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的军阀混战史,就是一部民国祸乱史,他们虽然呼风唤雨,显赫一时,居然有二十几人死于非命,未得善终!略作归类,不难发现,他们中有被刺杀的,有被处决的,有被毒死的,还有自杀的。
军阀们拥兵自重,权倾一时,威震四方,可短短数十年间,竟有这么多人不得善终,是偶然现象,还是存在必然因素?掀开盖在历史身上的玄色陈衣,我们意识到,这背后一定有着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就死于非命的原因而言,这些军阀大多印证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古语。尽管军阀们势大权大,但改变不了他们因作恶多端而导致的人生悲剧。
20世纪上半叶的军阀混战史,就是一部民国祸乱史,就是一部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小丑表演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血泪史。不可一世的大小军阀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掩埋得踪影全无,然而,这些“末日枭雄”祸乱中国数十年,在整个民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舞台上占有显著位置,他们用刀光剑影在民国史上写下的黑暗和罪恶,是任何风雨和漫长岁月都打磨不掉的。 民国时期的大军阀虽然呼风唤雨,显赫一时,居然有二十几人死于非命,未得善终!略作归类,不难发现,他们中有被刺杀的,有被处决的,有被毒死的,还有自杀的。军阀们拥兵自重,权倾一时,威震四方,可短短数十年间,竟有这么多人不得善终,是偶然现象,还是存在必然因素?掀开盖在历史身上的玄色陈衣,我们意识到,这背后一定有着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就死于非命的原因而言,这些军阀大多印证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古语。尽管军阀们势大权大,但改变不了他们因作恶多端而导致的人生悲剧。这些军阀有的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也有的成了军事失利的替罪羊,还有的死于冤冤相报,更有的因内心矛盾而拔刀自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历史的苍凉与时间的背影(代序)
一 刺杀篇
第一章 追命“一品香”——黔军总司令王文华之死
神秘的贵州客
仇人汇聚北京
死刑密令
奇怪的电话
枪声终于响了
第二章 车站疑案——“狗肉将军”张宗昌之死
津浦车站的疑案
从日本回来以后
韩复渠普照寺求计
拉帮结派,臭味相投
西花厅里的画像
石友三设计夺枪
谁是刺客?
第三章 弱女复仇——“五省联帅”孙传芳之死
复仇女在行动
1 039号汽车
痛哭观音寺
新来的女居士
血溅佛堂
第四章 鹬蚌相争——“新疆王”杨增新之死
毕业宴会上的枪声
袁世凯封他一等伯爵
两雄相斥
羁縻樊耀南,招来无穷怨
枉认了南京这座“庙”
第五章 廊坊血债——陆军上将徐树铮之死
投靠袁世凯, 羽翼日渐丰
“倒段”风波
枪杀陆建章 ,埋下“祸根”
徐树铮“引火烧身”
自掘坟墓
第六章 皇姑屯惊梦——“东北王”张作霖之死
混迹绿林,称霸东北
“慧眼识才”,开门揖盗
得寸进尺,狡兔三窟
黔驴技穷,凶相毕露
卸磨杀驴,一命归西
第七章 血溅上海滩——广西督军谭浩明之死
桂系兴衰与谭浩明的发迹
黄永福行凶与谭浩明遇害
不是尾声的尾声
第八章 “巨商常石谷”殒命六国饭店——湖南督军张敬尧之死
袁世凯说:我被张敬尧这小子讹上了
吴佩孚扬言要带全体官兵来“拜寿”
冯玉祥开了个大玩笑
北平捣乱,卖国求荣
“南洋富商”住进了六国饭店
第九章 在劫难逃——中将军长李生达之死
黎明刀影
平步青云
攀龙附凤
受宠若惊
南昌厚遇
一山二虎
权极生悲
凶手其人
二 处决篇
第十章 死刑没有宣判——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之死
剑拔弩张
被蒋介石抓住了辫子
特殊的“军事会议”
颇具讽刺的审判
第十一章 死无葬身之地——“陆屠户”陆建章 之死
两起互为因果的凶杀事件
多行不义必自毙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第十二章 麻绳索命——“倒戈将军”石友三之死
穷马夫进身有术
“倒戈将”臭名昭著
“老顽固”疯狂反共
“卖国贼”众叛亲离
高树勋关门打狗
第十三章 聪明反被聪明误——前敌总指挥王天培之死
乱世出“英雄”
打马寻新主
脚踏两只船
自择不归路
第十四章 老虎厅里的枪声——“小诸葛”杨字霆之死
小诸葛春风得意,张少帅心存芥蒂
张作霖命赴黄泉,杨宇霆趾高气扬
杨宇霆暗室操戈,张学良虎厅除敌
第十五章 野岭孤魂——一“郭鬼子”郭松龄之死
穷小子立志出道,“郭鬼子”从严治军.
