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司城村/走进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丛书
内容
后记
本书在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的指导下完成。为
完成本书的撰写,2017年暑期,中央民族大学师生
苍铭、赵桅、严赛、潘瑞国、赵志鹏、许月、黎艳
、王淋、呼和、李飞、杨菊丽、尤瑞、荣加林在司
城村开展了专题调查,永顺县领导孔凡卫、张万超
、曾尚华、张正华、王本富、梁清星、张官风、彭
延杰、龚长双等同志给予了大力支持;罗奋飞、覃
永进、瞿锐、彭森森、李生英等同志提供了部分资
料;袁立新、李永生、卢瑞生、王静、曾情、雷秋
萍、向先林、曹聪子、彭德忠等同志提供了精美照
片。书稿由赵桅、罗奋飞执笔完成,在此一并致谢

《走进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丛书》编委会
2018年6月
目录
导言
一、走进司城村
二、司城村村寨历史
三、村寨选址
四、村寨布局
五、土家吊脚楼和转角屋
六、土家摆手堂
七、土家织锦
八、土家口头文学
九、祖师殿与彭氏宗祠
十、节庆活动
十一、老司城博物馆
十二、老司城土司遗址
十三、民族工艺品
十四、吃住司城村
十五、村寨景观风貌保护
十六、传统生计方式转型
十七、村寨文化的振兴
后记
精彩页
六、土家摆手堂
司城村摆手堂位于周家湾,是一栋土家族阁楼形式的两层木屋建筑,摆手堂是土家族用于祭祀祖先和跳摆手舞的“廊场”(地方)。摆手堂内供奉着田好汉、向老官人和土王三尊神像。每到春节过后,土家群众不分男女老幼,身穿节日盛装,聚集于摆手堂前,在梯玛或掌坛师的引导下,男女相携,翩跹进退,跳起缠绵的摆手舞,唱起欢快的摆手歌,并表演各种艺术节目。
土家摆手堂的历史悠久。乾隆《永顺府志》卷10载:“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敲鼓,男女聚集,跳舞长歌日摆手。”光绪《古丈坪厅志》卷10《民族》载:“土俗,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初五六之夜,鸣锣击鼓,男女聚集,摇摆发喊,名日摆手,盖祓除不祥也。”除了跳摆手之外,摆手堂还是土家人祭祖的场所。光绪《龙山县志》卷11《风俗》记载:“土民祭故土司神。旧有堂日摆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陈牲醴。至期,即夕,群男女并人。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歌唱,竟数夕乃止。其期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歌时男女相携,蹁跹进退,故谓之摆手。相传某土司于前明时调征广西,某县城守坚,屡攻不下。时某军营城南门外,乃令其士卒扮女妆,连臂喧唱,为靡靡之音。于是守城者竞集观之,并动于歌,流荡无坚志。某则以精兵潜逼他们,跃而人,遂克城。归后演为舞节,盖亦蹈咏武功之意。然桑濮风行,或至潘浃忘返。近土民读书讲礼教,多惭为是者,其俗竞衰息。”由此可知,摆手堂对于土家人非常重要,是祭祖和过土家年以及摆手活动的主要场所,有娱神娱人的多重含义,他们在集体歌舞的欢腾中完成了土家人民族性的建构与塑造。
司城村的摆手堂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被销毁,现在的摆手堂乃是2014年所新建。自2016年7月以来,为增强游客对土家文化的体验感,司城村摆手堂在每天10点和14点都有免费土家歌舞表演,摆手舞、毛古斯舞、竹竿舞等传统舞蹈均有所呈现。其中,土家族摆手舞和土家族毛古斯舞,以及土家年都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土家族摆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最能反映土家族古老风俗的民间舞蹈。司城村的摆手舞很有代表性,清朝彭施铎的《竹枝词》曾有过精彩描述:“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可见当年老司城摆手舞的盛况。摆手舞舞姿大方粗犷,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边摆边跳等动作,具体舞蹈动作多从民间生活中生发,有撒谷种、望太阳、撬石头、穿花、披甲、牛打架、老鹰抓鸡等,摆手舞的动作特点是顺拐、屈膝、颤动、下沉。舞蹈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多出现在祭祀土家族众始祖的仪式活动中,规模浩大,舞者逾千,观者过万;小摆手主要出现在祭祀祖先的仪式活动中,规模较小。其音乐包括声乐伴唱和器乐伴奏两部分,声乐主要有起腔歌和摆手歌,乐器主要是鼓和锣,往往根据舞蹈的内容及动作而一曲多变。摆手舞中有带有浓重原始宗教色彩的“祭祀舞”,有反映古代渔猎生活的“狩猎舞”,有表现春耕夏耘的“农事舞”,有反映民族风情的“民俗舞”,有体现古代战争题材的“军前舞”,还有专供土司取乐的“宴会舞”,等等。
毛古斯舞,土家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拨步卡”,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每逢正月,司城村村民结稻草为服,表演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故事,用以祭祀祖先创业功德,祈求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毛古斯舞是一种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法再现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活动,既有舞蹈的特征,又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浑然一体。表演大多与跳摆手舞穿插进行,有时在一定场合单独表演。毛古斯舞最突出的特色在于服饰的风格,表演者身穿草衣树皮,古朴大方,极具原始风情。表演对话时要求变腔变调,使观者辨认不出表演者的真实身份。
