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种德收福
内容
作者简介
钱方法,笔名钱墨,别署汲古斋主。1968年出生于浙江嵊州。现为嵊州市爱德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嵊州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于儒、释、道均有涉猎。对书法、禅修有一定体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传统文化教育,倡导的“经典 书法”教育受专家好评。负责的传统文化教育课题获全国奖,编著出版《“经典 书法”教育系列》丛书。负责学校传统文化特色教育,学校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百所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所带“羲之书法社”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红领巾国学社团”。
后记
书从问中出,学自问里来
这是一册被“问”出来的小书。这些问题大多来自对
生命充满好奇,又试图找到答案的孩子。其中涉及教学、
生活、心性等各方面的内容。
大人常提小问题,小孩却提大问题。确实如此,大人
挂在嘴边的常常是家长里短、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生活
琐事、而小孩子则不然,张嘴就是“我从哪里来的啊?”
“人为什么会生气啊?”“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啊?”之
类的大问题。而且,他们的许多问题直人心性本源,是一
个个哲学问题,因此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
但对孩子的这些问题,为师者也不能一味地绕道而走
,避而不谈,或顾左右而言他,这不是为师者应有的态度
。但从现代教育理念回答这些问题,总勉为其难,也不圆
满。好在传统文化开始进入校园,并渐成风气,因此,本
书努力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对这些七七八八的问题做点直
接而浅近的回答,期望能给读者朋友带来一些助益,也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弘扬助力。
为方便阅读,提升兴趣,本书体例也采用问答实录的
形式,这也契合古人所说的学问之道:“学问学问,边学
边问,能学善问,方有学问”。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本书所述多为“学问”,而非知
识。此地如果有人问,“学问”与“知识”有什么不同?
其实从构字上就可以看出一些区别。比如知识的“知”,
左边是“矢”,它是一种兵器,也可以看作一种劳动工具
。“识”(□)的右边是“音”和“戈”,可以看作统一
号令下的兵器或者工具的使用。由此不难推测,知识更侧
重于谋生方面,而学问则不同。你看,“学(孥)”下为
一“子”,“子”有指代人的意思。由此推想,“学问”
更侧重于心性方面。
人生小宇宙,宇宙大人生。相较浩瀚宇宙,人类渺小
得如同微尘,所以对自然永远充满着无知和好奇。要把这
些疑团解开,就需要不断地发问,寻根追底,不断思索前
行。因疑生问,解疑知学,这也应该是“教”和“学”的
开始。纵观东方文化,如果没有孔子弟子们的发问,就没
有儒家的《论语》;如果没有释迦弟子们的发问,就没有
佛家的三藏十二部。如果没有关令尹喜的问和求,老子《
道德经》也来不了世间。其他经典的问世也大多如此。
所以,学问离不开一张“口”。古人言:“口乃心之
门户。”“口”与“心”确实关系紧密。就师者而言,只
有当学生发问才知道他心里所需,才能因需设教,有的放
矢,然后才能合其所需,点滴入心。教育也因此变得简单
,少些耗费。问能打开思维的大门。所以孔夫子都说:“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作为老师,能启开孩子的口,让其爱发问,爱思考,
这便是教育成功的标志之一吧。借此补以数语,权作后记
。钱方法
二○一八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辑 拆字解义
第二辑 解词释理
第三辑 读经心悟
第四辑 格物致知
第五辑 观象见机
第六辑 汲古启智
后记
精彩页
一则 “教”之道
“学生犯错,老师该打还是不该打?”
大家对此各执一词,是非难分,于是前来请教于师。
师明白众人来意,便道:“该打,也不该打。”
学生不明其意。
其中一生打趣道:“师说了,也没说。”
师道:“师非戏言,事实如此。凡事都要就事论理,不可一概而论。虽然棍棒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但要善用才有收效。”
一生追问道:“打人是一种教育手段,此话怎讲?”师道:“明白造字之理,也就明了‘教’之道。‘教(□)’字右边为反文旁,造字之初,此偏旁形象显明,作一手抓棍棒状,以示用其惩戒犯错的孩子。”
“老师,这样的惩戒未必是好事啊!我知道有一老师,在课堂上打了学生,但这学生不服,顶撞老师。孩子回家还告诉父母,父母又兴师动众,赶到学校与老师论理。这样一来,岂不坏事了?”
