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具有很高天赋和独特风格的德语写作家、音乐爱好者、哲人和社会活动家。他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位传奇人物,集多种角色于一身:丈夫、父亲、儿子、情人、良师、益友、犹太人、世界公民、社会良心、和平主义者、业余小提琴手、统一场理论的独行侠……总而言之,是“生活在他自己世界里的个古怪天才”
《爱因斯坦自述》是这位科学巨人追求、探索一生的真实记录,他带给读者深刻的启迪和激励。
图书 | 爱因斯坦自述/新课标最佳阅读 |
内容 | 编辑推荐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具有很高天赋和独特风格的德语写作家、音乐爱好者、哲人和社会活动家。他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位传奇人物,集多种角色于一身:丈夫、父亲、儿子、情人、良师、益友、犹太人、世界公民、社会良心、和平主义者、业余小提琴手、统一场理论的独行侠……总而言之,是“生活在他自己世界里的个古怪天才” 《爱因斯坦自述》是这位科学巨人追求、探索一生的真实记录,他带给读者深刻的启迪和激励。 内容推荐 《爱因斯坦自述》是理论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的传记,集结了他的文章、书信、演讲、访谈等,真实地反映了爱因斯坦的生活经历、事业理想、喜怒哀乐、特立独行以及辉煌的一生。《爱因斯坦自述》内容以爱因斯坦的自述和来往信件为主,深切而真实,为了解爱因斯坦的物理思想和哲学精神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目录 出版说明 译者序 第一篇 爱因斯坦自述 1946年的自述(片段) 1955年的自述(片段) 第二篇 世界各地的演讲 告欧洲人书 理论物理学的原理 探索的动机 我们的共同目的是民主 以太理论和相对论 关于相对论 几何学和经验 牛顿力学及其对理论物理学的影响 战斗的和平主义 要使科学造福于人类,而不成为祸害 学术自由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讲话 经济抵制 文明和科学 教育和教育者 教育与世界和平 爱萨克·牛顿 捍卫言论自由 论教育 道德衰败 目 标 道德和感情 科学和宗教 科学的共同语言 人类生活的目标 关于脑力劳动者的组织 战争是赢得了,但和平却还没有 坚决反对美国准备进行预防性战争的阴谋 在哥白尼逝世41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第三篇 信件 给凯撒·科赫舅舅的信 致玛丽·温特勒的信,保丽娜·爱因斯坦附笔 致玛丽·温特勒 课程介绍 写在安娜·丝柯密达的签名纪念册中的诗句 玛丽的来信 致爱尔莎 儿子的来信 我的未来计划 写给母亲的道歉信 诉说近况 生活和工作的感受 罚款通知书 城市公民资格申请表 致瑞士专利局 致马塞尔·格罗斯曼 致苏黎世州教育委员会 致保罗·格鲁纳 致伯尔尼州教育局 学生挽留爱因斯坦留在苏黎世大学的请愿书 致海因利希·赞格尔 致米歇尔·贝索 致斯特恩夫妇 致玛丽·居里 普鲁士科学院的来信 致赞格尔 为反战斗争给罗曼·罗兰的信 你不能离开德国 给A.索末菲的回信 反对一切战争的理由 关于黄金问题 经济问题与和平问题 失去了的天堂 商业利益和战争 不回德国的声明 给普鲁士科学院的信 科学家对政治问题不应当明哲保身 要依靠武装力量来保卫自己 知识分子和政治问题 给五千年后子孙的信 他们为什么要仇视犹太人? 为建议研制原子弹给罗斯福总统的信 客观世界的完备定律 哲学家和政治 美国科学家应当拒绝政府的不义要求 给联合国大会的公开信 70岁生日时的心情 读《伽利略在狱中》后的感想 科学家的道义责任 用什么保证人类的未来 消除战争的根源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西方科学的基础与古代中国无缘 法律和良心,谁更权威 第四篇 悼念科学界的朋友 悼念恩斯特·马赫 悼念卡尔·施瓦兹希耳德 悼念T.A.爱迪生 悼念保耳·朗之万 悼念麦克斯·普朗克 悼念贝索 第五篇 发表的文章 我对反相对论公司的答复 什么是相对论? 科学家和爱国主义 对上海的印象 科学的国际主义 宗教和科学 善与恶 关于财富 社会和个人 我的世界观 厄运的十年 生产和劳动 科学和战争的关系 无线电的社会意义 主权的限制 对世界经济危机的看法 生产和购买力 科学的困境 重新审查和平主义 希特勒是怎样上台的? 科学和社会 自由和科学 什么是E=mc2? 为什么要社会主义? 文化给世界的和平提供了一个基础 论古典文学 文化衰落的症状 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 空间-时间 我的世界观 对科学的一些议论 第六篇 访谈录 我对美国的最初印象 与泰戈尔关于真理的讨论 为和平而牺牲 论伯特兰·罗素的认识论 关于科学和政治问题答客问 要原子战争还是要和平 要原子战争还是要和平(续篇) 关于哲学和科学问题的谈话 物理学、哲学和科学 74岁生日答客问 试读章节 1946年的自述(片段) 今年我67岁了,来日无多,现在坐在这里打算写点东西,就权当自己的讣告了。之所以要做这件事,除了希尔普博士的说服外,更重要的是我自己也觉得这么做很有意义。