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华著的《台湾少数民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为《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之一,以文图并茂的形式,叙述了台湾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经济生活、文化习俗、历史人物、名胜古迹和区域自治与现今情况等。此书的出版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传播民族知识,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及中外文化交流,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图书 | 台湾少数民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林华著的《台湾少数民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为《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之一,以文图并茂的形式,叙述了台湾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经济生活、文化习俗、历史人物、名胜古迹和区域自治与现今情况等。此书的出版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传播民族知识,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及中外文化交流,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内容推荐 林华著的《台湾少数民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将带你走进台湾,与海峡对岸的16个台湾少数民族族群真实“相遇”,去领略他们质朴纯洁的心灵和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愿这本介绍台湾少数民族的通俗读物,带给你全新的阅读体验,带给你愉悦的视觉美感。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宝岛台湾最早的先住民 海上明珠——美丽富饶的台湾岛 筚路蓝缕先住民 分布与概况 第二章 族群概说 消失文面——泰雅人 矮灵传说——赛夏人 山海之间——阿美人 玉山子民——布农人 逐鹿传奇——邵人 阿里山麓——邹人 太阳神子——排湾人 百合花族——鲁凯人 台东八社十部落——卑南人 飞鱼海洋——达悟人 流浪悲歌——噶玛兰人 峡谷柔情——太鲁阁人 浴火重生——撒奇莱雅人 雾社英魂——赛德克人 拉阿鲁哇人 卡那卡那富人 第三章 反抗外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荷、西殖民者侵占下的台湾少数民族 可歌可泣的抗日斗争 第四章 少数民族部落风土漫记 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及贵族阶级社会 部落组织与领袖制度 各具特色的社会组织 少数民族的婚丧习俗 文面风俗与身体装饰 第五章 生产活动与经济生活轶活 农耕 狩猎——猎人勇士的传奇 捕鱼 第六章 精神世界与祭仪信仰掠影 泛灵信仰和祖灵崇拜 占卜和禁忌 祭祀仪式 第七章 少数民族文化巡礼:物质文化 建筑特色 巧夺天工的手工艺 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 第八章 少数民族文化巡礼:精神文化 瑰丽丰富的神话与传说 流畅动人的歌谣 热情奔放的舞蹈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后记 试读章节 筚路蓝缕先住民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少数民族是台湾最早的先住民,在台湾千百年来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台湾最早的开拓者,台湾少数民族在建设台湾,保卫台湾,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缔造巾华历史与文化的进程中,做出了彪炳史册的卓越贡献。 美丽的宝岛台湾由南至北400公里的地域内,以几近4000米的落差,孕育了寒、温、暖、热四种气候带的生命。上苍赐予了台湾亘古奇幻的洪荒山川,造就成婆娑之洋的美丽宝岛,而先后移居到此的各个民族,也创造了多元风光的历史文化,结合成傲世的自然与人文奇珍。 卑南文化 距今3500年前左右,属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分布于海岸山脉和花东纵谷南段的河阶、海阶或山区的缓坡地。重要遗址有卑南、扫叭、富山、渔场、渔场南、东河Ⅰ、河东Ⅱ等。出土有大量镰刀、石月等农具,而且器形也有大型化的趋势,可见当时农耕已有了很大发展。海岸地区的遗址则出土有丰富的网坠、尖器等渔业用具,显示出对海洋资源的依赖。 遗址的范围都相当大,像卑南遗址的面积就有80平方米.聚落庞大,而且建筑物成排分布,格局严谨,已经是颇具组织的社会结构。 卑南文化的代表性遗址是卑南遗址。以卑南遗址所发现的文化内涵而言,生业形态以农业为主,斧锄形器虽不多,但有大量的石刀、石镰和去壳用的石杵,推测是种植小米、陆稻;此外,狩猎工具的矛、簇也很多;生活用具的陶器以夹砂素面红陶为主,墓葬内有特别制作的陪葬用品竖把罐,推断有专门从事玉石饰品制作,并以玉制器物来交换。 卑南遗址还有数以千计的石板棺埋在建筑物底部,呈带状分布,而且与地上建筑物的坐向相同,显然意义非比寻常。棺内更有丰富又精美的陪葬玉器、陶器,可见当时人已有灵魂观念,相信死后另有世界,并且有相沿成俗的丧葬仪式。另外,也发现了被猎头的无头遗骸,可能是因为族群扩张领域、争夺自然资源,开始出现部落间的争战。 卑南遗址已经划定为一级保护区。 悠久的历史 台湾历史是台湾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积淀,更是台湾史的核心部分,在台湾数干年的历史变迁中,台湾少数民族与台湾兴衰存亡的命运休戚与共,始终没有停止和缺失过,在时空的承续上,台湾历史的起点,正是少数民族同胞和大自然洪荒搏斗的开始。远在数千年的史前时代,台湾少数民族就生活在台湾这片美丽山川与一望无际的海岛上,在与大自然搏斗的历练中,他们学会了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契合的生存之道。