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愿你出走半生 归来仍有故乡
内容
编辑推荐

总书记曾提过:“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同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崛起的今天,在城镇化建设加快、人类迁徙加速、社会发展多元的今天,家国情怀、乡愁情结以及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越来越得到国人和全球华人的深度共鸣,亦成为人们心灵慰藉休养的刚性需求和精神交集。这也是新时代的社会心理需求的应有之义。本选题很好地因应了这一时代特质和社会需求。

内容简介

本选题是一个文化类随笔,主要内容包括五个章节,以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故乡的变迁发展、游子的家国情怀为线索,贯穿始终:一、“乡愁节韵”,结合作者个人感悟和生活经历,写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历史、典故、精神实质、文化内涵的感受和领悟;二、“故土故事”,以对作者村庄变迁的见证和回忆,描绘温暖且又多情的乡愁;三、“天涯思归”,以一个异乡奋斗者的身份,记述对故乡的牵挂和思念;四、“千年一愁”,谈五千年以来中华民族深具家国情怀的名人历史,寄予作者对传统节日、乡愁和家国天下的理解;五、“此心如月”,记述一个游子的出发初心和成长见悟。

作者简介

景桥,全网过亿阅读量爆文《清明为什么要回乡扫墓,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作者,“乡愁系列”暖文获百万量级读者深度共鸣。个人工作之余纯原创微信公众号“你的景和我的桥”(ID:jing6qiao),一个朝九晚五发奋工作、业余时间努力写字的中年大叔,专注写家国情怀,写文化传承,写美丽乡愁,写温暖人间,坚持每周一文,冀望以文字捂暖岁月、用记忆加热正能,让快节奏时代的人们享受慢阅读,“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多文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网、中国之声、共青团中央、工人日报、瞭望智库、21世纪经济报道等公号转载。

目录

乡愁节韵

清明为什么要回乡扫墓,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农家谷雨时节,最忙种田采茶

有一种感恩叫端午

慎终追远,今又中元

月无漏照,真光深微

异乡异客又重阳

今日腊八,你可想家

三十夜的火

今夜,我们一起守岁

月半夜的灯

故土故事

老祖屋百年命运史

风雨中屹立的“祖大门石”

晒谷坪往事

故乡的山,游子的心

每个散落天涯的游子,心中都藏着一口故乡的老井

念念不忘那道菜

采野菜二三事

你还会包粽子吗

恰酒包食

怀念“树莓自由”的日子

忆儿时的农忙假

忆故乡的老人

讲古

“看老”:事死如事生,相送远行人

没有爷爷奶奶的清明节

天涯思归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有故乡

春节为什么要回家过年?

每一次回到故乡,都是一次深度休养

享受父母的爱,也是爱父母

疫情下的他乡与故乡

疫情时代的回乡计划

当清明遇到疫情

怀念老冰棒的“清凉”

那弯弯雪竹,那淡淡乡愁

千年一愁

端午不死

重阳,以古诗词方式说我爱你

李白:且认他乡作故乡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

纳兰性德:山水一程,风雪几更

游子回乡两“不敢”

望乡诗神余光中

“告老还乡”里的乡土情结

此心如月

一碗茶泡饭的幸福

初心如许

此心如月

一碗腊猪脚,可以慰乡愁

乡音犹似昨,此身不少年

谁还曾记得自己也是小孩呢

曾以为一辈子的QQ

我的阅读“趣史”

清明宜有雨,有雨方清明

夜窗听雨

前言/序言

街头的歌 温暖你我——为赶路的人干杯

(代序)

夜深的城市,华灯璀璨,车龙依旧。夹杂于行色匆匆的夜归人中,我忽然停住了脚步。

街的转角处,一位卖唱者,弹着吉他,正深情款款吟唱着赵雷的《成都》。远远近近站着十来个人,悠闲地注目观看,不似我们夜归人般脚步匆忙。严格说,他并不像一个卖唱者。他双眼微闭,15度角仰望着星空,似乎并不关心多少人在听,更没打量不远处散落着零币的吉他箱。