我想,给那些奋斗中的人们讲一讲自己的人生体验必是一件好事,这些体验包括了一个人如何看待他当年努力和探索过的事情。不过,我在稍作考虑以后必须事先承认,不要对这种尝试的结果抱有什么十全十美的期望与幻想,它肯定不会是完美无缺的。因为要把一生中值得讲的东西讲清楚确实不是简单事,不论我的一生是怎样的短暂和有限,且不论其间经历的歧途是怎样的占优势,毕竟现在的我已完全不同于50岁、30岁或者20岁的时候了。由于任何回忆都会染上眼前的色彩,所以有些地方是不能完全相信依靠的。诸如此类的考虑可能会使我产生畏难而退的想法,不过基于心中的一个信念,我觉得我值得一试。这个信念就是,一个人完全将自己的经验里的一些东西提取出来讲给别人听。 大多数人花毕生的时间去追逐一些毫无价值的希望和努力,这是一个我在少年时期就已深切意识到的道理。不久,我发现这种追逐并不轻松,甚至有些残酷。不过,这在当年,甚至今天,被精心地用伪善和漂亮的字句伪装起来。参与这种追逐只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个胃,这基本上是注定的。通常情况下,这种追逐很可能使他的胃得到满足。当然,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例外。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宗教便成了第一条出路,每一个儿童正是通过传统的教育机构得到第一手宗教理论的。因此,我是一对完全没有宗教信仰的(犹太人)夫妇的儿子,但12岁以前,我仍然深深地信仰着宗教。之所以12岁那年我突然终止了这种信仰,是因为通俗的科学书籍引导了我。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开始质疑《圣经》里故事的真实性。其结果就是染上了一种狂热的自由思想,并且交织着这样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疑问:国家用谎言将年轻人欺骗了。这种经验给我带来延及终生的影响,那就是怀疑态度。我会对所有权威产生怀疑,敢于对任何社会环境里既存的信念完全持一种怀疑态度。后来,由于要更清楚地弄明白因果关系,我的怀疑精神失去了原有的锋利性,不过它从未离开过我。 有一点我很清楚,少年时代的宗教天堂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这是我对“仅仅作为个人”这种桎梏的首次反抗,这是最原始的感情、愿望和希望支配的结果,将实现自我救赎的一个尝试。有一个不可知的世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它的存在并不取决于我们人类的主观意愿。尽管它是一个高深而永恒的谜,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人类至少可以部分地用观察和思维触及到它。这个世界深具魅力,有如争求自由、得到解放一样,吸引我们的凝视深思。而且不久我就注意到,在这项事业中,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详。我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制定一个最高目标,那就是借助一切既有力量与条件,在向我们提供的一切可能的范围里,我们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外部世界。我不乏这样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囊括了古往今来的各个行业和国度,他们是一群充满真知灼见的人士。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是非常平坦和诱人的,而指向这个天堂的道路却不然。不过,我从来也没有为选择了这条道路而后悔过,因为它已证明是可以信赖的。 需要补充的是,我的这些说法仅仅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就好比是对于一个细节混乱的复杂对象,我只不过是作了一幅简单勾勒了几笔的画,所能反映的只能是很有限的意义。对一个思想很有条理的人来说,在付出了其他方面的代价下,他的这一本性会愈来愈突出,并进而明显地决定着他的精神状况。故此,尽管他的实际经验确实是在很多个变化的单个情况中发生的,但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人在回顾中所看到的,很可能只是一种一成不变的规律的发展。每一个人生活的一种原子化现象之所以会出现,就在于外界情况是干变万化和多种多样的,相对来说,意识的瞬息变化则比较狭窄。就我而言,在我的主要兴趣方面,逐渐远远地摆脱了短暂的和仅仅作为个人的方面,开始转向力求从思想上去理解和掌握事物,这就是我人生发展的转折点。这样看来,尽可能多的真理已经被包含在上述评述里,尽管它们是以一种简要的纲要式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如果要对“思维”作一个准确的界定,那是什么?“思维”并非接受感觉印象时出现记忆形象,也不是当这样一些形象形成一个系列时,其中一个形象引出另一个形象。不过,在许多这样的系列中某一形象若反复出现,基于这种再现,它联结起了那些本身没有联系的系列,也就成为了这种系列的支配因素。