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雅努斯的面孔--中国现代乡愁小说论/尧都学堂青年学者论丛
内容
作者简介
冯波,1976年生,河南焦作人。2013年6月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小说研究,近年来学术兴趣多集中于乡土文学的比较研究。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项,已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乡土?乡愁?
第二节 “乡土文学”与“乡愁小说”
第三节 所谓中国现代“乡愁小说”
第一章 时空虚构下的故乡
第一节 时序预设下的故乡
第二节 故乡空间的“剧场化”设置与乡愁聚焦
第三节 故乡空间的“对位”虚构与乡愁多义性
第二章 时空流动中的乡愁
第一节 现代症候:城“乡”互动中的乡愁
第二节 流亡的乡愁: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的怀旧修辞
第三节 “卧游故乡”:京派小说的故乡重绘
小结
第三章 怀旧的现代书写
第一节 怀旧中精神原乡的追忆
第二节 怀旧中性别意识的表达
第三节 怀旧中主体意识的萌发
第四章 怀旧与革命想象
第一节 “代沟”内的忧郁:叶紫的怀旧与革命的自觉
第二节 “内讧”中的焦虑:《一千八百担》中的故乡伦理危机
第三节 怀旧的消解:从苦难意识到革命乐观主义
小结
第五章 中国现代“乡愁小说”的互文观察
第一节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乡愁小说”
第二节 日本“乡愁小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的译介
第三节 欧洲“乡愁小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的译介
小结
结论
第一节 中国现代“乡愁小说”的“差异”之美
第二节 “乡愁史诗”:话语模式、情感功能与社会政治想象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导语
冯波著的《雅努斯的面孔--中国现代乡愁小说论/尧都学堂青年学者论丛》将“时空”与“怀旧”作为中国现代“乡愁小说”研究的二维,并认为:中国现代“乡愁小说”是以乡愁的情感功能实现作家社会政治想象的一种话语模式,其内在的理性批判与感性关怀体现为崇高的悲剧美感与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即一种“差异”之美,这恰如希腊亚努斯神的面孔,既怀恋着过去,又展望着未来。生命个体的复杂矛盾在显在/隐在的时空差异叙事框架与“恋乡”/“厌乡”的情感落差的抒情框架中得以彰显。生命与世界、时代、政治等积极对话时的犹疑且坚定、彷徨而执着的矛盾情态则生动而直观地再现了生命现代化的艰辛历程。中国现代“乡愁小说”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长廊留下了可贵的情感写真与精神影像,这一过程永远不会终结,它必将继续书写着现代中国人的精神史诗。
内容推荐
冯波著的《雅努斯的面孔--中国现代乡愁小说论/尧都学堂青年学者论丛》以现代“乡愁小说”置换传统“乡土小说”的提法,将情感、形式与现代性放在一个逻辑层面予以考察,通过辨析作家“乡愁”的书写方式与文学形式的关系阐发文学的现代意涵。以“乡愁”的时空、怀旧的特质管窥中国现代“乡愁小说”的审美特质,进而审视人的情感与历史、政治的互动及其对现代冲击的回应方式。中国现代“乡愁小说”遵循的“差异”叙述方式更包蕴着对生命本身的尊重、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启蒙救亡意识的吁求以及民族国家想象的认同。它以其独特的现代审美形式折射了传统乡土中国语境中人的现代意识的生成过程,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生动、可贵的情感写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雅努斯的面孔--中国现代乡愁小说论/尧都学堂青年学者论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340076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3
出版时间 2019-02-01
首版时间 2019-02-01
印刷时间 201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518
CIP核字 2019021966
中图分类号 I207.42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9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6: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