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蒋介石画传(1887-1975白金纪念版)
内容
后记
蒋介石年谱(1887-1975)
1887年阴历9月15日(公历10月31日),蒋介石出生
于浙江奉化市溪口镇的玉泰盐铺楼上。
1895年,蒋介石8岁,父亲去世,自此由母亲和祖父抚
养。
1901年,14岁的蒋介石与毛福梅结婚。
1906年5月,蒋介石乘船东渡日本,虽未能如愿进入帝
国军官学校而不得不回国,但在东京,他结识了日后的良
师益友陈其美。
1907年,蒋介石考入了保定军官学校,后被选送到日
本去学习军事。
1908年春,他注册进入东京振武学校。
1908年,蒋介石加入同盟会。
1909年11月底,蒋介石从军校毕业。
1910年,蒋介石的大儿子蒋经国出世。
1913年,蒋介石娶姚冶诚为侧室。
1913年,蒋介石参加“二次革命”。
1914年,蒋介石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
1916年10月6日,蒋纬国在日本出生,其后带着其身
世之谜,为蒋介石抚养。
1918年,应孙中山之邀,蒋介石赴广州,任陈炯明粤
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
1919年至1920年,蒋介石在上海从事证券交易。
1919年夏,蒋介石于张静江家中认识陈洁如,并展开
追求。
1921年12月10日,蒋介石和陈洁如在上海永安大楼大
东旅馆的大厅举行婚礼。
1922年,陈炯明叛变,蒋介石追随孙中山。
1922年12月初,蒋介石应邀参加宋子文在上海莫里哀
路孙中山寓所里举行的基督教晚会,认识了宋美龄。
1923年,蒋介石先后任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参谋长和
行营参谋长,8月赴苏联考察。
1924年国共合作后,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并兼粤
军总司令部参谋长。
1925年2月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8月任国民革命军
第一军军长,9月任第二次东征总指挥,率部歼灭了陈炯明
残部。
1926年,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率军进行了北
伐战争。
1926年3月制造“中山舰事件”,5月提出“整理党务
案”,打击和排斥中国共产党人。随后任军事委员会主席
、国民党中央党部军人部部长等职。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并在各地“清党”,第一次国共合作
破裂。同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组建了南京国民政府。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
1928年任国民党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兼第一集
团军总司令,指挥第一集团军和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
的第二、第三、第四集团军对奉军作战。
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
民政府领导。
1929年,蒋介石以裁军为名,召开编遣会议,企图削
减其他各派军队,激起冯、阎、李等部的强烈不满,先后
爆发了蒋桂战争和蒋阎冯大战。蒋凭借外国和江浙大资产
阶级的支持,战胜了各派武装,并击败了汪精卫、胡汉民
、孙科等派系的对抗,巩固了独裁统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略实行不
抵抗政策,坚持反共内战,对中国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
据地发动多次军事“围剿”。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迫联共抗
日。在蒋统率下,中国军队先后在淞沪、忻口、南京、徐
州、武汉、长沙、南昌等地作战,阻滞了日军的疯狂进攻
。但由于蒋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致
使中国大片国土相继沦陷。尤其是武汉失守以后,蒋介石
先后发动三次“反共”高潮,严重削弱了抗日力量。
1942年1月,蒋介石被同盟国推举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
,随即应驻缅英军请求,派远征军入缅甸支援英美盟军对
日作战。
1945年,日本投降。
1946年,蒋介石撕毁国共停战协定,调160万正规军
,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发动全国内战。
1948年9月起,国民党军主力在解放军接连发动的辽沈
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被歼灭。
1949年1月,蒋介石宣告“引退”,仍在幕后指挥,拒
绝接受国共双方代表谈判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
1949年,解放军遂乘胜进军,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
统治。蒋介石于12月败走台湾。
1950年3月,蒋介石在台湾“复职”重任“总统”,此