司城村民在比较今天和过去的摆手舞有何不同时表示,展现给游客看的摆手舞,与之前自己跳的摆手舞有一定差别,舞蹈性和交互性更强。首先,时间不同。过去摆手舞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夜间表演,现在时间更为灵活,曾有一段时间,每天晚上大家都聚在村小学广场跳摆手舞锻炼身体。其次,舞蹈音乐方面有差别。村民说以前自己跳的摆手舞没有音乐,只是敲锣打鼓,乐器粗糙,音律简单,现在有了舞蹈的曲子,加了音乐。最后,舞蹈动作有差别。村民们说以前有十几种舞蹈,动作粗犷豪迈,跟农事活动密切相关,艺术性相对较差;现在摆手堂的摆手舞经过艺术加工,动作柔软细腻,新增了很多曲子,比如《摆摆摆》。此外,毛古斯舞也有了一些变化,村民说之前的毛古斯舞多在正月祭祖时跳,比较神圣,是一种祭祀舞蹈;现在变成娱乐性舞蹈,只要有游客就表演,观赏性更强,神圣性淡化。
P49-53
导语
司城村因彭氏土司曾在此建城而得名,司城又称为老司城、福石城,是历史上永顺彭氏政权统治古溪州地区近六百年的治所和古溪州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永顺老司城遗址管理处将司城村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概述为“天下永顺·土司王城”。这里有最纯真的自然生态景观和最朴素的民俗风情文化。永顺司城村不仅是土司王城,也是土家族的世界文化遗产。
赵桅、罗奋飞撰文的《司城村》为“走进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丛书”之一,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司城村的有关内容。
序言
司城村因彭氏土司曾在此建城而得名,司城又
称为老司城、福石城,是历史上永顺彭氏政权统治
古溪州地区近六百年的治所和古溪州地区政治、经
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它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
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城东南19.5千米处,包括司城、
搏射、联合、上河四个村民小组。村委会提供的数
据表明,司城村现有485户1724人,总面积42平方千
米,是湘西自治州面积最大的行政村。其中司城村
民小组位于永顺老司城遗址核心景区,包括鱼肚街
、正街、左街、周家湾、瓦厂五个居民片区。村委
会提供的数据表明,司城村民小组现有112户590人
,民族成分以土家族为主,还有汉、苗等民族。
2014年,永顺司城村被国家民委作为首批中国少数
民族特色村寨”予以命名挂牌。2015年,永顺老司
城与湖北唐崖、贵州海龙屯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土司时期的司城村分为内罗城和外罗城,有纵
横交错的八街十巷,人户稠密,市店兴隆,民间有
“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镇,万里
之边城”的传说。今天的司城村虽不复当年的规模
,但老街还在,村寨犹存,悠悠石板路,郁郁青翠
竹,灵溪河依旧潺潺。永顺老司城遗址管理处将司
城村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概述为“天下永顺·土司王
城”。这里有最纯真的自然生态景观和最朴素的民
俗风情文化。永顺司城村不仅是土司王城,也是土
家族的世界文化遗产。
内容推荐
司城村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土家传统与民俗节日等特色鲜明,民族经济较为发展。赵桅、罗奋飞撰文的《司城村》是有关司城村的民族志读本,主要介绍司城村村寨由来、村寨选址、村寨布局、村寨的对外交通、土家吊脚楼和转角屋、土家摆手堂、土家织锦、祖师殿和彭氏宗祠、宗教信仰、司城村的节庆活动、民族工艺品、老司城博物馆,以及司城村的遗产旅游开展情况,村民生计方式的转型以及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工作,并对司城村的特色饮食和住宿进行介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司城村/走进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桅//罗奋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6015150
开本 16开
页数 1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8-10-01
首版时间 2018-10-01
印刷时间 201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466
CIP核字 2018143082
中图分类号 K295.64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1
1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6:4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