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水少年
加入同盟会
参加同盟会
向光明靠拢
为国共合作搭桥
“要干就干到底”
海上脱险
夜走黄浦滩
部长熬硝
胸有成竹
“咬着牙往里咽吧”
一只暖水瓶
老先生教新文字
一条羊腿
智救抗大干部
巧计夺车
怒斥叛徒
新年生产诗
“要和大家一样”
一次支部会
山村夜宿
迎接曙光
开国大典主持人
故乡行
“传家宝不能丢”
疾风劲草
尾声
图书 | 人民公仆林伯渠/英烈故事丛书 |
内容 | 目录 澧水少年 加入同盟会 参加同盟会 向光明靠拢 为国共合作搭桥 “要干就干到底” 海上脱险 夜走黄浦滩 部长熬硝 胸有成竹 “咬着牙往里咽吧” 一只暖水瓶 老先生教新文字 一条羊腿 智救抗大干部 巧计夺车 怒斥叛徒 新年生产诗 “要和大家一样” 一次支部会 山村夜宿 迎接曙光 开国大典主持人 故乡行 “传家宝不能丢” 疾风劲草 尾声 精彩页 澧水少年 澧水像一匹受惊的野马,一路嘶鸣,一路咆哮,从湘西北的崇山峻岭中狂奔而来。当它闯过石门滩,将要注入洞庭湖滨澧阳平原的时候,河床渐见开阔,水势才慢慢舒缓下来。在澧水流经的安福县(今湖南临澧)境内,有一个名叫停弦渡的古渡口,离古渡六七里的地方,群山环拱下,坐落着一个名叫凉水井的小山村。村子不大,村里人大都姓林。青松翠竹的浓荫里,两幢青砖大瓦房毗邻而建,前后三进,宽敞明亮,煞是气派,这在当地并不多见,所以四乡八里也把这凉水井叫作林家大屋。 1886年3月20日这天,约莫傍晚时分,随着几声婴儿的啼哭,林家大屋响起了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满屋上下,洋溢着一团喜气。年轻的母亲望着怀里刚刚出生的小生命,轻轻抚摸着他那红扑扑的脸蛋,脸上荡起幸福的微笑。 按照本地风俗,三朝这天,远近亲朋、邻里好友,都来道喜,争吃“祝米酒”。这婴儿的父亲,年方22岁的林鸿仪,因屡试不第,一向少言寡欢,但少年得子,毕竟是一件快事,这天也显得格外高兴。他为酣睡在襁褓中的儿子取名祖涵,表字伯渠,号邃园。 澧水两岸,本来是物产丰饶之地,大米、棉花、茶油、桐油、竹木、茶叶等农副产品名驰湘鄂,远销海内,但此时,五千年的中华古国正任人欺凌,风雨飘摇。由于帝国主义的野蛮掠夺,本地物产价格大跌,有时候一担上好的稻谷,只能卖到四五百文钱,农民纷纷破产。若遇上天灾人祸,更是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由于体弱,林伯渠在十岁以前,一直没有正式入学。好在母亲李氏是私塾先生的女儿,略通文墨。她除了操持家务外,还经常教林伯渠识字,所以,小林伯渠对《三字经》《百家姓》等是滚瓜烂熟,诗云子日也背得不少,并且自幼练得一手好字。修身治世的儒家文化这时就已在他的思想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使他在之后的革命生涯中始终保持着淡泊清廉的传统美德和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 甲午之战后清廷又是忙着割地,又是忙着赔款。消息渐渐传到乡间,就连那些只晓得栽田拱土的老百姓,也愤愤不平,暗地里大骂皇上丢了国丑。这件事,对少年林伯渠触动很大,他不明白,当今皇上为什么如此无能。 林伯渠九岁那年初冬的一天下午,住在隔壁的堂兄林修梅(名祖堃,号浴凡。早年毕业于湖南武备学堂,后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曾先后加入中国同盟会、中华革命党)去村头的松树林里筢松毛(落在地上的松针)。像往常一样,林伯渠也背着筢箕跟着上山。兄弟俩很要好。林修梅比林伯渠大六岁,从小爱读书,并酷爱习武,懂得的事情自然也多些。林伯渠问这问那,哥哥总能回答得让他信服。 回家路上,因为林伯渠嚷着要编蛐蛐笼子,兄弟俩走进村口乐二庵去捡香棍。刚刚有人敬过菩萨,神位上的香炉里还燃着香烛。对着这袅袅香烟,林伯渠忽然问:“堃哥!神堂上供的菩萨你晓得名字吗?”“这还用问?观音菩萨呗。”“观音菩萨也跟财神菩萨一样,让人发财的是吗?” “不是的。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菩萨,听说是专门救人危难的。” “你哄我吧?” “大人们都是这么讲的,不信你去问你妈去吧。” 林伯渠想了想,又问:“观音菩萨这么好,怎么那些讨米的不来敬她呢?敬了不就有饭吃了吗?……” 林修梅被他这样一问,不只答不上来,而且也产生了疑问。是呀,观音菩萨这么好,为什么讨米的年年这么多?他平日喜欢舞棍弄棒,生就一副火暴性子,于是大声嚷了起来:“我看,菩萨坐在这里一动也不动,什么本事也没有!”说罢,用筢子杆狠狠地戳了观音像一下。 这一戳不打紧,一大块镀着金粉的泥胎脱了下来,露出了泥胎里面的篾片。 P1-4 导语 本书以林伯渠加入同盟会、中华革命党,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历经烽火岁月,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牺牲在工作岗位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为线索,记录林伯渠波澜壮阔、任劳任怨的一生,展示其为民族解放、民族复兴做出的贡献,彰显湖湘英烈勇于任事、卓烈敢死、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面貌。 序言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 有英雄。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在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无数英烈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前 赴后继、英勇献身。