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别人的句子里(精)
内容
作者简介
陈以侃,1985年出生于浙江嘉善,自由译者、书评人。曾在上海交大和复旦学习英文。2012至2015年在上海译文担任编辑。译有《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毛姆短篇小说全集》《撒丁岛》《寻找邓巴》《致愤青》等。评论见于《上海书评》《单读》《鲤》《三联生活周刊》《书城》《外国文艺》等。
书评(媒体评论)
陈以侃在以一位真正的读者的身份,去创造一种
作者文本,通过称叹、训斥与从不间断的调试,去接
近那些难以言喻的瞬间,某个自我的核心。与此同时
,他还拥有一副那么迷人的腔调:无比桀骜,又像在
密谋。使人想要痛击,或者与之痛饮一场。
——班宇,作家
陈以侃下笔有一种罕见的、时刻具有自觉意识的
诚实——其实这很难,因为它一不小心就会被理解成
自恋。读完这本书,在收获了无数让人为之击节抑或
陷入沉思的见识之余,我也清晰地看到一个倔强的、
试图从平稳持重中突围而出的写作者的轨迹。他熟读
经典,却也质疑经典;他迷恋技术,却也解构技术—
—他永远更敏感于捕捉浩瀚文本里的那一点僭越的灵
光。
——黄昱宁,作家
我羡慕陈老师总是可以奋不顾身、毫无保留地投
入他喜欢的作家和文本,也羡慕他转身又能找到描述
和评价这种热爱的距离和准确性。他本质上和他写的
那些有趣而有才能的灵魂是一类人。或者让我再诚实
一点,这种羡慕其实已经严重到了嫉妒的程度。
——吴琦,《单读》主编
目录
前言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科马克·麦卡锡
迈克尔·翁达杰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汤姆·麦卡锡
安东尼·伯吉斯
爱德华·圣奥宾
字里行间1-15
年度小说2017&2018
写作课
文化课
克里斯托弗·希钦斯
写在克里斯托弗·希钦斯逝世五周年
J.D.塞林格
阿兰·霍林赫斯特
精彩页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1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LS)有个线上栏目,叫“二十个问题”。开头十个都像是正经采访:你觉得最被高估的作家是谁,最被低估的是谁,最难写的主题是什么,度假的话带什么书;后十个,神色一变,逼你快问快答:T.S.or George(你喜欢T.S.艾略特,还是乔治·艾略特),萨特or加缪,普鲁斯特or乔伊斯,克瑙斯高or费兰特。后面这些选择题会为来宾微调,但背后的逻辑优雅、简明、通彻到像个一流的数学公式:你就是你的好恶。为偏心而奋斗终生。
每次采访对象只要名字见过,我都自动把链接打开。在一个时时刻刻排山倒海而来的文学世界里,这种简化了的景致让人安心,像是一条林荫道,左右左右排出去的二元对立,通向一个文人的灵魂。就我个人而言,好像有生之年大半的用功都是为了能多回答几道这样的选择题,或者是我隐约认为,只要有底气回答得了足够多这样的问题,就算懂文学了。
从TLS的那套问卷里也看得出,有些or是大过另一些or的,类似你碰到一个球迷,或早或晚总得知道他觉得是梅西好还是C罗好,如果意见相左,那半夜还是不要约出去看球了。不管是纸上还是纸下,我的文学相亲里,看能否和对方共度余生,也有个终极问题——已经不算是选择题了。因为你很难给他找一个相称的对手——“你喜不喜欢纳博科夫?”
八十年代刚开头,金斯利·艾米斯给最要好的朋友写信,菲利普·拉金,基本上就是在问这个问题:“你怎么看纳博科夫?好啦,去他娘的!美国文学一半的问题就出在他身上……这一边也有不少笨蛋被他整昏了头,还有——或许你也想说,是包括——我的小马丁。”马丁·艾米斯从来不讳言,自己的书父亲一直读不完,他最好的一本《金钱》(Money),金斯利读到一半把小说甩到书房另一头。
虽然没有类似的父子情分要顾念,但很多作者我还是会周期性地重新检讨自己对他们的厌恶。有些名家,就是越嚼越咽不下去,没有办法。比如奈保尔。想起去年看到亚历克斯·比姆(Alex Beam)出了本书,叫《宿怨》(The Feud),讲纳博科夫译奥涅金,恩人、挚友艾德蒙·威尔逊说他乱翻,纳翁要面子,反目成仇。里面突然奈保尔插话,叫嚣:“纳博科夫那算什么风格?都是假的,把注意力都吸引在语言上。美国人就爱这样。那么些个好看的句子。有什么用?”
