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朴素的歌声(说诗经)/中国古典文学大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汉代人把《诗经》的写作方法,总结为:赋、比、兴。赋,直叙式;比,比喻式;兴,联想式。其实,这几种方法的使用,常常交错在一起,很难截然分开。从上举各篇的例子中,就可以深深地感到,不需讲述。概括地说《诗经》的艺术特点,主要在于:大量的形象化的语言,结合着极为丰富的词汇(鸟、兽、草木之名多达二百五十种)。大量使用各式各样语气词和不拘格式的叶韵,使它在抒情、叙事以至说理上,都达到了纯熟的程度,至今尚有不少值得吸取的地方。

  总之,《诗经》的创作,早在两千八百年前,已为后来的诗歌史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内容推荐

“中国古典文学大众丛书”是按照历史发展线索,系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基本知识的大众普及读物。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体裁,重要的文学活动和文学流派、文学史上比较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等,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最精彩、最具吸引力而又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

本书是“中国古典文学大众丛书”的其中之一,供广大读者阅读学习。

目录

总序/1

与《诗经》相遇(代序)/1

一 素朴之音——《诗经》之前的《诗》/1

(一)《诗经》原名《诗三百》/1

(二)《诗经》中的诗是怎样采集的?/2

(三)《诗经》的作者是什么人?/6

(四)优雅的声韵与词汇/9

二 风雅长存——《诗经》中的基本概念/13

(一)“六义”是什么意思?/13

(二)“言志”与“美刺”之说/18

(三)“雅言”的标准读本/22

三 重章叠唱——《诗经》与音乐的关系/26

(一)诗乐合一——《诗经》的音乐性/26

(二)“中和之关”——诗乐的精髓130

(三)礼崩乐坏——诗乐的“新声”/33

(四)赋《诗》言志——《诗经》音乐性的消失/36

四 诗写历史——《诗经》中的社会生活/38

(一)“十月获稻”的农业生活/38

(二)“抱布贸丝”的经济生活/44

(三)“桑间濮上”的婚恋生活/47

(四)“零雨其濛”的战争生活/52

五 土乐悠悠——十五《国风》的风土人情/55

(一)雅正典范的“二南”/56

(二)意蕴丰富的“三卫”/58

(三)苍凉悲怆的《王风》/62

(四)率性自然的《郑风》/64

(五)大气开放的《齐风》/69

(六)凄美刺世的《唐风》与《魏风》/72

(七)金戈铁马的《秦风》/75

(八)婉约神秘的《陈风》/77

(九)忧国忧民的《桧风》和《曹风》/80

(十)古朴端方的《豳风》/83

六 正读二《雅》——《雅》诗与贵族精神/86

(一)《大雅》中辉煌的民族史诗/86

(二)《小雅》中和乐的宴饮诗/92

(三)二《雅》中的贵族生活/95

七 煌煌《颂》声——三《颂》与礼乐文化/98

(一)《周颂》与周人的农业立国精神/98

(二)《鲁颂》与周礼的流传/102

(三)《商颂》中的商民族传说/107

八 群经之首——《诗经》不只是诗集/111

(一)孔子大力推崇《诗经》/111

(二)汉代解释《诗经》的四家/114

(三)两千多年的学子课本/116

试读章节

一说孔子删诗。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也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都认为《诗经》是由孔子选定篇目的,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但是,持异议者提出一些反驳的理由:首先,《史记》言孔子删诗是在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此时孔子68岁。在此之前,孔子均称《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中青年时期,《诗经》早已编定为300篇。其次,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乐工们先奏十五《国风》,再奏《小雅》、《大雅》,最后奏《颂》,次序和内容基本上与今本《诗经》相同,此时孔子虚龄只有八岁,可见当时《诗经》的篇目和次序已定型。第三,春秋各诸侯国之间邦交往来,常常赋《诗》言志。如果当时《诗经》没有统一的篇目,赋《诗》言志就无法进行。那么,司马迁所说是为何意呢?是说孑L子对《诗经》的整理主要侧重在音乐方面吗?传世文献中没有答案,我们只能期待地下考古资料的出现以进一步明证。

P3

序言

汉语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最悠久的一种语言文字,也是世界文明园地中表现力最丰富的一种交流工具。用这种最富表现力的工具作为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也就必然具有与世界其他文学样式所不同的思想、艺术特征。由于中国社会是带着强烈的人文、理性色彩进入阶级社会的,所以在此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各种文化因素都无一例外地带有其鲜明的本质特征。中国的古代文学也不例外,她作为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学样式之一,带着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经历了3000多年的持续发展历程,以其辉煌的成就,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支散发着奇异馨香的奇葩,成为全人类文化遗产中的艺术瑰宝。

产生于浓厚人文、理性色彩这一肥沃土壤中的中国古代文学,极为重视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强调文以载道的教化作用,所以在内容上偏重于政治和伦理道德主题。将文学视为政治的附庸和说教,一直被当做一种无可非议的价值倾向。所以,君臣的遇合、民生的苦乐、宦海的浮沉、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兴亡、人生的聚散、纲常的序乱、伦理的向背等,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旋律,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戏曲,大都如此。这一方面使得中国古代文学蕴涵着浓郁的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另一方面又强烈地抑制了古代文人自我情欲的释放、自由个性的进发以及自我意识的开掘,尤其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观念的束缚,使中国古代文学完全被笼罩在了理性主义的烟霭之中。从春秋战国时期如处子、名媛般的《诗经》、《楚辞》,汉魏六朝的丰碑巨制,唐诗、宋词的不朽咏唱,悲怆倾诉的元曲,一直到明清时期的人生画卷,无不表现了先哲、先贤们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激越情怀,以及对宇宙世界的无限期待,从中透露着千古风流人物的奋斗历程,以生动而具象的形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其他部分的内容,使人们深切地领略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久远。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我们民族赖以凝聚、发展、强盛的巨大能源所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又生动而深刻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对现代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唐诗、宋词中的名篇警句至今脍炙人口,元杂剧、明清小说中的故事、人物至今家喻户晓,其中所蕴涵的审美功能和认识功能历久弥新。因此,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文化形态,是现代人与传统文化之间实现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也是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窗口。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观念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革,面对纷至沓来的现代科技和汹涌而至的各种思潮,人们仍能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无所不在的巨大力量。人们渴望了解这种无形的力源,于是,绚丽多姿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就成了人们首要的注目之所。但由于各种原因所致,以往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诸多著作物,基本上都是写给那些从事专业研究者的,其中承载了过于厚重的道德和伦理内涵,因而理论性太强,显得生硬枯燥,将文学史上生动活泼、充满人间喜怒哀乐的鲜活笼罩在了黑厚的布幕之下。通过这些厚重的学术著作,人们根本无法了解鲜活、丰润的中国古代文学。而那些林林总总的古代诗、文选译本,又显得过于割裂和琐碎,读者很难从中领略中国古代文学活脱的发展脉络。因此可以说,目前社会上很难找到适合于普通读者需要的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趣味性读物。于是,我们策划了这套“中国古典文学大众丛书”,这套丛书是向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史基本知识的图文并茂的大众普及性读物。我们计划分若干辑,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体裁方面的基本知识、重要的文学活动和文学流派、文学史上比较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第一辑计划推出十本,主要内容包括按照历史发展线索,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体裁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关作家、作品对其产生的影响等,基本涵盖了传统学术话语里中国古代文学中最精彩、最具吸引力而又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朴素的歌声(说诗经)/中国古典文学大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冬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084358
开本 16开
页数 1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3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22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