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北大走出的史学家/名家视界书库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个史学家在历史风云中的起落与沉浮;一个个科学家在追求真理中的执着与奋争;一个个文学家在艺术探求中的选择与爱恨;一个个教育家在理想抱负中的迷茫与清醒。本书带领我们走近那些史学名家,让我们在一种需仰视才见的高度中拓展视野,在一种愉快的阅读中阐发经典的魅力,追随北大清华“名家”的光辉足迹,在人生的自我观照与顿悟中扶正自我、鞭策自我、超越自我。

内容推荐

本书是“名家视界书库丛书”之一,不仅是讲述了史学名家的人生经历,展示精神风范的窗口,以反省个人与时代、科学与人文为重大主题,诠释人生的真谛,掘取文明的碎金,更成为广大读者精神食粮的仓储。不仅如此,穿插其间的大量历史资料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更是将这些“名家”们所处的那个真实的时代背景予以复原,展现出了他们独特的生命历程与探索精神。

目录

孟森

顾颉刚

郑天挺

邓广铭

范文澜

钱穆

侯仁之

罗尔纲

傅斯年

邓之诚

陈垣

姚从吾

商鸿逵

试读章节

新故巧吐纳,读书兼读律

清朝同治七年(1868)四月十九日,孟森出生于江苏常州阳湖县。遵循科举时代的惯例,他十四岁即从当地名师周载帆学习。随后进入江阴南菁书院读书,准备参加科举,考取功名。这所书院始建于光绪九年(1883),由时任江苏学政的黄体芳倡议,并得到两江总督左宗棠的大力支持,属于洋务运动的产物。此书院教育本着“中体西用”的宗旨,新学、旧学课程兼而有之。当时清朝政府兴办洋务、改革自强运动方兴未艾,孟森受此影响,于制艺应举之外,不断涉猎有关时务的译著,自谓“稍稍窥见学术、事功、文章、经济之蕲向”(孟森《先考妣事略》)。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在清政府官办留学的积极感召下。举国士人怀着强国的憧憬、报国的壮志,掀起了一股留学日本的热潮。在获得廪生资格后,孟森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到达日本后,他很快进入东京法政大学,攻读法律,同时对政治、经济等学科知识也如饥似渴地汲取吸收,日渐精进。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他与朋友杨志洵合作译述的《日本军队给与法》由南洋公学译书院刊刻了第二版,堪称当时中国介绍日本军队后勤保障制度的先驱。其在该书“提要”中指出,日本“武备修明,士饱马腾,实足以雄视东亚”,而中国欲变法革新,模范列强,不可拘泥学习,必须因势利导,法其所以为法,探究其“法外之意”。讲求实效。1904年,孟森回国。可以说,旅日三年,经过刻苦努力。他的法学修养已经很深厚,这为他以后从事政治活动和研究著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好友郑孝胥有诗赠151:“能忘新旧学不俗”,又云“新故巧吐纳,读书兼读律”(吴相湘《我的业师孟心史先生》),这样的评价是恰当的。

1905年春,孟森随郑孝胥赴任广西龙川兵备道,成为郑的知心幕僚。在广西期间,孟森与郑孝胥吟咏唱和,相处得很是愉快。同时,他又根据府内贮藏的函札、奏稿等公私文牍,参以阅历所得,撰成《广西边防事记》一册,并由严复先生题写书名,是年8月即由商务印书馆印行。在该书中,孟森对广西边政多有见地,并对郑氏边防政绩褒扬尤高,认为他是“将之良者,恒兼宰相器”。孰料郑后来真做到类似的位置——总理,只不过是伪满洲国的总理罢了。同年冬天,郑孝胥辞职,孟森即随同来到上海,很快共同发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旗帜鲜明地主张君主立宪,并为之奔走呼号,积极活动,该公会对东南一带乃至全国的君主立宪运动影响很大。

1907年,孟森与谢霖合著的《银行簿记学》在日本东京出版,并在中、日两国同时发行。成为中国学者所撰的第二部系统介绍西方复式簿记的会计学著作(第一部为1905年出版的蔡锡勇的遗著《连环账谱》),与以往著作相比更加注重结合中国的国情加以阐述。1908年7月,孟森受聘《东方杂志》主编,随之重订编辑体例,革新版面,增辟栏目。改良尤多。他还经常亲自撰文,讨论君主立宪,提倡宪政民主。在一篇文章中,他明确指出,当前的宪政筹备“不能据官文书以为定评”,必须依靠整个社会力量进行监督,才能收到实效。(吴相湘《我的业师孟心史先生》)可见,孟森十分重视民众在社会改革中的巨大能量。翌年5月,孟森当选江苏省咨议局议员,因事务繁忙,遂辞主编一职,而公务之暇仍时常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对时政发表自己的观点。

