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毛泽东与十大元帅
内容
编辑推荐

李跃乾著的《毛泽东与十大元帅》以独到的眼光真实的记述了在革命的历史风云中十大元帅眼中的毛泽东主席,又简短而有力的写出了毛主席对十大元帅的评价。我们阅读此书,我们可以知道伟人的伟大之处,也可以看出毛主席与十大元帅之间那种几十年风雨中历练出来的深厚友谊。

内容推荐

毛泽东,中国革命的最高统帅,伟人的战略家、政治家、军事家。他以自己政治主张和军事战略的正确,以自己性格魅力的独特,以自己人格的伟大,吸引和聚集了一人批中华英才,其中就有成为开国元勋的十大元帅。

毛泽东与十大元帅有着三四十年,甚至近半个世纪的私人交往。十大元帅中有五位是毛泽东井冈山时期的战友,他们是罗荣桓、朱德、陈毅、彭德怀、林彪。其他五位元帅刘伯承、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以及贺龙,在革命的不同时期与毛泽东相识,他们都坚定地服从和拥护毛泽东的领导。

十大元帅中,除林彪妄图谋害毛泽东外,其他九位元帅追随毛泽东一生。他们与毛泽东风雨同舟,结下深厚的友谊,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跃乾著的《毛泽东与十大元帅》将述了十大元帅与毛泽东那些风风雨雨的故事。

目录

第一章 毛泽东点评朱德:“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1.朱毛会师后领导水平提高。在毛主席领导下,方向从此更明确了。那就是有组织地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根据地。

 2.毛泽东严肃地说:“现在还是要根据我们历来实际斗争中的经验,加强政治领导,加强党对红军的领导,军队要做群众工作,要打仗,要筹款。至于会议对我个人有许多批评,我现在不辩,如果对我有好处,我会考虑;不正确的,将来自然会证明这个不正确。”

 3.毛主席的长处,就是在事先就知道上海中央的命令行不通,长沙是不易打下时,准备好转弯的步骤。

 4.中央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反映了毛主席思想的力量。

 5.1937年9月,八路军在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方针指导下,进入华北敌后。

第二章 毛泽东点评彭德怀:“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1.毛泽东首先对彭德怀说:“你也走到了我们一条路来了,中国革命条件是成熟的,社会主义革命不胜利,民主革命也要胜利。”

 2.毛泽东真诚关心群众利益,坚决反对乱打乱杀乱烧。

 3.“毛党代表说,这次很危险,不应该决定你们留守井冈山。”

 4.毛主席在同张国焘的斗争中,表现了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两方面军会合的时候,毛泽东对红一方面军的高级干部讲,团结第一,大局为重。

 5.张学良由反共转到联共抗日,这件事完全证明了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正确。

 6.毛主席是以军委主席兼抗日先锋军政治委员亲自出征的,一切措施都是他决定的。灵活机动,所耗甚少,收获很大。政治、军事由被动转入主动,向敌人开展了战略上的进攻。

 7.在胡宗南攻占延安前夕,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16字方针: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8.毛泽东始终关心志愿军司令部的安危,但自己却没引起足够的警惕。

第三章 毛泽东点评林彪:“这个娃娃堪当大任”。

 1.毛泽东在共产党内是第一个有本事的,能够发现主要问题。

 2.毛主席的办法就是到哪里就开调查会。有时房子里挤的人太多,毛主席就在门外摆一个小摊,围一群人。别人以为他是一个算命的,而他正是开调查会。

 3.毛泽东亲自为红军大学题词和讲课。

 4.毛泽东坚持要八路军执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方针。

 5.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是胜利的诀窍。

 6.辽沈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胜利。

第四章 毛泽东点评刘伯承:“一条龙下凡”。

 1.身为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跟随毛泽东,亲眼看到他指挥四渡赤水战役,十分佩服。

 2.长征到四川时,毛泽东任命自己为中央纵队司令员,负责开路。

 3.对于张国焘的错误,毛泽东始终坚持党内斗争的正确方针。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对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下挽救四方面军,对从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保存中国工农红军,对长征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4.毛泽东早已识破蒋介石的如意算盘,为了向全国人民表示共产党的和平诚意,也为了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允诺去重庆参加谈判。但在行前,毛泽东指示晋冀鲁豫军区:只有打得好,才能谈得好;你们打得越好,我就越回来快。首要任务是消灭侵犯上党之敌。

 5.毛泽东估计了三个结果:一是打不进去;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

第五章 毛泽东点评贺龙:“红二方面军的旗帜"。

 1.一见面,毛泽东就高度赞扬贺龙率领二、六军团在长征中的优秀表现。

 2.贺龙最佩服毛泽东的建军思想。

 3.毛主席在七大结论说,中国没有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都是带有缺点的布尔什维克。