感性十足的男声拉住了我的脚步。他正唱到高潮部分,“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你会挽着我的衣袖/我会把手揣进裤兜/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

有零散的掌声,孤独地响起。晚风拂来,我的耳根一下子软了,疲倦的心慢慢融化、熨平,整整一天上班、加班的疲倦困怠,似乎瞬间蒸发。

这时,人行道两旁的绿灯亮起,“嘟、嘟、嘟”,提醒着行人尽快通过。

我竟然迈不开脚步。想着,再听一会吧。

我是个夜归人,也是个过客。城市的深处,还有一盏灯火在等我。

但是,为了你,我愿意再等多一个红绿灯。

言为心志,歌由心生。

我有一位同事,大概08、09年的时候,去云南丽江自驾游,听到街头拖着高功放音响卖唱片的流动商贩在播放侃侃的《滴答》,当机立断买下一张,回来还拷贝我一份。4年以后,这首歌风靡全国,成为《北京爱情故事》主题曲,并登录13年春晚。

17年2月,有一位女孩,在东京的街头,听一位男子抱着吉他用日语唱着Beyond的《海阔天空》。女孩想起了遥远的家和祖国,情不自禁轻声用粤语和唱。不曾想,这位男子随即也转用粤语同唱,女孩顷刻泪飞如雨。

应该也是年初,有一段小视频忽然就风靡于天南海北各大微信群、朋友圈。

两位清纯质朴的女孩,略带羞涩地,唱着高安的《我是否也在你心中》。着浅绿色羽绒服的姑娘,熟练地弾着吉他低吟伴唱,另一位系着暗红围巾的姑娘担任主唱。表情格外真实,歌声清越深情,一下子就撩拨了内心深处的琴弦。这是源自生活中最真实的声音,也是最平凡、最底层的声音。有时候,却比《中国好声音》、《中国最强音》、《超级男声》、《超级女声》,更能俘获人心。

据说,两位女孩是安徽望江人士,但未经证实。她们只是唱着,“无论风雨中/无论世界多冰冷/我的心里早已把你深种”。

16年6月,还有一段朋友圈自发流传的视频,是蒙古族歌手苏勒亚其其格唱的《歌在飞》。

十分奇怪,这首歌之前早已发行,一直不愠不火,正如这位歌手的声名。然而,当她在一个蒙古包的宴席上,即兴演唱后,一夜间便红遍大江南北。

缘何?这才是最接地气、最有烟火色的歌声,也最能打动你我。

她也只是唱着,“如痴如醉真情似流水/一封家书落下相思泪”。

不知道,您有没有读过词作者苏拉的散文——《岁月成歌》?

有一个晚上,我准备睡觉了,在网上无意中翻到这篇文章。我觉得,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散文之一。篇幅并不短,读完已然凌晨1点。窗外一片漆黑,回首前尘,无法不潸然泪下。

在她人的故事里,我咀嚼自己的悲欢。

苏拉,一位平凡且并不愿出名的中学语文教师,同时也是一位著名词作者。

七零后、八零后应该记忆犹新,由她填词的著名歌曲有:《晚秋》、《晚霞中的红蜻蜓》、《你看蓝蓝的天》、《星星是我看你的眼睛》、《伤心雨》、《其实我已不在意》等。这些歌,也是街头的歌,90年代,哪一首都能在街头巷尾的录音机、黑白电视机里听到。今时今日,仍为经典。

《岁月成歌》,讲的是苏拉的成长心路。她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回忆了自己大学毕业被分配当了教师,又如何因为一种冥冥的奇缘,成了著名词作者。里面,有她和著名音乐人朱德荣(《九月九的酒》的原唱)、许建强、麦子杰等人的聚散故事,有悲欢离合、成功失败、人生沉浮、人际冷暖,都是深深浅浅、浓浓淡淡、酸酸甜甜、坎坎坷坷的人生。

