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资治通鉴(17-19共3册文白对照全译)(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文白对照,按朝代分辑,破除阅读巨著的障碍。

畅销千年,英雄豪杰纵横天下的“帝王之书”,名臣良将从政经略的“权谋之书”,芸芸众生安身立命的“生存之书”。

本书以流畅典雅的白话译文+完整原文,全新的分辑形式,以助巨著走出封闭,走近现代读者。

本书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全书共计800余万言。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将其分为七辑出版。分辑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本辑所记,起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迄于唐昭宣帝天祐三年(906),讲述中唐、晚唐凡151年之史事。

内容推荐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宋代名臣司马光主持编写,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以来的学者所编纂的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结古今的大编年史。为学史者必读之著作。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之目的在于“资治”,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叙述详明。而对无关国计民生的事及人物,如众多的文人、高隐均不予提及。其记人记事,原则鲜明,为历代帝王大臣及学人所乐读。

本书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全书共计800余万言。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将其分为七辑出版。分辑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辑为战国、秦、西汉(含王莽新);第二辑为东汉、魏(含更始);第三辑为东西晋;第四辑为南北朝;第五辑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乱起);第六辑为安史之乱至唐灭亡:第七辑为五代十国。此分辑纯粹是为了排版阅读方便,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

本辑所记,起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迄于唐昭宣帝天祐三年(906),讲述中唐、晚唐凡151年之史事。

目录

卷第二百一十八 唐纪三十四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

卷第二百一十九 唐纪三十五 唐肃宗至德元载~二载(756~757)

卷第二百二十 唐纪三十六 唐肃宗至德二载~乾元元年(757~758)

卷第二百二十一 唐纪三十七 唐肃宗乾元二年~上元元年(759~760)

卷第二百二十二 唐纪三十八 唐肃宗上元二年~唐代宗广德元年(761~763)

卷第二百二十三 唐纪三十九 唐代宗广德元年~永泰元年(763~765)

卷第二百二十四 唐纪四十 唐代宗永泰元年~大历八年(765~773)

卷第二百二十五 唐纪四十一 唐代宗大历九年~大历十四年(774~779)

卷第二百二十六 唐纪四十二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唐德宗建中二年(779~781)

卷第二百二十七 唐纪四十三 唐德宗建中二年~三年(781~782)

卷第二百二十八 唐纪四十四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

卷第二百二十九 唐纪四十五 唐德宗建中四年~兴元元年(783~784)

卷第二百三十 唐纪四十六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

卷第二百三十一 唐纪四十七 唐德宗兴元元年~贞元元年(784~785)

卷第二百三十二 唐纪四十八 唐德宗贞元元年~三年(785—787)

卷第二百三十三 唐纪四十九 唐德宗贞元三年~七年(787~791)

卷第二百三十四 唐纪五十 唐德宗贞元八年~十年(792~794)

卷第二百三十五 唐纪五十一 唐德宗贞元十年~十六年(794~800)

卷第二百三十六 唐纪五十二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唐顺宗永贞元年(801~805)

卷第二百三十七 唐纪五十三 唐宪宗元和元年~四年(806~809)

卷第二百三十八 唐纪五十四 唐宪宗元和四年~七年(809~812)

卷第二百三十九 唐纪五十五 唐宪宗元和七年~十一年(812~816)

卷第二百四十 唐纪五十六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十四年(817~7819)

卷第二百四十一 唐纪五十七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唐穆宗长庆元年(819~821)

卷第二百四十二 唐纪五十八 唐穆宗长庆元年~二年(821~822)

卷第二百四十三 唐纪五十九 唐穆宗长庆三年~唐文宗太和二年(823~828)

卷第二百四十四 唐纪六十 唐文宗太和三年~七年(829~833)

卷第二百四十五 唐纪六十一 唐文宗太和八年~唐文宗开成二年(834~837)

卷第二百四十六 唐纪六十二 唐文宗开成三年~唐武宗会昌二年(838~842)

卷第二百四十七 唐纪六十三 唐武宗会昌三年~四年(843~844)

卷第二百四十八 唐纪六十四 唐武宗会昌四年~唐宣宗大中三年(844—849)

卷第二百四十九 唐纪六十五 唐宣宗大中四年~大中十三年(850~859)

卷第二百五十 唐纪六十六 唐懿宗成通元年~八年(860~867)

