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凌汛(1977-1979朝内大街166号)(精)/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记录作者1977-1979年在北京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借调式写作”的人和事。书中有大量具有史料价值的珍贵旧照,是乍暖还寒的季节不可或缺的见证。在那个年代,这些记忆一如江河早春的凌汛,带着不可遏制的春意迅猛地来到人间。
作者简介
冯骥才先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
他初学画,后以“伤痕文学”享誉文坛。他的《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灵魂的巢》《珍珠鸟》《花脸》等多次入选中小学课本,代表作《俗世奇人》畅销300余万册。
他,1990年投身于城市文化抢救,2002年发起并主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12年倡议国家紧急保护传统村落,被称为“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目录

一、借调式写作
二、一屋子作家
三、后楼的生活
四、一个诗人的自我拷问震动了我
五、搁浅
六、“冯骥才是反革命了!”
七、坚硬的冰面在头顶上裂开
八、凶猛的凌汛
九、文代会后离开了朝内大街166号
十、又短又长的尾声
序言
今年入夏,北京几位文友来津做客,内中有人民文学
出版社的编辑,闲话里说到人文社坐落在京城朝内大街上
的那座老楼将要拆除翻盖新楼,说我曾在这楼里住过不短
的时间,知情不少,该给他们写点回忆的文章。这话一下
子好似碰到我心中底层的什么东西,怦然一动,未等开口
,一位老友说:“大冯和人文社关系非同一般,说不定会
写篇大块文章。”我便信由一时心情接着说:“我的第一
部长篇、第一部中篇、第一个短篇都是在人文社出版的。
我还是‘文革’后第一个在人文社——也是第一个在中国
拿到稿酬的作家呢。我是从人文社进入文坛的。我在人文
社住了两年!说不定能写一本小书呢。”
此刻,我忽然记起早在1981年我和人文社社长严文井
先生的通信中表达过这个想法。现在我把这段文字找了出
来:
我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培养起来的作者。我把人文社当
作自己的母校。数年前,我是拿着一大包粗糙的、不像样
的稿子走进朝内大街166号的。那时,我连修改稿子的符号
和规范都不知道。是老作家和编辑们一点点教会我的。他
们把心血灌在我笔管的胶囊内,让我从社里走出来时,手
里拿着几本散发着纸和油墨芳香的书。我有个想法,也许
过十多年,或许更长的时间,我要写一个小册子,叫做《
朝内大街166号》。我心里珍藏着很多感人的材料和值得记
着的人物。
信中所说的“更长的时间”竟是三十年吗?怎样的情
结仍然能撩动我这个陈年已久的写作想法?
不过,对这件往事当时并没说,文友们却已经猜到我
“囊中有物”,逼我掏出来,由此便约定写这文章了。其
实当时也只是触动了一种怀旧的情怀而已,未及深思。事
后一个晚上想起要写这文章,进而回过头转过身,往时光
的隧道里一伸脚,却扑通栽进自己如烟的过去,栽进过往
岁月的深井,栽进一个时代。那个时代是1977年至1979年
——正是整个社会和国家从“文革”向改革急转弯的时代
,也是中国当代“新时期文学”崛起的时代。于是,我像
白日做梦那样忽然清晰地看见了早已淡忘的人物与生活,
早已淡出现实的事件;它们竟一下子溢彩流光般涌现在我
的面前。那个时代的场景、气息、激情、渴望、追求、思
想、名言、勇气、真诚与纯粹感,原来全都记得。在我的
心底,它像历史江河一次遥远的早春的凌汛,原本死寂封
冻的冰河突然天崩地陷般地碎裂,巨大的冰块相互撞击发
出惊天的轰响,黑色寒冷的波涛裹挟着不可遏制的春意迅
猛地来到人间。
我写它,已非一种怀念,已经不是初始的想法,而是
为了让今天的我从中对照自己,看看自己是进步还是退步
了。科学的历史不断进步,社会的历史却不一定;所以历
史真正的价值是它不能被忘却,或者说历史的意义是它可
以纠正现实。
这样,我便在半个月里一口气写成这本小书。在此感
谢朝内大街166号——是它允许我在那里住了长长的两年,
使我在那个非凡的岁月里,有幸由一个“文化复兴”时代
的核心地带登陆文学。
是为序。
冯骥才
2013.8.20
导语
冯骥才计划要写的《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这一套书有五本,先后是《无路可逃》(1966-1976)、《凌汛》(1978-1979)、《激流中》(1979-1988)、《搁浅》(1989-1994)、《漩涡》(1995-2015)。五本书连起来是他五十年精神的历史。作者已经提前把第二本《凌汛》写出来出版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已建社六十多年,这里见证了中国新文学及出版的历史,承载着很多作家编辑的记忆。本书是作家冯骥才从作家的角度讲述历史节点上文学的生态的现场,其中一代风云人物的苦乐悲欢及其轶事令人感慨,也鲜有人记述。在今天阅读市场如此变化的情况下出版本书,不光是对过去文学的一份纪念,也是对图书出版,以及那个时候的编辑和作者的情谊的一份纪念。
后记
写过这一随笔性的小书后,笔尖虽停,心绪未已。我
只写到1979年的年底,接下来便是新时期文学轰轰烈烈的
潮起潮落,更多的人物、事件、潮流、纷争、主张、作品
还在我的笔管里,但都应放到本书句号之后的另一本书里
去了。
这里,还要为本书再三表示遗憾的,是由于那时代的
贫穷致使我鲜有照片为证。可能缘自我对博物馆的兴趣,
我把实证性的历史遗存的意义看得分外重要。书中插图绝
不止于装饰,而是不可或缺的见证。然而历史有时也很无
情,它像一只大乌飞走后,并不肯多留一片它生命之身的
羽毛。
为此,在书尾部分加了几篇文章和资料,以印证我在
朝内大街166号中难忘的人与事。
是为记。
作者
2013.8.20
精彩页
1977年的春天,那是“文革”后第一个春天,忽得消息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领导要从北京来天津见我和李定兴,李定兴是我第一部长篇小说《义和拳》的合作者。
我听了发蒙,甚至弄不清是好事还是坏事。那年头,我从没碰过好事,全是坏事。有两件还是天塌下来一般的大坏事。一次是1966年那场全社会的十二级政治大地震——文化大革命,我家被抄得一贫如洗,然后被扫地出门;一次是1976年又一场土地爷闹的大革命——唐山大地震,邻居的烟囱砸垮我家的屋顶,楼梯也掉下去了,我抱着儿子,一家人死里逃生跑出来,身上只有背心裤衩。就这样,还会有什么好事轮到我?