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细节是,苏拉1989年被分配到广雅中学任教时,她父亲送她到广州落脚。因为要赶第二天的火车,两人决定在广州火车站将就一夜。车站管理员用绳子在广场围了一个大圈,以两块钱一位的价格出租草席。但两人没能舍得这几块钱,更别提去旅社。

于是,两人一整晚被管理者从一个角落赶到另一个角落。苏拉惊魂未定,在一块窄窄的石阶上迷糊了一阵,翻身却摔到地上,而她年近六十的父亲就在一旁坐到天亮。

多年以后,苏拉喜欢坐着广州火车站对面的流花宾馆,透过玻璃窗看对面广场密密麻麻的人群。

隔着落地窗,看见众生,看见前尘,看见苏拉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无疑,苏拉是一个特别安静、却又特别温暖的女子。

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她已逐渐淡出人世繁华,极少作词,却愿意为了昔日旧友,重出江湖,写出《我在春天等你》的绝美歌词。

1993年,《晚秋》里唱着,“在这个陪着枫叶飘零的晚秋/才知道你不是我一生的所有/蓦然又回首/是牵强的笑容/那多少往事飘散在风中”。

2012年,《我在春天等你》里唱着,“淡淡思念/淡淡紫丁的芬芳/静静远去/静静时光的流淌/往事经过的地方/美丽的惆怅/就像那年那夜满天的星光”。

所有的岁月,都将吟唱成一曲经典。

天地渺渺,你我沙鸥。同在天涯,寄身海角。

在这拥挤的城市中、汹涌的人潮里,你和我,皆是凡人,淹没在芸芸众生。我们赶公交、挤地铁、避堵车,上班快迟到了跑得气喘吁吁,遇到夏季的突发暴雨,瞬间给淋成了落汤鸡。

在街角、在天桥、在人行道、在隧道、在咖啡馆旁,我们行色匆匆。相遇,随即又擦肩而过。

我们都在赶路,我们也是歌者。赶人生的路,唱自己的歌。

然后,我们也终将归于寂静无声,化作尘埃。

《三体》中说,宇宙之外还有宇宙。《庄子》也说,“无穷之外复无穷也”。

在这浩瀚的星辰里,在这无涯的岁月里,你我虽为凡人,却固执地在这世界一角,默默做着一些事情,只为证明自己的存在,来过、活过、爱过,拼搏过、付出过、流泪过、呐喊过、温暖过、收获过。

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歌,每一代人也都有每一代人的歌。

50年代的《东方红》,60年代的《南泥湾》,70年代的《小李飞刀》,80年代的《上海滩》,90年代的《伤心太平洋》等。

一代人、一代歌、一代记忆,代代传承无穷已。

这也正如,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长征路。

既是歌者,也是行者。一路风雨一路歌,且歌且行且珍惜。

想起了历史上那些著名的行者、歌者。孔丘周游列国印证所学,传唱的是《论语》;玄奘不远万里求经西竺,传唱的《佛经》;徐霞客登峰涉险游历山川,传唱的是《徐霞客游记》;红军长征二万五,传唱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直觉得,风雨兼程的行者之旅、歌者之旅,是这世间最美妙的境界。因为时时、人人都在赶路,生命的吸引力永远在于未知。“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这是踌躇满志;“壮年听雨客舟上,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这是成熟练达;“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是苍凉中透着淡然。

我是一个简单的人,经常将一首歌设置成循环播放,昏天暗地的听。

有次,看网络小说《懈寄生》,凄惨悱恻的一个故事。那个晚上,我看着书,听了一整晚的邓丽君的《小城故事》。   

后来,在无意之中,再次打开那本小说,耳边竟不由自主地响起《小城故事》中,那淡淡浅浅忧伤的旋律。似乎我的脑干细胞已被这两者磁化链接。这是一种毫无根由的缘分。

2017年4月,尝试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微信说:“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一个平凡的人,表达着自己的观点,渴望被倾听、关注、点赞。而不管,这观点是时代强音,还是一家细语。

