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敏《与101位女作家的私人约会》,有一种有趣的感觉:仿佛若干世纪的纵深隐没在这悉索书页之间,庞大而充满歧义的世界在一个女性的阅读间收拢。在一个女人生命的阅读、认同中,形形色色女作家的书写调频在临近的波段之上,悄然低语着女性的孤寂、创楚、守望与欢愉,仿佛艾米丽·勃朗特那孤傲的姿态:“我们——女人,你们,整个世界……”,只是多了几分婉转和几难察觉的、年轻的悸动。在文字中相遇。王敏以她的阅读铺陈了女性书写的又一段落。
图书 | 与101位女作家的私人约会(Ⅰ) |
内容 | 编辑推荐 读王敏《与101位女作家的私人约会》,有一种有趣的感觉:仿佛若干世纪的纵深隐没在这悉索书页之间,庞大而充满歧义的世界在一个女性的阅读间收拢。在一个女人生命的阅读、认同中,形形色色女作家的书写调频在临近的波段之上,悄然低语着女性的孤寂、创楚、守望与欢愉,仿佛艾米丽·勃朗特那孤傲的姿态:“我们——女人,你们,整个世界……”,只是多了几分婉转和几难察觉的、年轻的悸动。在文字中相遇。王敏以她的阅读铺陈了女性书写的又一段落。 内容推荐 女性作家以其才情、性格、命运更加吸引着人们的关注。80后学界新秀伽蓝以其轻盈而体贴的文字,生动撰述了101位世界知名女作家的爱与梦、文学与家园,这不是作家论、文学批评的女性摹本,而是一场有关女性人生经验与艺术念想的心灵对话。我们期待着和你一起在阅读中探寻:首先作为一个女人,其次作为一个作家,再次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真实、清晰、鲜活的她们。 目录 序 萨福:竖琴雅歌番红花 简·奥斯汀:成为简·奥斯汀 玛丽·雪莱:枕边夜书失乐园 乔治·桑:道是无情却有情 伊丽莎白·芭蕾特:最好的情书 勃朗特姐妹:三生一世共此生 艾米莉·迪金森:另外一种孤独另外一种完美 伊迪丝·华顿:发现你是谁 季娜伊达·吉皮乌斯:梦里不知身是客 罗莎·卢森堡:傲骨如君世已奇 弗吉尼亚·伍尔芙:不凋谢不老去 伊萨克·迪内森:相思只是不曾闲 希尔达·杜利特尔:满腹诗书漫古今 索菲娅·巴尔诺克:不成消遣只成悲 安娜·阿赫玛托娃:此姝只应天上有 阿加莎·克里斯蒂:无意苦争春 凯瑟琳·安·波特:她在灯火阑珊处 玛琳娜·茨维塔耶娃:静数平生裁锦字 埃蒂特·索德格朗:“伶仃”洋边叹伶仃 珀尔·赛登斯特里克·布克:东风西风赛珍珠 汉娜·阿伦特:多情哪堪相辜负 西蒙娜·德·波伏娃:天下谁人不识君 西蒙娜·薇依:拣尽寒枝不肯栖 玛利亚·路易莎·邦巴尔:爱比死更冷 伊丽莎白·毕肖普:游吟者毕肖普 蒂莉·奥尔森:平生进退两颠簸 玛格丽特·杜拉斯:她在文字中回忆在回忆中富贵 辛波斯卡:不思量自难忘 弗兰纳里·奥康纳:她似孔雀东南飞 艾丽丝·门罗:纵使相逢应不识 苏珊·桑塔格:犹谱寒夜未央歌 弗朗索瓦兹·萨冈:不负韶光好年华 卡罗尔·希尔兹:半缘修道半缘君 安娜·布兰迪亚娜:辛波斯卡的两生花 艾丽丝·沃克:纸上布鲁斯 安·贝蒂:世情女儿无高韵 劳拉·埃斯基维尔:埃斯基维尔的厨房哲学 阿伦德哈蒂·罗易:喀拉拉邦的恒河之花 罗琳:剪做人间富贵花 李清照:别样临水照花人 朱淑真:共谁裁剪入新诗 阿曼尼莎罕:叶尔羌河畔的天方夜谭 冯小青:愿为一滴杨枝水 石评梅:何以斯人独憔悴 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 张爱玲:若非初会许平生 琼瑶:红颜风月不复再 三毛: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朱天文:半结伴的旅行者 席绢:后琼瑶时代舍席绢其谁 后记 试读章节 怎样描述伊丽莎白·芭蕾特初见诗人罗勃特·布朗宁的情景都不为过。那是一个春天明媚的午后,一位年轻英俊、正副盛名的33岁诗人登门拜访,将仰慕的情感含蓄婉约地呈现在了39岁、面容枯槁、不便于行的伊丽莎白面前。那是多么艰难的一次拒绝,多么辗转反侧的一次斗争,当伊丽莎白忍痛说不时,当他起身告辞时。她闭上湿润的双眼,想到这是初次见面也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拒绝一位心仪已久的绅士的爱情,害怕自己久瘫病榻的残体、丑相和39岁的年纪,会将美丽的幻象毁于一旦。也许正是拒绝的那一瞬间,在刻骨铭心的委屈和痛苦中萌生出了强烈的渴望行走的愿望。初次会面后的第三天,伊丽莎白竟收到了青年诗人真诚无伪的求婚信,我们的女诗人彻夜难眠,又一次挥泪拒绝了这份滚烫的求婚。但是,他们开始频繁地通信。