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在喜马拉雅
内容
编辑推荐

《我在喜马拉雅》是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赵春江原创的一本关于西藏旅游类图书。作者以其丰富的摄影经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唯美珍贵的画面,而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又将这一神秘之地不为人知的美娓娓道来。亲身经历,亲身体会,不一样的西藏,不一样的喜马拉雅。

内容推荐

《我在喜马拉雅》是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赵春江原创的一本关于西藏旅游类图书。作者曾只身一人游历西藏13次,自驾车到过中国最后一个不同公路的地方墨脱县,沿喜马拉雅山脉穿行,拍摄了大量喜马拉雅风景及西藏风景的图片,其中部分摄影作品曾获国内奖项。这本书是一本游记,作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述了自己穿越喜马拉雅的过程及随想,文笔优美,照片独到,对国内自驾车的游客有借鉴意义,对大众读者也是一本实用的游西藏的攻略读物。

目录

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在地球上“消失”

奔赴墨脱

通车后的墨脱

墨脱杂记

林芝——藏东南河谷一座包容共荣的小城

大隐山南

玉麦——中国人口最少的乡

扎日——上帝的花园

勒布沟,有不能面对的吗

西藏唯一的红色旅游景点

喜马拉雅南麓中国最小的茶园

曲卓木千年沙棘林——一个复制了元代古画的地方

曲卓木温泉——上帝偏心造的

喜马拉雅迷路记

措美——毛主席万岁

峡谷里的校车

母亲的背影

西藏长城:雪线以上的喜马拉雅御敌要塞

山南碉楼群

发现定结:隐秘的后藏湿地王国

我的藏族兄弟

优洛村的端午节

二上夏古拉

马卡鲁给足面子

希夏邦马峰峰群景观大走廊

吉隆沟新发现

吉隆地貌

喜马拉雅古村落

雪巴村

一个普通的琼结人家

洛扎闻见

喜马拉雅马帮(牛帮驴帮)

珠峰墓地

萨迦法王御用温泉

喜马拉雅寻玉记

秘境中的秘境:绒辖

G219:寻觅传承千年的天地风云之舞

试读章节

山南:小镇大城看泽当

这话是倒过来说的既先说结果,山南这么好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实事求是说确实不如拉萨、日喀则甚至林芝在外界那么出名,前来旅游的人也当然不如前述几个地方那样摩肩接踵。这有地区总体发展水平和经济布局的历史局限,也有旅游定位和持续宣传动力的关联。当山南的决策者和老百姓认识到这一问题的时候,山南旅游资源的后发优势充分显露出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来到山南地区所在地泽当镇,有一种时空倒错的感觉。正在脑海中“倒嚼”着眼前一闪而过的景物,同行的马立文说了一句“不看远处的山,还以为不是西藏的城市呢”,这话说出了我的同感,如果不是城市周围光秃秃的高山映衬这里是高原,泽当镇的城市建筑和绿化至少不逊于内地一半以上的同级城市。高原不缺白云苍狗,独缺少绿色,缺树和草,这两样东西,在泽当珍贵而不稀有。隔离带里的青青绿草,步行道上的冠盖荫荫,让人一阵阵迷离,不知此方是何方。我再问山南是哪里对口援藏的,他们告诉我是安徽、湖南、湖北,我暗自思忖,这三个省不愧为中国历史文化丰富的大省,他们能把自己的优秀基因,映像融合在雪域高原之上。后来,我与西藏几位地厅级领导朋友交流看法,他们都认可,山南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在西藏是名列前茅的。如果再把话说得周延一点,山南的发展变化,真的离不开各族人民和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这是史实,不是空话。

不论是过往的历史,还是当今的现实,我看山南,都犹如一位沉稳厚重阅尽人间冷暖的大美人,隐在历史文化帷幕的后面,她不施脂粉,也不欲说还羞,与那些犹抱琵琶半遮面,扭扭捏捏的小家碧玉,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她不急于登台,也不顾盼流离,她就伫立在历史的路口,执着地守望着、等待着……

降子不聋

任何什么人,所谓走遍世界,只能是象征、大概,就像城里的人,你可以自称你走遍了全市,但你走遍了你家住的那栋楼的所有单元和所有人家了吗?