后一再连任4届,并连续当选国民党总裁。他以“三民主义
建设台湾”“反共复国”相号召;但同时也反对“台湾独
立”“国际托管”和“两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的民族
立场。
1971年2月11日,定居香港的陈洁如死于家中,享年
65岁,死时身边旁无他人,横卧地上,死后一个星期才被
人发现。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因心脏病突发,在台北市郊草
山(蒋介石改名阳明山)“官邸”内病逝,时年88岁。
1978年5月20日,蒋经国就任台湾当局第六任“总统
”。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在台北病逝。
1997年9月22日,蒋纬国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
,享年81岁。
2003年10月24日,宋美龄在纽约逝世,享年106岁。
目录
前述 大历史格局中的蒋介石先生
第一章 盐商的儿子 留日的海归 有目的的革命者
第二章 大起大落的前十年 黄埔建军一统中原“清党”
第三章 改变历史的蒋宋联姻 北伐功成与中共为敌
第四章 蒋孔宋家族纵横中国政坛 三度下野真相 攘外必先安内
第五章 金陵春梦 蒋介石退守台湾前没有公开的秘密
第六章 蒋介石第四度下野 蒋孔宋家族各自东西
第七章 高压治台坐困孤岛 『反攻大陆』渐成幻梦
第八章 无可奈何身后事 小蒋缔造台湾繁荣 宋美龄告别人间 两蒋移灵终成空
后记 蒋介石年谱(1887-1975)
精彩页
第一章 盐商的儿子 留日的海归 有目的的革命者
14岁奉母命娶妻,终不和睦;15岁科举童子试,未能考取
蒋中正字介石,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1887年10月31日)午时生,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人,祖籍宁波。
蒋家在溪口是大姓。蒋介石的祖父蒋斯千,字玉表,以酿酒贩盐为业;父亲蒋明火,又名肇聪,字肃庵,是蒋斯千的次子,生于道光二十二年,继承父业,在溪口经营需要专卖权的“玉泰”盐铺,由于经商得法、精明干练而使家境富裕。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为蒋肃庵的继室,生有二子二女,蒋介石是长子,也是在盐铺楼上诞生。
由于家境小康,蒋介石自6岁起就在私塾中接受四书五经的教育,取学名“志清”,并于1901年以14岁年纪,娶了由母亲王采玉为他择定、同为奉化人的毛福梅为妻。毛福梅是商人毛鼎秋之女,结婚时已18岁,大蒋介石4岁,婚前两人从未谋面,而婚后感情始终不见和睦,例如蒋于日记中曾称毛“又与我对打,实属不成体统”。
但陈洁如也指出,毛福梅个人的看法与外人的揣测不同。据《陈洁如回忆录》记录,在陈洁如婚后和毛福梅第一次见面的谈话时,毛福梅对陈洁如表示,在新婚的头两个月,她和蒋有一段蜜月期,那时蒋没有工作,也无心念书,每天会带她出去走动,醉心于山间野趣,可是没多久王太夫人就制止了这一切。王太夫人怪她带坏儿子,造成儿子好吃懒做,还骂她:“我没有好米来喂懒嘴。你这样成天跟一个男人到山间庙内,到处嬉游玩乐,真是一个不知廉耻的贱女人。从今天起,我禁止你再浪费我儿子的时间,除非你能担保他的前程。”
1902年,蒋介石到奉化参加童子试,但未考取,因此在1903年开始进入奉化凤麓学堂,接受洋式教育,并经过数度转学,于19岁时到奉化龙津学堂就学;尤其在八国联军之乱后,清王朝于1905年停止科举,蒋先前所受的私塾教育顿时无用武之地,遂于1906年4月改赴日本清华学校求学,希望借此转学至西式学堂,接受军事教育而出人头地。
由陈其美结识孙中山,加入革命党。风云际会间,喜获麟儿蒋经国
被迫放弃科举之途的蒋介石,原本希望赴日后能进入士官学校就读,然由于清王朝与日方达成协议,中国学生赴日学习陆军须由政府推荐,不得自费前往,因此蒋介石只得在当年底返国,转往保定学校前身的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就读,希望能借此赴日进修军事。1908年,蒋介石以蒋志清为名,顺利就读类似于军事预校的东京振武学校,同时改名为蒋中正,字介石。不过1909年毕业时,蒋介石并未进入正式的士官学校,而是直接被发为二等兵,接受军事入伍教育。
蒋介石在日本期间,虽无法进入士官学校,但私下活动颇为活跃,曾与黄郛等人一同加入以推翻清王朝为目的的秘密军事团体,同时隶属于同盟会中的一个支系,并借此认识、结纳同盟会中挺孙派大将、与青帮关系匪浅的陈其美,开始与革命党人交往的生涯。1911年夏天,四川保路风潮风起云涌,蒋介石虽尚在军中服役,却一度应陈其美电召,潜回上海商议排满举义行动,但因为满清与日本军方签订协约,限制在日留学生返国,蒋介石在日本军方准假假满后,只能重返日本。
武昌起义后,陈其美再度急电蒋介石返国参与军事行动,蒋介石冒着未报备日本军方的风险返国,参与陈其美筹划的杭州起义,并率兵攻打下设于杭州的浙江巡抚衙门,其后返回上海担任陈其美主导的沪军第五团团长,同时与陈其美等人义结金兰。蒋介石与陈其美的关系日益密切,使他在国民党内得以有发展机会,并结纳孙中山,因此日后在陈其美遭袁世凯刺杀身亡后,蒋介石仍顾念旧情,也一路提携陈其美的侄子陈果夫与陈立夫,令其成为主导国民党党务机关的主要力量。
在这段风云际会的时期,蒋介石于1910年4月27日(宣统二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喜获麟儿,这就是毛福梅所生之子,乳名建丰,学名经国,也就是一般俗称的“小蒋”。
P10-12
导语
蒋介石诞辰130周年特别典藏!大陆、台湾、香港同步出版!
