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艺术家对话录(第2辑)/东方艺术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辑收录了曾梵志、崔国泰、洪磊等十位中国艺术名家的访谈及作品,涵盖绘画、影像、新媒体等多个门类。为读者与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搭建起一个沟通和讨论的平台,解读艺术与艺术家、艺术与经验、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尖锐而犀利的对话带你亲临艺术现场,带你寻找艺术创作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内容推荐

本辑收录了十位中国艺术家的访谈及作品,包括曾梵志、苏新平、徐唯辛、崔国泰、向京、王顷、孟禄丁、李磊、朱伟、洪磊等。

这十位艺术家的作品涵盖了当代艺术领域的架上绘画、影像、雕塑等门类,他们以各自强大的观念,表达对社会深切的思考;以艺术家独有的敏感和卓越,将人性中倏忽而过的感受提点清晰。通过他们的对话,或许能够发现都市中时常容易被遗忘的“心灵的真实”,并将思想的乐趣延伸。

目录

永不安宁的灵魂——栗宪庭·曾梵志对话录

发现心灵的真实——崔国泰·岛子对话录

被跨越的身体——向京·黄专对话录

寄语空寂的远方——苏新平·宋永平对话录

在前卫与传统间定位自我——徐唯辛·王明贤对话录

美学回归——高名潞·孟禄丁对话录

以抽象的方式接近终极真理——李磊·刘晶晶对话录

九个回避现实的答问——阮义忠·洪磊对话录

艺术……是需要沉淀的——朱伟·李小山对话录

克制与喧嚣——王顷·兀鹏辉对话录

试读章节

栗宪庭(以下简称栗):我们第一次见面,大概是你毕业创作展览的时候吧。

曾梵志(以下简称曾):对,1991年的夏天,毕业创作刚剐做完,就是“协和医院”那组画,你看的就是那个三联画。实际上我在这之前就画了很多医院的画。

栗:那时我正在做“后八九”展览,在武汉艺术家那里选画,你们的毕业展览已经结束,学院的老师带我去看拆下来的画,我看了你的毕业创作,觉得画得很好。当时我也想找更年轻的人参加“后八九”的展览,心里就有了谱,但你只有那个联画,就想让你再画一些画。后来我还去了你在汉口的工作室。

曾:那个时候我还不太清楚展览的事,但总觉得有事情要发生,因为那时候魏光庆对我说你很重要,说你可能要做什么展览,但他们没有给我说得很清楚。

栗:当时我看了你的“协和医院”系列,很吃惊,我觉得你的风格已经很成熟,十几年过去了,现在那些画还立得住脚。不像大多数的毕业生,毕业创作还不成样。怎么会形成那样一种风格的?我在你工作室还看了一些没有展出的画,有几幅有贝克曼的风格,你能谈谈它们和“协和医院”系列的关系吗?

曾:我的个展应该是从大学三年级开始的。我当时上课的时候是按照学校的课程安排去画模特儿,而课外喜欢用完全不一样的方式去画。我喜欢画我身边的人,画我周围的朋友和街上的一些人,有时画些速写,拍些照片,但主要的还是画肖像。那个时候特别想要表达自己的感觉,也画了一一些抽象的东西。但最后我觉得画人物是我最感兴趣的,人物的那种情绪,看了以后特别有感觉。后来在画毕业创作的时候,觉得这样画一个个的单个人可能显得有点薄,可想来想去也想不好怎么画。那时我住的那个地方,离一个医院很近,因为每天要借用医院的洗手间,所以经常去那里,天天都看到医院那种排队候诊的情景,看到病人出事,抢救的情景,我忽然觉得,这就是我要画的那种感觉,我想应该画一组这样的画。于是就酝酿一个大一点的作品,我把我当时做个展已经有过的技术、技巧和观察方法都用上,画的过程特别兴奋,这种感觉—直持续到这组画画好。画完以后我特别满意,第二天画还没千,我就拿到学校去给老师看。他们看的时候,我观察他们的表情,我感觉他们很震撼,但他们都没说什么,那个时候互相看作品都不大表示什么。我自己觉得特别喜欢。

栗:我想非常详细地了解—下,在此之前我看到的你的作品还很像表现主义,而到这儿完全是你自己的风格了,中间发生了什么特别的变化?

曾:我刚开始上大学的时候,确实喜欢很多表现主义的东西,很多大师的作品我都看了。我感觉我在学每一个人,比如说我学杜菲,他的线特别好,画一个东西,他可以把这些线画出去再画进来;画一个人,这个人的色彩在里面,但线可以勾回来,我觉得他的线运用得特别好。同时我也特别喜欢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大师德·库宁,他的用笔特别有力度,我很喜欢,但我觉得用这种方式画人的话,肯定难度很大。我当时也试过几次,还可以,但不成熟,我后来就连续地画了一些这样的东西,最后画“协和医院”系列的时候,在画手和头像时,找到一点感觉,最后一张我反着用笔,笔触往相反的方向走动,我要的感觉就出来了。

栗:你觉得“协和医院”系列这组画,和你刚才讲的,就是你提到的让你吸收东西的那几个画家比,你把很激烈、神经质和狂放的东西—下子给压住了,处理得比较谨慎而且有点小心翼翼,不像他们那么随便地画,这和你画的人有关系还是和你的性格有关系?

