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须仰视才见(从五四到鲁迅)(精)
内容
作者简介
阎晶明,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评论。出版有《鲁迅的文化视野》《鲁迅与陈西滢》等著作。在《鲁迅研究月刊》《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十月》等发表多篇关于鲁迅的论文及学术随笔。现任职于中国作家协会。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
目录

论五四小说的主情特征
略论五四小说中的“母爱”
鲁迅:是谁的先生?
因为有了鲁迅
鲁迅小说里的疯癫性格
鲁迅:吃了也不嘴软
“文革”中的鲁迅
“文革”中的“鲁迅语录”
从“骂”处着眼
缺乏学术依据的“鲁迅批判”
今天,我们为什么读鲁迅
五四于传统:是革新,不是全盘否定——严家炎先生访谈录
八十年后感受鲁迅还在——上海思南读书会《鲁迅还在》对话录
“鲁迅还在”的当代意义——北京涵芬楼《鲁迅还在》对话录
在亲切与平凡中理解鲁迅的伟大——答《中华读书报》舒晋瑜问
向社会传播鲁迅是我们的文化责任——答《人民日报)张贺问
细微的材料可以串接起一个重大的主题——答《北京青年报》木子吉问
经典的炼成——从《孔乙己》发表100周年说起
精彩页
五四小说:抒情时代的艺术灵光
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分歧较多,争议较大的领域。这些争议的焦点,常常集中于五四小说思想倾向的积极与消极,创作方法的归属等一些基本问题。我们经常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某一研究者尚能自圆其说、论证有据的结论,往往较容易地被另一研究者寻找到足够的反例,指出其不足与偏颇。然而,大部分人几乎又是同时从这一时期不同作家的小说中,呼吸到五四时代强烈的时代气息,感受到他们创作中所共有的倾向和基本特征。探寻这一倾向和基本特征,是廓清五四小说研究复杂局面的有效途径,也必将有助于有关分歧和争议的解决。
笔者认为,五四小说迥异于其他任何时期小说创作的一个本质特征在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的小说像这一时期那样,那么真切、强烈地表现了觉醒者对封建礼教与黑暗现实的否定与反抗,对光明的热切向往与追求。也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的小说像这一时期那样,那么大胆、真率地袒露了作者内心深处灵与肉、情与理、新与旧、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五四小说在情感表现的浓烈、直露程度上,在作品人物的情感与作者自我精神的相近、吻合程度上,远远超出了一般叙事文学的态势,使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散文化、诗歌化的“个人”的小说作品。五四小说创作的这一倾向,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这一时期小说的精神特质和艺术风貌。它的滥觞与兴起,也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和直接的社会原因,大多数五四小说的成就与不足、优点与缺憾,无不与情感的表现方式和特征相联系。对于五四小说来讲,艺术的真实性,首先是情感的直率和真挚,其次才是生活的真实。
五四小说的发展:从简单叙事到大胆抒情
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发表,这篇将深刻的历史内容、饱满的战斗热情与富于象征性的人物形象完美融合的小说,不仅是鲁迅小说创作的总宣言,而且也为整个开端时期的现代小说创作定下了基调,迈出了坚实有力的第一步。在这篇格式特别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家对封建礼教的愤恨,呼唤受害者觉醒的内心焦灼和切盼觉醒者进行实际斗争的革命激情。
