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闪亮的岁月(刻骨铭心的北大荒往事)
内容
编辑推荐

翻开王国庆编著的《闪亮的岁月》,一张张没有过多色彩的照片,把我们的记忆拉回到六七十年代。这些当时只有二十岁左右的知识青年,带着热情满怀期待为祖国出力,却在来到北大荒的那一刻被无情的现实击碎。吃不完的玉米面窝窝头和大碴子粥、天寒地冻的生活工作环境,对知青的身心都是很大的考验,然而,这些知青都没有气馁,尽快调整融入当地生活,不仅在生活上互帮互助,工作上更是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知青就是一个大家庭。慢慢地就会体会到,知青当时虽然环境艰苦,但是精神上充实快乐,我想,这也是在知青离开多年后,对北大荒念念不忘的原因吧。只有看过此书,才能体会到知青们的这种特殊的情结;只有看过此书,才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真实的知青生活。

内容推荐

在20世纪60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席卷全国的上山下乡大潮中,123名来自北京、上海、牡丹江等地的城市知青和23名当地知青汇聚到了一起——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四十团工业三连,开启了一段难忘的知青岁月。

王国庆编著的《闪亮的岁月》一书以此为背景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知青们的工作和生活,将那个年代知青离家时的不舍、如何从安逸的城市融入北大荒天寒地冻的艰苦环境、如何在那个艰苦的环境下克服种种困难生活、工作、学习……一幕幕场景在书中真实再现,仿佛真的看到粮库知青汗流浃背肩扛麻袋奔波在卡车和粮仓之间,仿佛真的感受到了油厂室内外的冰火两重天,知青在危难时刻也为他们在心里捏一把汗。最让人感动的是,知青们和当地干部、工人,以及知青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深厚的友谊融化了北大荒的冰雪,让他们的情谊不断绵延,至今依然炙热。

目录

刻骨铭心当年事

 难忘工业三连

 永远的北大荒人

 知青的领路人一一王洪钧

 我心中的“王连长”

 良师一一秦发祥

 老排长,我想您啊!

 “小老孔”

 在四十团里经历的几个“第一”

 北大荒的冬天到处是冰

 知青菜地

 难以忘却的那些人,那些情

 朝花夕拾

 跨过45年的恩与情

 粮库青年

 粮库生活片段

 土法上马建粮囤

 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的往事

 扫土粮的日子

 冷日子里的温暖

 一滴豆油一把汗一一记油厂改造的艰辛

 油厂工作二三事

 油厂——我们远方的家

 酸甜苦辣的油厂岁月

 我们工作在油厂

 难忘酒厂大甑房

 十二班的姐妹花

 怀念老酒厂

 冬夜拉煤

 初生牛犊不怕虎

 兵团岁月黑土情深

 炊事班里的“童年”

 我们连队的巾帼风采

 临危不惧救战友

 “活宝”王华艳

 永久的怀念

 难忘当年战友情

 农二连水利会战

 十二连麦收突击战

 挥之不去的记忆

 伐木遇险

 工业三连篮球队

 初到北大荒

 安家北大荒

 我的一张准考证

 花絮三则

 温馨回忆

 荒二代的知青情缘

青春印记化成诗

 重任在肩人生路

 三连知青粮油情

 酒香不怕窖子深

 曾经

 心灵永驻你

 酒香

 镐

 往事

 诗·两首

 三连知青良友情

 品味人生

 念失联荒友

魂牵梦绕故乡情

 情系黑土地

 2010年故乡行

 2012年上海知青故乡行

 再回兴凯

 热泪,值得涌流

附录

 工业三连知青大事记

 工业三连知青名录

 工业三连部分知青简历

后记

试读章节

永远的北大荒人

王国庆

四十六年前的5月15日下午,一趟知青专列徐徐驶出上海彭浦车站:四十三年前的4月29日下午,兴凯车站上的挥泪惜别,其间短短三年还差二十天的“兵团岁月”让我难以忘怀,为之曾经流过汗、流过泪、流过血的四十团工业三连让我魂牵梦绕。四十三年前离开连队回上海上学时,我一步一回首,心中默念的是:“我会回来的!”尽管后来我未能再以兵团战士的身份重回北大荒,重返工业三连,但四十多年里我一直这样说,今后我会永远这样自豪地说:“我是北大荒人!”