他们安居山林,熟悉了野兽花鸟的习性与生活规律,学会了用简单的方法观察天象与四季更迭,以就地取材的方法制造生产、生活工具;他们春种夏收,狩猎、渔捞并从事采集等劳动,过着自给自足、知足常乐的原始生活,进而衍生出与土地的节奏相契合的风俗习惯,孕育了崇拜祖灵的精神文化信仰,养成了敬畏天地的淳朴心灵,开启了率真独特的工艺创作,达观自在的部落生活,更促进了团结合作的传统美德和优良品质,一代一代在台湾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灿烂的文化 地球上,在北回归线建立璀璨文明者并不多,而其中台湾居重要地位。从3万年前的长滨文化起始,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就开创了器械文明。3000年前,凯达格兰人(平埔族群之一)以精湛的织贝技术,将贝壳卖给夏王朝当作货币,那时台湾的远洋贸易成就已举世瞩目;当号称“日不落”的大不列颠帝国,以其长嗣继承皇位,傲视男女地位平等之际,台湾有着贵族阶级传统的排湾人,其长嗣承家早已行之几千年;17世纪中叶,世居南台湾的西拉雅人(平埔族群之一),其母系社会传统习俗,经由当年荷兰学者记录书写并公之于世,由此,世界文献史料上才首次出现“台湾史料”。 达悟人的拼板雕舟闻名遐迩,排湾人和鲁凯人的雕刻技艺令人惊叹,泰雅人、赛德克人、太鲁阁人与赛夏人的文面习俗内涵丰富,布农人和邹人的狩猎技巧出神人化,卑南人在南台湾称霸驰骋70年,无不令人敬畏;邵人的杵乐,布农人的八部合音,阿美人的铿锵舞蹈,这些林林总总的人文奇珍,无不凝聚着台湾少数民族先民坚韧不拔的人文精神,艰辛困苦的创业足迹和值得骄傲的文化遗存。 P14-17 序言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道,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开发着这块土地,建设、发展、捍卫着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各民族都是兄弟,相互离不开,都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因此,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增进了解、紧密关系,深化友谊、建立牢不可破的感情基础,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多发期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要求。 为了进一步宣传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增强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方针,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沟通,让读者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加深对我党民族政策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和辽宁民族出版社共同策划了《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 依据上述原则,《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的编写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鲜活生动的语言、特色浓郁的图片以及丰富的民族常识链接,向读者展示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变迁、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历史人物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伟大实践。第二,作者多为本民族专家学者和与民族研究工作相关的专家学者,对自己撰述的对象既有深厚知识积累,也有真挚情感。第三,内容彰显了历史与现实、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多彩画卷和轨迹,引导读者走近少数民族,聆听他们的古老传说,感受他们的发展变化,加深彼此的沟通和了解。这套《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是面向民族干部和各级干部通览我国少数民族概况的普及读本,也是图书馆必备藏书。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所揭示的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也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和未来。中华大地孕育的55个少数民族多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一道从远古走到今天,汇入了中华文化壮阔的历史长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护、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不仅是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期待通过《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使广大读者徜徉于少数民族多彩风情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悠悠历史的深远与厚重。 丹珠昂奔 2014年6月26日 后记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一个颇有亲和力,令人倍感温暖、鼓舞,饱含深情厚谊的语词,在过去、今天以至未来,永远不会过时和缺少丰厚的内涵与意义。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相互依存、同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在中华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民族都曾辛勤耕耘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上,创造出了灿如珍珠、艳如彩虹般的文化宝藏,它们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每一个人都不能缺少对这部分内容的熟悉和了解。