

我才不是怀孕咧!我只是感到恶心!抬头一望,看到房屋、道路,甚至于天空,都长得跟海虾一样的灰。天哪!这是什么灰姑娘住的“灰”地方?心头一沉,心情也跟着变得灰灰的。

家具都已先行托运到新居了。爸正在整理随身的行李。弟弟和妹妹坐着发呆。我看了看姐,姐也是一副感觉不怎么样的表情。

我们会在这里待多久?会在这里永久居住吗?想问爸,可是不敢。

爸从早先上船一直到下船,很少开口,沉默得有点可怕。天晓得他使的是什么看穿心事的本领,竟把姐、我、弟弟和妹妹四个孩子叫了过去,开始“精神讲话”起来:“你们心里别嘀咕!爸爸因为调职,从台湾把你们带到这里来,是万不得已。但是能把你们带来,就一定能带你们回去。看着吧。最快三年,最慢四年……”爸爸当了十几年军人才当警察的,讲话一向雄赳赳、气昂昂,做事喜欢讲计划,而且眼睛炯炯有神,经常瞪得人发慌。

我们像小兵一样站着,不敢乱动。

我们都清楚,爸一旦为了事情教训起来,总不爱人家分心。记得有一回听训时,我忍不住举手挥赶一只在我脸上停留的讨厌的苍蝇,立刻惹来爸爸屈指在我脑袋上狠狠敲了两下。

这种“机动性”的惩罚,爸爸称作“给你两金刚”。

一开始,我不懂,以为爸爸说的是“给你两斤缸”。奇怪!水缸不用“个”来算,为什么要用“斤”来算?后来我弄懂了,是“金刚”,而不是“斤缸”。可是我又不能不疑问,“金刚”不就是大猩猩的另一种称呼吗?

不管怎么,反正“金刚”给得很痛。每次听爸爸训话,最担心的就是他给我“金刚”,甭说两只“金刚”,最好连一只“金刚”也别给。

是1970年的秋天吧,到澎湖的第一天,在码头上,爸爸还说:“这里的环境虽然很差,但是你们在学业上却不能不努力。要用功读书,以后才能有所成就,为爸爸争一口气……”

爸爸的乡音很重,每次“学”都念成“xiao”。就在他说这些话的时候,码头突然起了风。

风有点冷。P1-4

序言

青少年儿童读物里,散文是最具“原味儿”的一种文体,以中小学语文课本来说,诗歌、儿歌、故事、寓言、童话、散文、小说等,都曾涵盖在内,但多会依据年龄层做一个适当比例的分配,譬如小学高年级,课本内容不会出现儿歌;低年级,也不会安排小说;到了中学,又多了散文体的论理、应用、书信、札记等内容,更少有幻想童话、故事一类,主要原因,就是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属性,在语文教育上也各有学习方向。唯有散文,几乎不受任何年龄段的限制。可以说,从小学到中学,我们接触最频繁的文体,应该就是散文了。

儿童文学里的散文篇幅一般都在千把字。叙事、抒情、说理,或夹叙夹议,或一路“吟风颂月”,没有写作公式,既可以写得如诗那样雅致动人,也可以童话般活泼有趣,更可以用小说对话传达作者直接的心绪,就算其间插入一则寓言、谜语,也绝不见唐突,所以若问我,儿童文学里最有弹性、变化性的是哪种文类呢?我会说是“散文”。

我喜欢读散文,是因为散文天地宽广之外,更具有一种“真情实感”的特质,所以每读一篇散文,就获得一次珍贵“聆听”的经验,仿佛走进神交朋友独特的心灵世界里,分享了他人生命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而结果往往也是满心喜悦的,因为我总能在作品中读出纯真的“爱”与“美”。

曾有文友问我,何以大多数的儿童散文内容都偏重童年回忆?难道除了童年,没有其他题材可写吗?

