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口气读懂十大名著悬疑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二节 妲己:长相面若桃花为何心狠如毒蝎?

商之孙子宁无论,妲己端端是祸胎。

——王冕

这是元代诗人王冕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妲已是个不折不扣的祸胎。

那么,妲己是何许人也?

她乃是我们前面讨论过的商纣王的宠妃,其实是最被宠幸的一个,据说是千年狐狸精经过修炼最终幻化成人,她艳如桃花,姿色动人,妖媚无比,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后人喜欢称她为“一代妖姬”。她的美貌甚至已经到了神奇的地步,看过电视剧《封神榜》的人,相信都不会忘记这样一个情节:当商朝被周人给灭掉后,妲己被人给五花大绑,押赴到了刑场,准备斩首示众。在准备杀死妲己的那一刹那,刽子手被妲己的美色所迷惑,不忍下手将这样一个美女给活活砍死,甚至还向监斩官求情,说自己愿替其死。要不是最后在周武王的正气威慑胁迫之下,估计妲己也就不至于现出原形,当然也就不会被姜子牙擒住斩首了。但这些毕竟都只是我们的假设,是我们的一相情愿而已。如果我们与此同时想到了妲己的妖孽和毒辣,估计这样的想象也就不会在我们头脑中闪现了。

从书中或者电视剧中我们可以发现,纣王所做的一切坏事,都是在妲己的唆使下才完成的。无论设炮烙、挖人心还是剖孕妇、吸骨髓,都是妲己的主意。用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殷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意思就是说,纣王无比喜欢妲己,而且他耳根子特别软,最听妲己的话,甚至到了“妲己之所誉贵之,妲己之所憎诛之”的地步,对于她说的话言听计从,对于她喜欢赞誉的人就会给予奖赏,而对于妲己讨厌憎恨的人,则会直接杀掉。

当然,根据现代的考古研究,说纣王对妲己“唯妇人之言是听“这一条罪状,或许有些夸大了,或者说根本不切实际。理由在于商人非常注重迷信,无论有任何重大举措或采取任何行动,都要通过求神问卜来最终决定,这在河南地区出土的甲骨文中是有确切时间地点记载的。所以商朝的时候,妲己能够在政治层面影响到的力量,实在是微乎其微,甚至是可以被忽略不计。别说是妲己,就是纣王自己,可能很多事情也不是他能做主的,别忘了,在他的背后,冥冥当中还有一个无上“天意”的存在。

所以,妲己的恶名是周人话语宣传的结果。

不过,上面只是我们现代的研究成果和逻辑推理,在《封神演义》这部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小说中,妲己的确就是那样一个歹毒的淫妇形象。

妲已有着严重的“施虐狂”倾向,她喜欢看“炮烙之刑”,在听到犯人凄惨的叫声时,就像听到动听感人的音乐一样发笑。由于妲己的这一爱好,纣王滥用重刑,动辄就将人处以此刑,以取悦妲己。所谓“炮烙之刑”,就是在铜柱上涂满油,在下面燃烧火炭,犯人必须在铜柱上行走,这样脚板自然就会被烧伤,发出惨绝人寰的叫声是必不可免的。如果不加小心,跌落到下面火红的炭中,则可能会一命呜呼。

妲己真的有上面描述地这么坏吗?无论稗官野史,还是民间传闻,甚至是在正史典籍中,妲己都被描述成了一个蛇蝎美人,无恶不作,真可谓是千古淫恶的罪魁祸首。这样论调已经家喻户晓,妲己这样的淫妇、恶妇形象已经深植人心,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林紫秋曾说:“在中国人的眼里,妲己是一个标准的‘红颜祸水’、‘一代妖后’;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历史著作,妲己都不曾正面生存过;妲己负面形象的形成,是一个典型的‘被祸水’、‘被妖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儒家的‘妇道’以及成王败寇的理论和古代文人借古讽今的传统产生了重要作用。”(林紫秋:《论妲己妖魔形象的形成》,载于《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林紫秋这里从“妇道”的角度来解释妲己形象的形成,可谓独具眼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形象主要有贤妻良母型与泼妇淫妇型两种。客观地说,在男性社会里,所谓“贤”、“良”、“泼”、“淫”都是站在男性角度来评断,因此,当人们称赞她们“贤”、“良”时,言外之意就是说她们维护了男性准则;当人们说她们“泼”、“淫”时,言外之意就是说她们在挑战男权原则。