那最初四个半月殷勤的通信,在伊丽莎白一片昏暗的生活中忽然打开了一扇窗——她一天最光亮的时辰就是黄昏降临,在期待中听到邮差的那一声叩门。如此漫长的书信往来,一位绅士诚恳的爱情,虽然无法让一位年华迟暮的女士青春折返,却最终使她站立行走了。还有什么比这更神奇的,次年春天,一朵枯萎凋敝24年的花朵终于又在春风里开花吐蕊了。伊丽莎白终于能够站在阳光下接受罗勃特‘布朗宁的第三次求婚,这一次,她笑意盈盈,虽眼含泪光,那回答却那么地勇敢,简洁,义无反顾。不顾父亲的阻挠,1846年9月12日,伊丽莎白嫁给了罗勃特·布朗宁,一周后,她带着她的女仆,还有这一年又八个月积聚起来的一封封情书,悄悄地离开了家,与罗勃特前往欧洲大陆。 1847年的4月,布朗宁夫妇移居到温暖的佛罗伦萨。在这里,伊丽莎白将一摞诗稿献给了布朗宁,它们始作于他向她求婚的那一天,止于他们结婚的那一天。这一摞诗稿就是后来著名的《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罗勃特几乎一眼便肯定这是稀世之作,他欢呼着对伊丽莎白说,这是继莎士比亚之后最好的十四行诗。而我却想说,不仅如此,布朗宁先生,那是布朗宁夫人写给你的世间最好的情书。 伊丽莎白·芭蕾特的十四行诗是多么神奇的一种存在。它让一位卧床24年的残疾病人突然能够站立行走;它让一位自惭形秽、丧失生活乐趣的女诗人拥有了世间最为珍贵的爱情;它让一位感性经验贫乏、知识教育欠缺的乡村女孩成为了继莎士比亚后英国最著名的十四行诗人。伊丽莎白的十四行诗展现了一位孤独的女病人对爱情的向往,凭着这暗夜里最真诚的心和渴望中最纯洁的文字,成就了才子佳人的美妙姻缘,促成了英国文坛的爱情佳话,更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全世界的面目,我想,忽然改变了/自从我第一次在心灵上听到你的步子/轻轻、轻轻,来到我身旁——穿过我和/死亡的边缘:那幽微的间隙。站在/那里的我,知道这一回该倒下了/却不料被爱救起,还教给一曲/生命的新歌。上帝赐我洗礼的/那一杯苦酒,我甘愿饮下,赞美它/甜蜜——甜蜜的,如果有你在我身旁/……”(伊丽莎白·布朗宁《我是怎样爱你》)这是伊丽莎白·布朗宁夫人独有的写给布朗宁先生的一首诗,一封信,一封世间最好的情书。P24-25 序言 与王敏有一面之缘。 印象中她敏感而韧性,稚弱而干练,怯怯的却具有很强的行动能力。匆匆聚散,不时地听闻她的消息,感觉仍是错落:是在多病煎熬中成长的小姑娘,又是在多领域齐头推进的大学青年教员;时而听闻她再次入院手术,与单纯而残酷的身体的病痛共处;时而收到她寄来新疆自助游的手册,第一次感到她间或点染着些许西域风情——驿动,也许不羁。关于王敏的印象,就是这样错落,却并不感觉矛盾。 此番,读到了她已然结集、即将付印的文字。依然是那种错落的印象:有书写的静夜的寂寂,也有媒体的热络的玲珑,有女性生命间的体认,也有关于文学的思考。是阅读,也是倾诉,或日私语。有知识的硬度,更有感性的柔软。 读王敏《与101位女作家的私人约会》,有一种有趣的感觉:仿佛若干世纪的纵深隐没在这悉索书页之间,庞大而充满歧义的世界在一个女性的阅读间收拢。在一个女人生命的阅读、认同中,形形色色女作家的书写调频在临近的波段之上,悄然低语着女性的孤寂、创楚、守望与欢愉,仿佛艾米丽·勃朗特那孤傲的姿态:“我们——女人,你们,整个世界……”,只是多了几分婉转和几难察觉的、年轻的悸动。 性别、女人、女性的书写,应与这世界同样古老。事实上,我们不知道那古老、年代已不可考知的岩画是否出自女人之手。但女性书写之为一个社会的命题,竟刚愈百岁。今天,似乎很难想象弗吉尼亚‘伍尔芙徘徊在牛津大学门外的草坪上,身为性别的“贱民”不得入内竞在20世纪初年仍是文明世界的常态。女人读女人,或许也默默地绵延了许久,但女人写女人之所写,却只是晚近的事实。于是,那不应是作家论、文学批评的女性摹本,而应是别样的社会/文化实践。王敏以其轻盈的文字,不仅写作品,也写人——女人,写她们之所写,也写她们之所生,她在女作家的作品中游历,也在她们生命的某个角隅或时段叩访。阅读,也是生命的共振吧。 含几许会心,王敏的文字,让我忆起自己年轻的岁月。吉光片羽,白驹过隙。也曾经在女性的文字中寻找对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与轻的认可,在女性的书写中想象、勾勒、认知自己的社会性别——女人。一个角色?一份宿命?一场淋漓酣畅还是寂寂寥寥的剧目?寻找认可,不是社会的嘉许与认可,而是对自己生命的认可,对女性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生命之途的认可。