曾:我觉得和我的性格有关系,有些小的地方我觉得应该控制一下,我画人也是这样把握的,不能完全狂放得收不住边,但是我又要把邢种感觉保持住,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如果要完全放开,就彻底放开,我以前画过那样的作品,完全半抽象的,看不见人的形状,但我始终觉得这样没有太大的意思。处理有点故事情节和特殊的人物造型的,也不能完全按照那样的造型去画,否则就没有太大意思。

栗:我觉得一方面和你的性格有关系,还有一方面就是你感触的东西其实是比较具体的,医院里面人的表情,医院里发生的事情给你的刺激,这是很重要的。这样你就找到了创作的一个最基本的东西,就是你对生活的感触,你从医院联想到人生很多相似的东西。

曾:是这样,这与我从小生长的环境确实有很大的关系,我见过很多生病的人,还有残疾人。因为我从出生到来北京之前,都是在那条街上长大的,那条街上的人给我的感觉实际上是印在我心里的。不管我以后怎样穿西装、打领带,那都是些表面的感觉,内心深处的·些东西给我的一些触动,永远无法抹去。我肯定要表达、要发泄,或者说一定要释放出来,这实际上是一种情不自禁的感觉。那批作品都是在这样的状态中创作出来的。

栗:你中间还有一段时间画肉。

曾:“协和医院”第一个系列完成以后,我就画了肉,开始是单独的肉,没有人,后来又把一些肉和人混在一起,人和肉躺在一起,肉在下面,人躺在上面。我比较满意的一张是《肉联之二》。有一次我看到这样的一个场面,对我触动很大,我们武汉夏天特别热,那时候没有空调,电扇一些地方有,但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有一个卖肉的地方,那些肉都是从肉联,一运来的,整个是一个冰块,很多人就躺在冰冻的肉上面睡觉,夏天的时候,在冰肉上睡午觉是很舒服的。我拍了一些照片,回来画了这张画。

栗:他们当时是乘凉的,但你画出来感觉很残酷。

曾:确实是这样的,我也一直在想,我为什么要这么画,后来我想可能是一些别的感触让我这样画的,我觉得人皮肤的颜色和肉的颜色有时候很像。我还看到过有一条腿伸出来了,但又被什么东西压住了,还有那些肉被砍掉以后,都放在一起,我看的时候,就想到人。后来我也画了很多肉,我故意把那些肉的颜色和人皮肤的颜色画得一样,还用肉被压在一起的感觉画人。这些都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它使我后来用的颜色在“协和医院”系列里有了改变,变成肉的颜色了。

栗:这个东西后来始终没有发生过变化。

曾:我画画的时候一直习惯用这种颜色。十几年后嘲头一胥,我—直在用这种颜色。

栗:你现在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是很不错了,但你还是在画这样的东西,是不是内心还有这样的感觉?

曾:我觉得是这样的,现在生活确实是在物质上改变了很多,改变得越多,我就越觉得有些东西是不能改变的,内心的…一些东西让我觉得改变不了。虽然物质上改变很多,我内心也还是有一些不安的感觉,有了孩子以后,我对这种东西越来越敏感。

栗:能具体讲讲吗?

曾:我也说不清楚,也没有一个具体的事情让我产生这种感觉。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一个人在物质上改变了,可我周围的人谁也没有改变,我每年都回去看我的亲戚和朋友,我一个人的改变使我和他们有了距离,其实我想了很多,我想我这种改变……怎么说呢?P4-8

序言

本辑收录了十位中国艺术家的访谈及作品,包括曾梵志、苏新平、徐唯辛、崔国泰、向京、王顷、孟禄丁、李磊、朱伟、洪磊等。

“东方艺术书系”一直以来都关注那些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前进和时代审美趣味产生重大影响的人,以及在艺术创作中彰显前卫力量和深邃驳杂的人性魅力的人。本辑我们再次遴选了颇有代表性的十位艺术家与诗人、评论家或资深媒体人士的精彩谈话,他们的对话或激昂或恳切,或精辟或犀利,空泛、虚假的陈词滥调在他们的对话中不值一提。

我们希望通过对话的形式,为读者与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搭建起一个沟通和讨论的平台,关注边缘的艺术人生。每位艺术家的生活经历与成长环境的差异,使他们的艺术道路和作品的风格存有巨大的差别。而一个艺术家与另一个艺术家风格上的差异,恰恰是他们对个体经验的感悟和语言转化能力的体现。艺术与艺术家与人的关系是怎样的?艺术与经验、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怎样?读者或许能够在读完整本书后,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当代艺术,有时也面临诸般的尴尬。形式主义、技术主义、消费主义是永远的话题;艺术家、策展人、炒家共存;理想与荒诞、虚无同台角逐。艺术家尖锐而犀利的对话直击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软肋,带您亲临当代艺术的现场,让您更多地了解艺术创作背后的故事。在选择对话双方的人选时,我们也照顾了他们各自的专业领域,往往“对话”的一方是当代视觉艺术领域的佼佼者,一方则从事着泛艺术领域的相关行业,他们身份的交叉与互异,成就了这十篇思维激荡的对谈文字。

这十位艺术家的作品涵盖了当代艺术领域的架上绘画、影像、雕塑等门类,他们以各自强大的观念,表达对社会深切的思考;以艺术家独有的敏感和卓越,将人性中倏忽而过的感受提点清晰。通过他们的对话,或许能够发现都市中时常容易被遗忘的“心灵的真实”,并将思想的乐趣延伸。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艺术家对话录(第2辑)/东方艺术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58549
开本 16开
页数 1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052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6:5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