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生成的两重面向(德勒兹影像理论研究) |
内容 | 内容推荐 在电影理论研究的视域中,德勒兹的重要贡献在于他用哲学的方法回应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产生的新的感知方式与美学力量。他的研究既不同于以巴赞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美学、解释学角度的电影研究,也不同于以麦茨为代表的语言学、精神分析学角度的研究——德勒兹既不是从现象学为导向的角度阐释电影本体,更拒绝将电影影像以语言学方式进行组合分析。 作者简介 周佳鹂,悉尼大学电影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教师;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选片总监。研究方向为电影史、电影理论与文化传播。出版《视听语言》《事·情——首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文献集》《世·界——第二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文献集》等著作。在《当代电影》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序 导论 一、德勒兹影像理论概述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三、从“生成”出发 四、本书基本思路 第一章 影像概念的裂变 一、对传统电影美学的解构 二、德勒兹影像概念的重构 三、裂变的内核:“生成”从单一向度到两重面向 第二章 第一面向:生成的隐匿 一、影像构成中的两重性 二、运动—影像框架下的影像类别 三、生成的隐匿 四、《杀人回忆》:走向运动影像的边缘 第三章 从隐匿到生成 一、走向时间—影像 二、时间—影像框架下的影像类别 三、时间从隐匿到生成 四、《小城之春》:东方美学灵韵下的时间—影像 第四章 第二重面向:生成的彰显 一、虚拟与现实的结晶 二、激荡、转变、不可识辨——生成的顶点 三、直接时间的彰显 四、《色戒》与《刺客聂隐娘》:影像—生成的两种形态 结语 一、生成的两重向度 二、生成思想影像 三、一种新的可能:哲学与电影的关系 附录 关于德勒兹“回忆—影像”的讨论 感知事件的两重维度——德勒兹影像理论视域下的纪录片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生成的两重面向(德勒兹影像理论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周佳鹂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031950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0 |
出版时间 | 2019-06-01 |
首版时间 | 2019-06-01 |
印刷时间 | 2019-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718 |
CIP核字 | 2019092756 |
中图分类号 | B565.59 |
丛书名 | |
印张 | 1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