再说,那时候人民文学出版社换块牌子就是国家文学出版社。我读过的中外名著和文学经典差不多都印着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社名,它能瞧上我们这两个从未沾过出版边儿的在野的人物?
文学原本并不是我的理想,我从小的梦是绘画。我只是在“文革”前从事宋元山水摹古时,着迷一般地读了大量中外小说与诗歌,但都是历史经典,与当代文学不沾边。自己偶尔写点小文章发在小报小刊上,也一概都是艺术随笔之类。在写作这片世界里,我最多是边地生出的一根随处可见的野草。
六十年代末,几个画画的朋友拉我去为天津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组写脚本,与资深编辑李定兴结识为友,闲话时聊起了都感兴趣的义和团。天津曾是义和团翻天覆地的中心,当时距义和团事件不过六十多年,一些亲历者还活着,义和团那股子气儿还热乎乎在他们的记忆里。我俩决定用小说方式写义和团,经过几年努力,写成之后已到了“文革”终结的1976年。这年大地震,我家房倒屋塌,我将书稿从废墟中挖出来。地震后,我们就把稿子打印成厚厚的两册寄给人文社。如果说心里抱着什么希望一——那只是在寄出去之前还有一点,寄出之后便没根了,一片空茫,好像没写这东西一样。
人文社要来人的消息——正是在这一片空白中出现的。
人文社做事真是有模有样有板有眼,这种事我从没经过。他们先在京津和哈尔滨三地召开座谈会,把我们写的《义和拳》打印本发给与会者,请他们提意见。邀请参加座谈会的除去专业人士,还有一定比例的工农兵文学读者,他们的意见对这部书稿能否出版起关键作用。这是“文革”时期出版社通常的做法,在古今中外也只有当时的中国才有。据说人文社的领导就是专为听意见来天津的,也为见见我们两位作者。这位领导叫韦君宜,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总编辑。
由于我不曾涉足文坛,没听说过韦君宜的大名,乃至那天她走后也没记住这个生疏的名字,只记得她的姓有点特别。
这个在天津的征求意见会由人文社小说北组副组长李景峰一手操办。开会的地方是借一家工厂工会简易的小会议室。二十来人围一张桌子,一多半人抽着烟,桌子上两个暖壶一堆玻璃杯,有的人还在翻看书稿,进屋时都抬头打量我们,我很不自在。李景峰是一位三十多岁、皮肤有点苍白、和善又勤快的男人,东北口音,后来做了《义和拳》的二审编辑。会前他把我们介绍给韦君宜——一位矮小、瘦弱、不起眼、五十多岁的女人。尽管她没有领导派头,我却挺紧张,不知该说什么。可是韦君宜好像也紧张,话不多,很少看我一眼。只记得坐在那里等着开会的时候,问我是否读过姚雪垠的《李白成》,那是“文革”期间唯一出版的历史小说了。我说我读过,还说我特别喜欢《三国演义》、老舍的小说,还有巴尔扎克和俄罗斯文学,她小小又圆圆的眼睛在镜片后边闪了闪亮。
会上那些人具体说了什么我已没有印象,好像好话多,座谈会的气氛很好。散会后韦君宜有点高兴,她说你们的小说基础不错,但距离能够出版还很远,最好住到北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修改,可以得到编辑的帮助。
李定兴是天津美术出版社连环画组的组长,不能请长假,当时决定由我去北京的人文社改稿,修改的计划两人一起定。韦君宜对李景峰说:“那你去给冯骥才办组织借调吧。”
借调式写作——现在绝没有这种写作方式了。
P1-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凌汛(1977-1979朝内大街166号)(精)/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骥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51295
开本 32开
页数 16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30
CIP核字 2019058978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54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8:3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