虽然平凡,不甘平淡;虽然弱小,不甘卑微;虽然底层,不甘堕落。近乎固执地,倔强于世,不屈于俗,不囿于命。

身为泯然大众的一员,我有一份困身忙碌的工作,时常早出晚归、加班加点。但这并不影响我写字的热情,自谓“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所幸,得到了很多陌生人的关注和支持,这让我热泪盈眶。每周坚持利用休息时间,熬出一篇小文,被关注者传读,我总能感觉到一种浓烈的属于个体生命的自由感、存在感。

正因此,在公众号的冬天里出生的“你的景和我的桥”,也创造了一些奇迹。

2017年7月1日,彼时景桥公号关注者尚不到300人。一篇写香港特首的温暖文章喜提“双十万+”,不算转载,仅景桥公号阅读量便达到600万。

到了这一年10月,《他三十年不回家被骂“不孝”,我们都欠他一份敬意》,仅景桥公号阅读量便达270万,留言2624条。该文被人民日报公号等相继转载,是微信公众号首篇写黄旭华老先生事迹阅读破千万的文章,后引发众多公众号共同写黄旭华老先生、一起传递温暖的现象。

2018年清明节,原创《清明为什么要回乡扫墓,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一文,引发全国及华人圈现象级热读,获得广大读者温暖深切共鸣。作为一个仅数万关注者的小号,景桥公号阅读量逾300万,留言数千条;人民日报公号转载后,24小时内阅读量即达900万,点赞9万+;迄今,累计有上千家公众号转载此文,各大门户网站、电视台、纸媒纷纷传播,全网阅读量数以亿计。2019年清明节,人民日报当日再次转载此文,并于当晚在“夜读”栏目转载景桥另一篇清明专题文章《没有爷爷奶奶的清明节》,创造人民日报公号“一文两次转载”、“一日转载同一作者两文”的记录。

另有写父爱母爱文章(获新华社“静夜思”栏目转载)等诸多热文,乡愁系列暖文亦聚集起一大批深具家国情怀的读者朋友,引发广大共鸣。

盘点过去,景桥公号关注者不过数万,却也创造过2篇“双十万+”、4篇“百万+”、30多篇“十万+”,引发过一些现象级的阅读和写作,也算难得,精神之满足和愉悦,是很难用笔墨形容的。

对于每一个留言,我也格外珍惜,总小心翼翼又近乎较真地进行回复。

一位九江66岁的阿姨发来长文勉励我。

有诸多“果断关注”的朋友,还特意去浏览了我之前发的文章,关注、留言、点赞,予我意外的惊喜,以及不断前行的无穷勇气、信心和力量。

一位关注者留言说:文章不多,很接地气;迟来的关注,还好遇见。

回复:能够相遇,都是莫大的缘分。

因为深知,这一路走来,磕磕碰碰,坎坎坷坷,行过无数的山,淌过不尽的水,阅过千般的景,都不如此刻的你。

万家灯火,一盏足暖人心。

既是陌生人,也是知音人。只要还要一个倾听者,我便足以唱下去。

素昧平生,从不曾相逢。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但是,请你相信,陌生的歌者、孤独的行者,为了你,我愿意再等多一个红绿灯。

此时此刻,心底涌起无穷的祝福。

因为街头的歌,温暖了你和我。不一定非得阳春白雪,不一定非得歌剧院、音乐会,街头的歌,是你我的歌,也是生命的歌。

正如苏拉的词,“我在春天等你,山川岁月的约定,如果你抬头看见那天上飘着云,那是我们今生最美的相遇”。

正如海子的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正如《为赶路的人干杯》中的祝酒词,“祝今天夜里赶路的人身体健康,但愿他的干粮足够维持到底,他的一群狗始终不垮,但愿他的火柴永远不会划不出火”。