我走山南,只能择其要道而行。

首先选择隆子,是因为扎目神山和中国最小的乡玉麦的吸引,但上路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感触。

还有哪个地方,如隆子之名一样既霸气又富于含义,隆子,藏语意为“万事顺利,实力雄厚”。隆子(县)不聋,是当地人告诉我的一句带有调侃的戏’称,包括琼结(县)不穷,错那(县)不错。后边我还要讲述。还有哪个县名,引申得如此自信和丝丝得意呢。相比之下,那些叫梨树的地方没有梨,榆树没有榆,林海不见林的地名,真是有些尴尬。

我一直觉得,如“隆子不聋,琼结不穷,错那不错”这种民间智慧的调侃,或许比那些硬憋出来的所谓旅游词定位语更响亮更声名远播更生命力长久。

在S202线隆子和错那的岔道口东行,就进入了隆子谷地。在喜马拉雅山脉,我是第一次见到一条通往县城的山谷如此宽广,心头为之一振,眼前也亮了起来。两侧逶迤平行的山脉,退出有十余千米远,遥遥守护相望着它们撤退后空出来的高山平原。早春5月,同等高度纬度的地方,青稞还没有播种,而这里的青稞已经是绿茵茵覆地皮了。快到隆子县城,道路猛然宽敞起来,双向六车道,我同样是第一次在喜马拉雅山中看到这么宽的县城主路。更出乎意料的是,大街小巷,干干净净。我热爱西藏所有的地方和所有的人群,这一点,连我的藏族朋友都不怀疑,但我说出下面这句话,有可能伤害到我其他地方的藏族朋友的感情,但我也必须说:隆子县城,是我在西藏看到的最齐整最干净的县城。不是之一,是第一。P40-42

序言

“我的前世在喜马拉雅吗?”

为什么我对雪域高原和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会如此眷恋执著与深情?

一个东北大平原的人,为什么会与雪域高原结下一份不解之缘?你的行走,能对世界极高山的情况有多少了解?你的记录和发现,又能对藏域文化的保护发掘起到什么作用?

总会有人好奇的不解地问我这类的问题,我也曾自己夜深时独自静静思考。

西藏,那是一个离天最近的地方,在很多内地人的心目中是相当陌生遥远的。

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只用9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绕地球一圈了,而去西藏,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如果不是特殊使命在身,仍然视为畏途。至少,它不像去北京、东京那样令人兴奋和感到浪漫。

去西藏,只能坚持和忍耐,或者是一次苦修和历练。

我在喜马拉雅山中所能做的,只是我能走到的,我能看到的,我的知识和修养所能理解的。

行走,记录,拍摄,写作……再行走,拍摄,记录。

从最初踏上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我选择的是默默行走。用我的文字,我的图片,记录——发出我自己的一个声音……二十多次到西藏,我仍然是这样默默地行走着,记录着原生态的西藏文化,记录着西藏巨变的生活,记录着全国援藏给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变化……

其实说到这里,我倒是想起了几句题外话。说起我这样的人,既非什么位高权重,也没多少实力,如果把自己界定为“文化人”,也不是什么“大家”,在社会上除了自己的生活工作圈子,再没有什么影响力。有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个什么了,那完全是为了鼓舞自己走下去的乐趣、信心和勇气。我记得在世界登山界曾流行这样一句话:“给我一点钱,让我去送死吧。”调侃归调侃,却也是苦涩的调侃,实情归实情,却也是残忍的实情。就连一百年前在中亚和中国新疆、西藏考察探险取得巨大成功的斯文赫定,当年都是靠火药兼石油大王诺贝尔和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的大力支持和赞助,才成就了他世界级探险家、考察家的伟业。

西藏的行走,很多人以为我是一个天性喜欢探险的人。其实不是。小时候,我的性格特别内向和胆小,到什么程度?8岁上小学,只报名去了一天,第二天就不敢去了,为什么?农村走“毛道”,高粱叶子一响,吓得头发茬子往起竖。直到10岁,不上学已经不行了。

晚上耗子在屋顶的棚里跑过,我也被吓得赶紧把脑袋缩进被子里。即使这样,我当年最“远大”的理想也就是站在家里的窗台上,扶着木窗棂,呆呆地往西南方向看,蔚蓝色的天空像一口倒扣的锅,天地连接处以外就对我充满了神秘和向往。

呵呵,西南方向,看来我的方向是选对了,只是距离上,已经不是一个天边的路程了。

西藏给我童年的遥望和期待圆梦!