奉军内矛盾重重,郭松龄树大招风
张作霖起死回生,郭松龄功亏一一篑
郭松龄束手就擒,死对头矫令杀人
第十六章 自取灭亡——“胶东王”刘珍年之死
秘密投蒋,过河拆桥
占山为王,对抗老蒋
钦差大臣,自投罗网
末日降临,在劫难逃
三 毒杀篇
第十七章 “治牙病”的日本宪兵——“大帅”吴佩孚之死
向曹锟立下军令状
“我这样做,就是为了统一全国”
逃亡途中
投靠张学良
“倔强到底”
第十八章 替死鬼,冤大头——直隶都督赵秉钧之死
猫哭耗子
第一号亲信
刺杀宋教仁
兔死孤悲
可悲下场
第十九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四川王”刘湘之死
从学徒到四川第一人
西安事变种下谜团
死因不明
四 自杀篇
第二十章 沉重的“厌世者”——陕西督军阎相文之死
奉命督陕,荆棘满途
粮饷无着,徒叹奈何
食客如云,压力重重
斩杀匪首,反遭责骂
欲哭无泪,自寻绝路
第二十一章 督军自戕“谢国人”——三省巡阅使李纯之死
悲剧开始
弃世之念
自杀还是他杀?
后记
1921年3月16日,下午5点左右,一个三十出头的高大汉子从“一品香”旅馆里走了出来。
似乎有某种预感,他刚迈出大门,就停下脚步,机警地往周围看了看。可是,除了附近有一个蹬三轮车的老汉外,高大汉子并没有发现周围有什么异常情况,他松了一口气,脚下突然发力,向十步开外的一辆轿车奔去。
高大汉子转瞬来到车前,他左手拎着公文包,右手抓住车门的把柄,正要拉开车门上车。
“砰”的一声脆响,有人躲在不远的木楼上向他开了一枪。
汉子“啊”地尖叫一声,左臂中弹,公文包跌落在地上。此时他已顾不上其他,急忙拉开车门,同时本能地转身,往开枪的方向看了看。
然而,就在他转身的一瞬间,“叭叭!”枪声又响了起来,他的胸部连中了两弹,翻身往车内一倒,血流如注……
这个遭到枪击的高大汉子是正在上海休假的黔军总司令王文华。
“王文华被刺杀!”
