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说让皇帝李宪墓(大唐盛世的回声)/博古架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图文并茂的通俗性考古学读本。它将我们带入大唐太子、“让皇帝”李宪的幽冥地宫,让读者零距离地过一把“后宫佳丽三千人”的桃花瘾,去重拾大唐盛世的华彩乐章。从“让皇帝”惠陵的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中,我们从许多方面进一步了解了盛唐时期的宫廷机构设置、社会制度特点、贵族生活、丧葬礼仪制度、对外贸易交流、绘画艺术造诣以及服饰潮流、化妆时尚等,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了解唐人生活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图文并茂的通俗性考古学读本。它将我们带入大唐太子、“让皇帝”李宪的幽冥地宫,让读者零距离地过一把“后宫佳丽三千人”的桃花瘾,去重拾大唐盛世的华彩乐章。

目录

※聆听远古的足音(代序)

一、情也深宫,怨也深宫

 1.一条气势雄浑的龙脉

 2.一个逍遥皇帝和他的山陵

 3.从大唐太子到“让皇帝”

 4.不恨生在帝王家

二、群芳吐艳的地下宫殿

 1.缩水的帝“陵”

 2.通向冥国之路

 3.隧道中的护宝人

 4.“后宫佳丽三干人”

 5.笑卧花丛香冉冉

三、重赴盛世华宴

 1.盘点盛世宝藏

 2.帝国的威仪

 3.羯鼓与跪拜俑的故事

尾声:渭水河畔的独自

试读章节

如果说内陵园代表了皇帝生前居住的皇城,外陵园就应该是外廓城的象征,是朝臣、权贵、平民、商贩的居住地。考古调查中,唐太宗昭陵曾发现部分外廓城城垣,但桥陵至今未见,学者认为,帝陵外陵园可能设有土质围墙,也可能以松柏林木为树墙,所以在一些帝陵所在县的县志上,屡有“柏城”一说。桥陵外陵园很可能就是以松柏为墙,隔划出一方世外净土,供长眠地下的君臣们安享。

外陵园内主要安置陪葬墓群。顾名思义,能陪葬在帝王身边的人,除了血缘宗亲,就是那些功勋卓著、颇受重视的朝廷大员。死后能够在帝陵周围被赐赏一方土地、成为天子陪葬墓,是做人臣的极大殊荣。唐初,陪葬之风很兴盛,唐高祖李渊(566—1635年)的献陵、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都拥有数百座大型陪葬墓,气势很是壮观。从乾陵开始,陪葬制度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能够陪葬皇帝的,主要是那些有着直系血缘关系的儿、孙们,朝臣陪葬越来越成为个别。睿宗桥陵的陪葬墓中,除宗室子弟云麾将军李思训墓外,余者皆是其亲生子女。

云麾将军以一介武士而能够陪葬睿宗,和睿宗李旦喜好书法绘画有直接的关系。李思训是唐代杰出画家,又是战功卓著的大将军,可谓文武双全。其画风精丽严整,以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作山水,细如毫发,独树一帜;在用笔方面,能曲折多变地勾画出丘壑的变化,法度谨严、意境高超、笔力刚劲、色彩繁复,显现出山水画从小青绿到大青绿的发展与成熟的过程,是我国山水画派的奠基人之一。只可惜其作品皆已散失,竞无一例存世。睿宗点名要他陪葬桥陵,可见对李思训人品、才华、书画非常喜爱,愿与其永为君臣,常相厮守。

在桥陵东南方约3公里处,有一座边长60米、高14米的覆斗形土冢,冢上长满松柏灌木,冢南耸立一通高大的青石碑,碑上錾刻五个虬劲有力的大字:“唐让皇帝陵”。

这虬劲的大字,便是大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源所书。

P12-13

序言

           聆听远古的足音

是什么这样奇妙?

我们乞讨泉水以供饮用,但是

大地呵,你的怀里流出的却是什么?

你的地表以下还深藏着生命吗?

那熔岩层下覆盖着一个陌生的民族吗?

早已逝去的人们,难道还会回来吗?

快来看吧:希腊人,罗马人,来吧!

古老的庞培城又找到了,

海格利斯的城市出现了!