不是的。在我看来,童年只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既是发生事件的背景,也是叙述者与读者最近距离的沟通。人的一生,来自不同阶段的联结,走出童年,童年并没有真正结束。童年是人之初,它像一株幼苗的根,如果连根拔起,生命的记忆就中断了,一个缺少童年回顾的写作者,他的生命历程会有缺失的。

如果我们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篇小说,童年就是开头“第一章”。

没有谁的开头和结尾会是一样的。

张嘉骅写《风岛飞起·童年的澎湖湾》,背景放在童年,写的是一个多风的岛屿,一本“被海风侵蚀的照相簿”。八岁那年,他随家人搭乘轮船从高雄港抵达澎湖马公,那里的咾咕石墙、翻飞的浪花、跳得太快的弹涂鱼,还有沙滩、岩礁、大海螺和从窗缝渗进来的冷风,组成了记忆中一幅永恒的海景图。

活泼生动的文笔下,蕴藏着一颗敏感早熟的心。他写火山爆发般脾气的父亲,写一只狗的悲惨命运,写深藏内心的伤痛和快乐,写对故乡深沉的依恋和文学的启蒙,真挚动人。

陈素宜写《野丫头的美味童年》,背景放在童年,说的是一个乡村姑娘多彩多姿的田园生活。让人垂涎的“食物的记忆”,香喷喷,甜蜜蜜,依旧难解作者深深的乡愁!作者视角独特,除了用色香味“炒”出一盘童年的好菜,也记录了生活中的点滴趣闻,自然朴素的风格,清新动人;含蓄静好的文字,仿佛带着微笑。客家人的敦厚和勤勉,跃然纸上。世界不断地在改变,岁月无声地向前行,想念从前的“妮子”,从来没有忘记“家的味道”!

“好的散文要有诗的层次。”这句话除了强调文字语言的美,也包含了意境的升华。林芳萍的《阿嬷家的樱花,开了》,同样以童年为题材,却有别于张嘉骅、陈素宜的叙事风格。她与亲人亲情的互动贯穿全书,篇篇作品意象丰富,如诗似画,又仿佛是仙子的精灵之舞,充满想象和韵律。那如七里香袅绕心头的孺慕温隋,更让读者在合上书页之余,回味再三。

小说家李潼的散文《瑞穗的静夜》,则是穿梭在现实生活及点滴回忆中的小品,信手拈来,再平常的生活也滋味十足。作者将写作灵感随手记下,卷成白色的小纸条,据称是藏在一个素坯陶瓮里,信手取出写将起来,最后便成了书本上的铅字。人情事理、心情温度,文字的连环画般,充满画面与动感,也兼顾了情趣和理趣,这一种散文风格,是嚼着嚼着更有劲儿,呈现了作者坦荡丰富的真性情。

扬歌是资深绩优的英文老师,以书信体散文与读者分享他开明的治学经验。《青涩的苹果·老师的54封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传道解惑”的最佳示范。

成长中的学子,最需要父母师长在言行举止上的监督和指引。可惜,无论老师或家长,多把焦点聚集在孩子的学业成绩上,相对忽视了品德教养的重要性。深憾于此,“恨铁不成钢”的扬歌老师,以深入浅出的文笔,举出现代校园普遍存在的事例,为一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同学,负起“解惑”的“艰巨任务”。篇篇言之有物,亲切自然,但愿顽石都能点头!

陈幸蕙曾任中学及大学老师,她的散文《我的吉祥物》,有一种优雅的文学气质,在广泛的选材中,包括了抒情、说理、叙事。无论以亲情伦理为主题,还是与读者进行观念对话,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充满阳光味儿的文字,总能让人读出哲理智慧,很适合成长中的青少年欣赏、思考。

个人在台湾从事童书编辑出版工作多年,这是首次为大陆读者编选台湾儿童文学散文系列,一口气遍读六位名家精心之作,无疑也做了一趟幸福的美文之旅。正如幸蕙老师所祝福的:“开卷心生欢喜,终卷收获丰硕。”

相信读者们也都有共鸣!

