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私城记(精)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的主角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潮州,也是作者童年记忆中的潮州。这是作者私藏的城市记忆,也是对旧时光和古旧事物的生动追溯;既呈现了故乡的千姿百态、活色生香,也写出了故乡在心理上的意义。故乡在作者笔下,不是无名目的依恋,也不是对立般的逃离,而是被完好地安放在诗意中,故乡与人互为保护。
透过书中文字,阅读者很容易感同身受,并引发无限遐思。每个人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一个已远去的童年,然而通过书写,我们能够重建故乡,同时重整内心的秩序。
作者简介
陈思呈,潮州人,现居广州,从事专业写作多年,已出版《我虚度的那部分世界》《每一眼风景都是愉快的邀请》《一走就是几万里》等书。
目录
自序:尚未完成的故乡
南门外
我们去打酱油的那条路
甜蜜的庆典
花木掩映下的黑陶罐子
与水井有关的事
煤球之美
老厝的爱与哀
最快乐的时刻还没到来
跟吃有关的浪漫
城北地带
在江边
江声浩荡,自屋后升起
临时的生活
江上是全世界的童年
对辽阔的想象
江边少年无厘头
北堤
大地上
橄榄的悲剧
四月半的卤鹅和潮剧
粿
我的树
听过
桔的吉利,柑的魔力
带雨的韭,承露的薤
序言
尚未完成的故乡
1
大概有三四年的时间,一有空我就往老家的乡下跑。
其实我的老家并不在乡下,是在一座小而古旧的城里,但
我往它的周边,那相对宽广的田野和村庄游荡过去,住在
通过朋友的朋友或者朋友的亲戚曲折介绍认识的村民家里
,每次住上十天半月。就这样,三四年里住过了八九个村
子,多数村子都被我住过多次。一开始,村民认为我是来
玩玩,后来知道我是记者或者写书的,再后来又把我看成
来走亲戚。
我确实因此写了“吾乡乡村系列”(那是跟这本书不
同的一个系列,尚未完成)。但在我心里,除了写作之外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我在小城长大,回乡回的本应该
是小城里那栋老屋。然而,乡下以它更为沉滞的节奏吸引
了我,时间在这里迟缓了多年。我曾经在儿时听过的谚语
,看过的物件,感受过的习俗、作息、节庆,甚至食物的
做法,都在乡下被保存得更好。
尤其是春天,这大概是一个村庄里最为充实和幸福的
季节。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很忙,每天我都能看到不同的
农事活动。比如这个早晨,木工把一根长竹子绑在满是泥
点的单车后座,他要把它拿回家去“破”成竹篾;秃顶的
阿伯踩着一块木板在建设池塘边的某种设施,他一边努力
保持平衡,一边介绍说养的是牛蛙苗;某个阿嫂蹲在水池
边,用粗棍子捶打她家的衣服,那个水池上面还漂着菜叶
子;有人在掘地三尺,地里布种,用一张木梯打横平整土
地;有人种了水田还种果树,杨桃都套上了塑料袋为防果
蝇。
每个人手里干的活我都可以蹲着看上很久。我喜欢看
这些与我说着同一种方言的人,有熟悉的容貌和口音,却
做着我所陌生的手艺。这是一片我最方便伸手去触摸的土
地,被这群人处理得井井有条,成果是如此具体。然后他
们从地里回到家里,忙完了农活忙家务活,又把一个家里
的吃穿用度处理得井井有条。
吾乡乡下的农户多数经济尚可、人丁兴旺,左邻右舍
都是亲戚,三四代人同桌吃饭,忙碌而热闹、辛苦而喜悦
地,过着农历上每个小节日。
我只有久远以前的童年,才经过类似这样的生活。这
样的情形,最像一个让我依恋的老家。
2
午睡如果睡得太沉,醒来的瞬间,我会以为自己醒在
我家老屋子,以为自己睡在以前一直睡的那张床上。
迷糊中甚至听到巷子里仿佛传来了叫卖声。吾乡常有
收破烂的穿街走巷,收购旧电器、旧铁旧铜,烧成灰的冥
币纸钱也收购。叫卖声也是从小到大听惯了的。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彻底清醒过来,知道我是在广州
家里,某一普通小区、拥挤的楼群、仄窄的小家庭。同时
也知道我是在我的四十岁,准中年,我刚才午睡梦里身处
的那个时光,其实正是我的孩子如今的年纪。
我心里充满思念,却难以言表。因为我童年少年时生
活过的那个屋子,它正在消失,正在迅速地倾颓。一栋屋
子的生命,是与其中的人在一起的,尤其是在其中操劳忙
碌的女主人。祖母、母亲,相继去世,她们带走了那栋老
屋子的大部分。
即使现在我们仍会不时回去,加上父亲也有不少时间
住在那里,但我们都心照不宣地感到冷清和苍凉。那是一
栋很老的屋子,从爷爷的父亲就住在这里了。但爷爷只生
了父亲一个儿子,这房子因此显得格外空旷。爷爷的兄弟
们,本来都住在同一个院子里,但这些年,老一辈相继去
世,年轻人相继搬走。
有时回到老家,看到邻居的院子如今长满荒草,雨水
从屋檐滴下来,我总想起读过的最悲伤的诗句: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3
我很感谢有这本书可以写。幸好我给自己找到这样的
方式:
可以师出有名地去乡下,这是三四年来收获最大的一
件事。吾乡乡下的日常劳作、社会秩序、风土仪俗被我逐
步熟悉,仿佛掌握了一门手艺。甚至在其中某个村子,我
种下了属于自己的三棵黄皮树。我对故乡的了解不再只是
经验上或者情感上,还带了睽违多年重逢的复杂旁观,还
带了人类学的考量色彩。
可以顺理成章地向家里长辈亲戚打听陈年旧事,拼凑
出他们的过往,以及一个地方的过往。我重新认识了他们