他们以热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 仰,构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 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之际,为缅怀英 烈、歌颂英雄,铭记历史、凝聚力量,我们组织编写了“ 英烈故事”丛书。 丛书以中央有关部门“捍卫英烈形象主题宣传人选名 单”的英烈为叙事对象,每位(组)烈士单独成册,分批 推出。用英烈生平事迹,彰显英烈精神的时代价值;用通 俗的故事化表达,强化丛书内容的感召力。着力讲好英烈 故事,传颂好英烈“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的献身精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凌 云壮志,为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提 供一套有思想、有温度的学习参考读物,引导营造崇尚英 雄、学习英烈、捍卫英烈的浓厚社会氛围。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 最现实的使命担当,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宏愿。 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让我们更加 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英烈 精神激发社会干事创业的磅礴之力,勠力同心,让承载着 近14亿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中华巨轮,继续劈波斩浪,扬 帆远航,胜利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编者 2019年6月 内容推荐 林伯渠(1886—1960),字祖涵,湖南安福县(今临澶县)人。早年留学日本,后加入同盟会、中华革命党,参加辛亥革命和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任国民党总务部副部长,帮助孙中山确立“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财政经济委员会主席。1933年到苏区任苏维埃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长、财政部长兼任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长征途中任红一方面军总供给部长。到陕北后,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财政部长、办事处主席,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多次任国共谈判的中共代表。他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团结各阶层人士一致抗日,推动国共合作。他参与新中国的筹备工作。1949年当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主持开国大典,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林伯渠一生跟着进步的方向走,一切工作都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人民公仆”的真正含义。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用生动简朴的语言、感人至深的故事,生动讲述林伯渠的成长历程和闪光人生,彰显英雄烈士崇高的风范和不朽的精神。在讲好湖湘革命英烈故事的同时,本书也诠释好了湖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国为民的牺牲精神,知行合一的求实精神。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人民公仆林伯渠/英烈故事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涂绍钧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612247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9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87 |
出版时间 | 2019-07-01 |
首版时间 | 2019-07-01 |
印刷时间 | 2019-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66 |
CIP核字 | 2019123891 |
中图分类号 | K827=7 |
丛书名 | |
印张 | 6.2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湖南 |
长 | 185 |
宽 | 128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