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戏剧的结构与解构/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教材丛书 |
内容 | 内容推荐 孙惠柱著的《戏剧的结构与解构/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教材丛书》分上下篇探讨戏剧的两种主要结构:由编剧所主导的叙事性结构、以及由导演所主导的剧场性结构。上篇介绍叙事的各种类型,讨论其美学价值,并检讨西方戏剧史上的叙事理论。下篇分析具有解构叙事意味的剧场性结构,介绍编、导、演综合的剧场体系,并探讨剧场与电影、电视、电脑等新兴科技媒体的关系与未来发展。 作者简介 孙惠柱,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纽约《TDR:戏剧评论》轮值主编。人类表演学博士,北美大学任教10年,1999年回国,2006—2012年任上戏副院长。著有《心比天高:戏曲演绎西方经典》《社会表演学》《谁的蝴蝶夫人:戏剧冲突与文明冲突》《摹仿什么?表现什么?》等;发表150余篇中英文论文。话剧《挂在墙上的老B》《中国梦》《苏州河北》,京剧《王者俄狄》《朱丽小姐》《红楼佚梦》《徐光启与利玛窦》,越剧《心比天高》《海上夫人》等在十多国演出;导演《美狄亚》《高加索灰阑记》《中国梦》《苏州河北》等;策划编导教育示范剧《孔门弟子》《悲惨世界》系列。 目录 总序 序言 新世纪的戏剧 上篇 叙事性结构 导言 第一章 各类形式探源 一、纯戏剧式结构 二、史诗式结构 三、散文式结构 四、诗式结构 五、电影式结构 第二章 美学价值分析 [审美对象] 一、集中整饬 二、多样变化 三、美是生活 四、丑与抽象 五、转入主体 [审美心理] 六、内摹仿 七、移情作用 八、距离与想象 九、创造与表现 十、心理与时空 十一、小结 第三章 各家理论评价 一、亚里士多德 二、亚里士多德之后 三、黑格尔 四、黑格尔之后 五、结构类型问题 六、结论 下篇 剧场性结构 导言 第一章 解构叙事的剧场性结构 一、“戏中戏”结构 二、仪式性结构 三、社会论坛剧结构 第二章 编、导、演综合的体系 一、横的比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的审美理想 二、纵的发展: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在中国的社会意义 三、最新趋势:布莱希特、叙事体戏剧与大众传媒 四、人生与面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阿尔托 第三章 还需要剧场吗? 一、后现代——戏剧? 二、戏剧、电影、电视剧 三、电脑、影视、戏剧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戏剧的结构与解构/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教材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孙惠柱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813499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5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75 |
出版时间 | 2016-01-01 |
首版时间 | 2016-01-01 |
印刷时间 | 2019-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本科及以上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38 |
CIP核字 | 2015299409 |
中图分类号 | J80 |
丛书名 | |
印张 | 12 |
印次 | 2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