,从童年起就熟悉的人。偶尔,还在他们的叙述中,听到
关于我自己的碎片。我经历过、思念着的生活没有办法完
整地回来,只能通过这个方式,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能
抓到多少,就算多少。
事实上,我曾经想抛弃那个旧的自己,想离自己的过
去远一点,仿佛远离一个事故发生现场。老家隐喻着我的
缺陷,一个人回到什么样的老家,其实就是回到什么样的
缺陷里去。
但我只能有这样一个自己。我生活过的每一分钟,都
是我仅有的一个时刻。我仅有一个老家,仅有一个童年和
少年,是到达今天的必经之路。如果在其中的那些分叉,
我选择了相反的方向,那也许就变成了另外一本书。我来
到今天,知道自己仅有的是一点什么,把这些都看到了,
留下来,往下的生活,似乎好过了一些。
幸好有这一场写作,我不再从故乡被拔离,不再是那
个身不由己的中年人,失去应许之地,思念无托。
最后要特别提到,这本书的插画是我在家乡认识的一
位大哥林宝生的作品。他不是专业画家,他的正式职业是
一名货车司机,业余才画画。我们有共同的生活经历:在
小小的潮州古城里度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童年。所以我文
章由他来配图是非常合适的,他能画出这座城独有的细节
导语
本书是一本关于潮州城市文化的散文作品。全书分三部分:“南门外”写作者童年居住的大宅院,写周围环境及居民的故事;“在江边”写潮州古城外韩江上的风光、风土人情与生活;“大地上”写潮州古城主街“太平路”上的风物及日常。潮州的建筑、饮食、风俗、气候、地理等等,都被作者生动自然地融入在童年记忆之中。
书评(媒体评论)
透过私人回忆的滤镜,消失的故乡变得清晰起来
以温暖而诗意的书写,完成在现实中落空的抵达
陈思呈的文字富有灵性,能将日常事物中潜藏的
质感擦亮。仿佛旧时光借了她的语气声调,开口述说
它们自己的故事。
精彩页
我们去打酱油的那条路
1
打酱油,曾是我们的常规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每个孩子都干过。家里做菜要用到酱油,下面条要用到芝麻酱,早餐要用到下粥菜——都要派遣孩子到杂咸铺走一趟。
打酱油有两种规格。一是用瓶,一是用碟。用碟的几分钱就够了,用瓶的可能要两毛钱。两毛钱里,一毛八分钱用于打酱油,剩下两分钱买颗糖,神不知鬼不觉地吃掉。这属于儿童打酱油业的潜规则。
杂咸铺的前台,用几个脸盆装着橄榄、乌榄、腐乳、南姜……各种小菜,后面几个瓮,装着鱼露、酱油、醋……各种蘸料。酱油就在后面某个瓮中,上面盖有木板。量酱油的器具是竹做的筒状物,大小不同的竹筒对应不同的价格容量。
打芝麻酱又不同。装芝麻酱的不是瓮,而是玻璃缸。上面盖着的也不是木板,而是大玻璃片。通体透明的玻璃设施,是对芝麻酱本身的信心。其姿色和形态确实值得展露,膏油柔腻的样子总能让人通感。
所以打芝麻酱的小孩,碟子里买了五分钱的芝麻酱,回到家里,一般只剩下三分。有两分在路上舔进了肚子。这是打芝麻酱行业的潜规则。
这些都是我和小夏,在这个人到中年的秋天里,共同回忆起来的。但小夏记得比我更多,她早慧,五官开放程度更充分,听到看到感到的比普通的小孩多。
我们分头居于那条街的南北两端。南北两端各有一个杂咸铺。小夏打交道的杂咸铺,店主是一个热情而瘦的女人,大家都喊她“三姨”。早慧的小夏还能记得她招呼时慈眉善眼的微笑和声音:“妹啊,来啊。”而我打交道的那个杂咸铺,店主却是一个脸色阴沉、面目模糊的老头,记忆中他从来没开口说话,听家里长辈叫他“铜锣伯”。但以我们几分钱酱油的交情,也没有到需要开口互相称呼的程度。
2
我们去打酱油的路上,经过的店子也各自不同。小夏要经过一个打面店。打面店,是把一小盆面粉拿到店子里,师傅负责把它们变成宽的窄的面条、方的圆的饺子皮。轰轰作响的机器我们都难以描述,但是一说起,彼此都拍着桌子说“对,对,就是那样”。小夏记得的比我多的是一个滑稽的细节:热天里,去打面的小孩被要求帮汗流浃背的师傅摇扇子。
我们都会经过各自的“干果铺”,其实就是卖零食的小摊子。整个小城的孩子都有同一个胃口,他们都爱同样一些零食:芋头酥,虾酥,风吹饼,桔子汽水,“老鼠屎”,猪油糖,桔子水。桔子水是汽水的前生(要用搪瓷杯去装),加香精加色素,它作为一个伪造者、一个赝品,远比真正的桔子更俘获人心。
猪油糖是我和表妹的最爱,外婆给我们一毛钱能买十颗,我和表十一颗,这下完了,我们陷入“第十一颗怎么分配”的哲学问题,长久无法安宁。 P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私城记(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思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431837
开本 32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16
出版时间 2019-07-01
首版时间 2019-07-01
印刷时间 201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08
CIP核字 2019008023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07
138
18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8: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