民国成立前后,孟森笔耕不辍,政法、经济类著(译)作接连面世,流风所及,声望日隆。这一期间发表的著(译)作主要有:《各省咨议局章程笺释》(上海商务印书馆,1908年)、《地方自治浅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08年)、《统计通论》(合作翻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10年)、《日本民法要义》(合作翻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10—1911年)、《新编法学通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11年)等。先生在《各省咨议局章程笺释》中力主三权分立和君主立宪学说,即以议院为国家立法机关,以政府为国家行政机关,以法院为国家司法机关,“三权分立而君主独揽之”。该书与《地方自治浅说》都是为配合当时的君主立宪运动而作,并进行了很多有关法理和实际效果方面的有益探讨。而《地方自治浅说》一书更加提倡地方自治与司法独立。

P002-003

序言

一个个史学家在历史风云中的起落与沉浮;

一个个科学家在追求真理中的执着与奋争;

一个个文学家在艺术探求中的选择与爱恨;

一个个教育家在理想抱负中的迷茫与清醒。

当一种文明以高贵的姿态来表达;当一种财富以精神为载体来呈现,我们对此除了怀着一种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外,还有一种对那些精神和文明创造者的崇高敬仰。正是从这样的基本动机出发,在秉承学术成就和道德垂范的双重标准下,我们精心选取了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走出的科学、教育、文化、历史四大领域里做出杰出贡献的“名家”。他们多为学校的资深教授和中国院士,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大家”的传奇人生予以浓缩,并在介绍他们的学术贡献及成长过程的同时,还着力铺叙他们所亲历的时代风云,以期借助他们的慧眼看历史之风云,观科技之发展,览艺术之璀璨,感教育之影响。将他们的风采整理成束予以集体亮相,无疑成全了广大读者对于精神巡游的期待。回望那些民族大义与人生命运的相互关联,启示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在接下来的细心整理中,一个人文的脉络日渐清晰,我们发现,不同领域的“名家”却那么惊人地相似:外表朴素而内心高贵;胸怀天下而波澜不惊,。他们那么朴素真实地生活在芸芸大众之中,却关注着全民族的命运:他们的研究似乎离生活很远,却引领着全民族、全人类的进步。长期以来的研究与探索,早已让他们习惯了从容和淡定的生活。然而,在自我领域纵横驰骋的卓越成就,早已不顾他们个人的低调,将其彻底暴露。作为文明的标杆,他们让文化和精神近乎立体化,那么生动,那么具象——有着时代烙印的理想抱负,有着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人的书卷气,当然还有西方文明强烈冲击中国后留给中国读书人的“格物致知”的理念。望其项背,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站起来的不仅是身体。还有永远屹立的精神。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名家视界书库丛书”不仅是讲述“名家”人生经历。展示精神风范的窗口,以反省个人与时代、科学与人文为重大主题,诠释人生的真谛,掘取文明的碎金,更成为广大读者精神食粮的仓储!不仅如此。穿插其间的大量历史资料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更是将这些“名家”们所处的那个真实的时代背景予以复原,展现出了他们独特的生命历程与探索精神。

蜀地的盘山路九曲十折,就像历尽艰难的人文事业一样:而物质的丰裕、生活的安稳一定程度上消磨着一些年轻人探询的热情。对于记忆或许我们本不该太过苛求,但对于这些文化的“名家”,或许我们需要重提那句俗语:遗忘是可耻的!面对他们,面对历史,或许有责任做这样的自我叩问:时代给予如此多元的选择,生活赋予了我们以富足,我们给予了社会怎样的回馈,我们对于自我人生的价值又做了怎样的发挥?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还不确定,就让我们手不释卷走进北大清华,走近那些文化名家,让我们在一种需仰视才见的高度中拓展视野,在一种愉快的阅读中阐发经典的魅力。追随北大清华“名家”的光辉足迹,在人生的自我观照与顿悟中扶正自我、鞭策自我、超越自我。

易 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北大走出的史学家/名家视界书库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国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55907
开本 16开
页数 3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81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内蒙古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4: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