500张历史照片,百幅蒋宋书画。10万字嘉言,蒋氏历史说明书,解密蒋宋夫妇一生的世纪大藏!
师永刚、杨素编著的《蒋介石画传(1887-1975白金纪念版)》是作者深入探索历史的真实与复杂,以大量珍贵的图片和详实的史料,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政治家。
序言
大历史格局中的蒋介石先生
20世纪40年代初期,正值日本侵华的最疯狂时期,蒋
介石写了一本书,名为《中国之命运》,关于中国过去的
“耻辱”与未来“重建”。但他更应该把这本书定名为“
我的命运”。他看不出自己的命运与这块他统治了20多年
的辽阔、散乱、贫穷的土地的命运有什么区别。他于1975
年因心脏病在流亡的台北病逝,终年88岁。直到他死的那
一刻他还抱着他那神圣的理想:中国终将再次统一。《时
代周刊》发表的讣文略带讥讽:“蒋介石在这个时候死去
是再适合不过了。对他而言,印度支那反共力量的失败让
他觉得,在不可避免的长期的反共运动中,反共力量在逐
渐失去亚洲,而他则是这个运动的第一个牺牲品。”
在西方的媒体的描述中,蒋介石(名字的意思是“坚
硬的岩石”)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坚硬的下巴,他极端
自信,是20世纪主要的人物之一。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事
业充满了胜利与失败。他生命中60个春秋都耗费在艰苦而
又费尽心机的斗争之中。首先是反抗日益衰败的清王朝,
接着是昙花一现的军阀混战,而后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
入侵,最后是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斗争,也就是这
最后一次斗争结束了他主宰中国的梦想,开始了他在台湾
不愉快的流亡生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三军统帅对20世纪的影响比
对中国本身的影响还要长。在他国际声望的巅峰时刻,他
是一个充满微笑、身穿戎装的战争四巨头之一。其他几位
还有罗斯福(西方伟大的斗士)、斯大林和丘吉尔。蒋介
石是联合国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国争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
国的席位。丘吉尔指出:“在美国人的眼里,他是世界的
一支主要力量。他是‘新亚洲’的头号人物。”但当他不
能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人,美国政府所急切企盼的新亚洲
也没有成为现实的时候,蒋介石发现他被杜鲁门政府抛弃
了。这些使蒋成为了战后美国历史令人不愉快的篇章的中
心:满腔仇恨.的巫师四处寻找那些“输掉了中国”的人

实际上,中国从未在真正意义上“输掉”,因为美国
就从未赢得过它。美国试图把蒋统治下的中国看成是一个
统一、有效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甚至把它视为一个培养美
国式民主的摇篮。但事实绝非如此。孙中山临死前,把中
国形容为“一盘散沙”。蒋介石试图在这盘散沙之上建立
一个现代化的统一的国家。但在蒋作为中国领导人的整个
任期期间,国家不断地受到外强侵略,内部分裂严重,他
统治的党内部腐败、效率低下。此外,他顽固地坚持他那
目光短浅、毫无效果的政策。
中国的共产主义者们从蒋介石失败的地方接过接力棒
,并且到现在为止,他们的执政时间已经超过了蒋介石。
这位三军统帅从未使自己从军人和封建地主们的纠缠中摆
脱出来,这些人阻挠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而共产主义者们
恰恰相反,他们彻底地摒弃了过去,很快找到了正确的方
向。在蒋介石死后30年,在毛泽东去世29年,中国正在成
为发展中国家的旗舰。中国的建设者们正在使中国成为世
界上最具潜力的市场。
经过了十多年的纷乱,蒋介石统一了中国,他为中国
做了一件关键的事情,在共产党存在的情况下加速了中央
集权制。但后来的分析者认为,考虑到他的问题,就不奇
怪他为什么不能够建立一个长久的政治体制。“许多事情
,”埃默斯曾这样写道,“尝试过就已经足够了。”蒋介
石的尝试是大范围的。他的失败最终会削弱他在历史上的
重要性,但决不能被忽视。