事态已经很明朗了。金斯利不喜欢儿子写的东西,恨的是马丁趣味里的那个纳博科夫;而我无福消受奈保尔,一定是他文学里的那份“反纳博科夫”倒了我的胃口。所以接下去的这些话,倒的确可以看成是回应奈爵士如此不开窍的质询,但这也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就是搭一套审美的脚手架,让我对纳博科夫的牵念能在里面建成个可以居住的房子。中文的纳博科夫短篇集年初问世,当然是个不坏的借口;但我本身也有内在需求,就想弄清真正读懂纳博科夫时那种手足无措的狂喜是怎么回事,同时这些道理也得解释,多年来为何有那么多个下午,指证我在半梦半醒中间懊丧地合上了他。
2
这个集子里有一篇,不说别的,只看它变迁就很有意思。1936年在柏林,纳博科夫家穷到谷底;当时一大收入是朗诵会,布鲁塞尔有人找他去,说想听他的“法语新作”。纳博科夫法语虽然够用,其实一辈子都没怎么拿它写东西,而且他的创作向来腹稿和终稿都费工夫,但因为穷,这回只用两三天就写出一篇追忆自己法语家庭女教师的文字。后来纳博科夫把它重写成一个英语短篇在美国杂志发表,又用作第一版自传《确凿证据》(Conclusive Evidence)的一个章节。虽然自传大部分是在四十年代后期完成的,但纳博科夫说1936年写那个故事就落下“基石”,其他所有章节也都想清楚了(纳翁谈自己的创作不可尽信)。后来这个自传又重写成俄语,叫《彼岸》(Other Shore),又写回英文——《说吧,记忆》(Speak,Memory)是很多人最珍爱的一本纳博科夫。
至于这个关于法语教师的故事,《O小姐》(Mademoiselle O),每次出来见人都会改,但开头几段动情思索写作动机,倒始终和1936年布鲁塞尔书友听到的没什么变化。叙述者说,每次他把自己过往的什么东西“借”给小说中的某个人物,那样东西就会在虚构的世界里“憔悴”,渐渐冷却,越来越给那个小说人物占去,不像是自己的了。“屋宇在我记忆里无声崩塌,如同久远的默片,曾借给我笔下一个小男孩的法语教师,飞快地暗淡着,淹没在一团与我无关的童年的描述中。”所以他要反抗那个作为小说家的自己,要孤注一掷地把剩余的O小姐救回来。
接下来当然不出所料,是纳博科夫的大师手笔,刻画出一个胖墩墩的法语女教师来,从她走下俄国的火车,一直写到纳博科夫最后去瑞士探望她。但这时候,事情让入毫无防备地变得极其“纳博科夫”。第一版,法语结尾,是一个加速的急转弯:
原以为聊起她会带给我慰藉,但现在聊完了,我有种奇异的感触,像是她每个细节都是我凭空造出来的,就跟穿过我其他小说的所有人物一样,全然是想象。她真的活在这世上吗?没有
导语
捕捉阅读时的每一次动心。投身字里行间,每一句都是热恋。
《毛姆短篇小说全集》《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译者陈以侃,接引英美文坛新风,挥洒一流文字趣味。
他的这本文集,除了提示作者可以怎样写之外,更大的作用还在于提示读者可以怎样读。
序言
1
几年前,有本叫Reality Hunger的书很热闹,“现实
馋”,作者对小说家造世界、编故事的古旧形式不耐烦,
显然共鸣的人不少。他觉得真实的体验已经足够给作家发
挥了,比如,一句典型的挑衅:《无尽的玩笑》
(Infinite Jest)谁真的喜欢,连给大卫·福斯特·华
莱士写传记的人,平时也只提他的非虚构杂文。
这一点先不管,作者的写法很有趣;把别人的警句不
带引号跟自己的话混在一起,是出版社的律师说这样会出
事,他才不情不愿在书的末尾列了张单子,粗略给了些出
处。大卫·希尔兹(David Shields)说他大学时候跟自
己女朋友说,要造一种只容纳epiphany(神示、顿悟、兴
会)的形式。Reality Hunger应该差不多了。
2
就几周前,读到米沃什一首诗,《秘书》,谦虚得格
外趾高气扬,说“我不过是无形之物的秘书”。第一反应
是争强好胜:谁写东西还能比我更像文秘工作?然后感谢
米老师帮我认清了自己的谋生方式:给兴会开参考书目,
替顿悟加脚注。
3
以前一本外文新书等于一个礼拜的生活费,第一笔奋
不顾身的投资是在上海外文书店一跺脚买了本埃科的《玫
瑰的名字》。当时读着有难度,并没有换来完全一分钱一
分货的醉人体验,但书末尾后记的最后几句话一直留在我
脑子里。埃科说:文学里没有全然私人的东西;书会彼此
聊天。
于是,多年来,我就一直不遗余力扮演着饭局上那个
不太出声的吃客,用心偷听着书和书之间的聊天。在这种
场合我也有新的身份,叫离间家和圆场师;因为我慢慢理
解,这样的饭局不是普通的局,这是所有好玩的话都至少
已经被说过一遍的自助剧场,气氛如何全在我自己的听力

4
我写任何东西的战略都差不多,就是让疲惫耗尽我的
自我怀疑。某个交稿日的早晨,磨了个通宵,在黎明的光
线里发现离文章想收尾的地方越奔越远。我走出家门,绕
着小区瞎晃
蛋饼摊摆出来了,过了一会儿,有人回我昨夜的微信
,了解我的处境,开始不大热心地宽慰我(当然是没用的
)。厌恶我任何有实质内容的回答都来自作家访谈(这问
题在写作阶段尤其严重),他问了一句,那你到底为什么
喜欢写作,用你自己的话说?