现任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宫蒲光曾经对我说:“喜马拉雅山脉中段所藏历史典籍和佛教经文,一个人从下生就不吃不喝不睡,也要150年才能读完一遍。”

而那一次,宫主席也鼓励我:你就将还没有人做或还没来得及做的“喜马拉雅文化带”这个专题做下去。

这让我一直以朝圣的心情躬行在喜马拉雅山深处。

我被无数人无数次追问:你去了这么多次西藏,感觉是什么?

我说:越走越恐惧,越走越敬畏。

恐惧它的博大,敬畏它的神灵。

我想,行走中勇敢的前提是自信。如果没有自信,在雪域高原,你将寸步难行,特别是喜马拉雅山深处和人迹罕至的地方。

因为我太了解自己在西藏的行走与付出了,个中艰辛,只有自己知道,没人的时候,真想对着大山大哭一场,可是这个时候却哭不出来,因为我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哭都来不及、舍不得。

有人问我,你一次次地去西藏,难道就没有高原反应吗?

我说,我也是肉身,高原反应在我身上的反应也是一样的。就是西藏同胞,他们来到内地,同样醉氧,而再回到高原,也会难受好几天。

还有人问我,你去西藏人身安全吗?对这个敏感的问题,我们也不必忌讳,但是我想留到本文最后再回答你。

最早说不清那是怎样的一种吸引,就是想去。除采访外没有更清晰的目标,出于记者的职业习惯,我只是想用文字和镜头真实地记录我眼中的西藏,从没想过会有日后“羌姆石窟”的惊喜和喜马拉雅五条沟的轰动。后来吸引我的不只是自然风光,还有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化,历史。

人们总把初恋拿来比喻第一次的难忘。我对西藏的初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1990年代中期,因公首次赴藏,高原反应致头痛欲裂,呈放射状疼,寝食难安。好在坚持了一周时间。拍了大量的照片。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来了,罪也遭了,没有什么收获,太不值得了。

回到长春,试着在人民广场东北角长春工人文化宫画廊举办了一个“并不遥远并不陌生一赵春江西藏风情摄影展”,竟然成为文革后长春市第一个以图片形式介绍西藏的个展。

时任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列确先生闻听此事,欣然用汉族的毛笔,为展览题词。一时传为佳话,也在省会长春引起了一次不小的轰动。当年的吉林电视台、长春电视台,还给我拍了《跟春江去西藏》等的专题片。可真正对西藏从兴趣到产生感情,还是2002年吉林省对口支援西藏以后的事情。十年来,还有一件令我骄傲的事,那就是迄今为止,吉林省四批106名援藏干部,基本都是我的好朋友和铁哥们。他们在西藏的生活和经历,他们的奉献感动着我,而他们也用他们的友情帮助着我的文化援藏。而我,在西藏的生活当中,更是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生死感情。“一日进藏,终生为友”。

坚定文化援藏这个方向,深深触动我灵魂的。可以说有这样一个突发事件。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俞丁说:“羌姆石窟的发现,可以填补很多美术史的空白。”