面对神秘的大地,伟大的诗人席勒禁不住发出这样的咏叹。诗人的表达总是包含着无尽的情思,超越时间和空间,散发出诱人的无穷魅力。在诗人的笔下,“考古”不再是一个遥远而虚幻的词眼,而是我们与大地沟通、与前人对话的一座桥梁,是我们与古老历史连接的唯一通道。

人类的好奇心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要到哪里去?为了这个朴素的目的,人们以极大的勇气进行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在人类走过的漫长而修远的来路上,现代社会仅仅是短暂的一瞬间,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所创造和产生的各具特色的文明,在时间的长河中已经变得支离破碎,有的甚至成为我们记忆中的一片空白。考古学就是要修复那一个个早已残破的历史故事,要重现那一片片早已消失的人类记忆;它携手其他科学,一起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轨迹与规律而努力。或许某一天,古老的陶瓷将会被考古学者再次放上转盘旋转起来,上面遗留的制作旋纹就会像唱片的声道,流淌出干百年前作坊的喧嚣。这虽然是离奇的想像,不过考古学可以发现奇迹,同样也可以创造奇迹。

考古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似乎很远很远,神秘而且陌生。我们在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人们的疑问:

你们为什么知道这里的地下有古代城墙?

你们怎么发现和确定了古代墓葬的位置?

我们看起来普通的黄土中,你们凭什么能挖掘出和黄土没有两样的战车?

骨片或青铜器上的文字,你们是怎么解读的?

为什么一块不起眼的残砖碎瓦,你们竟能说出那么一大堆故事?

……

其实,人们的猜疑对于考古学者而言并没有那么高深莫测。从20世纪20年代首次发掘殷墟遗址开始,中国考古学界对于中华文明的认识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今天,中国考古学在世界考古学领域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不但是因为它有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还由于几代中国考古学者的不懈努力,这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泪花。这些努力,都需要甘于寂寞,需要时间的积淀,需要资料的消化,需要理论的升华。

考古学的发现,又好像距离我们很近很近。新的考古发现具有新闻效应,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地方建设工程总量超过了任何一个时期,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屡见报端。由于新闻传媒的持续关注,考古发现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之一。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古代艺术品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无论是在博物馆静气宁神的气氛中欣赏古代的收藏艺术,还是漫步古代遗址旧迹追溯历史中曾经的流光溢彩,抑或在老街古巷中发现古人雕刻遗留下来的汉白玉门墩……可以说,那零距离的接触,无异于阅览一部生动的史书,那一刻,我们精神世界所得到的陶冶与升华无可替代。  面对民众不断升温的考古学热潮,针对考古学专业_生懑的特点,我们在想,中国考古学应当更加靠近普通民众,不但让国民为灿烂的中华文明而自豪,也通过走近考古学,让人们素质修养得到提高。因此,我们策划了这套通俗性的考古学读本,把我们在考古学领域中的愉悦与心得,用大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和形式分享给广大读者。

本丛书的第一系列,我们选辑了20世纪考古发现中最有代表性的10座陵墓。撰写者都是主持过考古发掘的考古工作者,他们中有的人甚至直接参加了某些陵墓的考古发掘。在书中,他们不仅把陵墓的历史信息客观全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还以其亲历的体验,对考古发掘过程、时代背景、综合研究等娓娓道来,目的是让一般受众体会到考古工作中的兴奋与惊喜、懊恼与无奈、欣慰与满足,让读者零距离地过一把考古发掘的瘾。

我们的丛书首先选择了陵墓系列,是由于在单位面积中,古代陵墓是包含古代社会信息最为丰富的遗迹之一。也就是说,比较其他类型的大多数古代遗迹而言,在相同的面积中,陵墓所包含的出土文物多、说明当时社会生活的痕迹多、反映当时人们思想意识的现象多。

陵墓考古对于一般人来说,具有某种神秘色彩。提起陵墓,今天的人们或许会联想到灵魂世界,联想到玄机暗道,联想到阴曹地府。古人对于死后的世界更是充满独特的想像和诠释,在人类意识中始终存在着对于鬼神的某种敬畏,越是在古远的社会,人类的这种敬畏心理就越是强烈。于是出现了对于天地自然神明的崇拜与祭祀,出现了对阴间社会无穷的想像,出现了有组织有意识的各种活动,乃至发展成为文明社会中的礼制仪式、宗教仪轨。封建帝王陵墓中规模宏大的兵马仪仗,反映的是帝王的威严、生活的奢华与排场,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社会等级、严格的政治制度等等。

