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875-1063)(精) |
内容 | 内容推荐 方震华著的《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875-1063)(精)》从描述文官与武官政治权力自唐末至北宋中期的消长过程入手,分析导致双方在文化认同上由模糊转变为严重对立的因素。权力争夺是导致文、武官之间关系紧张的主因。为了争取君主的重视,文士将武人描述为贪婪无知,而强调自身具有学养、道德的重要性。随着文官权力自后周、北宋逐步扩张,文士对武官的歧视日益加深,并透过制度的规范,阻止文、武官身份的转换。文、武官对立因而成为宋代政治上无解的难题。 作者简介 方震华,祖籍上海,1966年生于台湾台南。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台湾师范大学历史所硕士,美国布朗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以唐、宋时期政治、军事史为主,尤其关注军队体制、文武关系、战争叙事与夷夏关系等议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文武分途的序曲 唐代前期的“文武合一” 安史之乱后文官与武官的互动 第二章 武人权势的扩张(875~950) 黄巢之乱与中央权威的崩解 新王朝的建立与合法化 重建唐室的努力 战乱时代的再临 第三章 文武关系的转变(875~950) 武官的双重形象 文臣的地位与形象 文治传统的延续 第四章 文治政府的复兴(951~997) 统一帝国的恢复 文臣权力与地位的增长 外患威胁与武官的政治舞台 第五章 文臣的全面性胜利(998~1063) 绥靖政策与和平再临 武人权势的没落 不容挑战的文官优势 第六章 文武对立的深化 文武身份的二元对立 文官与武官的制度性区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才兼文武的追求——唐代后期士人的军事参与 导语 方震华《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875-1063)(精)》一书,作者用法国年鉴学派的方法论,对安史之乱后唐代文、武势力的消长,以及文士对军队、战争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这本《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875-1063)(精)》还从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做了深入分析。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875-1063)(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方震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13256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9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210 |
出版时间 | 2019-03-01 |
首版时间 | 2019-03-01 |
印刷时间 | 2019-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80 |
CIP核字 | 2018185698 |
中图分类号 | D691 |
丛书名 | |
印张 | 16.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6 |
宽 | 16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