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电影的本质--基于本雅明媒介技术观视角/世知-贝壳国际传播传媒书系 |
内容 | 作者简介 廖金英,女,1979年生,广西南宁人。2016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讲授《新闻学概论》《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社会学概论》《中外新闻传播史》等课程。在《国际新闻界》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两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目前致力于传播学的哲学给养和“元传播学”领域的研究。 目录 第一章 瓦尔特·本雅明: 徘徊在神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技术思考先行者 第一节 缘起:传播学科尴尬的本雅明研究 第二节 哲学家本雅明的电影研究过客身份 第三节 救赎批判书写另类电影思考 第四节 本雅明的理论构想:电影作为世俗弥赛亚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本雅明电影思考的现实动因: 现代性的废墟和救赎的落空 第一节 经验是本雅明电影思考的逻辑起点和归宿 第二节 电影与大众的共生关系开启电影作为世俗弥赛亚的现实可能 第三节 电影当代使用的三种迷误与本雅明第四条道路的提出 第三章 本雅明电影思考的理论来源: 犹太神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奇妙结合 第一节 犹太神学与弥赛亚信仰晕染本雅明电影思考的理论底色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剑赋予本雅明电影思考以批判锋芒 第四章 本雅明电影思考的救赎之路: 在技术的辩证法中实现人类自我救赎 第一节 作为艺术的摄影还是作为摄影的艺术 第二节 救赎的主体生成:从感知方式的变迁到受众批判性主体的形成 第三节 救赎的技术基础:电影技术改变客体的时空呈现方式及展现无意识领域 第四节 救赎的现实应用:批判性主体批判社会无意识完成自我救赎 第五章 本雅明电影思考的理论检视: 现实困境和内在局限 第一节 反智的文本拒绝理性阐释 第二节 本雅明电影思考的现实困境和理论局限 结语:感受本雅明 写在书后 内容推荐 瓦尔特·本雅明在20世纪30年代曾深入考察过作为新型艺术形式同时也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惊觉电影在改变社会关系上的巨大可塑性。本书将本雅明对电影的哲学思考凝练为“电影作为世俗弥赛亚”这一理论构想,核心内涵意指将电影视为实现人类自我救赎的世俗启迪来看待,这是本雅明对于电影潜能的奇妙假设。本书主体包含以下几个有机析块:“电影作为世俗弥赛亚”理论构想的现实动因、理论来源、救赎方案以及理论检视等,立体展现本雅明电影思考的不同层次与面向。 本书可供相关领域教师、研究人员、学生参考,对此领域感兴趣的读者也值得阅读。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电影的本质--基于本雅明媒介技术观视角/世知-贝壳国际传播传媒书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廖金英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126067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8 |
出版时间 | 2019-09-01 |
首版时间 | 2019-09-01 |
印刷时间 | 2019-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00 |
CIP核字 | 2019160105 |
中图分类号 | J90-02 |
丛书名 | |
印张 | 14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8 |
宽 | 170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