“你这真应了我所说‘该打,也不该打’之理。先不说孩子和父母不懂教之道,就是老师,这一棒下去,估计也是失当,所以才会招来如此麻烦。好的惩戒应该使孩子心悦诚服,心生敬畏,不是心生怨恨。孩子为什么这样?为师者需好好反省。这一棍棒下去是不是带着诚爱?如果是,那就有效;如果非,那就失效,甚至反效。反效,便招来怨恨和责难。所以惩戒里藏着智慧,会用者利人,乱用者伤己。”
“也是。学生还有一事讨教,同样为师,为何一师所教学生敬而听之,一师所教则嬉戏之?”
“且看‘教’左边之‘孝’字,还有三理。造字之初,上下各为一‘×’,下为一‘子’字。其意为长者画一‘×’,幼者跟着画‘×’,以示为师者身教之重要,所以古贤道:‘上行下效乃教之道。’言行不一,学生自然难生敬畏,此为一理。其二,教育不可信口雌黄,随意草率,须谨言慎行,不违道统,不然便会偏离根本,自然难见成效。而如果以圣贤经典为本,师者依此设教,为圣人代言,教便合道,学生也自然敬而听之,岂敢嬉戏?其三,‘孝’重传承。清末大儒曾国藩先生言,‘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此‘孝’不光指孩子的孝心孝行,更在传承父母长辈之心愿。当然,还有亲爱之意。长于幼之爱为‘慈’,幼于长之爱称‘孝’,‘慈’易‘孝’难,如水之顺流易,逆流难,所以更需教化助力,让爱心从孝而始,自近而远,不断生发,以至于朋友、他人、家国。所以古人又有‘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之说。识此道之师,教育便有其宗,师者多慈心、爱心、善心,学者便多孝心、诚心、真心,岂有嬉戏不敬之理!”
“哦,原来这‘教’字里面藏着这么多智慧,真是不教不知道。感恩老师了!”
二则 “吃”之道
孩子不认得这个“噢”字,便来问老师:
“老师,这个什么字啊?”
“是‘吃’古时的写法。” “哦,古今变化好大。”
“不光字形变化大,‘吃’的观念变化也大呢!现在人很可怜,‘乞讨’着吃。古代人有智慧,‘喫’,会吃的人便有‘丰’收之喜。不会吃的就好比操一把‘刀(乙)’,天天在伤害自己。由字识理,可见古人造字的用意了吧。”
“老师说得也有道理。那么人到底应该怎样吃才算有智慧呢?”
“智慧的人至少会‘三吃’:一会吃饭;二会吃苦;三会吃亏。吃饭是从食物中摄取营养,供养身体。这个吃也有学问,比如选择什么食物?吃多少?什么时候吃?怎样吃?”
“那怎样吃饭才合适呢?”
“有这样三点要做好。一是选择食物的问题。自然的多,人为的少;近地的多,远地的少;新鲜的多,贮藏的少;素食的多,肉食的少。二是吃多少的问题,要走中道,过和不及都不好,少了抽脂膏,多了成垃圾,所以饭吃七分饱,健康有天保。三是早、中、晚三餐怎么吃的问题。前人经验可供参考,早上像王子一样吃得好;中午像饿汉一样吃得饱;晚餐像乞丐一样吃得少。而且,吃饭不光吃出营养,还要吃出教养。如不‘贪’吃,礼让长辈;不‘粗’吃,‘食不厌精’;不‘俗’吃,文雅得体,不出很大声响……里面也藏着学问。”
“现代人对这些确实不怎么讲究了,是该好好向古人学习。那‘吃苦’又怎样解读呢?”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藏着一个叫‘欲望’的敌人,‘享乐’.便是它的食物。同时,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藏着一个叫‘精神’的朋友,‘受苦’便是它的食物。‘精神’这个朋友强大了,‘欲望’这个敌人自然就弱小,这叫‘提升境界’。反之,就是常说的‘堕落’。所以我们要用吃苦去喂养好‘精神’这个朋友,然后去击败或者制衡那个好吃、好喝、好玩的欲望之敌。”
“那‘吃亏’又怎样解读呢?”