来,让我们一起赶这趟人生路。

来,让我们一起举杯,为你、为我,为所有赶路的人干杯。

精彩书摘

疫情中的故乡与他乡

一场疫情,打乱所有人的计划 在候鸟归巢的春节前夕,城里的“某总”们,纷纷加入一年一度的人类最大规模迁徙大军,开启“返乡-回城”模式。

然而,这次久久未能等到“返城”高峰。

1月23日,除夕前,武汉封城。紧接着,全国各地纷纷坚壁清野,封城封村封路。春运,只进行到一小半,便戛然而止。“某总”们,被迫滞留在了故乡,假期被一再延迟。以前的7天游、10天游,变成了1个月、2个月……

“这是我十几年来最长的一个春节假期,也是和家人相处最长的一段时光!”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微信如是说。

他是湖北人,在深圳经营着不小的事业,现在一家人却仍呆在故乡。按照要求,未经允许,他不得擅自回城。

是的,疫情之下,我们都有了这样一段漫长、无奈、艰难却又难得的相聚时光。和遥远的故乡,和留守的父母妻儿,久别的生疏,在这段最长的朝夕相处中,重新温暖而熟悉。

同时,我们也在焦虑、也在惶惑,在物理上近乎隔绝的日子里,在手机信息的洪流里,我们开始沉淀自己。

开始,在与故乡的厮守中,在体味童年的记忆里,叩问自己的归属,反思人生的追求。

疫情,打乱的不仅是计划,还揭开了很多表象,让我们心如明镜,看见了很多扎心的人生真相。

第一个真相,我们真的很久没陪伴了。

以前,春节回家,7天或者10天,来去匆匆,期间还要不断聚会、吃酒、打牌、走亲串户,真正陪伴家人的时光,寥寥无几。

这次不同,假期拉长,空间压窄,一家人聚在一个屋里,朝夕陪伴,隔几天才派一人出去买点急需用品。

屋外,世界一片寂寥悲凉,似乎空气中都弥漫着危险。屋内,炉火正旺,饭菜正香。一家人其乐融融,相拥相守,患难与共,紧张中体味着共同抵御灾难的温暖。

可见,疫情虽然可怕,但对于常年留守故乡的年迈父母,以及留守的稚嫩子女,却是一段最温暖最幸福的时光。

你可以看到,父母脸上洋溢着笑容,在屋子里忙里忙外,热气腾腾。你尽可以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疫情可怕,可是父母却开心得很。”

你可以看到,不需要上学的小孩,和你天天睡在一床,梦里脸上的笑容都能开出一朵花。

一位小学同学,已是8岁女儿的妈妈。

有天,她女儿对她说:“妈妈,我希望一直都有病毒。”

“为什么啊?”

“因为这样你就不用外出打工了,天天和我在一起。”

同学告诉我,那一刻,她眼泪不争气地流了出来。

童言无忌,祸福相倚。

对年迈的留守父母、对年幼的留守子女,我们难得回乡的陪伴,足以抵消他们对病毒的恐惧和厌憎。

因为生计所迫,我们远离故土,远走他乡,就像一只候鸟,一年一归巢。狠心地抛下父母、留下儿女,让他们在故乡,留守、盼望。而新冠,将这种人生无奈,狠狠戳穿。

回首这些年,我们每年花了多少时间,去陪伴父母、小孩?如果不是这次疫情,我们都不知道,这笔欠账,什么时候能还上!

第二个真相,故乡才是永远的大后方 。

平日里,他乡和故乡,城里和村里,可以自由来往。我们总想着,要去城市打拼。在那里,我们交房租、交车贷、交水电煤气费、交社保。我们以为,这些,才证明着我们成为了一个城里人。

而这次,疫情将一切打回原形。你的户籍、你的身份证号,都烙着故乡的印记。

也有一些在故乡呆不住的人们,牵挂着房租铺租,穿越关山重阻,豁出命去赶回城里。

也许,可能会在高速上被劝返,可能到了却无法进入租住的城中村,可能发现打工的厂子关门了工作丢了,可能小本经营的生意一落千丈了……

种种压力,让你想到,在故乡,有块地、有座房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是原生态,睡是自然醒,真好啊!