考古发掘的古代墓葬,绝大部分是配合基本建设时发现的,到目前为止,考古学者仍极少主动地去发掘古代墓葬。我们的原则之一是不主动发掘陵墓,特别是帝陵,毕竟考古学者进行考古发掘的目的不是为了挖宝取财,而是要通过看似片段、破碎的遗迹和遗物资料,把古代人类社会立体而生动地复原起来。

这既符合国家保护文物的基本方针,也符合科学负责的学术态度。因为古代遗址和墓葬作为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无论是哪种古代的遗迹或遗物,一旦被破坏,其损失都无法弥补。迄今配合基本建设发掘的古墓葬中,有很多技术难题尚需多学科协作来解决,有的方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因此,为了文物古迹的万全,对策之一就是保持这类古代遗迹目前相对稳定的原生状态。

中国是文物资源的大国,在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工作中,还会不断出现惊人的发现。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现被人们公认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而那仅仅属于始皇帝个人的陪葬坑而己;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现当时就震惊了世界,迅速成为各种肤色的人们谈论的中心;而1977年曾侯乙编钟的出土,那雄浑的乐音顿时让全世界都竖起耳朵肃穆聆听……对于这些宝贵的文物资源,我们每一个国民都有义务去保护它。

希望本丛书介绍的各具特色的考古发掘,让您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考古发现与研究带给人们的无穷乐趣与启迪,让您感受到考古学并非海上仙山,可遥望而不可近及。

下面,就请跟随我们一起走进考古发掘现场,去触摸考古工作者的心跳,去聆听远古人类的足音!

                           朱岩石

                      2006年3月记于北京

后记

            渭水河畔的独自

秋风吹渭水,落叶下长安。

又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时节,渭水两岸辽阔的关中大地已是一片瓜果飘香。在完成了对“让皇帝”惠陵的基本介绍以后,我迈着轻快的步子来到渭水边,想让自己的神经彻底地松弛下来。

脚下的渭河水依然静静地流淌着,就像大唐帝国静悄悄地隐逝在时间的铅幕后面。当年的繁华绮丽,当年的风流倜傥,都化为了河岸上的一阵风,轻柔地抚动我的衣角,抚动着那一缕想散也散不去的思絮。

我的目光不由得又投向了北岸的那一抹山,那一条绵延起伏的龙脉。我突然觉得,李宪的故事似乎也是那样悠远绵长,那样意犹未尽。

也许有心的读者朋友会问我:“你讲了那么多故事,‘让皇帝’的惠陵究竟是皇帝陵墓还是大臣墓葬?如果按身份高低来排队的话,他应该排在那里?”

这的确不是一句话就能拍板定位的问题。首先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惠陵不是真正的帝陵,它低于皇帝陵的建制。这一点,从它的占地面积、地宫总长度,以及地宫内天井、墓室的设置上都能得到印证;但是,与太子等级的墓葬相比,它在某些方面又有所超越,某些方面又与之相同,而在某些方面又有所不及。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

比如说地面神道两侧的石刻造像,它就比太子墓葬前石刻数量要多,内涵也更丰富;陵园范围也较大,有内外双城,这些都高于太子级别的墓葬,而仅逊于帝陵;但是,在墓室数量的安排上,它又颇有不及,太子墓一般为双墓室,李宪墓仅有单室一个,与亲王、公主级别的墓葬建制相同;在石椁及汉白玉哀册、谥册的使用上,在随葬陶俑的尺寸上,它又与太子等级礼制基本符合。所以说,李宪墓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也许以前没有准皇帝级别的定制,才使用了这一套临时制定的方案,为李宪破例而设。

唐代的宗室墓葬,都是按身份进行排列的最高等级的是帝陵,其次为太子墓,再次为亲王公主墓,下边还有郡王、郡主等墓葬。如果把“让皇帝”惠陵的上述条件进行排队的话,它应该排在帝陵之后,太子墓葬之前,是陕西省内已发掘的盛唐时期级别最高的一座陵墓。

在壁画内容上,“让皇帝”惠陵也有它的独到之处。

初唐及盛唐时期的诸王及公主以上的墓葬中,出土了很多的壁画墓,如初唐时期的长乐公主墓、新城长公主墓,盛唐时期的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玄宗开元时期的惠庄太子墓(玄宗的二哥李■)、嗣虢王李邕墓等,这些墓中都有精彩纷呈的壁画,令人驻足流连。尤其是那些男性皇亲墓葬,壁画内容都反映了他们生前生活的许多场景。