“吃亏是福,这到了灵魂的层面。圣贤经典有言:‘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意思是说,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间?因为是业力牵引。说得通俗一点,人来世间为了还债。吃了亏,就好比还了债。还了债,就少了一单赊欠,便多了一分受用。所以说吃了一分亏,就添了一分福,这就是‘吃亏是福’的道理。古圣先贤教人扩大心量,不管来的是好事,还是坏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
导语
本书期望在古老的经典与现代生活之间架一座小桥,使圣贤教育更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为方便阅读,提升兴趣,本书体例以问答实录形式展开,也契合古人“学问学问,边学边问,能学善问,方有学问”之道。
近八十幅国画插图,笔法简洁凝练,具有稚拙之美,与文字相映成趣。
轻便易携,是一本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的小书。
教育有捷径吗?有!不跑冤枉路,就是捷径。这本书还教你如何启开孩子的口,让其爱发问,爱思考。
序言
世间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
题,最终又归结为心的问题。国学,从另一个维度看,也
是人心之学。
近百年来,科学至上的文化思潮,让整个人类文化的
天平开始倾斜。把人文视作科学观,导致今人对前人的经
验总是抱着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尤其在传统文化出现断层
的今天,人们不断向外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却漠视了对
内在心灵的关注,导致身、心、灵的日益疏离。物质富足
而心灵迷失的结果,像把高楼建在沙滩上一般,基础不牢
,终有一天会轰然倒塌,成为人类的又一场灾难。
我想,文化复兴的本义就是要解开这样一个死结。振
兴国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一帖良药。当下兴
起的国学热,也是对这个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最好
回应。
百余年的文化断层,使得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多有偏颇
。尤其对国学教育,以为只是记问之学、无用之学。究其
原因,是现代人对其误解甚至嫌弃,以至于不能洞察其妙
,认识其理。文化教育以改良心性为至要,即“以文化性
”。今人纵识此理,面对浩浩群经,却不知下手处,难煞
士子!
此外,对中国文化经脉无所知者也不在少数。古贤道
:“道德天地出,文章六经来。”明大儒方孝孺言:“发
挥道德乃成文,枝叶何曾离本根。”“文以载道,教以传
道”,如此种种说,无非告诫人们,中国文化像一棵大树
,经典为其根,因其表述的是宇宙人生之真谛。其余诸文
事、艺事、教事,犹如树叶、枝丫、花果,皆从根中生发
。知此,便知中国文化之脉络也。
科学应不断地向前拓展,人文尚须继续作回头观。尤
其师者,应始终把“传道”作为第一要务。“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文化和教育都不应该丢失道统。只有这样,
世道人心才能淳厚安宁,社稷家国方可和谐安定。
也因此,笔者据十余年来对国学教育的体悟,借用传
统文化中儒释道的理念,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和师生问答
互动的形式,以“哲”言“禅”语,启点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设教、养生之道。尝试着从“心”出发,对这
些年来在教育中碰到的是是非非,做一些简单的解读和诠
释,努力在古老的经典与现代生活之间架一座可以通行的
小桥,使国学教育更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如此而已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有身心安放和生命
觉醒的内容,其最终目标应该是让人类身心更健康,生活
更幸福,家庭更和睦,国家更富强,世界更和平,这也是
我们古圣先贤的教育指归,理应千古不易。但愿这本小书
能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圣贤教育的弘传,起到一点添薪、
传薪的作用。
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位世界上最伟
大的教育家都说自己所有的观点皆是前贤的智慧,不是自
己的创造,更何况我呢!借此,也要郑重补上一句:如果
您发现文字中不乏思想光华,那是圣哲的智慧;如果文字
中有拙劣谬误处,那必定是我的过错与无知,恳请大家批
评指正。感恩读者朋友!
留此数语,是为序。
钱方法
二○一八年六月
内容推荐
这是一册被“问”出来的小书,这些问题来自对生命充满好奇的孩子。
“我是从哪里来的啊?”“人为什么会生气啊?”“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啊?”小孩子提大问题,许多问题直入心性本源。
世间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最终又归结为心的问题。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有身心安放和生命觉醒的内容,这也是我们古圣先贤的教育指归。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种德收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钱方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259380
开本 32开
页数 2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8
出版时间 2019-03-01
首版时间 2019-03-01
印刷时间 201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258
CIP核字 2019015699
中图分类号 K203-49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6
12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2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