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学访谈(光明日报国学专刊精选)/光明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国学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它不仅凝聚了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也将承载十三亿中国人的未来。

本书为《光明日报》国学专刊精选集:五十年国学沉浮录、儒家哪儿错了、国学的源头、司马迁离我们有多远、当代中国礼乐文化的缺失与重建、儒学与城市文明的对话、东学西渐的历史与未来、西方语境里的中国哲学……几十位来自海内外国学界的一线学者奉献了真知卓见,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内容推荐

2006年1月10日,《光明日报》推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媒体第一个国学专刊。

近两年来,国学专刊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其中尤以“国学访谈”专栏最受瞩目与青睐。体现了《光明日报》的学术品格。

本书从已经推出的数十篇访谈中精选出23篇。内容涉及百年命运的回顾与反思;源头的追溯与未来的发展;国学与当代中国文明的重建;国家研究的方法与出路。

几十位来自海内外国学界的一线学者奉献了真知卓见,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目录

命运之思

 五十年国学沉浮录

 儒家哪儿错了

 儒道对话:假如没有道家

 走出“疑古”还是将“疑古”进行到底

 鲁迅的国学观

 古籍整理:“考文献而爱旧邦”

寻找源头

 中华文明的“前轴心时代”

 国学的源头

方法的讨论

 我是这样研究老子的

 中国诠释学是一座桥

 司马迁离我们有多远

 道家是中国哲学的根基吗?

精神家园

 寻找回家的钥匙

 我教孩子学国学

 国学与21世纪

 当代中国礼乐文化的缺失与重建

 中国人从“和”而来

 儒学与城市文明的对话

 南孔:一个值得寻味的文化符号

他者之境

 来自人类学的声音

 天涯并不遥远

 东学西渐的历史与未来

 西方语境里的中国哲学

试读章节

郭齐勇:对,是这样的。青年毛泽东那个时代,看到的是,比如说长沙就发生一个事件,一个新娘子在花轿里面,拿着剪刀自杀,因为她不愿意嫁给对方,这是女性与社会的悲剧嘛。那么当时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予以评论,《新青年》里类似评论很多,就是说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但是我想的是,这些问题是不是可以全算在儒家的身上呢?这是一个历史问题,是中外概莫能外的一个问题,它是不是应该由儒家来承担这个历史责任呢?相反儒家是不是相对缓解了一下男性中心主义社会里对妇女过度压抑的问题呢?不一定就是一个绝对性的。还有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说这个程吧,宋明理学家呀,五四以来认为是恶魔啊,因为是他们主张“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陈荣捷先生曾经讲:“程颐讲这一句话是从一个很大的范围来讲的,是‘义’同‘利’的问题。”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孟子学的问题,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一个道德选择的问题。那么在这一个问题上,知识人选择义,还是选择利,是自己决定的,所说的是这个意思。程颐有一个侄女成了寡妇,她的父亲帮她再嫁。程颐为她的父亲写行状的时候,称赞这件事情。那程颐本身是不是自相矛盾呢?可能这两件事情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围。也就是儒家所谓的“经”、“权”吧。“经”是指那个时候寡妇不应再嫁。“权”呢?它是指可以因情况改变的。是不是可以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作为一个价值选择,是人的道德操守的问题。当然是在前现代文明中,寡妇再嫁成为问题了。我们看到的明清两代社会留下来的贞节牌坊啊,的确是有妇女的血泪啊。但是,这个是时代的限制呢,还是儒家的限制呢?这得请教一下宗桂兄。

李宗桂:这个“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不仅是五四以来,实际上是明清以来一些我们过去讲的进步思想家、启蒙思想家的批判对象。从李贽到唐甄到戴震,都是持极为严厉的批判态度。我倒是想从具体的事件,从这句话的具体的出处来讲。根据文献记载,有人请教理学家程颐。说孤儿寡母贫穷无靠,再嫁可以吗?于是程颐就说了这个话:“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后来被人们略称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我当然赞成这句话是一种价值选择,这没有问题,但是这个价值选择应当分两个层面来评价。第一,是从它的出处来讲;第二,这个事件本身是有问题的。按照孟子讲的,见孺子人井本能地要去救,见嫂子溺水,也本能地要去救。之所以要去救,不是为了获感谢,被表扬,上报纸,不怕男女授受不亲,完全是情动于中嘛。但是这个程颐听到孤儿寡妇要饿死,居然也反对寡妇再嫁,甚至说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样的话,我觉得相对于孟子来讲,它是一种倒退。这样的价值选择,在现代的价值观来看,站在时代的高度来看,是不对的。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推开来,就一般的价值观来看,要求知识分子群体也好,官员群体也好,我觉得“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有很强的合理性。作为官员来讲,你不能为了升官,你就不择手段嘛;作为学者来讲,你不能卖论文取官。在这个意义上讲,我宁可饿死也决不这样。就像范缜说的,我要是卖论文的话,我早就做很大的官了,哪里还像现在这么穷困潦倒。在这个意义上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有它的合理性。我觉得这是两个层面的东西。总体上来讲,我赞成这是一种价值选择。但是第一个层面呢,我觉得对妇女们、寡妇们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我觉得是不人道的,是不符合现代文明这样一种追求的。(郭:对,对!)明代的李贽就赞扬卓文君。卓文君就是再嫁,不仅再嫁而且私奔,按照礼教的讲法,极其恶劣,当然汉代可能不是这样看的。李贽评价说,人们应该学习卓文君,原话我记不得了,大意是说,卓文君是顶住被人指责为伤风败俗的压力而争取自身的婚姻幸福,是“忍小耻而就大计”啊,何必为了那些虚的名节而压抑自己、痛苦终身呢!这个是李贽讲的。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唐甄,原来是做官,在山西长子县做过知县,后来被贬官了,被撤职了,就把自己的一些土地买了,做丝绵生意。于是有人就批评他,你是做过知县的,你的祖上曾是国师,地位和品节都很高啊,而你现在却做生意,很堕落啊。士农工商,士为贵,农次之,贾为下,贾就是商。这个商是最差的一个。唐甄曾经叫他的养子和仆人去做牙人,就是中介人、经纪人。所以人家就批评他,说你还去做牙,这更下贱。唐甑回答说,“贾不辱生”,做商人并不辱没我的,人活着总是要生存,生存才能发展。我现在做生意呢,能够赚点钱,妻子老小一家子可以活下去,否则的话就会死掉。而人活着呢,没有说不首先为自己生存而奋斗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的,还是说生存第一,尊重人的生存权。我们今天讲的,中国政府的人权书里面讲的,人权首先就是生存权。所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需要很好地审视。对寡妇们,对弱势群体,对知识分子阶层和官僚阶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当然可以作为一种价值选择教育他们,引导他们。但是问题是在明清以后的社会,“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对妇女们讲的,多少烈妇节女,多少贞节牌坊,多少血泪,都是这个东西的最好注脚。但问题是,是不是该由儒家来承担这个责任?我想起有的学者说的,我们对于儒家说的话,需要区分一下它的层面,儒家可以分政治化的儒家、心性化的儒家、学术化的儒家、人文化的儒家,我就这么区分。当统治者,特别是积贫积弱时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他用儒学的天理人欲这一套去消解掉人的正常欲望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儒学就变成了政治化了的儒学。这当然是当权的一些统治者造成的,这是主要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儒家、儒学本身没有任何责任。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儒学有其负面的因素,有其可被利用的东西。我们在清理传统思想文化资源的时候,就要区分开这样一些情况。这是两个层面的东西,我们当然要区分开。

