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列维-斯特劳斯对话录(精)/轻与重
内容
目录
1 人种学家在我们中间
2 “原始”和“文明”
3 时钟和蒸汽机
4 真实性的级别
5 艺术与群体
6 三种区别
7 自然的艺术与文明的艺术
8 作为符号系统的艺术
9 符号的规则
10 绘画的未来
11 文化与语言
精彩页
乔治·沙博尼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谈了很多关于画家和观看者、作曲家和听众、诗人和读者,总而言之是艺术家和业余爱好者、采购者、消费者以及无关紧要的人之间的区别。难道我们不应当适时指出学者和我们每个普通人之间存在更本质的区别吗?
在画家和观看者之间的区别中,我们可以看出实质上是种感觉(sensibilite)的差别。在学者和普通人的区别中,首先应看到是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差别。这也是为何在我们的时代,不平等的观念如此直截了当、如此残酷地彰显出来。学者有学识,而且知道如何获取学识。至于我们,我们只拥有对日常经验模糊的诠释。甚至,学者的能力随其智识与日俱增。我们不再那么相信政治家们的权力,我们越来越相信科学家们的能力。我们曾经怀疑过政治家的道德意识,这些我们都不再关注。如今我们开始怀疑学者的道德意识。我们指责他们将研究领域的触角伸向了毁灭。我们指责他们混淆了纯学术研究和人类的潜在自毁。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用制造原子弹来取得物理学的进步。我们指责物理学家们窃取了知识无罪这一概念,知识无罪是坚不可摧的;他们在知识领域采取的立场,形同公正在法律中的地位。我们大家都预感到如果法学家发明了滥用权力这一理论,是因为滥用权力始于使用权力,于是我们自忖:滥用知识难道不是始于使用知识,始于建构知识体?
我们要求学者衡量其智识行为的范围,并加以约束。我们要求他在衡量权力的同时把明智地使用权力作为己任;而与此同时,我们相信他不可能做到这点。
有先例,哪怕就举原子弹这个例子。现实没有吗?以后也不会有吗?简单一点说,我们感到被知识威胁,唯恐我们如此坚持的人这个模糊概念会泯灭。
不过好在迄今为止,我们深信在艺术中找到了一个免受科学家侵扰的藏身之所。我们深信在艺术中找到了自由的本土,一个没有任何法规的领域,人们藐视任何循规蹈矩的行为。我们嘲笑关学教授们。我们确信在艺术的领域,我们所需的人性之美永远不会借助于数字而产生,艺术之关是人性化的,数字无法抵达,因为我们普通人相信:人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所有可以测量的都是非人性的,所有测量到的旋即与人背道而驰。这就是说,在我们对科学的所谓模糊概念中,如果可以这样粗略地表达的话:我们生成了一个与各学科所使用的纯数学概念上的“数量”相反的一个等级。
根据这个令人着迷的归类方式,物理学比其他“人性化”的科学带给我们的威胁更大。我们对于史前史、考古学、人种学的兴趣是浓厚的。我们知道,如同人种学家们自己坦言的那样,他们研究人的知识模式意味着对研究对象的诗意把握。如果艺术和艺术家的把握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科学方法的话,我们顷刻看到一种对习惯的辩护,一种对我们所持有的自我概念的捍卫。(P3-5)
导语
采访者沙博尼耶曾经访谈过诸多文化名人,提问有深度,擅长挖掘受访者的思想。
语言轻松晓畅,却不乏深刻洞见。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对当代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思想有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了解。
本书可以说是对当代最伟大的人类学家的思想所作的无可替代的完整介绍。
序言
1
时下距京师同文馆设立推动西学东渐之兴起已有一百
五十载。百余年来,尤其是近三十年,西学移译林林总总
,汗牛充栋,累积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学人从西方寻找出路
的理想,以至当下中国人提出问题、关注问题、思考问题
的进路和理路深受各种各样的西学所规定,而由此引发的
新问题也往往被归咎于西方的影响。处在21世纪中西文化
交流的新情境里,如何在译介西学时作出新的选择,又如
何以新的思想姿态回应,成为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的一个严
峻问题。
2
自晚清以来,中国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一直面临着现
代性的冲击所带来的种种尖锐的提问:传统是否构成现代
化进程的障碍?在中西古今的碰撞与磨合中,重构中华文
化的身份与主体性如何得以实现?“五四”新文化运动带
来的“中西、古今”的对立倾向能否彻底扭转?在历经沧
桑之后,当下的中国经济崛起,如何重新激发中华文化生
生不息的活力?在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中,当代西方文