性之疑,性别之疑,即使在21世纪,仍间或是悬在女人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于是,我们一次次地重返、一次次地叩访,一次次地在女性以文字、以生命写就的书行间辨识、倾听,一次次地开启女性频段,在脉冲与谐振中传递密码。 在文字中相遇。王敏以她的阅读铺陈了女性书写的又一段落。 后记 一直想会有一本书,里面装订的都是一些女性作家的声音、絮语、经历与遭遇,她们持续作用于我的阅读记忆,却屡屡被公共教育的历史和话语所阻隔,直至此刻才有机会从无声的记忆发展为话语,并能有机会在一个更广泛的空间提出一份希冀交流的邀约。 来自我笔下的这些女性作家,她们以各自存在价值的独特性形成一个全新的意义网络,为女性的写作和人生提供了一个多维价值的参照系以及多元向度的经验链。她们有的开辟了一种新的文学类型,有的刷新了传统写作内容的疆域;有的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女性人格,有的倡导一种独特的女性道德;有的提供了一份传奇的女性经历,有的因爱情创造出一段生命的奇迹;有的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本,有的被视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良心……凡此种种,百样的女性作家,百种的人生际遇。 我身在这本书中与她们对话、互访、证同、求异,发掘她们在她们作品之外的品貌。通过反观她们的人生历程,既是重温自己的阅读履历、成长轨迹,也是寄希望于未来人生的释放与拯救之途。恰如西苏所言,写作永远意味着以特定的方式获得拯救。 衷心希望这本书能带着一百零一个通向情感与记忆的钥匙,指向一百零一条写作的途径,或者一百零一种生活的可能。伴随我实际生活经验的日益增长,我的阅读和写作却要借由这种有限保有通向无限的欢悦。这份书稿的写作得到了许多长辈、朋友的支持和关注,尤其是书稿后半部分的写作是在新疆长期断网的艰难时段辗转成型,书稿的最终付梓离不开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因之,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郑纳新先生对书稿的肯定,感谢《人民文学》杂志社邱华栋先生对书稿的厚爱,感谢本书责编厍文妍女士和美编孙豫苏女士在网络长期不通的情况下与我就书稿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沟通付出的努力。 感谢戴锦华教授对我这名席外弟子的点拨和勉励,感谢刘志友教授对我一如既往的支持。感谢赵慧女士。感谢诗人陈勇。感谢程起超先生。感谢方姐。感谢诗人沈苇、郭晓亮,孟潇姑娘和赵磊先生在寻找图片时给予的帮助。最后,在我即将迈向三十岁而立之年的此刻,携带着几许回首往昔的惶恐、几许展望未来的茫然,谨将这本书献给我的母亲,还有我所有的女性长辈和朋友。 我用生命体验她们,因为我坚信,任何与灵魂无关的写作都是一种奢侈。 很快,我们会在下部另外五十一位女性作家成长与创作的轨迹中相遇。 王敏 二零一零年三月于乌鲁木齐红山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与101位女作家的私人约会(Ⅰ)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敏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339802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4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00 |
出版时间 | 2010-05-01 |
首版时间 | 2010-05-01 |
印刷时间 | 2010-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15.6 |
丛书名 | |
印张 | 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西 |
长 | 210 |
宽 | 146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