这消息像插上了翅膀,一时间,整个上海滩都轰动了。
神秘的贵州客
上海英租界内有一家颇具档次的旅馆,名叫“一品香”。“一品香”坐北向南,是一座有着三层楼房的四合院式建筑,东边一幢是食堂、餐厅和店主及侍役的住房,南、北、西三面则为客房。由于地处偏僻,档次较高,“一品香”旅馆的生意并不红火。
1920年11月初的一天上午,一辆气派的轿车在“一品香”旅馆门口停了下来,车上走下一高一矮两个人。
高个子身穿长衫,留着西式短发,两眼炯炯有神,似乎很有点来头,提着个公文包走在前面;后面那位矮个子则吃力地提着个大皮箱,西装革履,戴着副眼镜,一脸阴郁。
两个人走进旅馆,唤来老板,要了北幢三楼西头的两间上等客房,付了点定金。看样子是准备住上几个月的。
那时候,上海真正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达官贵人、兵匪流氓、妓女赌棍,闹哄哄的,要什么人有什么人。
“一品香”的老板虽然是本地人,而且也有点来头,但他知道有些人还是惹不起的,故从来不多管闲事。来者都是客嘛,因此,只要付钱,谁都可以入住。
眼见这二人气势不凡,老板当下吩咐茶房侍役小心服侍,吩咐完后,自己便上楼去了。
令人奇怪的是,高个子包了房间却并不住店,而是让他那个随从的矮个子在这里住下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不过,他三天两头到旅馆里来,和矮个子聊天、下棋,有时还关起门来半天没有响动。偶尔也在这里睡上一两个晚上,给人一种神秘感。
幸亏“一品香”的老板识得眼色高低,是个地地道道的生意人,没有特意来打探这两位客人的来历。要不然,他可就没有心思继续做旅馆的生意了。
原来,这两位客人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一品香”的老板如果知道详情,一定会把眼珠子瞪得像患了甲亢的病人似的。原来,那高个子竟然是黔军总司令王文华,矮个子则是王文华的高级幕僚双清(字子澄),他们是不久前由四川偷偷来到上海的。
别看他们两人表面上一副很悠闲的样子,其实此时的他们正在焦急地等待着有关前途命运的重要消息。
早在年初的时候,黔军少壮派首领王文华指挥黔军入川参加“讨伐”熊克武的战争,唐继尧趁机拉拢黔军元老派头领刘显世,策划撤掉王文华的黔军总司令职务。在当时的混乱局面下,先下手为强当然比等待时机更有效。 1920年10月,老谋深算的熊克武大败少壮派王文华。灰头土脸的王文华在四川立不住脚,想回贵州,但又怕自投罗网,经过一番思量,不甘失败的他另寻目标,决心与伺机搞掉他的元老派较量一番。
王文华是刘显世的外甥,他和哥哥王伯群都是由舅父一手抚养成人的。因此,尽管他对刘显世计划发动政变将自己赶下台怀恨在心,但他还是不好亲自出面。于是,他找来心腹进行一番周密的布置之后,便向刘显世请假三个月,由重庆来到了上海,并遥控重庆的手下秘密发动政变,企图夺回自己的权力。
王文华向刘显世发动政变的日子定在11月11日。
从那天起,王文华一直呆在“一品香”的包房里,焦急地等待政变消息。
11月13日,双清急匆匆地从外面回来,他悄悄地关上房门,递给王文华一张报纸,掩盖不住内心的兴奋说:
“王总司令,刘老贼(刘显世)下台了!”
王文华从沙发上跳了起来,一把夺过报纸,边看边念:
“……11月11日夜,代理黔军总司令卢焘指挥旅长谷正伦、何应钦等发动政变,郭重光、熊范舆被杀,刘副帅(刘显世)通电辞职。”
报上还载有贵州省议会推举王文华为省长的消息。
“王总司令,啊,不,我应该叫您王省长了。”双清高兴得难以自制,高声说道:“我要服务员拿一瓶红酒来,咱们好好庆贺一下。”
“双清啊,别急嘛。”谁知,王文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得意。相反,他显得心事重重。他背着双手,在房间不停地踱步,双眉皱成一个疙瘩。双清见王文华这番模样,既不解,又不安。
事实上,王文华并不是一个草莽粗人,他固然有着强烈的野心,但是也很能审时度势。他深知,现在逼刘显世下台的目的已经达到,潜在的危险也随之浮现出来。自己若是回贵州出任省长,就难避“外甥逐舅”和“以下犯上”之嫌;然而,若不回去,他的出路又在何方?长时间的谋划和努力也就都付之东流了。
“要不,请令兄过来商议一下?”双清得知王文华的顾虑后,在一旁试探地问了一句。
“好,你去请他一下。”王文华答道。
此时,王文华的哥哥王伯群正住在上海租界静安寺路的私宅中,离“一品香”旅馆只有两里来路。王文华来上海后一直住在哥哥家里,并常在那里会客。
政变发生的第三天,也就是王文华看到报纸的当天上午,王伯群在双清的陪同下,匆匆来到“一品香”旅馆商议大计。在舅舅和弟弟之间,王伯群当然偏向弟弟,但他认为王文华所虑不错,急着回贵州弊多利少,便建议他去广州找孙中山,一则可以取得孙中山的信任,二则暂避犯上的嫌疑。
“好,就这么定了。”王文华听其兄说得有道理,便准备下个月南下广州。P3-6
