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戏年
内容
试读章节

过年的时候,整理旧物。母亲发现一团蒙了灰的东西,用棉纸层层包裹着。打开来,是一只泥老虎。颜色斑驳,脊背上也已干裂出一道曲折的纹路。唯独面目还是勇猛凌厉的。

这是尹师傅的作品,说起来,真已经有十几年没见过了。

认识尹师傅,这大约要从朝天宫说起。

我成长的城市,是中国的旧都。老旧的东西是不会缺乏的。既有十竹斋这样的雅处,也有朝天宫如此平易近人的地方。小时候,因为父亲的引领,对这两个地方有过身临其境的比较。后者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乐园。对于孤陋寡闻的城市孩子,朝天宫具有庙会一类的性质。那时候的朝天宫,远没有现在的博物馆建筑群这样规整,有些凌乱。也是因乱,所以带有了生气。有一个很大的类似跳蚤市场的地方,所谓的古玩市集,其实是后来的事情了。当时的气息很有些像北京的天桥。这市场里,有卖古董的,真的假的都有﹔有做小买卖的,完全与艺术无涉;甚至还有敲锣鼓耍猴卖艺的。当然,还有一种艺人,是有真本领且脚踏实地的。他们往往有自己一担家当,左边放着原料,右边摆着成品。这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是即兴表演式的。比如吹糖人的剪纸的,都极受孩子们的欢迎。而尹师傅就是其中的一个。

如今记忆犹新,尹师傅在当时,是朝天宫的一道风景。凡到朝天宫,我是直奔他那里而去的。尹师傅的形貌,算是很有特色,总戴着度数很高的眼镜。眼镜腿似乎断过,缠着厚厚的胶布。藏青的中山装也陈旧得很,领子已经磨毛了,上面有些油彩的斑点,只是神情的专注是从未变过。

尹师傅是个泥塑艺人。

第一次买下了尹师傅的作品,是一只“大阿福”。这也是尹师傅做得最多的一种娃娃。其实是一种儿童样貌的神,很硕大。后来回忆起,大致相当于《千与千寻》里巨婴的形容。尹师傅做这类泥人儿,真是得心应手。因为他有个一分为二的木头模具,将泥填实,倒出来就是个胖大的儿童的雏型。尹师傅先给它刷上粉嫩的颜色,然后寥寥几笔勾出眉眼,两腮润上胭脂,浓墨重彩地涂上肚兜、长命锁或者金元宝,就算是完工了。

这只“大阿福”是我对尹师傅感兴趣的开始。泥塑并非南京的特产,这就使得他的本事在一众艺人中显得特立独行。加上他又总是很寡言,即使在一群年幼的拥趸注目之下,也依然是很安静地做做手边的事情。他有一本画册,上面整齐地画着用自来水笔描绘的图案,下面标着价格。这是他作品的样本,你若看上了其中的一种,就指一指。他点点头,就成交了一桩生意。由于他严肃的神情和沉默的态度,往往磨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渐对他失去了兴味。当然他也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做他的事情。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我便是其中的一个。因为我对不明就里的东西,往往有一种执著。长辈们现在谈起我三岁时候,在北京中山公园的树荫底下看一窝蚂蚁搬家,居然看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故事,都掩藏不住当时的担心——觉得这孩子其实有些痴,在现在看来,简直契合了某些自闭症的特性。而时间久了,尹师傅也终于认识了眼前的小朋友,并开始和我交谈。话题开初都是很简单和日常的,部分是出于一个成人对孩童的敷衍。尹师傅的南京话十分难懂,有很多拖音,也掺杂着一些出其不意的入声。这是因为他吴语口音的浓重。当我渐渐适应了他的口音,有一天,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他做的东西,有点儿老土,并拿了附近剪纸艺人的“森林大帝”作为辅证,说明他不够与时俱进。尹师傅扶了扶眼镜,很认真地看了我一眼,依然没有说话。但我不知道,我的话却在将来造成了他手艺的改革。