 4.毛泽东为关向应题写了“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挽联。

 5.毛主席充分发扬民主,很好的走群众路线,实行高度的集中。

 6.毛泽东重视一些有威望的社会贤达。

 7.毛泽东亲自劝贺龙学文化。

 8.毛泽东重视精兵简政,希望实现行政事业经费的节俭。

第六章 毛泽东点评陈毅:“陈毅是个好同志”。

 1.毛泽东善于分析判断形势。

 2.毛泽东善于选择革命根据地,善于长期坚持和发展革命根据地。

 3.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的领导上,创造出保持军队主力与挽救危局的典型的例子。

 4.毛泽东说,你们这些政委(知识分子),在军事上,不要去干涉他们,走远一点,让他们去干;要向俘虏兵学习,起码五年,等你们学会了,也就可以管军事、当司令员。

 5.毛泽东对党指挥枪的原则坚决不让步。

 6.1941年1月“皖南事变”前,毛泽东三番五次地明确指示:统一战线要坚持党的独立自主的原则。

 7.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

第七章 毛泽东点评罗荣桓:“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1.1927年9月19日,秋收起义部队到文家市集结,毛泽东率领部队向湖南、江西边界地区的井冈山进军。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进军。

 2.毛泽东三湾改编铸造军魂。

 3.为了能在井冈山上立足,毛泽东和先在井冈山上的袁文才、王佐搞统一战线。

 4.毛泽东在茶陵规定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打仗只是个战术问题,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建设根据地才是个战略问题。

 5.打茶陵回井冈山后,毛泽东同志亲手订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改为八项注意),将革命军人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用最具体、最简要的语言固定下来。

 6.毛泽东说:“哪一个连的党代表较好,哪一个连就较健全,而连长在政治上却不易有这样大的作用。”

 7.毛泽东说,我们共产党人都要做老实人。

 8.毛泽东:战胜蒋介石的作战方法,一般地是运动战。

第八章 毛泽东点评徐向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能回来就好,有鸡就有蛋。”

 1.徐向前:是毛泽东最早提出武装斗争道路的。

 2.“毛主席还代表中华苏维埃政府,授予我一枚五星金质奖章。”

 3.“晚上,毛主席亲自来到我的住处,站在院子里问我:‘向前同志,你的意见怎么样?’”

 4.“毛泽东同志说过:南下是绝路。后来的事实,完全证明了这一正确论断。‘吃一堑,长一智’。我对毛主席的远大战略眼光和非凡气魄,是经过南下的曲折,才真正认识到的。”

 5.毛泽东善于领导统一战线工作。

第九章 毛泽东点评聂荣臻:“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

 1.毛泽东诙谐地用手比画着说:“还是像我们这样,拿起枪杆子建立自己的政权,干得痛快啊!”

 2.毛泽东善于选择敌人的弱点打。

 3.毛泽东同志历来是很守纪律的。

 4.毛泽东竭力说服错误路线的领导人。

 5.只有夺取泸定桥,才能避免石达开的命运。

 6.大家用不着悲观。

 7.毛泽东通过评价人物来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他说:“彭湃是个好同志。”

 8.1946年9月18日,毛泽东给晋察冀一份电报,指出:要争取歼灭进犯张家口的敌人,但此种歼敌计划,是在保卫察哈尔的口号下进行动员,以歼灭敌有生力量为主,不以保守个别地方为主,使主力行动自如,主动地寻找好打之敌作战。

第十章 毛泽东点评叶剑英:“吕端大事不糊涂”。

 1.毛泽东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说:“中国的革命,主要靠我们自己动脑子来干,这是很重要的一条。”

 2.毛泽东非常重视改造起义部队的工作。

 3.毛泽东非常重视宣传中共抗日路线及抗日成绩,借以帮助国民党和教育全国人民。

 4.在胡宗南进攻陕北时,许多人要叶剑英劝毛泽东离开陕北,毛泽东就是不离开。直到刘邓大军南下战略进攻开始,叶剑英才明白。

 5.毛泽东就是苦修、苦练、苦学、苦干。

 6.毛泽东接受了自己的意见,请邓小平复出。

试读章节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背叛了国共合作推动的大革命,大肆屠杀工农和共产党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为了压迫武汉政府也背叛革命,英、美100多艘军舰在长江中游游弋示威。蒋介石与冯玉祥在徐州会晤后,宁汉合流的趋势日益明显。

鉴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领导已不行,第三国际指示撤销其总书记职务,指定张国焘、周恩来、李维汉、张太雷、李立三等5人组成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领导今后的斗争。至于国民党内,虽然宋庆龄等左派力主遵行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但在帝国主义及蒋介石的威胁利诱下,武汉汪精卫集团于7月15日秘密地通过了“分共”的决议案。至此,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便以蒋汪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而告结束。

