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淡定是一种态度(放下外在世界活出自我本色)
内容
编辑推荐

牧之的《淡定是一种态度(放下外在世界活出自我本色)》是一本经典实用的生活哲理书,包含了弘一法师在云水日月中累积的禅门菁华。让你在风雪独行中品尝人生百味,听大师讲禅学智慧和处世心语,让丝丝春雨滋润你的干涸心田。这是一本让你重新找回自我的书,迷茫、疲惫、痛苦,只是因为没有看清自己。世间之道路,唯有静下来,以淡定之心待之,才能寻得有为之法。

内容推荐

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有时会迷失了方向,被“浮云”遮住了双眼。这些浮云可能是名,可能是利,也可能是来自其他方面的诱惑。于是,心灵就在悄然间蒙上了灰尘。  为着生活而忙碌,而奔走,我们是在不断地前进着,却又远离了真实的自己。我们难免会感到烦恼与浮躁。当实在身心俱疲的时候,我们在内心深处总渴望摆脱一切束缚,抛开一切的浮华与纷争,从而获得一份安宁与平静,回归生命的本真,回到最初的精神家园。可是,当我们真的试图要这么做的时候,却总是有心无力。  这时候,我们发现自己需要一个精神导师,他需要有洞彻人生的智慧、遗世独立的人格,还要有跳到红尘之外的勇气。细数古今的才人志士,我们没有失望,终于发现了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李叔同,即弘一法师。牧之的《淡定是一种态度(放下外在世界活出自我本色)》通过阐述弘一法师的禅学智慧和处世心得,让读者意识到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含禅机,并教会读者如何体验禅悟的喜悦,让迷失的人重回真正的生活。

目录

上篇 淡泊名利:淡定的人生最潇洒

 第一章 随心:心自由才是真的快乐

  人淡如菊,渗透点点人性的温存

  天下本无事,一切烦恼皆因心存杂念

  听听心里的声音,用淡然的态度面对人生

  适时停下前行的脚步,天地则更宽阔

  赠人玫瑰,心灵才能得到安宁

  与朋友交往要淡泊无求,莫存功利之心

  熙熙攘攘是乱相,平平淡淡才是真

 第二章 随性:剔除生命杂质,释放自己的真性情

  放下外在世界,活出自我本色

  不过多奢求,身心才能自在

  乐天知命,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笑看风雨,一切都将会过去

  面对诱惑不为所动,方为正人君子

  放下该放下的,才领略得到别样风景

  放下过去,还心灵一片自适

 第三章 随缘:忘却是非,即是天堂

  一切顺其自然,效果反而更好

  远离虚妄,生活就会好很多

  得失应随缘,不可孜孜以求

  有所执着,就有所束缚

  超然物外,凡事不苛求

  尽人事听天命,保持内心的平静

  白玉微瑕,遗憾也是一种美

 第四章 知足:生命无需圆满,人生当有不足

  欲念未除,便享受不到生命的安详与宁静

  人要学会知足,知足才能常乐

  用理性消弭欲望,烦恼则无处丛生

  追求得太多,便容易走向毁灭

  放下物欲,拥抱淡然人生

  安贫乐道,人生要懂得退步法

  放纵自己的欲望,无异于自掘坟墓

 第五章 舍得:该放则放,负重的人不会走太远

  放下一边,自然会收获另一边

  贪欲人人会有,但也不是无法克制

  欲望太多会让人迷失本性

  凡事不可强求,顺其自然才是王道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好处不可尽露,风采需要掩藏

  肯吃亏就是破我执,就是大智慧

中篇 处世智慧: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第六章 心灵鸡汤: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不求虚名,只求充实内心

  及时放下,让心灵远离喧嚣

  不要让名利成为自己不堪重负的枷锁

  珍惜眼前,莫将生命耗在虚无的事情上

  与其能辩,不如能宽

  以“慈”育“德”,以“忍”养“情”

