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影戏/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李跃忠编著的《影戏》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介绍了影戏的起源与历史、影戏的故事与传说、影戏的文化与民俗、影戏的题材与特点等内容。

内容推荐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

李跃忠编著的《影戏》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影戏》介绍了影戏的起源与历史、影戏的故事与传说、影戏的文化与民俗、影戏的题材与特点等内容。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目录

第一章 影戏的起源与历史

 影戏的起源

 影戏的形成时间

 影戏发展简史

第二章 影戏的故事与传说

 影戏起源、形成的故事与传说

 影戏禁忌中的故事

 影戏艺人轶事

 其他内容的故事与传说

 影戏故事与传说中的文化内涵

第三章 影戏的文化与民俗

 影戏的请戏习俗

 影戏的写戏习俗

 影戏的行规

 影戏艺人的行话

 影戏的民俗文化功能

第四章 影戏的题材与特点

 影戏的剧本形态

 影戏的题材与特点

 历史剧与神怪故事

 影戏的『例戏』

第五章 影戏的艺术与审美

 影戏的表演场所

 影戏的演唱艺术

 影戏的操纵艺术和特技表演

 影戏的插科打诨艺术

第六章 影戏影人的制作

 皮影的雕制工艺

 纸影的雕制工艺

第七章 影戏的流派与风格

 影戏的发源地及其分布

 中国影戏的流派

第八章 影戏的传承与传人

 影戏的传承习俗

 古代的影戏传人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影戏自形成以来,一直得到了上至王公贵族、文人士大夫,下至市民百姓的喜爱。然而,与这种盛况不相称的是社会各阶层、知识分子并没有对它予以足够的重视,历史上关于影戏的纪录非常少。这给了解影戏的起源、形成、历史发展带来了许多遗憾。现在只能通过那些片言只语的文献以及少数幸存的文物,竭力勾勒出中国影戏发展的大致轮廓。

影戏的起源

探讨中国影戏的起源、形成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在民间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传说。

陕西、河北、北京、东北大部分地区,都传说影戏的形成与观音菩萨有关;而有的地方则传说影戏起源于宫廷。其中有人说起源于《史记》所载汉武帝思念亡妃事,也有的说起源于汉文帝时期。相传西汉文帝刘恒时期(公元前179-前157),宫妃抱太子在窗前玩耍,巧剪桐叶作人形,映在窗纱表演,以博太子的欢笑,自此而引起影戏的出现。还有的说影戏产生于唐朝后宫。此外,有的地方传言影戏起源于孔子、子夏的“隔帘说书”;或说起源于楚汉相争之时,张良在城楼设影退楚兵之事;或说是道教人物周代黄龙真人创建的。

对于以上各种传说,我们应该要用科学的态度予以分析。首先要指出的是它们只是一些传说,不能当做信史来看,其中不排除有些是后人根据影戏的本质特征——光影艺术,杜撰的故事以增加影戏的历史和神秘性。不过其中有些传说却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如与观音菩萨相关的传说,在一定层面上说明了影戏的起源、形成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折射了广大人民希望摆脱苦难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揭示了影戏的一些审美特征,如其适合表演神怪故事等。

如何看待中国皮影的起源呢?

学者们一般以为人类对“影子”的认识及古代方士所施的“弄影术”,都对我国影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我国影戏的渊源。所以,自宋以来有许多学者,将汉代术士少翁在汉武帝面前所玩弄的“弄影还魂术”作为影戏的起源。如宋人高承《事物纪原》卷九谓“故老相承,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清人吴骞在《拜经楼诗话》中也说“影戏,或谓昉汉武时李夫人事”等。

在影戏诞生的近缘上,影响最大的是佛教文化影响说。如丁言昭认为木偶、影戏是一种造型艺术与戏曲艺术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与宗教文化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它所表现的宗教故事、宗教人物,宣扬的宗教思想及参与的宗教活动中,而且也体现在它形成的历史、它的人物造型和演出的剧本中。指出宗教是影戏诞生的助产师,也是宣传宗教思想的服务者。

但在具体论述佛教文化对影戏的形成影响时,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影戏脱胎于唐代僧侣宣讲佛教教义的活动。20世纪前期顾颉刚、孙楷第对此都有过论述。其中孙楷第的说法影响尤大。他由《王昭君变文》上卷末的“上卷立铺毕,此人下卷”过渡语,联想到唐以来铸像、塑像、画像的一座或一帧叫做“铺”,并引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诗中的一句“画卷开时塞外云”,而推断当时的俗讲备有图像,且其初为“平面的”,后又改图像为影人,成为“立体的”。最后得出结论,“俗讲分为两派:一为用图像改为皮人者,谓之影戏;其始终不用图像者,谓之说话。”②这一分析对开启人们的研究思路具有积极意义,但在立论及结论方面却有一些偏颇。另一种观点认为影戏的近缘是印度佛教的“以影说法”。康保成师在广泛考查汉译佛典中有关印度影戏的残痕并隋唐五代一些诗文、笔记等史料的基础上,认为“巫术中的招魂术是我国影戏的远源,而印度佛教‘以影说法’是影戏的近缘。”①