1997年8月,当曾经在工业三连工作生活过三年、五年、十年不等的北京、上海、天津、牡丹江的知青筹划结伴重返连队时,一些朋友不理解,在遥远的北大荒既没有名胜又没有古迹,当年你们在那里还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现在干嘛还要既花钱又费时间地跑那儿去?为什么?确实,这个答案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没有置身于那个年代、没有经历过那种风风雨雨的生活和磨砺的人,是难以读懂我们这些人特有的北大荒情结、兵团情结的!北大荒是我们迈向社会的第一站。当年我们这些大多还只有十六七岁,不辨菽麦、不谙世事的城市少年,是北大荒夏天的烈日、冬天的严寒.是北大荒一片片一望无际的黑土地,是北大荒一袋袋扛不完的大豆小麦,是北大荒一顿顿吃不完的玉米面窝窝头、楂子粥、小米饭,奠定了我们对生活的信念,夯实了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根基,教我们懂得了生活的真谛和受用一生的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在北大荒的短短三年里,我懂得了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5月的上海已经是春暖花开,可是北大荒的兴凯,春天才刚刚露头,早晚还让人感到飕飕寒意。自小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里长大的孩子,刚到北大荒时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天亮得特别早的清晨、一早破门而入到炕边上拱你起床的可爱的小马驹、一排排房顶上炊烟缭绕的职工宿舍、一望无际的田野、连绵起伏的山岭……然而,新鲜感很快被现实生活的单调和艰苦所替代,特别是我们这些生在南方长在城市、地地道道的上海人,面对顿顿单调的饭菜一一大楂子饭、玉米面窝窝头、玉米面发糕、咸萝卜丝、羊角葱蘸酱、大葱烧豆腐一一就犯怵,有的女知青对着顿顿端上餐桌的大葱、豆腐甚至开始抹眼泪了。后来我们知道了,当时的兴凯冬春没有集市,北大荒漫长的冬天和尚未解冻的初春,人们的菜碗里全靠上一秋各家各户和各单位在自家菜窖里的储存,菜窖里有什么就吃什么。储存的白菜、土豆、胡萝卜、圆白菜吃完了,封冻差不多半年的地里还长不出新鲜的黄瓜、茄子、豆角时,那就只能顿顿咸菜、大葱蘸酱、大葱烧豆腐了。那年初春我们连队一下子增加了来自上海、天津的二十多个干活力气不大、吃饭胃口不小的年轻人,菜窖的压力和随之而来的菜碗里的单调是可想而知的。当年连队在粮库路南、豆腐坊前的菜地里下了不少功夫,修菜窖、储菜也一点不敢含糊。1969年的冬天和1970年的初春,连队食堂餐桌上就丰富多了。所以,知青们懂得了要丰富自己的餐桌,就必须精心拾掇各排负责的菜园子。春天,清晨连里组织的“打突击”,经常是菜地翻地、往地里送粪。翻地时,牲口不够,为了不误“农时”,我们就取而代之背绳犁地,肩上被粗麻绳勒得生疼,但没人抱怨叫苦。送粪时,肩挑手提,争先恐后,鞋上裤腿上沾满了牛粪、猪粪,但没人嫌脏喊臭。因为我们懂得不精心耕耘播种、施肥灌浇,地里长不出好瓜果好蔬菜,我们菜碗里的食物就不可能充足,更不可能丰富。这也让我真切地感悟到了最简单的道理: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

在北大荒的短短三年里,我懂得了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得稳走得远。一到工业三连,我和从上海一起来的陆永新、钱燕、董根路,比我们晚到几天的天津知青李国华、王仕明、王宗杰、邢凤锦等被分在一排,也就是粮库,每天的工作很简单,就是和粮食打交道,打撮、抻袋、上肩、扛麻袋,玉米一袋一百五六十斤、小麦一袋一百七八十斤、红小豆绿豆一袋二百多斤。打撮,抡起胳膊,三撮半装满一麻袋,扛着二百来斤的麻袋上几节跳板,这些对于体格健壮的成年人来说也是重体力活,何况我们这些才十六七岁,身子骨仍单薄稚嫩的城市少男少女。然而,初生牛犊不怕虎,凭着血气方刚和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一腔热情,不论是小伙子还是姑娘,没有一个含糊的,垫肩一披就上阵。胳膊抡酸了,咬牙坚持着。一开始十撮、八撮都打不满一麻袋,可没过多久我们中的几位也能熟练地三撮半打一麻袋了。扛麻袋既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凭着蛮劲,可以扛起来,但走不远。麻袋上肩,腰不直,走不了几步就迈不开步了;肩上的麻袋没竖直,走两步,袋子一歪,里面的粮食就撒一地。二百来斤的麻袋上肩,只有腰挺得直,麻袋立得直,脚下稳得住劲儿,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才能在一节一节跳板上走得稳、走得远。扛麻袋让我懂得了:人生道路上同样需要行得端、立得正,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得稳、走得远。P26-29