历史由风雨和血泪写成,其中每一段苍凉的文字都充满战火和硝烟。无论历史积淀多少时间,过滤多少细节,积满多少灰尘,淘汰多少英雄,只要你小心翼翼地打开它,你总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气息,总能感受到一种无可回避的真实。它像一道虹、一扇门、一堵墙,乃至一个毫无表情的老人,我们总能感受到它那“燃烧的宁静”和无处不在的身影。在寂寞的午后,在起风的黄昏,在落雨的晨光中,我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近历史,眺望昔日的风烟。
19世纪40年代,英帝国主义用炮火轰开了满清皇朝紧闭的大门。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统治根基开始动摇,古老中华蹒跚地步入到处都是祸乱和血腥的近代历史。1911年,大清帝国在辛亥风云中轰然坍塌,取而代之的是中华民国。皇帝没有了,大大小小的军阀却为了各自的利益,又迫不及待地粉墨登场。他们中大的窃据中央政权,小一点的割省自治,再小一点的则拥兵一隅。军阀问争权夺利,你杀我砍,一时间将神州大地搅弄得支离破碎,民不聊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上半叶的军阀混战史,就是一部民国祸乱史,就是一部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小丑表演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血泪史。不可一世的大小军阀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掩埋得踪影全无,然而,这些“末日枭雄”祸乱中国数十年,在整个民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舞台上占有显著位置,他们用刀光剑影在民国史上写下的黑暗和罪恶,是任何风雨和漫长岁月都打磨不掉的。
几年前,我们郑重地翻开了民国历史,开始在布满历史学者辛勤足迹的卷宗里艰难地潜行,渴望得到某种收获。很快,我们被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吸引住了:民国时期的大军阀虽然呼风唤雨,显赫一时,居然有二十几人死于非命,未得善终!略作归类,不难发现,他们中有被刺杀的,有被处决的,有被毒死的,还有自杀的。军阀们拥兵自重,权倾一时,威震四方,可短短数十年问,竟有这么多不得善终,是偶然现象,还是存在必然因素?掀开盖在历史身上的玄色陈衣,我们意识到,这背后一定有着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就死于非命的原因而言,这些军阀大多印证了“多行不义必白毙”的古语。尽管军阀们势大权大,但改变不了他们因作恶多端而导致的人生悲剧。这些军阀有的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也有的成了军事失利的替罪羊,还有的死于冤冤相报,更有的因内心矛盾而拔刀自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同时,我们对这些军阀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说起军阀,人们的普遍印象不外乎是凶恶残忍、嗜杀成性、胸无点墨、粗野张狂,是地地道道的“混世魔王”。然而,当我们在仔细研究军阀们的身世和事略后,认为对他们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虽然,我们无意为某个军阀唱赞歌,但正如十指长短不齐一样,军阀们的层次高低亦各不相同。事实上,无论在政治表现上,还是在社会生活上,军阀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军阀,其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
比如奉系军阀郭松龄,他生活俭朴,治军严谨,胸怀大志。起初,他跟着张作霖不明不白地干过不少蠢事,但当革命形势发展时,他同情革命,倾向进步,最终扯起了反奉大旗,与那些反对革命、仇视工农的军阀有着明显的区别。
又如吴佩孚,他在大革命时期双手沾满了人民群众的鲜血,是名副其实的反动军阀。但他在亲眼看到Et本人炮轰蓬莱阁时,又喊出了“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收复旧山河”的豪言壮语。吴佩孚失势之后,日本人数度拉他出山,但他死活不愿意为日本人出力,最终惨死在日本军医的手术刀下。
诚然,寥寥几个军阀表现出来的进步倾向,以及他们所做的一两件爱国的好事,并不能改变军阀这个群体的反动本质,更不能掩盖军阀对国家和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只是,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全面地看待问题,才会更加客观公正。因此,我们将研究结果和发现用笔记了下来,断断续续地写成了这本书。由于时间仓促,加之史料有限,我们只完成了二十一个死于非命的大军阀的写作,其他的计划只好遗憾地放弃了。