蒋介石是中国东部沿海浙江省一个小城镇盐商的儿子
,他当过兵,讲话像一个革命者,似乎命中注定要执掌大
权。他政治生涯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一个朋友,他把蒋介绍
给孙中山——一个热衷于革命的革命者,他发动的民族运
动于1911年推翻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那时候,蒋介石还
是一个24岁的学员,就读于日本军校,他风风火火地赶回
国,参加了孙组织的年轻的革命。蒋介石在孙中山以广州
为基地的国民党内部稳步上升。31岁时,他已经是一名将
军——就其自身而言,他也是一个很有实力的人物。
孙中山1925年逝世,蒋很快就接管了国民党。接下来
的两年里,他带领他的部队开始了一系列讨伐军阀的运动
,从而使国家得到了空前的统一。尽管蒋极力反对共产主
义,但他在开始曾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及其苏联顾问合作
;但当统一大业进展顺利的时候,他开始反对共产主义者
,屠杀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并把其他人赶出了新的国
民政府。在这些被排挤的人中,其中一个就是国民党宣传
机构的负责人毛泽东。在蒋一系列的成功中,他在个人生
活中所迈出的重要一步就是他娶了孙中山夫人的妹妹宋美
龄,一位美丽典雅、受过良好教育的女人。与此同时,他
抛弃了他的前妻,他的儿子兼继承人、后来成为他的继任
者的蒋经国的母亲。婚礼之前,他皈依了基督教。
1928年,蒋介石就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时候,这位三军
统帅的权力及影响力都达到了顶峰。但是,即使是那个时
候,蒋也是不断受到来自各方的干扰:反叛的军阀将领们
,被逼向农村的苏维埃政权的抗争,及党内的叛乱。1931
年日本入侵东北的时候,国民党军队正在共产党领导的农
村地区进行一系列大规模、代价昂贵的“清剿”行动。直
到1936年蒋才同意停止内战,与共产党一起反抗日本侵略
者。他的军队牵制了敌军大量的部队。
但是,1941年美国参战后,蒋对日很少采取防御,即
使是他的军队在数量上优于日本军队的时候。“精力充沛
的”史迪威将军不断向蒋介石施加压力,要求他重组他的
军队,并且要求他的军队要更加主动一些。但蒋的侧重点
与这位不耐烦的美国顾问不同;他预测,在日本人投降之
后将会不可避免地有一场争夺控制权的斗争,他觉得现在
有必要保存他的军队和租借来的美式装备,届时可以用来
对付共产党。
同时,中国人民饱受日本人杀戮的惨状深深地触动了
美国,他们开始崇拜蒋,特别是他的夫人。被宋美龄弄得
神魂颠倒的温德尔·威尔基在谈到她时,说她“集思维、
说服力与精神力量于一身……充满智慧与魅力,慷慨而又
懂得体谅,举止高贵典雅,具有像火一样燃烧的信念”。
其他人对她专横的意志以及试图影响美国战争时期的战略
,使其更有利于蒋介石的做法感到憎恶。那个时候,蒋介
石希望美国能够把战争重点多一些放在日本,少一些放在
德国;在没有说服史迪威采取主动攻势的情况下,蒋获得
了更多的武器装备和供给。
战争结束的时候,共产党拥有一支100万的军队,训练
有素,纪律严明,但装备落后,战士大多来自农民。有300
万之众的国民党军队,在已准备好的美国舰船与飞机的帮
助下,在战后争夺日本占领区的角逐中,轻而易举地取得
了中国三分之一的土地。但是,内战爆发后三年,蒋介石
成了一名在台湾的难民——在台湾,有200万人加入了他的
国民党队伍,在他们的帮助下,他发誓要“光复大陆”。
在美国,蒋介石的支持者们把他的失败归咎于杜鲁门
政府,杜鲁门政府拒绝了蒋介石要求美国在战后大规模增
兵援助的请求,并在国民党逃往台湾之后完全断绝了支持
。六个月后,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又恢复了对台援助,并
且一直到1965年,援助总额达40亿美元。华盛顿把蒋当作
是美国在亚洲遏制共产主义的重要盟友。
在台湾,流亡的国民党在经济上比在政治上有更大的
作为。土地改革以及后来对外资的成功吸引,使台湾成为
继日本之后,亚洲发展速度第二快的地区。蒋介石年老之
后,把许多“政府”的具体工作交给了他已经60多岁的儿
子蒋经国。自从1972年被任命为“行政院长”以来,蒋经
国已经有效地掌握了“政府”。他为人强硬、务实,大力
清除了他父亲的老卫戍部队内部的腐败,把国民党权力阶
层内的高级职务向台湾本土人民开放。他的父亲要重新“