序言

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席卷全国的上山下乡大潮中,在东北边陲小镇一兴凯有那么一股涓涓细流,由123名城市知青和23名当地知青汇聚成了一个群体一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四十团工业三连知青。这些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和当地的所谓“知识青年”,其实只是一群初出校门、不谙世事的少男少女,小的只有十四五岁、大的也不到二十岁。他们怀着“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一腔激情,在那片被叫做“北大荒”的黑土地上耕耘、奉献和磨砺了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更长。在那里他们战严寒、斗酷暑,日复一日地加工粮食、榨油烧酒、用稚嫩的身子骨扛起沉甸甸的大麻袋,夏锄秋收、冬修水利……他们付出了很多很多,但在艰苦环境和生活的锤炼下,他们学会了自立,学会了做事,学会了吃苦,更学会了做人,为以后几十年的人生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让知青们骄傲和自豪的“兵团”已经不复存在,当年风华正茂、意气奋发的“兵团战士”也已经成了两鬓斑白、皱纹爬上额头的花甲老人。但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依然热血沸腾,回味曾经走过的那段艰难历程,他们无怨无悔,对那片留下了他们青春脚印的黑土地更是魂牵梦绕。

2014年8月,三十来位原工业三连的知青,有的还带着老伴和孙辈,从北京、上海、天津、牡丹江汇聚到兴凯看望当年的老领导、老职工、老战友时,萌生了把这些年来倾诉不尽的回忆、喋喋不休的感叹、感慨和感悟写成文字、出本书的念头。

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闪亮的岁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四十团工业三连知青回忆录》终于付梓了。这是曾经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四十团工业三连工作过的25位知青和两位“荒二代”用心、用情、有的甚至是含着泪写下的文字。书中六十多篇短文诗篇里没有曲折惊险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言壮语,他们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素描了他们当年经历的一件件刻骨铭心的往事、他们付诸了汗水甚至血和泪才得到的感悟。他们并不想以此去评判当年上山下乡大潮的功过是非,只是想说:我们经历过、我们付出过、我们收获过,我们不曾忘记;我们无愧于那个时代、我们无愧于那片土地、我们无愧于在那里度过的岁月,我们不应被忘记。

2015年6月

后记

《闪亮的岁月一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四十团工业三连知青回忆录》是一本当年知青写自己的书,书中的故事都是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书中的感慨、感悟都是他们经历后的所思所想。没有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壮举,即使所谓的“大事记”,也只是根据回忆记述的一件件发生在当年工业三连的“大事”,充其量也只能算作零星琐事。但正是这些故事中讲述的一个个平凡的人、一件件平凡的事,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生产建设兵团、那个时代的兵团战士。

这是一本写给他们自己、写给养育过他们的那片土地、写给当年悉心爱护照顾培养他们的连队老领导、老职工的书,也是写给那些已经长眠在北大荒那片土地上和过早地离开他们的战友们的书。

这本书中文章虽然只有25位当年在工业三连工作生活过的知青和两位“荒二代”署名,但却凝聚着原工业三连几十位目前仍保持着联系的知青的心血。他们通过微信群“黑土情吧悟”和QQ群“工业三连”传送和讨论书稿、核对事实。有时为了核准一个发生在几十年前事情的具体细节,北京、上海、天津、牡丹江的战友在“黑土情吧悟”中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到半夜甚至凌晨。特别要提到的是北京知青罗英琪,她在连队生活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她还是怀着对工业三连的一片深情贡献了多篇稿子。为了让这本书能反映连队的方方面面,她利用各种机会“采访”动不了笔的战友,请他们口述,而后再认真地整理成一篇篇内容丰富、生动感人的文章。

这本书的“工业三连知青简历”部分是曾在连队当过连长、指导员的上海知青陆永新建议增加的,原本打算收录全连146位知青的简历并配印他们的当年照片和近照,但几经努力,特别是北京知青董书调、许建华等战友通过各种方式联系、追踪,截稿时仍只收集到了89位战友的简历和部分照片。“一个不能少”的初衷未能兑现,这只能留下一个遗憾了。

这本书能和大家见面也倾注了五洲传播出版社编辑团队的一番心血。怀着对老知青的一片深情,他们付出了很多劳动。在此由衷感谢出版社李红杰社长和荆孝敏副社长,以及两位年轻编辑吴娅民、张彩芸。

特别感谢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书记赵长青先生欣然挥毫,为本书题写了书名。

需要说明的是,书中收录的文章,除了文尾特别标注写作时间的,其余均成稿于2015年上半年。

《闪亮的岁月》编辑组

2015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闪亮的岁月(刻骨铭心的北大荒往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王国庆
绘者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532219
开本 32开
页数 3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2015196894
中图分类号 I217.1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