后记

由于《雕刻一座小岛》被选入康轩版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科书,这几年,我常有机会应邀到台湾各地的小学去演讲,为现在的小朋友讲述我的童年往事。每当我蓦然回首,看到简报上的澎湖旧照,恍惚中只觉得自己的生命也随着旧照里的夕阳在发亮。

那是一种质朴而纯洁的光。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当年会到澎湖住,也是因为当基层警员的爸爸被调到那里去。

那时候的澎湖,物资条件差,夏天炎热,冬天酷寒,让人很不喜欢。没想到才过半年,我们兄弟姐妹全都爱上澎湖,只因这座多风的岛处处向我们展现出不平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我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都发生在澎湖:拥有生平的第一座“神秘海岸”;养了生平的第一只狗;交了生平的第一位好朋友;第一次偷偷地爱上一个女孩;第一次认识什么叫作“诗”……

喔!关于澎湖,还有一件事,一定得告诉你——

当年,我跟姐姐都常到镇上一座天主教堂图书馆去读书,总见到一群同龄的小孩跑进跑出,嬉戏玩闹。二十多年后,有一次和同为儿童文学作家的王家珍聊起,家珍居然告诉我,那群小孩就是她和她的弟弟妹妹,以及小时候的玩伴。她的老家就住在天主教堂附近。那座图书馆,是他们的“地盘”。

原来,我小时候早就见过王家珍和她的弟弟妹妹了。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机缘呢?

我为这件事写过一篇文章,说:在人生的旅途上,总有一条无形的线把我们许多人连在一块儿。

如今我必须说:也正是这条无形的线,把我和福建少儿社以及各位读者联系在一起了。

我知道在大陆的很多人对澎湖这地方都不熟悉,顶多只听过潘安邦的《外婆的澎湖湾》。当我回首望见这座岛,邀你一起来分享我的童年往事,我并不担心读者的理解会因地域的特殊性而受影响——只因成长的那种辛酸和甜美,必定每个人都能体会。

亲情、自然之情、友情、爱情、动物之情、知识之情……这些都是我小时候曾经历过的,借由这本散文集,现在也将传递给你。

感谢系列图书主编桂文亚女士居中牵“线”,如同感谢她多少年来对我的提携。感谢福建少儿社诸位同仁对本书的筹划和编辑。我为这本书能在大陆出版,感到欢欣雀跃!

书评(媒体评论)

张嘉骅

我知道大陆的很多人对澎湖这地方都不熟悉,顶多只听过潘安邦的《外婆的澎湖湾》。当我回首望见这座岛,邀你一起来分享我的童年往事。

亲情、自然之情、友情、爱情、动物之情、知识之情……这些都是我小时候曾经历过的,借由这本散文集,现在也将传递给你。

桂文亚

如果我们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篇小说,童年就是开头“第一章”。

没有谁的开头和结尾会是一样的。

张嘉骅写《风岛飞起·童年的澎湖湾》,背景放在童年,写的是一个多风的岛屿,一本“被海风侵蚀的照相簿”。八岁那年,他随家人搭乘轮船从高雄港抵达澎湖马公,那里的咾咕石墙、翻飞的浪花、跳得太快的弹涂鱼……组成了记忆中一幅永恒的海景图。

活泼生动的文笔下,蕴藏着一颗敏感早熟的心。他写火山爆发般脾气的父亲,写一只狗的悲惨命运,写深藏内心的伤痛和快乐,写对故乡深沉的依恋和文学的启蒙,真挚动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岛飞起(童年的澎湖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嘉骅
译者
编者
绘者 孙心瑜
出版社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549965
开本 32开
页数 1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4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38
CIP核字 2014143309
中图分类号 I287.6
丛书名
印张 4.2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10
150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2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