7月19日,中共中央派李立三、邓中夏到九江联络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左派将领,利用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要把该方面军拉回广东的机会,把左派部队带去广东,重新聚集和组织革命力量,同蒋汪合流的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第二方面军辖第4军、第11军和第20军三个军,有共产党秘密组织,有许多左派将领,如叶挺是第11军第24师师长,贺龙是第20军军长,叶剑英是第4军参谋长。为了东征讨蒋,第二方面军各部正由武汉、武穴向九江、南昌集中。先期到达九江的谭平山联络贺龙参加反蒋反汪的革命斗争。但是,此时张发奎已被汪精卫拉过去,命令叶挺等共产党员退出军队或脱离共产党。

20日,谭平山、李立三、邓中夏、吴玉童、叶挺、聂荣臻等在九江开会,分析了面临的形势,决定不再依赖张发奎,把中共掌握的军队赶快集中南昌,运动贺龙的20军与中共一致,实行南昌暴动,解决三、六、九军在南昌的武装。在政治上则反对武汉、南京两政府,建立新的政府来号召工农革命。这个想法由正在庐山的瞿秋白带回武汉交中央决定。会后,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李立三等又具体研究了起义计划,决定于7月28日举行起义,并急电中共中央请求批准。中共中央常委接到九江的报告后,开会批准了南昌起义计划,并确定起义后部队的行动方向:立即南下,占领广东,夺取海口,求得共产国际的援助,再举行第二次北伐。中共中央常委又决定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4人组成中共前敌委员会,中共中央军事部长周恩来任书记,负责领导这次起义。

周恩来需要一个得力的军事助手,他选中了7月11日才来武汉的刘伯承。刘伯承从川、陕、豫辗转来到武汉后,即因杰出的军事才干而被国民政府委任为暂编第15军军长。周恩来曾召集他和吴玉章、黄慕颜、李嘉仲等汇报四川的情况,听取他们对时局的看法。黄慕颜说:“目前国共两党的联合战线濒于破裂,形势危急,可将共产党所掌握的武装西退我们四川,效法三国时的刘备,徐作良图。”  周恩来说:“中国现阶段的革命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目的在于求得中国之自由平等,任务在于推翻国内封建军阀的统治,打倒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目前革命势力虽有分化,但革命洪流不可阻挡,终会浩荡前进,共产党人不达此目的,誓不终止。革命的武装要向基础较好的广东发展,西退四川是没有出路的。四川f的封建军阀力量强大,而且日益反动。重庆‘三三一’参案和泸顺起义的失败就是明证。现在我们一遇挫折,怎能反而退依本欲打倒的对象呢?”

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李立三、恽代英、彭湃、林伯渠、吴玉章等人都集中到南昌,秘密准备起义工作。7月27日,周恩来在江西大旅社宴会厅主持召开研究起义的秘密会议,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前敌委员参加。周恩来说:“我们这次起义是敌人逼出来的,不如此便没有出路。起义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成功的关键在于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于有周密的准备,出敌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歼灭南昌的敌人。”

接着,宣布中共前敌委员会正式成立。为了做好充足的准备,决定将起义日期由28日推迟到30日晚上。

第二天周恩来拜访贺龙,告诉起义机密。贺龙欣然同意把军队交给周恩来指挥,并说:“我完全听共产党的话,要我怎样千我就怎样干。”

刘伯承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到第20军军部协助贺龙拟制起义计划。计划很快就写出来了。周恩来征求叶挺的意见,叶挺也同意这个计划。

起义计划详细列举了国民党反动军队在南昌乃至江西地区的兵力部署,其中驻南昌的兵力为5个团约3000多人。起义军方面共有2万余人,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就南昌外围乃至整个江西而言,起义军又处于明显的劣势。起义计划的部署是:叶挺指挥第24师的3个团解决敌第6军第,53团和第3军的第23团、第24团;贺龙、刘伯承指挥第20军2个师6个团攻占朱培德的第5方面军总指挥部,并负责解决敌第9军第79团和第80团;聂荣臻向驻马回岭的第25师周士第等传达前敌委员会决定并领导该部第73团起义;朱德利用南昌公安局长和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的身份,加强在敌军中的工作,了解南昌敌军的动态。

刘伯承到三益巷,把南昌起义计划通知了中共江西省委负责人宛希俨、黄道。中共江西省委召开了省市党团员活动分子紧急会议传达,布置工会、农会、学联、妇联积极协助起义军,并组织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配合起义军行动。

起义即将爆发之时,中央代表张国焘于7月30日从九江赶到南昌,传达国际和中央指示。周恩来当即召开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前委委员李立三、彭湃、恽代英、谭平山、叶挺、周逸群等。张国焘说:“中央意见暴动宜慎重,国际电报,如有成功把握可举行暴动,否则不可动。将在军队中的同志退出,派到各地农民中去。所以目前形势,应极力拉拢张发奎,得到张之同意,否则不可动。”

周恩来等都一致反对张国焘的意见,认为暴动断不能推迟,更不可停止,张发奎决不会同意共产党的计划,共产党应独立领导,再不能依赖他了。

P002-00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毛泽东与十大元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跃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33886
开本 16开
页数 3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6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62
CIP核字 2014113341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4: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