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范仲淹与宋学精神/中国哲学新思丛书 |
内容 | 作者简介 李存山(1951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并《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并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曾任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出版著作《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商鞅评传——为秦开帝业的改革家》《中华文化通志·哲学志》《智慧之门·老子》《中国传统哲学纲要》《气论与仁学》《新三字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1986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范仲淹与宋学精神 范仲淹与宋学之开端 范仲淹与胡瑗的教育思想 宋学与《宋论》——兼评余英时著《朱熹的历史世界》 导语 本书是“中国哲学新思丛书”之一种,除本书外,还包括《走下神坛的牟宗三》《一个当代的、大众的儒学》《荀学探微笑》《新四书与新儒学》,丛书意在反映中国哲学的前沿问题和最新成果。本书《范仲淹与宋学精神》,包括了作者此前发表的几篇相关文章,如《范仲淹与宋学精神》《范仲淹与宋学之开端》《范仲淹与胡瑗的教育思想》《宋学与〈宋论〉——兼评余英时著〈朱嘉煌历史世界〉》。全书通过对范仲淹一生行谊、事功的论述,表明宋学精神的确立,以及宋代书院的兴起,实本之于范仲淹。宋学精神中的“革新政令”,其事至王安石而止,其亦创自范仲淹。 内容推荐 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是以整伤吏治为首要,以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砥砺士风、培养人才为本源,兼及经济和军事等领域。虽然其整伤吏治仅及一年就天折了,但其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砥砺士风、培养人才则对以后宋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范仲淹门下多延贤士,如胡暖、孙复、石介、李靓等皆与之从游。庆历之际,学统四起。三苏的蜀学、王安石的新学、周敦颐的廉学、张载的关学和二程的洛学等,都与范仲淹及庆历新政有着密切的关系。宋儒的“内圣”与“外王”是相贯通的。南宋理学时代,与其称为“后王安石时代”,不如称为“后范仲淹时代”。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范仲淹与宋学精神/中国哲学新思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存山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027082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8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28 |
出版时间 | 2019-07-01 |
首版时间 | 2019-07-01 |
印刷时间 | 2019-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268 |
CIP核字 | 2019138933 |
中图分类号 | K827=441 |
丛书名 | |
印张 | 6.3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5 |
宽 | 155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