然而,与鲁迅同时或稍后出现的作者,还无法与鲁迅同步前进。发表于《新潮》杂志的小说,大都存在着浅露、草率的毛病。他们怀着“改良社会”的真诚态度从事创作,表现现实的种种黑暗:人力车夫的苦难、军阀的蛮横、社会的污浊、农村的萧条。由于他们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应有的艺术素养,所以只能用简略、粗糙而又显得匆促的语言,将所观察到的现象印象式地复述出来,他们的笔法,“若不说是‘吓人的单纯’,也可说是‘非常朴素’。”他们只能在人物不幸这一主题下设计一些惨不忍睹的事件,他们的思想倾向表现于鲜明、直露的爱憎感。我们无法从中感受一种贯注生气的力量,而只能从事件描写的强度上感受作者情感的强度。在表现下层劳动者的不幸遭遇时,作者往往为人物安排了痛苦致死的结局,背景又凄冷之至。汪敬熙的《雪夜》中,年轻的人力车夫虎儿为养活全家拼命奔波,最后在一个雪夜中倒下;欧阳予倩的《断手》里,母子二人在雨夜中行走,母亲最终死在儿子怀中;杨振声的《一个兵的家》里,父亲阵亡后,祖孙二人在雪夜里沿街乞讨;《渔家》则更甚,王茂借米不得,又被上门要税的警察抓走,正在此刻,大雨如注,房屋漏水、倒塌,妻子晕了过去,儿子性命不保,可谓悲惨之至。
P3-5
导语
五四前,鲁迅一共创作和发表了三部短篇小说;五四之后,鲁迅思想与文学全面爆发、精彩纷呈;鲁迅的艺术创造无疑是五四新文学的高峰。
一个作家所处的时代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本书以鲁迅为例,给出重要的启示和研究的路径。
序言
今年五月四日,应北京十月文学院邀约,前往北京城
南做了一场关于五四与鲁迅的主题讲座。话题是很应景应
时的,朋友也做了不少预热工作,但我心里仍然难免忐忑
,这一天是五一小长假的最后一天,返程的匆忙和拥堵,
上班的期待或心理紧张,才是城市的主流人群和主要心态
,有多少人会来听这么一场所谓的讲座呢?让我意外的是
,那一天现场去了足够多的人,据说连现场的椅子都不够
用了。我这才意识到,在纪念五四一百周年正处于热点话
题的氛围中,将鲁迅与五四作为一个共同的话题进行讨论
,这是很多人很感兴趣的事。当然,十月文学院的组织力
和讲座的系列推进,也是重要原因。这次讲座之前形成、
之后修改的文章也收到这本书里了。如此一来,这本书里
的文章,从写作时间上已经超过了30年。个人的学术成长
并不明显,但坚持30年以上对一个话题不断言说,这或许
倒是值得欣慰的吧。
我倾心于五四那样一个伟大的时代,那是一个充满热
情的时代,这种热情在同时代人笔下,又呈现出多彩的、
多重的、复杂的面貌。悲与喜、哀与乐、愁苦与激昂、压
抑与张扬,无论什么观点,如何互相冲突,自我矛盾,这
种“情绪化”构成了五四时代最浓烈的文化氛围。即使是
曲笔,也显得十分率真;哪怕是讽刺,也仿佛传递着热情
。基于这样一种被深深感染的原因,我的硕士毕业论文选
择了“五四小说的主情特征”这一论题。随着阅读和思考
的不断深入,随着新时期文学的参照,我更逐渐感到五四
之于鲁迅的意义,鲁迅之于五四的价值,这些都是值得评
说的学术课题和文学命题。五四造就了鲁迅,没有五四的
时代精神,就不会有鲁迅思想与文学的全面爆发与精彩呈
现。鲁迅的艺术创造无疑是五四新文学的最高峰。一个作
家和他所处的时代之间究竟处于怎样的关系,鲁迅与五四
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收在本书里的,大都是关于五四和鲁迅的文章,面对
这一永无止境的话题,这些文章当然不可能完成说清楚的
任务,但五四与鲁迅互相映照、不可剥离的关系,始终吸
引着我探究的热情。
《须仰视才见》,是我几年前发表的一篇文章的标题
,“须仰视才见”,也是源自鲁迅的文章,须仰视才见,
也恰好能表达我对五四、对鲁迅的敬仰之情。
是为序
作者
2019年7月26日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阎晶明近十年来关于鲁迅话题的学术随笔集。重要特点为以散文笔法对鲁迅精神、思想、创作及生平进行精微描述与评述,力求生动形象,不求论述总结;力求角度新颖,而非人云亦云;力求材料丰富且取自原著,不做宏篇大论。
本书对普及鲁迅作品、精神及其经历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鲁迅的学术研究也具有相当的启发性、提示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须仰视才见(从五四到鲁迅)(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阎晶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420985
开本 32开
页数 29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52
出版时间 2019-09-01
首版时间 2019-09-01
印刷时间 201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06
CIP核字 2019191504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7
153
22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