郭齐勇:这个当然我是同意的了。就是说,我想我和宗桂兄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都有一些共识。我更强调,您刚才说的,还是要区分一下的问题就是社会的问题,社会历史的现象,社会生活层面,它的社会结构和民俗的问题,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问题。当然,中国的这个民俗也好,它的发展也好,与儒家有不解之缘。所以,儒家的价值特别是宋明理学的价值,既然是在传统社会中,当然也不一定完全推卸得了所有的责任。

李宗桂:因为实行那些政策的人,或者帮助去实行那些政策的人,各级官僚。是官绅合一的,受儒家思想的教育,而且是用儒家的标准选拔起来的,在这个意义上讲,儒学本身不应该来承担一定的责任吗?

郭齐勇:我倒是觉得,社会的历史结构和儒家意识的问题还是要区别开来。

主持人:我说说我听了两位的高见的感觉。我听了李老师的高论,感觉就像第一次进北京的正乙祠戏楼。这个戏楼是当年由晋商捐建的,很多古装电视剧都是在那里面拍的。我那一次进去参观,第一感觉就是京剧如果不从这里走出去,进了大剧场。它一定不会衰落的。它恰恰是从这里头走了出来,所谓艺术化了,它就衰落了,就这个感觉。那么所谓“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还有三从四德啊,男尊女卑啊,男人可以娶三房六妾啊,这些东西放在儒家经典的里头,感觉它是很般配的,就好像京剧当年不离开正乙祠戏楼,这些话搁在儒家里头,不别扭,也就是说不偶然。而反过来,听郭先生的话呢。也悟出了非常好的道理,每每会觉得孔子他说的这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不无道理(郭、李:笑!)。那好,那咱们这个话题就暂时结束。换到第二个话题。P15-17

序言

党的十七大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要求。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正在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生动实践;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在这种形势下,《光明书系》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光明日报是中共中央主管、主办,中央宣传部代管,立足知识界、面向全社会的中央党报,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知识界的桥梁和纽带。光明日报出版社作为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的综合性出版社,建社二十多年来,围绕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出版了一大批优秀图书。

近年来,光明日报在坚持正确导向前提下,进一步突出文化特色。各要闻版、新闻版努力提升文化品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各专刊、周刊进一步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同时,我们创办了《国学》《光明讲坛》《人物》《作品》等新版面,开办了《百城赋》《母校礼赞》《走近大家》等新栏目。这些版面、栏目的文章和报道,都注重突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向心力。《国学》版注重反映国学动态,报道国学成果,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学者交流与展现国学新成果的重要平台;《光明讲坛》注重昭示优秀传统文化汇入时代洪流所产生的无穷魅力,彰显文明与进步;《人物》版注重讴歌知识界代表人物的爱国情怀、高尚精神、优良学风,展现美好心灵,弘扬高尚精神。这些版面所刊登的文章普遍受到读者欢迎。

为什么叫《光明书系》?“光明”,不仅仅因为书的内容源自《光明日报》所刊载的文章;更由于,我们的时代是火红的时代,“光明”,代表了知识,蕴含了智慧;代表了力量,伸张了正义;代表了进步,寄托了未来。《光明书系》既是报纸报道内容的延伸,也是时代精神的一种积淀;还由于,文化事业是不断创新的事业,出版《光明书系》,也是为了进一步繁荣出版事业,为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中,增添一朵小花、一抹新绿。出于这个原因,光明日报出版社这次先将《国学》《光明讲坛》和《人物》三个版开办以来的佳作结集出版。

我们深知,我们的时代呈现的文化园地十分广阔丰富,绚丽多彩,广大读者精神需求、阅读品位越来越高,对书稿的要求、对图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将以此为动力,精心办报,精心出书,为读者服务,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贡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学访谈(光明日报国学专刊精选)/光明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065277
开本 16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126.27-53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