走近中国少数民族,就是走遍中华大地,作一次民族融合的文化巡游,文化览胜,去审视、去探查中华文化的皇冠上那一颗颗灿烂夺目的珠宝,因为它们是中华文化宝贵的共同财富和遗存;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高举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下的一次民族文化的大集结、大展示。让我们珍视这样一次文化巡礼,让我们带着一颗虔诚的心,走近中华56个民族大家庭里55个少数民族,认识我们55个兄弟姐妹——“你”“我”“他”的昨天与今天。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当然也不能缺少“走近台湾少数民族”这一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就是要让人们了解和认识生活在宝岛台湾,语言不同,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迥异的16个少数民族族群的历史与文化概貌。 作为一名生活在大陆的台湾少数民族后裔,我对台湾有着特别的情感,因为那一片烟波浩淼的海天世界,是我父辈之乡,也是我魂牵梦萦的故园。从幼年时候起,那一片土地,那片土地上亲人的笑靥和他们企盼的目光,就曾经无数次地走进我的梦乡,然而也永远是一幅朦胧依稀的影像,辨不清真实的面貌和图景。我曾经因自己的民族成分而自卑,也曾在希望与失望的泥沼中挣扎数十载,我感到故乡与我,不仅隔着万里之遥的空间距离,还阻隔着难以跨越的心理距离。我对故乡知之甚少,对自己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知之甚少,直接导致了我曾在很长时间里,缺乏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感谢辽宁民族出版社和国家民委的信任与抬爱,让我有机会参与这次《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的编纂工作,通过这次学习和写作,我终于补上了这一课。当我伏案书写台湾少数民族林林总总的美丽与辉煌的时候,那些力透纸背的文字和图景素材,让我与故乡是如此地贴近,如此地亲近,世上没有什么情感能比之更令人欣慰,令人振奋,令人感动了。 我是一个幸福的人,也是一个幸运的人。在写作《台湾少数民族》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和支持,他们为我所做的一切,令我感动,让我铭记在心。首先,我要感谢原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黄凤显教授,他是我参与写书的推荐人,他还是我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期间关于“中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和政策问题”的主讲导师,他授课深入浅出,使我受益匪浅。我还要感谢中央民族大学南方语言文学学院南岛语教研室曾思奇教授、杨梅副教授,感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文献资料中心段伟菊老师、贺兰凤老师,他们(她们)在借鉴资料与参考文献方面,为我提供了大力支持,令我感动。我尤其要感谢辽宁民族出版社让人们真切地了解到我血脉所在的台湾少数民族,尤其要感谢责任编辑李璜老师为本书的完成所付出的辛勤工作,在我与李璜一年有余的交流和合作中,李璜老师给予我许多有益的指导和帮助,她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和谦逊宽容的美德,让我感动和自愧弗如;同时,我更要感谢辽宁民族出版社副总编辑吴昕阳女士和责任编辑李璜老师给予我的人文关怀,在我身体欠佳和家务负担繁重的困扰下,她们二人一直给予我鼓励、帮助和全力的支持,令我至今难以忘怀。在今天本书付梓出版之际,请允许我真诚地向以上所有人表示深深地谢意,正是他们(她们)的大力支持,才促成了本书的圆满完成。 由于本人水平所限,也由于丛书容量的要求,不可能将台湾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奇葩一一呈现,其中必有疏漏;又由于缺乏第一手资料,缺乏实地田野调查数据的佐证,书中某些细节亦可能存误,为此心中难免不安,唯聊以自慰的是,虽是粗线条的勾勒,呈现给读者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毫无粉饰的、朴直的台湾少数民族。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两岸出版的相关著作,为行文方便,文中没有一一注明出处,只在书末附有主要参考文献;本书大部分图片选自台湾学者陈雨岚所著《台湾的“原住民”》、林建成所著《台湾“原住民”艺术田野笔记》、王嵩山所著《台湾“原住民”的社会与文化》,在此,特向以上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亲母亲!献给海峡两岸我所有的亲人和同胞!献给所有关心台湾少数民族生存和文化发展的人们! 林华 2014年12月2日 于北京万寿寺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台湾少数民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林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辽宁民族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970961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6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7 |
出版时间 | 2015-12-01 |
首版时间 | 2015-12-01 |
印刷时间 | 2015-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 |
CIP核字 | 2015303667 |
中图分类号 | K280.58 |
丛书名 | |
印张 | 10.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辽宁 |
长 | 240 |
宽 | 171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