  心不妄念,才能贴近幸福

  无人知晓时,也要谨慎言行

 第七章 幸福之道: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己

  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易丢掉勤俭节约的美德

  守住淡然美好的心灵,感受生命里的缕缕清风

  做事要留有余地,莫把对方逼到死角

  拥抱一份坦荡,活出一种淡然

  与其愤激地指责他人,莫若放宽自己的心胸

  懂得化解自己的怨恨,毋让其伤及天伦

 第八章 永恒之道:阴晴圆缺有时,美景只是刚好

  责备别人的时候,要留有余地

  居功不可自傲,有过自当改之

  度量大的人,活得更洒脱

  和而不同,人与人的言行不必划一

  忍一时之气,便可得长久的福气

  时时检省自己,防微才能杜渐

  看人多看长处,让自己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灵

 第九章 正心之道:山不转路转,境不转心转

  有才而性缓,有智而气和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需见己之短,更需见人之长

  争强好胜,是一种可怕的不幸

  与其察人之过,不如察己之过

  可以不懂,但是不可以不懂装懂

  有才无德,其才足以济其奸

 第十章 相处之道:持有淡定之心,才能宽以待人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淡然看待得与失

  内诚于心,外信于人,凡事讲求诚信

  失信于人,最终只能损及自身

  德盛者见人皆可取,德薄者见人皆可憎

  为人应心存厚道,切不可肆意妄言

  看待他人,首先要消除自己心中的成见

  褊急不仅会伤害他人,也给自己带来苦恼

下篇 自身修炼:修炼出淡定的自己,才能享受从容的人生

 第十一章 淡泊明志:劳生无了日,妄念起微尘

  吃得起苦,耐得住劳,方能见到荷花别样红

  “诚”与“忠”是人生字典里不可缺少的两个字

  才能不可毕现,锋芒不可毕露

  坚守心灵的净土,不为外物所变

  放过他人的过失,就是放下自己的偏执

  多修善行,让心灵获得一种美妙的体验

  言不可多,语不可激

 第十二章 宁静致远:拥有淡定,则万物莫不自得

  从容处事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涵养

  心气平和则必得天佑人助

  处事不急不躁,才能把事情做得完满

  就算遇到再大的风浪,也要坚强面对

  欲速则不达,急事也要慢慢做

  虽处逆境而不躁,置身顺境而不傲

 第十三章 无为而治:恬淡自适,烦恼即去

  常把“谦”字挂心头,人生可免许多烦忧

  身处于安宁之中,也要勤于思虑祸患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非长厚之道

  生命的意义岂能在于求得一个虚名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虽处于纷纷扰扰中,也要保持安定与平和

 第十四章 路在脚下:淡定的人通晓现在的重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愤怒是熊熊燃烧的烈火,需要及时将其扑灭

  把脚步放慢,让心态平缓

  指正别人要留心自己的方式

  流言可以中伤别人,但最终伤及的却是自身

  走过荆棘,便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不为外相所惑,淡然接受他人的褒奖与微词

 第十五章 无欲则刚:幸与不幸,都只是过程

  以助人为乐事,内心便可安然坦然

  持中庸之道,内心则会保持均衡与平静

  忍得住一时之气,方可得来一团和气

  月满之时,正是月亏之始

  为人常具宽宥之心,万不可求全责备

  受得了气,吃得起亏,则可保心灵一片宁静

试读章节

天下本无事,一切烦恼皆因心存杂念

学者遏事不能应,终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

——弘一法师

有位年轻人非常苦恼。他找到佛陀,希望能从佛陀的口中听到解脱的方法。听完年轻人的诉说后,佛陀说道:“能帮助你解脱烦恼的,只能是你自己。”