在中国,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在这一文化系统中,贤妻良母是辅佐性角色。根据“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原则,女性如果能够自觉维护父权原则,就能够得到相当的奖赏。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美谈,节妇烈女的牌坊,都是父权文化对这类女性的认可赞美。但是,过分强调母性、妻性职责,将其与“妇者,伏也”(也就是妇女要服从的意思)的第二性思想,以及三从四德的道德规范结合在一起,就会严重地压抑女性作为人的、更为丰富的生命需求,压抑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性。

之所以在文学创作中会有丑化女性的现象,主要还是因为作者往往从男性单一的性别偏见出发,以此来否定女性合理的生命价值与生命追求。历史上,最有名的淫妇莫过于《封神演义》中的妲己、《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妲己的罪过在于她的美貌。因为她太美了,纣王一见她就无法克制欲望。为了讨好美人,纣王做了许多荒唐事,终于亡国亡命。“红颜祸水”这句话的内在逻辑是,男人不必为自己的欲望负责任、不必为自己的荒唐负责任。要为男人的荒唐负责任的,是他荒唐的对象,也就是漂亮的女人。。

然而《封神演义》中的妲己之所以是个要角,并不仅仅因为她是典型的“红颜祸水”,更在于她的阴险歹毒远超过纣王。

P5-7

目录

第一章 《封神演义》疑案解读

 第一节 商纣王:勤廉的仁君还是专横的暴君?

 第二节 妲己:长相面若桃花为何心狠如毒蝎?

 第三节 哪吒的原型:中国战神还是印度王孙?

 第四节 土行孙娶亲:阴差阳错还是两情相悦?

 第五节 姜子牙:平民百姓何以成为一代奇才?

 第六节 二郎神原型:宦官杨戬还是道士赵昱?

 第七节 哼哈二将:是寺庙门神还是金刚力士?

 第八节 太上老君:是真实老子还是幻化老子?

 第九节 “神”与“仙”:二者的法力孰强孰弱?

 第十节 剥龙皮、抽龙筋:颠覆祥龙还是神化哪吒?

第二章 《史记》疑案解读

 第一节 孔子与子路关系:忘年之交还是冤家对手?

 第二节 秦始皇的生父:宰相吕不韦还是太子子楚?

 第三节 鸿门宴项羽放走刘邦:有仁心还是求霸业?

 第四节 黄石老人赠张良:人生态度还是兵法奇书?

 第五节 冯唐易老:是靠年龄出名还是靠计谋出名?

 第六节 窦太后:信奉黄老学说却又为何权欲熏心?

 第七节 吕雉太后的性格:刚毅不挠还是阴柔狠辣?

 第八节 褒姒一笑失江山:红颜祸水还是汉儒演绎?

 第九节 “二奶”转正:是花成蜜就还是祸福相倚?

 第十节 英雄的母亲:见识远大却又为何默默无名?

第三章 《三国演义》疑案解读

 第一节 桃园三结义:历史真实还是民间传说?

 第二节 三顾茅庐:刘备求贤还是诸葛亮演绎?

 第三节 刘备“君可自取”语:无奈还是计谋?

 第四节 关羽单刀会:单刀赴会还是单刀俱会?

 第五节 诸葛亮舌战群儒:纯虚构还是有史据?

 第六节 赵子龙单骑救主:造威名还是述事实?

 第七节 欲揽二乔于东南:曹操被色欲熏心吗?

 第八节 周瑜反问计:史实再现还是文学重塑?

 第九节 貂蝉连环计:历史真实还是作者虚构?

 第十节 自古红颜多命舛:貂蝉最终花落谁家?

第四章 《红楼梦》疑案解读

 第一节 小说原名: 《石头记》还是《金陵十二钗》?

 第二节 故事原型:宝黛之间爱情还是清世祖绯闻?

 第三节 贾宝玉前世性别:阳刚之男还是阴柔之女?

 第四节 宝玉龙阳之兴:欲陈其事为何又闪烁其词?

 第五节 黛玉芳名出处:溪涧黛石还是玉带林中挂?

 第六节 薛宝钗性格特点:为人宽厚还是生性奸诈?

 第七节 尤三姐选择自杀:自我绝望还是他人所逼?

 第八节 描写女人纠葛:是女性崇拜还是厌女癖好?

 第九节 王熙凤害死贾瑞:谋财害命还是杀人灭口?

 第十节 大观园的地址:南方随园还是北京恭王府?

第五章 《水浒传》疑案解读

 第一节 书名深意:农民革命还是姜太公钓鱼?

 第二节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还是罗贯中?

 第三节 天罡地煞:是替天行道还是兴妖作乱?