卷第二百五十一 唐纪六十七 唐懿宗成通九年~十年(868~869)

卷第二百五十二 唐纪六十八 唐懿宗成通十一年~唐僖宗乾符三年(870~876)

卷第二百五十三 唐纪六十九 唐僖宗乾符四年~广明元年(877~880)

卷第二百五十四 唐纪七十 唐僖宗广明元年~中和二年(880~882)

卷第二百五十五 唐纪七十一 唐僖宗中和二年~四年(882~884)

卷第二百五十六 唐纪七十二 唐僖宗中和四年~光启三年(884~887)

卷第二百五十七 唐纪七十三 唐僖宗光启三年~文德元年(887~888)

卷第二百五十八 唐纪七十四 唐昭宗龙纪元年~大顺二年(889~891)

卷第二百五十九 唐纪七十五 唐昭宗景福元年~乾宁元年(892~894)

卷第二百六十 唐纪七十六 唐昭宗乾宁二年~三年(895~896)

卷第二百六十一 唐纪七十七 唐昭宗乾宁四年~光化二年(897~899)

卷第二百六十二 唐纪七十八 唐昭宗光化三年~天复元年(900~901)

卷第二百六十三 唐纪七十九 唐昭宗天复二年~三年(902~903)

卷第二百六十四 唐纪八十 唐昭宗天复三年~天祜元年(903~904)

卷第二百六十五 唐纪八十一 唐昭宗天祜元年~唐昭宣帝天祜三年(904~906)

试读章节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上之下)

至德兀载(丙申,756)

1.五月,丁巳日(初四),鲁炅的部队溃散,逃到南阳坚守,贼兵又到南阳把他包围起来。太常卿张垍推荐夷陵太守虢王李巨有勇气谋略,皇上征召吴王李祗为太仆卿,任命李巨为陈留、谯郡太守、河南节度使,兼统岭南节度使何履光、黔中节度使赵国珍、南阳节度使鲁炅。赵国珍,本来是牂柯夷人。戊辰日(十五日),李巨带兵自蓝田出发,直赶往南阳。贼兵听到消息,解围逃走。

2.令狐潮又带兵进攻雍丘。令狐潮和张巡是老朋友,在城下互相慰问劳苦,如同平时一样。令狐潮因而游说张巡说:“天下的事情已经失去了,您坚守这个危在旦夕的城池,要替谁守呢?”张巡说:“您平生以忠义自期许,像今天的举动,忠义在哪里!”令狐潮羞惭而退。

3.郭子仪、李光弼回常山,史思明收集溃散的士卒好几万人跟在后面。郭子仪挑选骁勇的骑兵轮番挑战。走了三天,到达行唐,贼兵疲敝,才退去。郭子仪乘机追击,又在沙河把他打败。蔡希德到洛阳,安禄山又教他率领步兵骑兵两万人向北到史思明处与他会合;又教牛廷玠征调范阳等郡兵一万多人帮助史思明,合计有五万多人,而其中五分之一是同罗兵和曳落河(勇健之士)。郭子仪到了恒阳,史思明也跟着到达,郭子仪深挖壕沟,高筑营垒等待他;贼兵来进攻,就坚守不出;贼兵退去,就从后追杀;白天就炫耀兵力,夜晚就偷袭贼兵军营;贼兵无法休息。过了几天,郭子仪、李光弼商议说:“贼兵已经疲倦了,可以出城作战。”壬午目(二十九日),在嘉山交战,把贼兵打得大败,杀死四万多人,俘获一千多人。史思明掉下马来,露着发髻赤着脚徒步逃走,到了傍晚,拄着断枪回到军营,逃到博陵去。李光弼到博陵把他包围起来,军队的声势大振。于是河北十多个郡都杀死叛贼的守将而投降。反贼往渔阳的道路又断绝了,贼兵来往的人都轻装骑马偷偷地溜过去,多被官军捕获。家在渔阳的将士们心意都动摇了。