年轻人不解:“怎么可能呢?我心中烦恼丛生。正因为难以摆脱,这才向大师请教。还望大师指点迷津。”佛陀闻言,微微笑着说:“是谁在你心里放进了烦恼呢?”那年轻人若有所悟,说道:“我?”佛陀点点头,继续开示道:“是谁放进去的,就让谁拿出来吧。”一个人之所以感到烦恼,就是因为他把烦恼放进了自己的心里。如果我们不将烦恼装进心里,那么便不会感到烦恼。所以弘一法师认为,心中的苦!囟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执着,能够解脱自己的只能是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免不了碰到一些令人感到烦恼的事儿,而大多数困扰则源于内心,所谓的“自寻烦恼”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有位比丘,在坐禅时每次都会出现幻觉——有一只大蜘蛛跟他捣蛋.在他的肚皮上戏耍个不停,而且怎么赶也赶不走。比丘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幻觉.而认为那只大蜘蛛是实实在在的。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师父。而他的师父则心知肚明,让他在下次坐禅时拿一支笔,等蜘蛛来了就在它身上画个记号。

比丘照师父的话办了。当蜘蛛又一次停在他的肚皮上时,他凭着触感在蜘蛛身上画了一个圆圈。蜘蛛走后,他安然入定了。当比丘坐完禅后睁开眼睛.发现了令他诧异不已的一幕:他在蜘蛛身上画下的那个圆圈竟印在了自己的肚皮上。这么说。原来竟没有蜘蛛,而那只不过是脑袋里面浮现出的幻觉!

这个故事很好地印证了一个道理:我们以为真实存在的事物,可能只是一种幻觉;我们所感受到的烦恼,往往只是一种虚妄。心理学家曾就“烦恼”问题,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周日晚间,心理学家让实验者把自己对未来一周的所有忧虑的“烦恼”全都记下来,记在一张卡片上,然后将其投入一个指定的“烦恼箱”中。一周之后,心理学家打开“烦恼箱”.让所有参加实验者逐一核对,以确定一周前所忧虑的烦恼是否真正发生了。结果令人诧异,其中竟有高达九成的烦恼并未发生.也毫无发生的迹象。实验到此并未结束,心理学家又要求实验者将记录着已发生烦恼的纸条和仍存在发生的可能性的烦恼的纸条重新投入了“烦恼箱”。过了一段时间,心理学家又打开了这个“烦恼箱”,让所有实验者再一次逐一核对自己写下的每项“烦恼”。实验者发现,绝大多数曾经的“烦恼”已经不再是“烦恼”了,现在回忆起来甚至成了亲切的记忆。正如该实验所验证的那样,现实中。我们总是预想很多的烦恼,而烦恼出现得却很少。一般的人所忧虑的“烦恼”,大多数都属于过去的与未来的,即都是为过去忧愁.为未来忧虑.属于现在的烦恼却很少。我们通过该项试验可以看出,大多数烦恼都不会真实发生,而剩余的烦恼往往也可以轻松应付。我们由此可以说,烦恼往往都是人自找的。所以一个人若是每日生活在烦恼中,未免有些不明智。

有一天。一位看上去很富态的中年妇人来到了城郊的寺庙里。她最近心情很糟糕,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而且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她来到这里,是因为知道方丈是一位高人,希望他能帮她化解心中的烦恼。妇人见到方丈后,急不可待地把心申的烦恼倾吐了一个遍,就仿佛竹筒倒豆子一般。

方丈听后问她:“施主与相公感情如何?”

“感情很好,相敬如宾十多年,从未红过脸。”

“施主膝下有无子女?”

“有一小女,聪明伶俐。”

“家境还好吗?”

“算得上是镇上的富人家了……”

方丈铺开纸墨,边问边写。纸的半边写着烦恼之事,而另一半则写着快乐之事。妇人讲完了,方丈也写完了。他将纸张摊到妇人面前,说道:“这就是让你摆脱煩恼的法门。”看到妇人不解,方丈继续说:“你把苦恼之事看得太重了.而忽视了身边的快乐。”

说着,方丈令徒弟取来一盆水和一只苦胆,他将胆汁滴入水盆申。浓绿色的胆汁在水中淡开,很快就踪影全无。妇人为方丈的举动感到困惑,她心想.自己是来请教解脱烦恼的办法,方丈这是在做什么呢?方丈解释说:“胆汁入水.味則变淡。人生何不如此?”

