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资本论--资本主义微宏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 |
内容 | 内容推荐 《资本论》真实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主体,包括以企业法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微观生产主体和民族国家宏观生产主体。生产关系是《资本论》的研究视角。虽然《资本论》从商品开始,但是《资本论》真实的逻辑出发点不是商品,而是资本主义微观生产主体。《资本论》三卷的真实逻辑结构是:第一卷、第三卷分别考察资本主义微观和国家宏观生产主体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第二卷承上启下,分析资本主义微观与国家宏观生产主体之间矛盾及其发展趋势。《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主体发展趋势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即整个人类社会是一个利益一致的共同体。全球化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现象证明了这一“铁的必然性”是“正在实现的趋势”。 作者简介 李云峰,女,1957年生,湖北十堰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著有《马克思学说中人的概念》《水与中国古代哲学》等专著。本人在《马克思学说中人的概念》中提出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学说)逻辑出发点是作为社会经济基本单位的生产主体,在工业社会就是以企业法人为主导的基本经济组织,是人格化的人。本人还提出马克思在这一逻辑出发点基础上,创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一套哲学社会科学新的概念网络,在这套概念网络基础上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本人在博士论文《《资本论》的理论逻辑——资本主义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中从学理上分析了《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关系。 目录 引言 一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二 《资本论》的逻辑出发点 三 《资本论》的方法 四 《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 第一卷 资本主义微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主体与“商品和货币” 一 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商品 二 商品交换:交换者作为生产主体以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的本质 三 货币作为生产主体间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及引发的矛盾 四 商品拜物教及其秘密 五 商品中包含劳动二重性的观点是理解《资本论》的枢纽 第二节 微观生产主体的建立——“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 货币是资本最初的表现形式 二 资本是能够在流通中增殖——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 三 作为资本的货币运动中转化为生产过程的主体 四 资本流通“总公式的矛盾”的秘密源自生产主体 五 资本或生产主体自行增殖的决定要素——“劳动力的买和卖” 第三节 微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及其本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 资本主义生产的二重性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 二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 三 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 四 绝对剩余价值与阶级对立——“工作日” 五 资本作为生产主体建立基础的决定作用和本质 第四节 微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及其特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追求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技术进步的动力 二 协作劳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并表示其特征的历史形式 三 分工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固有矛盾——“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四 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基础——“机器和大工业” 五 大工业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 六 上层建筑对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反作用的例证——工厂法 第五节 微观主体内利益对立的具体表现——剩余价值与工资 一 剩余价值的两种形式——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 二 劳动力价格决定剩余价值的量并成反比 三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与剩余价值的本质 四 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五 工资的主要形式以及工人实际工资降低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第六节 资本主义微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发展趋势——“资本的积累过程” 一 “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本质是其微观主体的再生产 二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微观生产主体规模扩大的生产过程 三 “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四 “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产生与上层建筑的作用 五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微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发展趋势 六 “现代殖民理论” 第二卷 资本主义微观与宏观生产主体之间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单个资本形态变化与生产循环 一 货币资本的循环 二 生产资本的循环 三 商品资本的循环 四 三个形态资本循环的统一性、连续性及其矛盾 五 单个资本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 第二节 单个资本周转——再生产的条件 一 单个资本周转的时间和次数以及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二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周期 三 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四 可变资本周转与资本价值增殖 五 剩余价值的流通对资本周转的影响 六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周转在任何一个阶段都存在障碍 第三节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及其矛盾 一 社会总资本的流通——本篇的研究对象及货币资本 二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和矛盾 三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条件 四 微观、宏观生产主体与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矛盾 第三卷 资本主义宏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与利润率 一 成本价格、利润和利润率与主体和客体的颠倒 二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三 资本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四 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对利润率的影响 五 价格变动对利润率的影响 第二节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与宏观生产主体内经济利益的对立 一 由资本的不同构成引起的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二 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的形成 三 通过竞争实现的利润平均化与宏观生产主体内经济利益的对立 四 工资的一般变动对生产价格的影响 五 关于生产价格的几点补充说明 第三节 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与资本主义生产内在矛盾的展开 一 利润率下降规律及其表现 二 对利润率下降起反作用的各种因素 三 规律内部矛盾的展开——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 四 对资本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几点“补充说明” 第四节 从事不同活动的各种具体形式的生产主体 一 以产业资本为基础的商品生产主体 二 以商品经营资本为基础的商品经营主体 三 以货币经营 导语 本书阐述了《资本论》整个理论体系,围绕生产主体内在矛盾的分析,在共时性上不仅揭明了资本主义生产主体的本质及内部的本质关系,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由社会物质资料生产主体决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结构作用及特点;在历时性上不仅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及其关系,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巩固、发展、灭亡的过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资本论--资本主义微宏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云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33946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4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56 |
出版时间 | 2019-05-01 |
首版时间 | 2019-05-01 |
印刷时间 | 2019-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810 |
CIP核字 | 2019016811 |
中图分类号 | A811.23 |
丛书名 | |
印张 | 3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26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