安禄山非常恐慌,把高尚、严庄叫到面前骂道:“你们多年来一直教我反叛,以为万无一失。现在潼关坚守,几个月都不能前进,北方的道路已经阻断,各路兵马从四面会攻我们,我所统有的只有汴州和郑州等几个州,万无一失在哪里?你们今后不要再来见我!”高尚、严庄很害怕,好几天不敢见安禄山。田乾真从潼关来,替高尚、严庄游说安禄山说:“从古以来,帝王经营大业,都有胜利和失败,怎么能够一举而成功呢?现在四方的军营虽然很多,都是一些新招募来的乌合之众,未曾经过训练打过仗,怎能和我们蓟北坚强有力的军队相抗衡,哪里值得深为忧虑!高尚、严庄都是辅佐王命的元老功臣,陛下一旦拒绝他们,使各将军听到了,哪一个内心里不害怕?假如上下离心,臣私心觉得陛下如此做很危险!”安禄山很欢喜地说:“阿浩,你能使我心事开通。”马上召请高尚和严庄,摆设酒席大家一齐欢乐饮酒,自己做了歌来劝酒,像以前一样待他们。阿浩,是田乾真的小字。安禄山商议抛弃洛阳,奔回范阳去,计划没有决定。

这时,天下的人以为杨国忠骄傲放纵才招来这次大乱,莫不咬牙切齿痛恨他。而且,安禄山起兵时也是以杀杨国忠为名义,所以王思礼秘密地劝说哥舒翰,教他上表请杀杨国忠,哥舒翰不答应。王思礼又请求用三十骑把杨国忠劫取来,到潼关再把他杀死。哥舒翰说:“这样做,倒是哥舒翰造反,而不是安禄山造反了。”有人劝说杨国忠:“现在朝廷的大军都在哥舒翰的手里,哥舒翰如果带兵向西来,对您来说不是很危险吗!”杨国忠非常畏惧,就上奏说:“潼关驻军虽然很盛大,但是后面没有接应,万一失败了,京师很值得忧虑,请选择监牧小儿三干人在苑中施以军事训练。”皇上答允了他,使剑南道的军将李福德主持其事。又招募一万人驻扎在灞上,任命他的亲信杜乾运率领他们,名义上是抵御叛贼,实际上是防备哥舒翰的。哥舒翰听到了,也怕被杨国忠谋害,就上表请将灞上的驻军隶属潼关。六月,癸未日(初一),召请杜乾运到潼关,借故把他杀了。杨国忠更加恐惧。

P1-3

序言

宋治平三年(1066),北宋第五位皇帝英宗赵曙,任命龙图阁直学士侍读司马光领衔编纂历代君臣事迹。命在崇文院内设专门机构,允许司马光任意挑选官吏参加编纂,下令龙图阁三馆珍藏秘籍任由编纂者借阅,编纂所需,尽由库钱支出。

治平四年(1067),刚刚即位的北宋第六位皇帝神宗赵顼,认为司马光等所编史志,记述了以往明君、良臣,记载有议论精要的话言,天人相通的分际,美恶诸事发端的征兆,权柄福泽盛衰的原因,良将的方略,循吏的教化,判断邪曲正直的标准,政事治乱的关键,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

元丰七年(1084),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进资治通鉴表》,《资治通鉴》完成,历时十九年。

在司马光之前,历代史书已卷帙浩繁,且均文字繁多,体裁各异,布衣尚且“读之不遍”,日有万机的人君更是无暇周览。司马光因之属意于编纂一部编年通史,意在“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世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以方便君王大臣阅览、借鉴。后遇英宗皇帝下诏令编写,得以遍选当时优秀史家相助,因缘际会,乃成此三百余万言大著。

司马光一生勤学博读,对经史尤有心得。编纂《资治通鉴》时,年已近五十,已是当时文史大家。他年仅二十即考中进士甲科,进入仕途,历任地方、朝廷官职。中国历代史家所长大多在于文、史,如司马光这样的政治家甚少;而像他以政治人物,兼具文、史,并属意于史事的就更少了;他上得君王鼎力支持,下得众史家襄助,编纂之时,正当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改革年代,也是他与王安石等变法派盘旋相抗的十数年,这种际遇,历代无两。他领导当时史家刘敛、刘恕、范祖禹等,历十九年枯坐,所编《资治通鉴》兼具历代史家之长,自不待言,其剪裁、熔铸史事之政治眼光,则是其他史家所缺乏。

司马光主持编纂之《资治通鉴》,其意在于“治道”,故对史事裁选,极为明确: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以及才德并高、行为世范、与国休戚的人物,都叙述详明,以作为当时和后世的借鉴。而于骚客吟咏、隐士高蹈等无关政治民生的人物言行,均不予记载,故像屈原、陶渊明、李白这等隐士高才,均不见采。