在前辈们的严密论证面前,我们似乎不得不接受中国影戏源于宗教(主要是佛教)文化的这一结论。然而我们知道,一种新艺术的诞生,所受的影响应是多方面的,如赵建新认为孕育中国影戏的母体除了“俗讲”外,还有上元灯会中燃放“影灯”习俗的影响。②除此之外,古代一种游戏——“手伎”,尤其是其中的手影戏表演,对中国影戏的发展也有直接影响,亦可视为中国影戏的近缘之一。

“手伎”作为一种技艺表演,其表演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靠手指、手掌及手臂的灵巧搭配,模仿人、兽、鸟等动物的形貌,而后利用光投影的表演应是其中的重要一种。“手影”表演除了模仿物体的形貌外,还要学唱动物的声音,甚而插科打诨,以滑稽谐谑取悦于观众,体现了向演故事发展的倾向。而另一方面,自唐以来,佛教徒为了弘扬佛法,宣传教义,受印度佛界“以影说法”的影响,开始利用“影像”进行俗讲。手影戏、僧侣“以影说法”、元宵灯影经过几十年的“磨合”,又吸收民间剪纸、傀儡戏的表演等诸多方面技巧,在唐五代到宋初的这段时期,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影戏诞生了。

关于中国影戏的形成,罗晓帆以丰富的想象,妙趣的文字演绎了中国戏曲从早期萌芽直至近代成熟的发展历程,颇有趣理,文日:

当原始人第一次发现自己在阳光下拖着一条长长的影子,并伴随着人的活动而跳跃不止时,兴奋得如醉如痴,合族老少都拥到阳光下的空地上围着影子翩翩舞蹈起来。后来,人们开始用手势、身体或其他物质材料来模仿各种自然界的动植物和其他东西的影子,作为一种娱乐。再后来,静态的模拟影子活动起来,加上各种配合,成为一幅幅连续性的活动性画面,并具备了简单的故事性,这就形成了最初的皮影戏。③

P1-3

序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后记

每当匆匆完成一部书稿,要安静下来写后记时,便感觉有许多感激之言要倾诉。

记得2005年最后那天的下午,康保成师曾送给我这一年里最后也是最好的一份礼物时,他向“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编委会推荐了我承担《中国皮影》一书的写作任务。今年的国庆前夕,康师同样又给了我一份国庆厚礼。9月30日中午,康师致电给我说他向中国社会出版社《民俗丛书》编委会推荐我担任《中国民俗:影戏》一书的撰写工作。故此,首先感谢丛书编委会,感谢中国社会出版社,感谢康保成师,因你们给了我一个学习和锻炼的好机会!

2004年9月,我参加了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康保成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课题《我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主持其子项目《中国影戏与民俗研究》的工作。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致力于中国影戏与民俗的研究,并以之为个案思考中国戏曲与民俗的关系。期间,感谢《中华戏曲》、《中国非物质文化》、《民族艺术》、《艺术百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船山学刊》、《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重庆大学学报》、《重庆工学院学报》等刊物给予了我发表研究心得的阵地。在撰写本书之前,我已完成了《灯影里舞动的精灵——中国皮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影戏与民俗研究》(待出版)两部书稿。

本书能得以顺利完成,实是课题组的一项集体成果:本人2005年、2006年暑假在湖南、湖北、河北、安徽、浙江、江苏等地考察的费用,全部由课题经费提供;相关文献及文中其他地区图片、资料的收集获得,课题组成员大家共享,一有俱有。故此,我要感谢项目主持人康保成师及课题组所有成员、同窗好友梁志刚、张军、郑劭荣、卜亚丽、邓琪瑛、孔美艳等博士,李惠、陈艳两位硕士!

课题组成员先后到了十几个省市进行过田野考察,在考察时均得到了广大影戏艺人、地方文化工作部门及其工作者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向那些直接或未曾谋面的但事实上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的所有人士致以诚挚的谢意!但限于篇幅,我不能一一列名向他们致谢,敬请谅解!另外,还要特别说明,由于某些原因文中部分影人作品没有核实、交代原创者或收藏者,在此,我谨向这些作者或收藏者致以歉意和谢意!

本研究的完成,爱妻曹冠英亦功不可没。在我撰写书稿的过程中,她承担了大部分家务;此外,她还利用休息时间,校阅了全部书稿。我所在工作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重点研究基地,本人所从事的古代文学为湖南省教育厅“十五”、“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数年来,我的研究均得到了他们的资助。中国社会出版社传统文化编辑室的编辑老师,对本书的写作和出版都给予了大力帮助。

由于本人才识所限,文中肯定有不少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感谢所有关心和关怀过我的人!

李跃忠于湖南科技大学

2007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影戏/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跃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1940502
开本 16开
页数 164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2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27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6
出版地 北京
225
156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7: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