窥一斑而知全豹。倘若读者能从中读出一点有教益的东西来,那就是我们莫大的欣慰了。
1998年10月初稿于广州白云居
2007年2月再稿于长沙抱虚斋
写一部书真是不易,写一部好书尤其难。
这部书当然不敢自诩为好书,但从酝酿、选题、查找资料到最后写作,前后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
“军阀”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拥有武装部队并能控制政权的军人或军人集团。”
本书所牵涉的是中国近代的“旧式军阀”。应当看到,这些盘踞一方的乱世枭雄,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的政治群体,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不可抹去的一页,这是谁也回避不了和否定不了的。而有关这些军阀的各种史料多如牛毛,因此,如何选择一个恰当的视角,使自己的写作保证真实而富有意义,使成了最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笔者最终选定“死于非命的中国军阀”作为切入点,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其一,“死亡”如同“生命”、“爱情”一样,是许多文学作品反复表现的主题。如果说生命是个体力量的展示,是暂时的话,那么,死亡则是整体的宿命,是永恒的。写“军阀之死”就是要写死亡的不可回避性和亘古不变的真实性,写死亡的偶然性、悲剧性以及生命的脆弱性。死者虽已矣,但生者应从死者的死亡过程中获得启示,从而更加热爱和珍惜生命,让生命过得更有意义。
其二,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乱世军阀作为祸乱中国的害群之马,他们的死本不足道,不值得我们去大书特书。但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他们的死既是生命规律的必然,又是中国历史一个侧面的真实反映。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死不仅昭示出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而且隐含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他们的死也暗藏着时代的机关,是一个时期的镜像和社会的缩影。更何况,军阀之间亦有区别,不能不加分析地一票否决。对他们的死,也应尊重历史,正确对待。诚如本书所述,他们中有迷信实力者,有兼做政客者;有顽固守旧者,有力图革新者;有纵兵行凶、明夺暗抢者,有稍具良知,不敢妄为者;有圆滑善变、卖国求荣者,也有尚顾民族大义而不屈外侮者……凡此种种,不能一概而论。
其三,本书所写军阀之死均属非正常死亡。可以说,每一个军阀的非正常死亡都是一场变故,都能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这段历史。换句话说,本书选择的切人点虽是写他们的非正常死亡,但有关他们的身世、发迹和死亡的前因后果无疑也是应写和必写的内容。尤其重要的是,每一个军阀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们所做的不少事情大多与别的军阀有关,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展示他们的非正常死亡,其实就是展示一段触目惊心的历史。
值得指出的是,此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或引用了许多史料及报刊文章,限于体例,我不能一一列出作者和图书报刊的名称,在此,向这些资料或文章的编辑者、写作者和出版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此外,我要特别感谢挚友李太保,没有他的真诚奉献和倾心参与,就没有这本书的问世。同时,我还要感谢唐湘良、赵余堂以及杨玉文、章伯锋、张颖、王彦民、张文琮、黄道炫等朋友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朋友的辛勤劳动不仅为我提供了物质上的帮助,而且提供了精神上的动力,没有他们的热情鼓励,这本书也难以完成。
虽说该书准备时间较长,但实际的写作时间并不长。因为眼下任务太多,时问太紧,不然的话,我真希望将此书推倒重新写一遍,那样,我相信会写得更好!但既然无法推倒重来,书中的遗漏和不当自然存在不少,其粗糙和不足也比比皆是,我真诚地期待广大读者的中肯批评!
聂茂
2007年10月改定于长沙远大路润心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