光复大陆”,而他已经悄悄地把这种堂·吉诃德式的圣战
束之高阁。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北京引起了台湾
的不满与焦虑。其后,美国彻底抛弃了台湾,与北京建交
,而北京将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的资格夺了回来,蒋介石
的特使被逐出了联合国。
蒋在他生命最后两年时间里,健康每况愈下,甚至不
在公众场合露面。但直到他死的时候,蒋介石仍然是“中
华民国”的“总统”。即使在1971年台湾被逐出联合国之
后,他也拒绝了所有妥协的尝试。只要他活着,“光复大
陆”的计划就会存在下去,用他的话讲:“不可动摇之国
家决心。”同时对那些要求“台独”的人说:“谁说独立
,就让谁掉脑袋。”在这一点上,他与北京的观点空前的
一致。当世界开始寻求与他的敌人北京发展新关系时,他
也决不妥协,因此,世界只有放弃他。
在蒋介石去世30年的今天,从这些由西方媒体东拼西
凑出来的总结性的文章的片断,似乎仍然可以看出他在西
方人眼里的形象。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蒋介石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之一。争议性之大,也无出其右。其实,他对中国命运的
影响仍未结束,也永远难以盖棺论定。著名的史学家黄仁
宇先生在写作《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一书中,
断言:“蒋介石不是大独裁者,他缺乏做独裁者的工具。
他也不可能成为民主斗士,他纵使有此宏愿,也无此机会
。”
这就是真正的蒋介石吗?一个留在后世眼里永久的失
败者的形象,还是一个留在中国历史中争议不断的顶峰人
物?或者什么都不是,他只是一个叫作蒋介石的先生。祖
籍浙江。死于台湾。
内容推荐
师永刚、杨素编著的《蒋介石画传(1887-1975白金纪念版)》讲述了蒋介石作为曾经影响中国20世纪前半叶的政治家,由于两岸互动以及政治动因,长期以来戴着一层朦胧的面纱,以反面典型的形象出现在大陆的读者及几代人面前,以至大多数人对蒋介石的的印象就是他那不毛之地的光头及那句随时随地都会说的“娘希皮”。他倾尽心力地使一盘散沙的军阀割据状态的中国归于统一、他带领他的军队与日军在正面战场上的持久较量及由此造成惨重伤亡并最终胜利等功绩,被他血腥屠杀共产党人的罪行厚厚地蒙住了。他去台湾后与儿子蒋经国一道缔造的台湾的繁荣也过多地被他的白色恐怖统治所屏蔽。而在维护国家的统一方面,只要他活着,“光复大陆”的计划就会存在下去,用他的话讲:“不可动摇之国家决心。”同时对那些要求“台独”的人说:“谁说独立,就让谁掉脑袋。”在这一点上,他与北京的观点空前一致。他于1975年因心脏病在台北病逝,终年88岁。直到他死的那一刻他还抱着他那神圣的幻想:中国终将再次统一。
著名的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断言:“蒋介石不是大独裁者,他缺乏作独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为民主斗士,他纵有此宏愿,也无此机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蒋介石画传(1887-1975白金纪念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师永刚//杨素
译者
编者 师永刚//杨素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98923
开本 16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9-01-01
首版时间 2019-01-01
印刷时间 201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542
CIP核字 2018020780
中图分类号 K827=73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0
22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6: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