妇人终于明白了,原来并不是烦恼与苦痛过多,而是自己不善于用快乐之水冲淡苦味啊。

弘一法师曾引用意能禅师的一句话来告诉我们佛的最高境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是说世上本来就是空的.倘若心本来就是空的话,那么身外的万物皆为虚妄,任何事物从心而过,都不会留下痕迹。弘一法师借以告诉我们。烦恼由心造,它只不过是一种虚妄杂念。

弘一法师把烦恼比作一根打了结的绳子,一头牵着自己,而另一头则牵着他人.一个人越是和烦恼过不去.那么这个结就会越牵越紧,烦恼自然也会越来越强烈。曾有人说,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我们只要大度一点,凡事看得开,那么烦恼便会自行瓦解。

诚然,烦恼未必全是自寻的,有时会有一些外部因素起作用。但是我们说,外因毕竟只是条件,而内因才是关键。一个人倘若拥有一片光明澄净的心灵.那么烦恼便无处藏身,如此我们方可获得一个实实在在的美好人生。

P4-6

序言

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有时会迷失了方向,被“浮云”遮住了双眼。这些浮云可能是名,可能是利,也可能是来自其他方面的诱惑。于是,心灵就在悄然间蒙上了灰尘。

为着生活而忙碌,而奔走,我们是在不断地前进着,却又远离了真实的自己。我们难免会感到烦恼与浮躁。当实在身心俱疲的时候,我们在内心深处总渴望摆脱一切束缚,抛开一切的浮华与纷争,从而获得一份安宁与平静,回归生命的本真,回到最初的精神家园。可是,当我们真的试图要这么做的时候,却总是有心无力。

这时候,我们发现自己需要一个精神导师,他需要有洞彻人生的智慧、遗世独立的人格,还要有跳到红尘之外的勇气。细数古今的才人志士,我们没有失望,终于发现了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李叔同,即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在出家之前叫做李叔同,于1880年农历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的一个官宦富商之家,于1942年九月初四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堪称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为杰出的一位高僧。

李叔同从小就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纵观其一生,无论是在诗、词、书、画方面,还是在篆刻、音乐、戏剧方面,他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令世人高山仰止。正如他的学生丰子恺所说,“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无怪乎林语堂这样评价弘一法师:“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鲁迅、郭沫若以得到大师的一幅字为无上荣耀;其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至今不衰;张爱玲更是曾经这样说道,“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1918年,李叔同来到了杭州虎跑寺,在此削发为僧,法号演音,号弘一。从此,他便潜心向佛,在研习、传播、弘扬佛学方面,无人可望其项背。他尤其对律学情有独钟,并且造诣深厚,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弘一法师的前半生可谓“绚烂之极”,而后半生则“归于平淡”。在出家前,他过着棋琴书画,风华雪月的生活;遁入空门后,则了却尘缘,超然物外,长卧青灯古佛旁。他一生里有过春风得意,有过悲欢离合,也品尝过孤独冷清的滋味,这使他对人生有着更深刻的见解、更透彻的体悟。毋庸置疑,他是对人生最有发言权的人。

弘一法师曾经这样感叹:“人如花,不久时;人如浮萍,无定处;人如烟花,现一时;人总归于一己,塌五大;人至山巅五他路;自古圣贤皆寂寞,悲欣交集谁了然?”

弘一深深尝了人间味,探了艺术之宫,却回来过那种通常以为孤寂的持律念佛的生活。他对人生有着太多的体悟与感慨,而他本人又是一个以有助于世人为宗旨的佛教中人,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就是那位指导我们走出迷津的导师、帮助我们拂去心灵尘埃的智者。

他告诉我们,人立于世间,最重者唯有“淡定”二字!若常以淡定之心态做人,则心平气和;常以淡定之心态处事,则无事不顺。缘于此,编者特地编写了《听弘一法师讲淡定》一书,旨在帮助人们祛除浮躁、焦虑的心态,找到回归宁静的精神家园的路途。

当然,由于编者水平有限,虽是穷尽心力,恐也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如有读者发现偏颇之处,还望谅解,并不吝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淡定是一种态度(放下外在世界活出自我本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牧之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093136
开本 16开
页数 3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8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88
CIP核字 2014168668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5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