以前,总想不明白,为什么人们赚了点钱,非要在故乡那僻壤之地,新盖一所房子,然而又不住。

那些新房子,成年成年地闲置在那里,发霉、长草,孤独地抵挡着山里的风风雨雨。

但长一辈经历过战乱的老人却絮叨的告诫我们,这里才是根啊,说不定哪天城里呆不住,你们还得退回到这里呢!

他们,痛惜着后人们不再种田、不再上山,一窝蜂涌向远方的都市。

那时,对这些长辈们的顾虑,颇不以为然,怎么可能呢!我们嘴边总挂着这句话,“时代要抛弃你,连说一声再见都不会。”

我们拼命往城里拥挤,生怕被时代抛弃。但一场新冠的天灾,却间接印证了老人的预言。在他乡的城里,天天格子间蜗居,就像埋在水里憋气,出门买个菜都像一次赴死的考验。

在故乡的村里,单门别院,可以在屋顶晒太阳,在禾场打羽毛球,去菜地摘新鲜的蔬菜——只要不和邻居们近距离接触、不去集市,乡下的生活,依旧充满着自由的空气。

这里,虽然没有城市里的灯红酒绿,却平静得令人安心,给你城里给不了的安全感。

这里,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只要还有房子、还有地,你就不会挨冻、不会受饿。

是的,在故乡有座房子、有块农地,就像游泳的人身边有个救生圈。或许,你永远不会入住、不会用到,但大难临头时,这就是一个最好的庇护之地。

作一个比较极端的假设,如果是一场更猛烈更持久的病毒呢?是一场核弹级的战争呢?是一次星球毁灭级的宇宙灾难呢?

当物资供应不上、社会出现动荡时,当经济出现滑坡、发不出工资、做不了生意时,在城里的人,可能都会羡慕在村里的人!我们常说,关键时刻,存款能救命。但也要知道,更关键的时刻,存款也不能救命,工作也不能救命,只有田和地,或许可以。

说到底,他乡,只是前线;故乡,才是后方。 

第三个真相,我们正在失去故乡。

不客气说,我们这两三代人,是在不断丢失故乡的。

在这几十年波澜壮阔的城市化浪潮中,始终都将“跳农门”,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不管是读书、当兵,还是打工、做生意,都是为了离开这片故土,在他乡的城市扎下脚跟。幸运者,或许在城里买了房,入了籍,从此故乡是他乡。

依然还漂泊着居无定所者,在他乡充其量只是一个“流浪者”。尴尬的是,一旦他们回到故乡,既没有工作,又不愿耕种持家,竟也成了“异客”。

正所谓,回不去的故乡,到不了的远方。人在漂泊,两头无岸,浮萍无根。

就说这些天,因为疫情困守在故乡的人,依然执着通过手机、电脑,保持着和城市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怕疫情过去,城市将自己遗忘。我们正产生着对城市难以割舍的现代牵连,同时又正在失去回到故乡生存的原始技能,这才是我们难以逆转将要失去故乡的根源和真相。

家国天下,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情结。远方,有天下;故乡,才有家。

在城乡二元结构到城乡一体化融合的今天,故乡的概念,在时代的浪潮里逐渐淡化。我们,用尽力气走出去,想要远离故乡。

遭遇疫情的突袭后,才发现,故乡才是最安全的避风港。这里,才有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及永远愿意接纳你的故土。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

或许,因为疫情,我们对故乡的重新审视,也是一次进步。或许,因为疫情,我们第一次意识到重建故乡家园的迫切。或许,因为疫情,我们才真正懂得:

故乡,是一个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下的地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愿你出走半生 归来仍有故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景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98242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20-12-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