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章怀太子墓中,就有打马球的壁画,场面宏大,颇有气势。

马球起源于波斯,唐代传入中国,成为贵族们喜爱的马上运动。球场很大,往往设在平坦或稍有起伏的丘陵山坡一带,骑手们分成两队,手持球杆,争打一皮革小球。这种运动需要高超的骑术、勇敢和善于应变的能力。唐玄宗就很喜欢打马球,而且球艺精湛。他年青时曾受封为临淄王,有一次突厥使臣来访,他奉唐中宗之命与突厥人打马球。这是一次超越普通竞技的外交活动,当时我方只有4人参战,而突厥一方有十数骑下场。经过一番激烈竞争后,李隆基合4人之力,最终战胜了突厥人的十数骑马队,为大唐帝国争得了大国的体面,从而使中宗龙颜大悦。作为皇嗣继承人的章怀太子李贤,业余时间也是非常喜爱打马球。因为在绿茵场地上风驰电掣般地往来冲打,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男性渴望争斗和刺激的好胜心理。

另一幅《礼宾图》,也是章怀太子生前率群臣接待外国使者的真实写照。

开元年间,玄宗皇帝的二哥李WEI故世,追封惠庄太子。他的墓内壁画中有一幅《文吏图》,表现的是一群文臣,身着宽袍大袖的朝服、手拿笏板参与议事的场面。

2004年,在陕西省富平县发掘了嗣虢王李邕的墓葬。甬道的东壁上,是一幅长近6米的《狩猎图》。壁画中所描绘的,是一片绿树繁茂、杂草丛生的山岗,图中人物跨马张弓,狼牙箭直射一负伤奔逃的猎物,人物形象非常生动。

这些都是壁画反映现实生活的实例。但我们看到,在“让皇帝”李宪墓中,并没有这些令人心弦颤动的画面,也没有朝堂上百官议事或接待宾客的热闹场景,所拥有的,是内宫的众多仕女人物,她们恬静而文雅地守候在主人身旁。唯有墓室东壁的歌舞场面,才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让皇帝”的后宫生活;还有那几度出现的持笛侍女,显示了李宪生前喜爱吹笛的嗜好,这应该是李宪沉静内向、不喜与人交往的性格的反映。

仕女图是李宪墓壁画的主题,众多女性相聚在一起,犹如群芳争春,纷呈其艳。面妆和服饰,就成了她们之间不同个性的重要区别,也成为了解唐代化妆艺术的珍贵史料。

壁画中,有的人物衣着鲜艳,面妆也是艳如霞光的赭面妆,这是盛唐时期流行的女子面妆。它以白粉打底,两腮涂抹得非常红,犹如现在的戏装,好像两抹红霞附在脸蛋上;嘴唇也涂得很红,娇艳欲滴;眉形画成整体较粗、末梢开又的“分梢眉”,和一种又粗又短、形如春蚕出茧的“出茧眉”,整体形象显得眉黑、面赭、唇红,是一种大胆开放型的面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世时妆》里说:“腮不施朱面无粉,……斜红不晕赭面妆。……元和妆梳君记取,鬓堆面赭非华风。”这首诗主要是说宪宗元和年间的女子面妆,但从诗句中可明显看出,元和之前确实流行面红如赭的赭面妆,而惠陵壁画中的以宫廷内外颇以为时尚。唐代也很流行,有杜甫诗为证:“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沆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可见眉的修饰更重于面妆,连虢国夫人这样天生丽质的贵妇,进见皇上可以不施脂粉,却要淡扫蛾眉。同时也说明了蛾眉款式是当时的时尚之一,以虢国夫人这种美丽、高贵、时髦的女子,也要特意画了蛾眉去朝见皇帝,可见蛾眉的魅力和修饰效果确实非同一般。

从“让皇帝”惠陵的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中,我们从许多方面进一步了解了盛唐时期的宫廷机构设置、社会制度特点、贵族生活、丧葬礼仪制度、对外贸易交流、绘画艺术造诣以及服饰潮流、化妆时尚等,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了解唐人生活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

“让皇帝”惠陵是盛唐时代的产物,它鸣响着大唐盛世的古老钟声,那余音悠远绵长,在21世纪的天空久久回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说让皇帝李宪墓(大唐盛世的回声)/博古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77135
开本 16开
页数 1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6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2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8.8-49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2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0: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