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膜(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台湾作家纪大伟的《膜》,表现的也是 “物我两忘” 这种新的含义。他认为,在二十一世纪,几乎每个人都是生化人,人体内外都装设了人造零件:内脏的支架,义肢,隐形眼镜,庙里求来的护身符,背上的刺青,以及不离手的智慧型手机等等。

《膜》讲述了默默是一个试管婴儿,出生时本是男孩,但由于在试管中感染病毒,七岁时置入大型手术,与生化人合而为一,变成女儿身。成年后的默默成了一名“护肤师”,在为别人护肤的同时,她用电脑和扫描器窥测他人的隐私,窃取人体的感应密码。峰回路转,结局却告诉我们,默默窃取的不是人体的隐私和密码,而是军火装备的隐私和密码,而默默也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受整个电脑中枢系统所掌控的一颗“人脑”!原来,默默不是护肤师,所谓的护肤师只是默默头脑中一个臆想。默默只是没有身躯的一颗脑,这颗脑已经不是完全意义的人脑了,而是被电脑置入了意识和指令的大脑。她的身体,早已因为在试管中感染致命细菌,在七岁手术时被切除。为了延缓大脑的生命,他的母亲与技术公司签署了这样一项服务20年的“物我两忘”的协议。

内容推荐

生化人也叫复制人、人造人。

《膜》主人公默默是一对好朋友共同求得的试管婴儿,出生时本是男孩,七岁时经过变性手术,成为女儿身。默默长大后一直从事护肤工作,由体肤的接触窥测他人的隐私。对于“妈妈”,默默始终有着爱怨交织的复杂感情,更欲偷窥“妈妈”个人电脑中的秘密。默默的身世之谜最终被揭开,原来她只不过是生化人与一个脑记忆的组合体——她的身体,早已因在试管中感染致命病菌,于七岁手术时被切除。

科技高度发达、过度倚重物质理性的未来世界,人文关爱必然被压缩甚至消亡。生化科技飞速发展的明天,人类的真实情感将附着在何处。“膜”是疏离、陌生甚至荒芜的代名词。

《膜》由纪大伟编著。

目录

战争终了

亲密关系

牧神的午后

单眼相机男孩与数位相机女孩

后记:迟到的问候

试读章节

默默伸手抚摸卧室的黄色壁纸,轻咬一口温室培养的水蜜桃,吹弹可破的粉红桃皮渗出果浆。可是——她不能确知自己皮肤下的神经网络是不是真的赤裸裸摸到壁纸的黄色,不知道味蕾是不是真的攫取了果肉的甜美——物体与人体之间,是不是总有无法跨越的界线?

膜,是默默对这个世界的印象。三十岁的默默,总觉得她与世界有一层膜,至少一层。当然不是指她在工作时使用的护肤面膜——而是那种,看不见的膜,让她觉得自己是一枚细胞膜包裹完好的水蚤,独自泅泳海中。虽然海水包围住她全身,却没有真正与她碰触……

默默是一位美容护肤专业技师。她也觉得,在他人的脸与她自己的手指之间,除了护肤用的海藻膜、虫尸膜等等之外,似乎还有层护膜,是客户与她的中介。她不能真正地与人亲密,有一种非常细微、难以解释的格格不入。外人觉得她神秘,熟客也认为她孤僻。

是的,格格不入,就像仍然活在母体的羊膜之中。默默隐然察觉,她不能和这个世界完全契合,她甚至猜想自己不应该存活在这一个世界——她并不是联想死亡,而是觉得自己应该活在另一个比较合适的时空之中、另一个世界:就像一颗心怀不满的桃子想要从某棵桃子树转移到另一棵树生活。会有人以为,既然都是桃子树,那么长在哪一棵树上不都一样?

其实不一样的。

两棵桃子树就是两种殊异的小宇宙。

桃子是和默默很有缘分的一种水果。那股甜香一直让她觉得温暖,仿佛嘴里含住一口果肉,她便可以回归童话般的少女时代。住校苦读的那十年,她在睡前总会品尝一个不便宜的温室水蜜桃,为操忙的身子补充一点儿维他命,也犒赏自己一日下来的努力,并且让桃子的甜气为自己带来一夜美梦。

或许也因为如此,默默虽然是个阴晴不定、外人难以亲近的人,但人们大致不会否认:这名喜爱桃子的女子,面容白皙中泛现粉红,活像水蜜桃一般甜润。她名叫默默,英文名字是M0一MO,而M0一MO在日文假名中就是桃子的意思呀!

默默小时候也问妈咪,她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不是从肚脐跳出来,不是从垃圾堆捡来。不是那种简单敷衍的性教育版本。妈咪说,她在很久很久以前和一个好朋友旅行,两个人手牵手在山丘上散步,走着走着来到山丘顶部的一株桃子树下。树上的桃子散发出诱人香气,闻了就会全身酥软,感到幸福。妈咪的朋友便不顾是否有农药是否涉嫌偷窃了,要求妈咪背负着她,她负责伸手向上捞,两名女子狼狈为奸摘下树上最大的一颗桃子。那颗喷香的大桃子,像人的头颅一般大。妈咪很开心,她对朋友说: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剖分桃子给朋友吃,所谓“分桃”,是一件佳话,表示不寻常的友谊,不是外人可以理解的——所以,我们把桃子切开来,一人吃一半,好好祝福我们两人的情谊吧!

于是,故事中的她们把桃子切开——未料,刀子才划破果皮,就有一丝嘤嘤的哭啼声从桃子里头钻出:有一个小娃儿在桃子里!两名女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个小娃娃注定是她们的女儿了,简直像童话故事的情节一样!