 第四节 水泊梁山美景:为何现在已无影无踪?

 第五节 一百单八将:生拼硬凑还是历史有据?

 第六节 智取生辰纲:杨志是抢者还是被抢者?

 第七节 吴用智赚玉麒麟:无缝隙还是有纰漏?

 第八节 《水浒传》女性:母夜叉还是淫荡妇?

 第九节 李师师下落:以身殉国还是逃至南方?

 第十节 三碗不过岗:高梁烧酒还是糯米甜酒?

第六章 《西游记》疑案解读

 第一节 孙悟空:中国石猴还是印度哈奴曼?

 第二节 唐僧取经:观音点破还是寻求真理?

 第三节 天竺绣球:异域风情还是作者编造?

 第四节 吃唐僧肉:宗教迷狂还是医学治疗?

 第五节 猪八戒原型:是中国猪还是外国猪?

 第六节 沙僧姓氏:指沙为姓还是以河为姓?

 第七节 如来佛祖:大慈大悲还是爱财如命?

 第八节 玉皇大帝与如来佛:法力孰高孰低?

 第九节 观世音性别鉴定:究竟是男还是女?

 第十节 王母仙桃:天堂门票还是不死之药?

第七章 《金瓶梅》悬疑解密

 第一节 潘金莲:是无耻淫妇还是人格悲剧?

 第二节 潘金莲永夜盼西门:素材源于何处?

 第三节 李瓶儿:是淫佚无度还是痴情未醒?

 第四节 春梅淫威:仗势欺人还是奴性使然?

 第五节 吴月娘:是阴险狡诈还是秀外慧中?

 第六节 林太太被迫送外卖:可恶抑或可悲?

 第七节 应伯爵陪伴西门庆:帮闲还是出卖?

 第八节 塞进众多明代官员:作者用意何在?

 第九节 丑化李铭:描写贱民还是嘲讽皇帝?

 第十节 《金瓶梅》背景:是临清还是清河?

第八章 《西厢记》悬疑解密

 第一节 崔莺莺变卦“赖简”:真赖还是假赖?

 第二节 张生跳粉墙:为何门开却又要跳墙?

 第三节 老夫人赖婚:是该批判还是该同情?

 第四节 莺莺:中国大小姐还是外国卖酒女?

 第五节 张生形象:有情之士还是流氓无赖?

 第六节 红娘相助:出于同情还是缘于私心?

 第七节 相国夫人:奸诈阴险还是不谙世事?

 第八节 出家僧人:贪图势利抑或慈悲为怀?

 第九节 书名:是《西厢记》还是《春秋》?

 第十节 以身相许:偷食禁果还是终成眷属?

第九章 《阅微草堂笔记》悬疑解密

 第一节 阅微草堂:在北京还是在乌鲁木齐?

 第二节 情洒草堂:昔日相思树亲手为谁栽?

 第三节 作者其人:是卫道士抑或是小说家?

 第四节 女性贞操:从一而终还是因情而变?

 第五节 迷信思维:作者愚昧还是时代所限?

 第六节 千年狐妖:人间祥瑞还是兽界妖魔?

 第七节 因果报应:唯心宿命还是自然规律?

 第八节 蓄意自杀:痛苦逃避还是责任转移?

 第九节 断袖之癖:社会恶习还是一时风尚?

 第十节 食人现象:历史常态还是清代乱象?

第十章 《聊斋志异》悬疑解密

 第一节 面对科举:一心热衷还是反戈一击?

 第二节 刻画狐女:向往爱情还是制造恐怖?

 第三节 红颜知己:原配夫人还是友人爱妾?

 第四节 独立女性:性别解放还是回归男权?

 第五节 善良女鬼:法力无边还是弱不禁风?

 第六节 无羁狂生:死亡面前为何还恋女色?

 第七节 女性贞洁:遵循伦纲还是超越礼教?

 第八节 还魂复生:阳寿未尽还是爱情感召?

 第九节 道士法术:除暴安良还是残害无辜?

 第十节 龙的象征:正义之神还是混世魔王?