尹师傅并不是南京人。老家是江苏无锡。无锡附近靠常熟有个地方叫惠山,出产着一门手艺,就是泥人儿。后来知道,这特产本有个凡俗的渊源,是寻常人家农闲时候的娱乐。因为它的全民性,有“家家善塑,户户会彩”的说法。这门手艺后来的商业化,导致了一些专业作坊的应运而生。其中最著名的是袁、朱、钱几家。尹师傅的师承,就是这朱家。那时候我年纪小,并不晓得尹师傅为什么要跑来南京讨生活。捏泥人是尹师傅的事业,其实在他手中也分着层次。比方说“大阿福”。这种泥人虽然喜庆,但近乎批量生产,尹师傅说叫做“耍货”,是为讨生计而做,不入流的。而作为一个创作型的艺人,其实高下在于能不能做“细货”。这“细货”按传统应取材于昆山一带的戏曲。做这一类,人形雕琢完全来自于手工,姿态情状各不相同。尹师傅有一整套的工具,从小到大,排在一块绒布里。最小的一个,用来雕刻五官的,是一根白鱼的骨刺。而对于戏曲的诠释,是他摊上的招牌,红衣皂靴的男人,瞠目而视。身边青衫女人,则是期艾哀婉的样子。我至今也并不知道是出于哪一出戏文。

以后的某一天,我发现尹师傅终于开始因人制宜,作品中出现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人物。比如一休和尚、蓝精灵等等,都是热播卡通片里的,做得惟妙惟肖。神情间的活泼,很难想象是出自严肃的尹师傅之手。

出于友谊与感谢,尹师傅曾经为我专门做了一个铁臂阿童木。这时候,我们家里其实已经摆满他的作品了。

当我捧着阿童木,正欣欣然的时候,爸爸出现了。爸爸听完了一折《阳关》,正打算领我回家去。昆曲社和泥人摊,成了父子二人在朝天宫的固定节目。妈妈从来不加入我们,说人家都只争朝夕,你们爷俩儿可好。一个遗老,一个遗少,都赶上了。

爸爸看了看我手里的阿童木,目光延伸至摊子上的其他货品。过了一会儿,突然说,画得真好。

我相信这是由衷的话,多半来自他的专业判断。我一阵高兴,想爸爸终于认可了我的兴趣与品味。

P3-7

后记

江南是个出作家的地方,这一点没什么争议。古往今来,此地的文脉,似乎从未断过。若细细想来,却也会觉得这文脉里头,多少有些“非主流”。所谓修齐治平的大丈夫情结,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之道,于其中影影绰绰,若隐若现。然而求本溯源,或是梳理出一个群英谱,才晓得这文脉的好与丰厚,本就无关庙堂。若真要一言以蔽之,原来是因为“旁逸斜出”四个字。

说白了,就是有些和时代格格不入的东西。一以贯之的,可说是一种奇与通透。“通透”易解,大概就是吴敬梓说的“烟水气”。“奇”则复杂些,看起来,是自我边缘化,内里却各有各的苦楚。自认“学而优”的其实不少,仕途上飞黄腾达的却是寥寥。科考不利,愤世嫉俗有之,久了,疲了,才多半有些信马由缰起来。

这伙子落第先生中,头一个数吴承恩。吴淮安山阳县人氏。《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是个少年才子。但他科考不利,老大功名未竟。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晚年出任长兴县丞,却又“抚事临风三叹惜”,写下“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之句,后愤然请辞。“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算是其终极政治理想,郁郁于胸;《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或野史让他看到怪力乱神之于现实的美好。故而写《西游记》于吴颇有些夫子自道之意,“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吴承恩还写过一部短篇小说集《禹鼎志》,不过已经失传,只能看到一篇自序,是为憾事。

明朝再说一个归有光,江苏昆山人。出身寒儒,累世不第。这一传统到了归先生这辈,也没走出宿命。说起来,此君更是神童,九岁能成文,十岁时写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酰论》,十一二岁“已慨然有志古人”。“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偏偏也不好命,会试落第八次,到了六十岁方中了进士。不过,多舛仕途似乎并没有消磨他人生的锐气。否则成就不了“明代第一散文家”。嘉靖年间,复古余绪方兴未艾。王世贞更被尊为文坛宗师,声势煊赫。归氏慨然举起唐宋派的大旗,向这位大腕叫起了板,话是锋芒毕现:“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抵排前人。”这一说,其为人的确是犀利了些。然而其为文,为后世如清桐城方姚等家交口赞誉,是很站得住的。好在平缓淡和,并无纵横捭阖或针砭之意。文字更是真挚简朴,深得生活神髓。《项脊轩志》念亡妻,“庭有楷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见树思人,回首不胜凄凉。没有大事件,一物,一情,尽得风流。