小娃儿的脸蛋红通通的,又溢出甜香,真是个桃子的女儿。于是,妈咪的朋友便提议,把这个孩子命名为“桃子”吧!妈咪的日本朋友说,在日本古代传说中,有一个小孩就是从桃子中生出来的,桃太郎,M0一MO—TA—RO。桃子在日文中念做M0一M0,于是这小孩的名字就定案啦,在中文则以谐音叫做“默默”。

是啦,妈咪对默默说,这就是你的由来。P1-3

序言

“这世代”的愿景:两岸青年文学的通航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出生、大致在九十年代以前就已成名的资深中文作家,两岸互有所知的名单可以列出很长一串。近十多年来,台湾地区在大陆较有读者缘的作家几乎都是“五零后”,比如龙应台、张大春、朱天文、朱天心,这几年又加入了“七零后”的骆以军;大陆在台湾地区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则以“五零后”和六十年代初期出生的“六零后”居多。

大量已经跻身文坛主力阵营的“六零后”、“七零后”以及“八零后”的作家们,他们的创作其实构成了最为活跃的文学现场。而令人遗憾的是,对这一最不该被遮蔽的部分,两岸尚欠缺彼此了解一“这世代”,在这里就是特指两岸文学在互相知情的程度极其有限的状况下尚属碎金闪耀阶段的这一部分;“这世代”书系,便是意在实现两岸优秀青年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的互访和交流。

两岸出版传播体制方式的差异,也许是使得双方作品难以大批量互相引进出版的首要原因。台湾作家大都在某一出版机构下签约,由于不同的作家签约于不同的出版商团,在遴选之后,将他们的著作集中在同一书系的工作,就显得极为繁琐和困难。也正是因为如此,仍有相当优秀的作家暂时无法让大陆读者更多地了解到。大陆作家在发表和出版方面受出版商制约的状况也已出现。

不管怎么说,美好的愿望是共同的,美好的事业总会有美好的真心来推动。

感谢人民教育出版社魏运华副总编辑,重庆出版集团陈建军副总经理,感谢重庆出版集团北京华章同人第一编辑室张好好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大众图书编辑室张华娟主任,以及所有使书系梦想成真的朋友,基于对这一书系的人文意义的充分认知,他们选择了“这世代”并为之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将这九位两岸作家的著作组成的“这世代”书系作为重点选题联合出版,并将五位大陆作家的书引荐给台湾著名出版机构——宝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感谢宝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将五位大陆作家的著作以“这世代·火文学”的名义,同时在宝岛台湾盛装推出。

本书系特邀台湾著名报人、作家吴婉茹女士共同主编,在她的联络协调下,原有台湾作家备选名单中的四人终于与大陆五人一起加盟到“这世代”书系的第一辑,没有她一丝不苟的主持引荐和大力促成,就没有书系架构的完整。

“这世代”书系第一辑九本书的作者是:台湾的郝誉翔、甘耀明、钟文音和纪大伟,大陆的毕飞宇、李洱、魏微、盛可以和徐则臣,均为当今两岸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这世代”标志性作家。

每位作家具有各自的创作个性,而两岸文学心灵的亲近则是不可阻碍的共通性。“这世代”书系的精神价值从筹划之时已经诞生,随着作品的传播,意义定将无限张大。

后记

“生化人”或称“复制人”、“人造人”,在英文中写做android、cyborg、clone、replica,等等。时值二十一世纪,生化人的概念已经司空见惯,从电影到电玩到移动电话,都有android的身影。在学界,“后人类主义”(posthumanism)至今也风行了十多年。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刚刚尝试写小说的年代,android是个还够新鲜的噱头。当时我的电子邮件信箱是android@ms4.hinet.net。一九九九年飞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攻读比较文学博士,我选用的电子邮件信箱是android@ucla.edu。

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他者也会找到介入生命的人口。几乎每个人都是生化人,体内体外都装设了人造零件:内脏的支架,义肢,隐形眼镜,庙里求来的护身符,背上的刺青,以及不离手的智慧型手机,等等。少了这些人造零件,我们的人体就要停摆。在这部小说中,我还写出“虚拟亲属”这个词——在我们宛若生化人的生命网络中,连亲属关系都可能是虚拟的(这是常见的既成事实,只不过我们往往不愿公然承认),血浓于水,但是讯息更浓于血。

《膜》收录的三篇小说也类似生化人的躯体,是由零件组合而成。这些零件主要是遍布文本表面以及内里面的指涉(rfrerences)与典故(allusions),多数是从国外进口的电影、文学、理论、画面、音乐。少了这些外国零件,小说就要停摆。这种仰赖国外进口的倾向,是历史(台湾地区的那个时代,以及我那个年纪)的痕迹。“殖民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都早就成为台湾以及我辈的体内组成成分。也因为当年“历史的趋力”,我在台湾念了外文系和外文研究所,之后理所当然赴美留学,在美国西部洛杉矶待了六年后又在美国东部康乃迪克州待了五年。但历史已经变迁。

在台北、洛杉矶、纽约等地流离迁移的个人历史中,我不时听闻大陆的师长朋友对我的小说表示兴趣。现在,《膜》终于在大陆正式出版,算是我对大陆师友的迟到问候。虽然迟到,我还是万分诚恳地期待大陆读友跟我进行绵长丰富的对话交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膜(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纪大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7249266
开本 32开
页数 18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11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5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7:3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