文化部艺术研究院摄影研究所所长李树峰说:“赵春江这次的拍摄定名为发现确实非常准确,其实从摄影史上来看,早期的前100年里的摄影,相当大的程度就是摄影发现,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工业化社会的建设,这个进程中,摄影相当大的功能就是发现,地理发现,人文发现,只是后来可发现的东西少了,人迹罕至的东西少了,然后呢摄影的艺术意义也逐步逐步的更加强化起来,但是赵老师这次的拍摄,发现的意义又重新被提了出来,而且我觉得这是个重大的文化事件,羌姆石窟这个摄影应该是一个文化事件,我们应该把它当成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来看待,至于它后边的美术史上的意义,文化史上的意义,还有社会研究的意义,那可能绵延很久,会从多个角度发挥多种作用,有待于各个方面的学者参与进来,它不仅仅是一个摄影的问题,我觉得这个研讨会和展览只是开了个头,但是这个后期的意义,确实是太重要了。而且作为一个文化发现的事件,宣传也不够,没有被强调到位,这里边可研究的东西可能是太多了,而且我们展出的东西可能也太少了,我看那山上几百个石窟,绵绵几千米,哇,难以想象的一个事情,而这么多年竟然没有人知道,没有人上到那个顶上去一个窟一个窟去看,这真是一种很大的遗漏。就这个事件来说,也恰恰说明它的重要,对于我们摄影人来说,它的启示就是,重新认识到摄影发现的重要性。”

著名摄影评论家鲍昆说:“羌姆石窟群落可能会成为我们文化界特别关心的一个事件,会不会成为第二个莫高窟现象,我不敢说。但不管怎么说,春江是为大家揭开这个历史帷幕的一个人,所以我觉得春江这个你倒进入历史了,是了不得的,这个挺厉害的。我是觉得今天我们大家在这都从各自不同的学识背景都对它有所议论,实际上后边关于羌姆石窟会产生一个很大的专门学问,我们期待着这一天,春江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让大家讨论一个历史之谜,挺有意义的。”

2011年7月,我陪北京全国著名藏学家谢继胜先生和《中国国家地理》图片总监王彤老师到羌姆石窟考察,谢教授进了主洞窟后,足足观察了5分钟之久,然后自言自语的第一句话就是:“毫无疑问,国家一级文物。”

《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第6期刊发了《羌姆石窟》的专题。谢继胜教授将此项研究成果称为“终于找到了藏区腹地佛教造像样式来源的关键证据。”

《西藏人文地理》评述说:“2009年,13次进藏的作家、学者、摄影家赵春江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得以进入石窟,震惊之余,他用手中的相机艰难采撷到部分图像,并最终呈现出来,引起世人的轰动。”

行走在西藏,已经成了我生命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人也会问到这其中的艰难。但是,几乎除了很亲近的朋友相聚的酒桌上,酒酣之际,我几乎从不与人提起西藏艰险。有些经历只能搁在心里,说给亲人听,怕他们担心,甚至阻挠,包括一些户外装备都是自己偷偷准备;说给别人听,怕得不到理解,还可能换来嘲笑。而近年来,看到我的所有的收获和成功的时候,很多人更多的是羡慕。其实,我觉得我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不是所有的行走都会得到我这么多,而最初,在我行走的时刻,只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吸引,而这些缘起,本与我获得的成果无关。

我为自己想到过一句话:要想一件事成功,就不要太在意。

有人说这话有点“禅意”,可我只是觉得这是自己心底最朴素的想法而已。

苍天厚我,是我最大的一份感触。

有人问我:西藏你还会继续走下去,想过走到什么时候为止吗?我的回答是,至少,86岁的时候还要去一次西藏!

为什么?因为2011年4月30日,我在拉萨机场看到一位外国老妪,拄着拐棍,步履缓慢走过大厅,一问她身边的人“86岁”,虽然我至今不知道老人家是哪个国家的干什么的。  吉隆沟的“铜甲拉”。陈塘沟的原生态歌舞,夏尔巴人的苯教信仰、婚丧嫁娶、老猎人的回忆、种植习俗,还有喜马拉雅山中那一座座古村落,都一一记录在了我的“胶片”上和记忆里。

这些,有的已经失传,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渐行渐远了。我有幸为他们做了一些记录,既是对他们的回馈,也是对自己“前世”今生的一个交代。

行走在路上,我希望着自己一直能够在高原的山路上前行,看到、发现、记录、破译更多更美的西藏……

(本文写于2013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在喜马拉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春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3196189
开本 16开
页数 3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7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46
CIP核字 2014283968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5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2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