……

——截选自《代跋:书想戏梦话江南》

目录

自序:此戏经年

泥人尹

英珠

威廉

戏年

代跋:书想戏梦话江南

序言

此戏经年

许多年前,还在读书﹐在江苏昆剧院看过一出《风筝误》。当时看得并不很懂﹐只当是才子佳人戏。主题自然是阴差阳错,古典版的《搭错车》罢了。多年后再看,却看出新的气象来,演绎的其实是理想与现实的盟姻。书生与佳人,生活在痴情爱欲的海市蜃楼里。周边的小人物,却有着清醒十足的生活洞见。〈题鹞〉一折。世故的是个小书僮,对寒门才子韩世勋的风月想象给予了善意的打击,并提出了李代桃僵的社交建议。道理很简单:“如今的人,只喜势利不重孤寒,若查问了你的家世。家世贫寒,连诗的成色都要看低了的”。说白了,就是价值观。在现代人看来,几近恋爱常识。朱门柴扉,总不相当。才子却是看不到的,听后自然击节。女方也有奶娘扮演实用主义者﹐与大小姐讨价还价,“媒红几丈”,“ 后君子先小人”说得是理直气壮。世态炎凉,实在都是在生活的细节处。书生们总是很傻很天真。太美好的东西,是不可靠的。要想成事,还是得靠心明眼亮的身边人。他们说出粗糙的真理来,并不显得突兀。这些真理即使以喜剧的腔调表达,内质仍有些残酷,残酷得令观者对目下的生活感到失望。然而,大团圆的结局却教人安慰。因为这圆满是经历了磨砺与考验的,有人负责戏,有人负责现实。人生才由此而清晰妥帖,真实而有温度。

《戏梦人生》电影里头,有句一唱三叹的话“人生的命运啊!”,这是由衷的太息。李天禄一生以艺人之姿,在布袋戏舞台上搬演他人的喜怒哀乐,可谓稳健娴熟。到了自己,唯有心随意动地游走。

京戏《三岔口》在影片开首的出现,除时局的映射,或许是贴切的人生隐喻。由日据至光复,毕生所致,一重又一重的迷梦与未知。

主义或时代,大约都成为了“人”背后茫茫然的帘幕。性与死亡,虽则亦时常出人意表,却每每切肤可触。

电影三分之一是他的回忆。侯孝贤是懂得他的。这“懂得”用静止与日常来表达。

“片段呈现全部”决定格调必然的平实散漫。侯导与剪辑师廖庆松说:“就像顶上有块云,飘过就过了。”一百五十分钟,一百个长镜,只有一个特写。素朴到了似乎无节制的程度。

《白蛇传》《三藏出世》是戏中的梦,在民间悠远地做下去。生活另有骨头在支撑。影片中重复多次的吃饭场景,那是一种“人”的历史。电影的原声音乐。

陈明章的《人生亦宛然》大概是最为切题的,恬淡自持。也有大的激荡磅礴,是唢呐的声音。说到底,还是回归: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无关时代起落与变迁,直至影片结尾升起一缕炊烟。

此去经年,往复不止。

人生如戏,戏若人生。这是根基庞大的悖论。将戏当成人生来演,“戏骨”所为,是对现实的最大致敬。而将人生过成了戏,抽离不果,则被称为“戏疯子”。

《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是不疯魔不成活的悲情教材。

《蝴蝶君》宋丽伶,爱恨一如指尖风,却清醒到了令人发指。

庄生晓梦,有人要醒,有人不要醒。没有信心水来土掩,醒来可能更痛。

所以大多数人,抱着清醒游离戏噱的心来过生活,把激荡闳阔留给艺术。希望两者间有分明的壁垒,然而终于还是理想。譬若文字,总带着经验的轨迹。它们多半关乎人事,或许大开大阖,或许只是一波微澜。但总是留下烙印,或深或浅,忽明忽暗。