《资治通鉴》贯通历代之书,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两晋、南北朝学者所篡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续古今的大编年史,为中国史学的一大创作。后代史家所作,仅能得其一体,或为专史,或为断代,气具规模,已判然不如。

《资治通鉴》“上下若干年间,安危治乱之机,情伪吉凶之变,大者纲提领挈,细者缕析毫分。心目了然,无适而非吾处事之方。读此书,尤能开涤灵襟,助发神观。”(朱熹语)“此书直到清代乃至今天,还是一部学历史的人所必读的书。”(钱穆语)

但《通鉴》成书,至今已九百余年,当时司马光等所用书面语言,于现下盛行的白话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出现过多个全译本,遍览这些译本,大致存有如下遗憾:

一为译文以现代人眼光为务,务求译文之通俗和逻辑之“通畅”。如此则尽失原文风味,读之有嚼蜡之感。

二是译余再做指点评说,信手所指,皆关黑白。或指斥为酱缸,或指斥为糟粕。此种译文至少对如下四种情形缺少体察:不知现代人读千百年前的著作,世事两不俱,俯仰逸兴,不独以“才子学人”所具,此其一也;古代史事,自有其来由,古人一言一行,均受时代所限,此其二也;再则《通鉴》编纂者均守春秋笔法之要,寄意于事,述而不作,此法已相传数千年,如今一脚扫开,专务指点,作而不述,与作者之意大为相左,文却同列,令人难以适从,此其三也。司马光深通文、史,尽有实干家之经历、政治家之眼光,著史之遇合更是非凡,后人信手便下,一时便成之文字,难以与之相称,此其四也。

本书所选译文由台湾著名学人黄锦铉先生领衔主持,于20世纪80年代初,集合台湾诸大学二十七位著名教授、学者,历时三年,将这部大著译出。意在“使中国历史文化不专属于少数学人的知识”。(台静农语)是这部巨著在中文世界的第一个全译本。

本书译文以贴近、还原《资治通鉴》为原则,紧扣原著,逐字逐译,“信”“达”“雅”兼顾,而尤以“信”为第一要务。在保证行文通畅的同时,力求保留原文之质朴简练。不擅作发挥,不平添枝叶,旨在让读者能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如此方式,以拙御巧,不失为大家之举。

有如下事项,尚需向读者一一说明:

一、为方便读者阅读收藏,本书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如此,既能解决现代大多数读者因原著文字古朴所带来的阅读困难,又能让读者直接接触原典。

二、全书原文三百余万言,白话译文五百余万言,共八百余万言。

三、由于全书规模巨大,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将其分为七辑出版。分辑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辑为战国、秦、西汉(含王莽新);第二辑为东汉、魏;第三辑为东西晋;第四辑为南北朝;第五辑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乱起);第六辑为安史之乱至唐灭亡;第七辑为五代十国。此分辑纯粹是为了排版阅读方便,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

四、为方便读者计,每一辑前增加了本辑所涉及的朝代世系表和主要官制对照表,供阅读时查对。

五、原文间或有司马光等人评论,排版时前后各空两字距,并在前后各加“◆”以示区分。

六、本书原文及标点参照中华书局版《资治通鉴》。本书白话文标点,参照台湾白话译文版本。因现代语言表述与原文言结构有别,致白话译文句式与文言句式多有不同,故两者标点略有出入,请读者明察。

七、本书白话译文段落,与文言原文段落一一对应,完全一致。

八、本书译文所涉及的具体原则,可参看黄锦铉先生《资治通鉴译序》,对此有详细说明。译文中圆括号内内容为译者所加注释。

九、关于本书中专有名词的处理如下:人名和大部分地名以原文为准,尽量保留其姓名在古籍中的原貌,编辑处理时以中华书局版为依据。个别常见地名则参酌当今地名演变,在文言中一仍旧名,白话译文则译成当今通用的规范名,不强求文白形式的统一。如地名钱唐,在文言中保留原貌,白话译文则为钱塘。

十、整理古籍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煌煌如《资治通鉴》者尤是。因学力有限,时间仓促,本书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新世界出版社

2008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此书直到清代乃至今天,还是一部学历史的人所必读的书。”

——钱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资治通鉴(17-19共3册文白对照全译)(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司马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02982
开本 16开
页数 133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500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2.7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4.3
丛书名
印张 84.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65
193
7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3: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