参考书目283

序言

作为本书的前言,似乎有必要首先向诸君交代一下作者本人的写作初衷与选题缘由。其实,编写此书,并非为了追求文化复古的时尚,亦非为了展现多年学识的渊博,而是为了将自己若干年的一些思考与各位分享。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诚哉,斯言。

在长期的文化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我经常告诫自己,要想真正深入下去,必须返本开新,回到最初的原点。就这样,因由着工作的需要和兴趣的引导,我满怀期待地展开了一段文化寻根的旅程。漫漫的漂泊行程中,我经常追问自己:一向被人描述为荒淫无度、残忍无比的商纣王,在真实历史中是否真是一个如此穷奢极欲、冷酷无情的暴君?在被人广为传颂的鸿门宴上,霸王项羽为何会有意放走地痞刘邦?三顾茅庐的故事,究竟是刘备求贤若渴,还是诸葛亮自我演绎?电影《画皮》中的主角在蒲松龄原著《聊斋志异》中又是以怎样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凡此问题种种,经常在我脑海中回荡,并构成沿途中最美丽的风景。后来通过文献的爬梳和材料的整理,我也就有了些许初步的认识。这时我才真正发现,传统文化并非旧有文化,它仍然鲜活在我们的血液当中。当我们面对许多现象疑惑不解、疑窦丛生的时候,如果能够回顾一下传统文化,或许马上就会豁朗起来。久而久之,当这种豁朗日益累积,当对于上述问题的分析和回答逐渐增多的时候,此书的基本格局也就基本丰满起来。

面对浩瀚的传统文化,我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庄子曾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说:我的生命是短暂有限的,而知识的海洋是茫茫无际的。想要以我短暂有限的生命,去驰骋遨游完茫茫无际的海洋,这种可能性是多么得微乎其微呀。既然人生苦短,知识无边,那么究竟该怎样去接近传统文化呢?

走进传统的最佳方式,或许是与传统对话。一问一答,既有随孔夫子游学的人生乐趣,又有柏拉图对话录的哲理沉思,何乐而不为呢?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去展开问答,如何去开启思路,这自然就牵涉到其内在的问答逻辑。我们固然可以试图去抛弃我们全部的前理解,让传统文化再次立体多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但这种呈现其实已经是我们当下的一种重新建构,我们已经无法也不可能还原到当时的那种场景。

既然如此,我们索性不如凸显出提问者的主体意识,由提问者准备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将镜头切人到历史现场,拨开时间划痕留下的迷雾。德国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就提出“问题在诠释学里的优先性”,他甚至还得出一个结论:“精神科学的逻辑是一种关于问题的逻辑。”按照伽达默尔的说法,知识的获得总是与问题的提出紧密相关,没有问题的提出就不可能有知识的获得。出于这种考虑,我们全书中以十部中国古典名著为经线,以一百个问题为纬线,纵横交错、经纬相织,共同构成本书的主体框架。

需要说明的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于传统文化疑案的探秘与解读也同样如此。当我们满心欢喜地高呼终于发现了历史真相的同时,或许只是我们当代人的一种自我想象。也就是说,我们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只是建立于我们当代已有的材料文献基础之上,随着考古技术的日新月异,或许会有越来越多的材料浮出历史的地表。而那时,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我们所得到的“历史本真”,只不过是历史在不经意间跟我们开的一个玩笑罢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书对于《史记》、《红楼梦》以及《聊斋志异》等十部经典名著的探索,给出的解答只是尝试性和暂时性的,而非终极性的。所有的问题,在本书中都没有亘古不变的标准答案,有的只是问题本身。

或许,相对于答案而言,问题本身具有更为诱人的魅力。因为一旦知晓了答案,那么对于问题的关注也就行将走向终结。但如果能够将问题置于脑海之中,带着生命体验,反复沉思,那么问题就会因为思考者的参与而变得活泼生动起来。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如果你想懂得许多当代文化现象背后隐藏的历史命脉,如果你想闲暇之余享受思考的乐趣,那么本书或许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内容推荐

钟厚涛、仇爱丽所著的《一口气读懂十大名著悬疑》以《史记》、《红楼梦》以及《聊斋志异》等十部中国古典名著为经线,以一百个问题为纬线,纵横交错、经纬相织,共同构成本书的主体框架。

每一节又以问题为中心,将镜头切入到历史现场,拨开时间划痕留下的迷雾。《一口气读懂十大名著悬疑》基于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旨在解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探寻当代文化现象背后隐藏的历史命脉。

编辑推荐

钟厚涛、仇爱丽所著的《一口气读懂十大名著悬疑》精选中国古典文学十大巅峰之作,寻找人物原型,探求作者本意,揭开情节矛盾,回归心理逻辑。这里有神仙鬼怪、帝王将相、巾帼须眉、才子佳人、市井小民;这里有历史传说、英雄事迹、爱情故事、官员笔记、野叟怪谈。茶余饭后,聊读此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口气读懂十大名著悬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钟厚涛//仇爱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126563
开本 16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835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1: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