明形态的理想模式一再经历祛魅,西方对中国的意义已然
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但问题是:以何种态度应答这一改变

中华文化的复兴,召唤对新时代所提出的精神挑战的
深刻自觉,与此同时,也需要在更广阔、更细致的层面上
展开文化的互动,在更深入、更充盈的跨文化思考中重建
经典,既包括对古典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与考察,也包
含对已成为古典的“现代经典”的体认与奠定。
面对种种历史危机与社会转型,欧洲学人选择一次又
一次地重新解读欧洲的经典,既谦卑地尊重历史文化的真
理内涵,又有抱负地重新连结文明的精神巨链,从当代问
题出发,进行批判性重建。这种重新出发和叩问的勇气,
值得借鉴。
3
一只螃蟹,一只蝴蝶,铸型了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
一枚金币图案,象征一个明君应具备的双重品质,演绎了
奥古斯都的座右铭:“FESTINA LENTE”(慢慢地,快进)
。我们化用为“轻与重”文丛的图标,旨在传递这种悠远
的隐喻:轻与重,或曰:快与慢。
轻,则快,隐喻思想灵动自由;重,则慢,象征诗意
栖息大地。蝴蝶之轻灵,宛如对思想芬芳的追逐,朝圣“
空气的神灵”;螃蟹之沉稳,恰似对文化土壤的立足,依
托“土地的重量”。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那里,这种悖论演绎出一
种智慧:审慎的精神与平衡的探求。思想的表达和传播,
快者,易乱;慢者,易坠。故既要审慎,又求平衡。在此
,可这样领会:该快时当快,坚守一种持续不断的开拓与
创造;该慢时宜慢,保有一份不可或缺的耐心沉潜与深耕
。用不逃避重负的态度面向传统耕耘与劳作,期待思想的
轻盈转化与超越。
4
“轻与重”文丛,特别注重选择在欧洲(德法尤甚)与
主流思想形态相平行的一种称作essai(随笔)的文本。
Essai的词源有“平衡”(exagium)的涵义,也与考量、检
验(examen)的精细联结在一起,且隐含“尝试”的意味。
这种文本孕育出的思想表达形态,承袭了从蒙田、帕
斯卡尔到卢梭、尼采的传统,在20世纪,经过从本雅明到
阿多诺,从柏格森到萨特、罗兰·巴特、福柯等诸位思想
大师的传承,发展为一种富有活力的知性实践,形成一种
求索和传达真理的风格。Essai,远不只是一种书写的风格
,也成为一种思考与存在的方式。既体现思索个体的主体
性与节奏,又承载历史文化的积淀与转化,融思辨与感触
、考证与诠释为一炉。
选择这样的文本,意在不渲染一种思潮、不言说一套
学说或理论,而是传达西方学人如何在错综复杂的问题场
域提问和解析,进而透彻理解西方学人对自身历史文化的
自觉,对自身文明既自信又质疑、既肯定又批判的根本所
在,而这恰恰是汉语学界还需要深思的。
提供这样的思想文化资源,旨在分享西方学者深入认
知与解读欧洲经典的各种方式与问题意识,引领中国读者
进一步思索传统与现代、古典文化与当代处境的复杂关系
,进而为汉语学界重返中国经典研究、回应西方的经典重
建做好更坚实的准备,为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创造可能性
的条件。
是为序。
姜丹丹
何乏笔
2012年7月
内容推荐
《列维-斯特劳斯对话录》主要围绕艺术、科学和文化而展开,语言轻松晓畅,但从内容来看,却不乏深刻洞见。由于是对话录,因而风格较为随意。这种随意性为列维-斯特劳斯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宏大主题的机会,如人类学家的地位问题、艺术在原始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功能等。列维-斯特劳斯在访谈中常常即兴发挥,沿着他的思路,我们可以从他明晰深刻的精彩言论中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并打开无数扇知识之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列维-斯特劳斯对话录(精)/轻与重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乔治·沙博尼耶
译者 译者:杜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591189
开本 32开
页数 19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55
出版时间 2019-07-01
首版时间 2019-07-01
印刷时间 201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294
CIP核字 2019070033
中图分类号 K835.655.1=6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0
136
1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