——我迷恋那个印象变成文字的过程。
——这句厄普代克你他妈引过。
5
我倒真愿意自己是那种把“江西诗派”挂在嘴边、动
不动就能提自己男神是黄庭坚的人,至少这本书成稿之前
是来不及了。懊丧于想看的书从来排不到日程上,只好用
别人对阅读的描绘解馋;几年前看到一本王宇根写黄庭坚
的书,叫《万卷》。他的意思似乎是,黄庭坚的诗学跟当
时出版印刷业爆发有很大关系,博学这件事一下变得容易
又困难了。山谷夸别人写得好,是看书多;教别人怎么才
能写好,是多看书。写诗喜欢聊文本如何发生,讲究诗法
,讲究要学就学最好的,沉迷于写作这件“儒者末事”本
身的难度。
他史无前例地死命用典,也跟读书人动辄藏书万卷有
关系,大家都好查;于是他还要特意把典故用偏,所谓“
山谷使事,多错本旨”,所谓“夺胎换骨”。有个“雾豹
”的意象,他特别喜欢,南山雾雨中,豹子饿着肚子七天
不下山,最早是汉朝的老婆劝丈夫不要贪腐,主要意思在
避世。后来文人都喜欢用,因为豹纹的纹他们觉得就是美
文的文。但黄庭坚把这两件事叠加了,他看重淋雨滋养毛
皮这件事的辛苦,写好诗要熬得住。
6
“大多数人都是别人。他们的想法是别人的意见,他
们的人生是学样,他们的激情是一句引文。”
“青少年时立下志向,即使当不了职业作家,也要用
某种方式化身于那团悬于中产中眉阶层上方的印刷云中,
温柔地洒下墨雨。”
7
我们可能是经历过“前网络写作”的最后一代人,大
学里想掉个书袋,还要看笔记本(不插电的那种)当天给
不给面子。今天,想说任何话,你都可以搜到人类说话史
中在这个话题上说过的最好的话。艾默生所谓,我所有的
好想法都给前人偷走了。
当然这个“最好”不是投票投出来的,是那些最打动
你的表述。所以开始动笔不是真把最好的都读完了,而是
在合适的时候放弃;这种放弃不是认输,而是认赢―说一
句:今天就先被打动到这里。翻译在这一点上很像:六个
月之后回来,没有哪句话是不能改进的。“欲搜佳句恐春
老。”
8
翻译和我尝试的这些评论,本质上是一件事,就是多
懂一些它们给我的高兴,作为感谢。
真正理解他人是多活一点。
9
过去一两年,我有个见不得人的痴心妄想,想把自己
的第一本文集叫《雾豹》;到今天,发现《山谷诗集注》
读懂的实在还不够,真是没脸用那样的书名。不过我的“
雾豹”和黄庭坚的又有不同,对他来说,江湖夜雨十年灯
,熬出豹纹几乎是一种优美的雄心壮志,一种奋进,而我
是除了在雨林里蹲着也没有什么其他的要紧事,享受一种
慵懒的应接不暇。
但文集都要见人了,最后一段留给自夸:我明白,只
搬运雨水是不够,没人想要你下山从毛皮里绞出的那点墨
汁,你必须长出自己的斑纹来。我是因为向往某些豹子才
上山的;能被误认为他们之一是种能量很大的虚荣。每次
把文章发给编辑,都伴随着一种恐惧,怕别人发现我除了
蹲着淋了些雨其实也没干什么。这个集子也一样,能永远
躲在林子里当然很舒服,但不知耻地下山是才华的一种,
我很认可过去几年这种虚荣对我阅读和写作的支持。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青年译者、评论家陈以侃关于英美新书、重点作者读书笔记的文章,人头包括菲茨杰拉德、毛姆、翁达杰、希钦斯、莎士比亚、霍林赫斯特等,提到的书则不胜枚举。
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读过残留的快感。评判一个作者合不合自己的心意,先别翻那本大部头,找篇聊阅读聊作家的文章,要是读来还没有下楼取快递心潮澎湃,那就先搁置一旁吧。
前编辑、现翻译兼评论,一句话总归靠写字吃饭的陈以侃,把阅读时的动心捕捉为文字,引诱我们直面文学、相信文学,再相信阅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别人的句子里(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以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59228
开本 32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46
出版时间 2019-08-01
首版时间 2019-08-01
印刷时间 201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73
CIP核字 2019122426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9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2: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