提醒的,是你的蒙昧与成长,你曾经的得到与失去。

是的,有这么一些人,不经意置身于舞台之上,是树欲静而风未止。写过一个民间艺人。他是与这时代落伍的人,谦恭自守,抱定了穷则独善其身的心。然而仍然不免被抛入历史的浪潮,粉墨登场。这登场未必体面,又因并非长袖善舞,是无天分的﹐结局自然惨淡至落魄。忽然又逢盛世,因为某些信念,亦没有与时俱进,又再次格格不入。在全民狂欢的跫音中,信念终至坍塌了,被时代所湮没,席卷而去。

又有一些人,活在时间的褶痕里,或因内心的强大,未改初衷。比较幸运的,可在台下做了观众。看哑剧的上演,心情或平和或凛冽。而终于还是要散场,情绪起伏之后,总有些落寞。为戏台上的所演,或是为自己。

岁月如斯。以影像雕刻时光,离析重构之后﹐要的仍是永恒或者凝固。而文字的记录,是一种胶着﹐也算是对于记忆的某种信心。人生的过往与流徙,最终也会是一出戏。导演是时日,演员是你。

此书的付梓,需要感恩的,仍是时间。沉淀落定后,希望清澈如期而至。还有我远赴藏地的朋友,感谢你拍摄的唐卡并愿与我分享。

是的,作为封面的构图,它们如此切题,而且恰如其分地美。

已丑年 香港

内容推荐

《戏年》为作者葛亮中短篇作品集,包括:

《泥人尹》:尹师傅是做泥偶的师傅,文中以小孩子「我」的眼光,叙述因从小在广场晃荡,喜欢缠着尹师傅攀谈,进而逐步改变尹师傅命运的故事。原来的手艺人在资本主义漫天铺盖的时代中,将会走上怎样的路途呢?尹师傅隐藏的身世,又会在怎样的情况下泄露出来?

《英珠》:主人翁和朋友到四川藏区,遇见个姑娘叫英珠,和英珠租了马上山去看大海子,在山里遭遇雪暴,还好遇见救命的帐篷,大家都绝望极了,这时英珠唱起了歌……大伙才渐第安静下来。两只马英珠当成孩儿一样的宝爱,孤身的英珠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威廉》:主人翁到加拿大温哥华找威廉,也找长辈故旧以书写家族纪事。威廉是华裔加拿大人,父母双亡,是爷爷抚养长大的,曾到南京学中文,故而认识主人翁;威廉的传奇身世,交织主人翁所追寻的三○年代家族史,竟有着悲伤压抑的爱情与命途。

《戏年》:父亲好不容易画的油画,引起了轰动,此时来了个木兰阿姨要向父亲学画,她原来是电影院的美工,接着几年,全家总有免费电影可看,小孩子的生活里从此充满了电影中的各式动作与台词,爱情的与武侠的;还有电影院里形形色色的人,放映室武叔叔和木兰阿姨之间的情事……少年时期和外公看电影,接触许多好莱坞经典名片,陪着外公复习了年轻时最爱的明星与影像,竟意外地撞见外公的旧时情人,也陪伴他们重温往日情怀。及长在路上撞见一家影音店,年长的老板娘介绍了许多经典艺术电影,也引介观赏电影欣赏会,其中,烟雾弥漫,奇异的香气袅绕,老板娘的背景呼之欲出……

《戏年》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发行。

编辑推荐

葛亮是70后当代最具大师潜力的年轻小说家,两岸三地获奖无数,王德威、董启章、骆以军赞赏推荐。

葛亮的短篇小说既有厚实的质感,又有流动的韵律;既有漫笔的随意,又有经营的匠心。两种素质的结合,就是寓生活于文学,和寓文学于生活的文章了。

《戏年》这本书收录的不仅有葛亮的短篇小说,还有中篇小说,共计4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戏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葛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08441
开本 32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3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6.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9
14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