换言之,这种元素是一种工具或一个概念。我认为,区别自由想象或“做梦”与思维之间的不同,可以从“概念”在其中所起的支配作用的比例来决定。虽然不是说概念一定要同通过感觉和可以再现的符号联系起来,但没有这样的联系,思维也无法交流。 大家不禁会问,在这样一个领域里,这个人为什么可以如此轻率地运用观念,而不作证明呢?我所给出的答复是:我们的一切思维都是概念化的一种自由选择,而它的合理性取决于我们概括经验所能达到的程度。所以“真理”这个概念还不能在这样的结构应用,因为只有在这种元素和规则已经被一致认可的时候,才谈得上“真理”概念。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不需要符号也能进行,但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这一点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疑问。否则,就不会出现我们有时候不自觉地对某一经验感到“吃惊”了。当经验与我们已经建立的概念世界发生冲突时,这种“吃惊”才会发生。每当我们感觉这种冲突很激烈并且不可调和时,它就会以一种决定性的方式对我们的思维进行反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思维的结果就是不断摆脱“吃惊”。 我记忆中第一次经历这种“吃惊”还是在4岁的时候:父亲给我一个罗盘,它的指南针准确行动方式奇特,令我感到震惊,因为在我既有的头脑里,也即我无意识的概念世界中,它是第一个根本无法找到其相应位置的事物。这次经验给我的印象是如此的深刻而持久,以至于现在仍盘桓于我的脑际。我想,当时我就开始思考: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它的后面。人们对物体下落、刮风、下雨、月亮或者月亮不会掉下来,以及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等都不感到惊奇,因为这些事物司空见惯,人们也就见怪不怪了。P3-6 序言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26岁即登上了其科学生涯的顶峰,创立了据说“全世界只有两个半人能懂”的相对论,1921年因发现光电效应的定律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书集结了爱因斯坦的文章、书信、演讲、访谈等,真实地反映了他的生活经历、事业理想、喜怒哀乐、特立独行以及辉煌的一生。通过本书,我们将看到一个从科学神坛上走下的爱因斯坦,他是那样的鲜活、生动,离我们是那样的近。而并非因其天才而不可理解。他既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也是一位狂热的音乐爱好者、哲人和社会活动家,同时还是具有颇高天赋和独特风格的德语写作家。他是丈夫、父亲、)l,-y-、情人、良师、益友、犹太人、世界公民、社会良心、和平主义者、业余小提琴手、统一场理论的独行侠…… 爱因斯坦曾说,当一个人与光速保持同样的速度前进的时候,他永远不会老;当他超过光速,他就可以回到过去。这样曼妙、史无前例的思考,将人类带领至宇宙深处,让人类有机会探索更多时空的真相。到今天,爱因斯坦的理论依然是人类科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包括他本人,都如与光速保持同行般,成为不朽的传奇。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尽可能地保持了原著的语言风格,考虑到读者可能对文中所提到的一些人物、地点、理论感到陌生,所以译者特为这些内容添加了注释,并且尽可能详尽地标明了一些事件及信件的时间,希望这些背景资料能为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提供一些便利。由于译者时间和精力有限,书中部分译述尚有不足,还望读者朋友不吝指正。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爱因斯坦自述/新课标最佳阅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译者 | 王强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205542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6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0 |
出版时间 | 2012-09-01 |
首版时间 | 2012-09-01 |
印刷时间 | 2012-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37.126.11-49 |
丛书名 | |
印张 | 24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安徽 |
长 | 210 |
宽 | 13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