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成长是最好的奖励(教育人物见闻录)/大夏书系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是李镇西写人记事散文的汇编,他从一个教育人的角度描述了许多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也展现了许多普普通通的教师、校长。作者笔下的教育人物故事,源于普通的教育生活,却高于普通的教育生活,他写的是常人,但不是写常事,而是写常人身上不寻常的事情。他以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际经历来筛选人物、筛选人物的细节,当事人的角色,过来人的眼光,教育家的立场,使李镇西所选择撰写的内容恰到好处,可谓切中肯綮。
作者简介
李镇西,四川乐山人,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当代知名教育家。先后任教于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在成都武侯实验中学任校长多年,并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做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上语文教学示范公开课200多堂,代表作有《爱心与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给教师的36条建议》等。曾荣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称号.曾被提名为“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
李镇西从教多年,坚持践行科学的素质教育,获得各界的肯定与推崇,2007年7月31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题词说:“他走的乡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确的,他和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三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符合实际,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我向他们表示敬意。”
目录
序 当事人的角色,过来人的眼光,教育家的立场/程红兵
第一辑 名家风采
于漪:师者风范
钱梦龙:不仅仅是教育家
李吉林:“长大的儿童”
吴正宪:永远在花季
魏书生:君子之交
李希贵:改革先锋
程红兵:书生意气
杨东平:当代君子
陈钟樑:令人享受
吴非:思想风骨
黄全愈:一脸“苦相”
第二辑 大师境界
周有光:唯有仰望(二题)
于光远:教育要讲“童道主义”
流沙河:深不可测的河(二题)
邵燕祥:不动声色的深刻与幽默
谷建芬:永远的感恩与敬仰
第三辑 恩师印象
杨显英:我的启蒙老师
喻仲昆:举手投足皆语文
陈明熙:温文尔雅,娓娓动听
张新仪:“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杜道生:泰山北斗(三题)
朱永新:亦师亦友(二题)
王必成:甘当人梯
吴玉明:“你一定要展示出你的个性!”
唐建新:特级教师的教师
第四辑 同行掠影
姚嗣芳:为了不当局长,用尽“洪荒之力”
杨尚薇:明明可以“凭颜值吃饭”,却偏偏搞了教育
魏虹:“英雄教师”的另一面
郭文红:一个普通的班主任能够走多远
王晓波:成长是最好的奖励
汪敏: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幸运
何光友:你真是我的好兄弟
邓茜媛:“不怪你们,是我没教好”
田精耘:事业撑起生命的高度
张天劲:富有诗人情怀的教育局长
詹大年:“问题孩子”他爹
序言
当事人的角色,过来人的眼光,教育家的立场
程红兵
教育界知名度很高、粉丝很多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
任、优秀校长李镇西,也是一个优秀的作家。我曾经戏称
李镇西是基础教育界的散文家,因为他以写人记事的教育
散文著称。他笔下的人物常常特别抓人,读者总是不自觉
地被他带进人物的世界之中,与他笔下的人物共同遭遇相
关的事件,共同享受快乐、痛苦,共同思考相关的问题。
本书是李镇西写人记事散文的汇编。他从一个教育人
的角度描述了许多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于漪、钱梦龙、李
吉林、吴正宪、魏书生、李希贵、杨东平、朱永新、陈钟
樑、吴非、黄全愈等名家,也展现了许多普普通通的教师
、校长、教育局长,如姚嗣芳、杨尚薇、魏虹、郭文红、
王晓波、汪敏、何光友、邓茜媛、田精耘、张天劲、詹大
年等。读完他的书稿,我一直在想,李镇西何以能把人物
写得如此好玩、如此生动?读完之后,为何又总是给人有
益的启发、积极的思考?
其实,文章写什么最重要。李镇西笔下的教育人物故
事,源于普通的教育生活,却高于普通的教育生活。他写
的是常人,但不是写常事,而是写常人身上不寻常的事情
;他选择的是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人性色彩的细节,即一般
人很难做到的行为、很难达到的高度。他的所写源于现实
生活,所以让人有亲切感,仿佛就在身边,同呼吸,共对
话;但他所写的又高于现实生活,高于常人常态,因而有
吸引力,吸引读者阅读,而且有启发意义、教育意义,毕
竟他写的是教育散文,很好地发挥了教育作用。那个专收
“问题孩子”的学校校长詹大年,自称是“问题孩子”他
爹,在学校的每一间教室的墙上,都写着这样的话:“任
何时候校长都会帮助你,詹大年电话:13*******33;QQ
:69*****96;微信:zhan******8833;博客:詹大年的
博客。”这就十分难能可贵。他是以行动表达出自己对每
个学生真实的关爱。李镇西忍不住说出这样直白的评价:
“全国有几个校长敢把自己的个人联系方式向学生如此公
开?”平常的校长做出了超乎平常的事情,深深感动了李
镇西。同样,写李希贵也是如此,在当今中国,几乎每个
校长都爱说“以人为本”,却不是都能够把这四个字化作
自然而然的日常生活,而李希贵做到了。于是,李镇西就
把希贵校长那些以人为本的、浓度很高的教育生活细节展
现了出来。
为什么李镇西善于抓住这些细节来表现呢?主要原因
就在于他是置身其中的教育人,不是教育之外的记者、作
家,也不是旁观者。作为优秀教师,他经历了教师所经历
的类似事情;作为优秀班主任,他体验过班主任工作生活
的酸甜苦辣;作为优秀校长,他经历了一所学校办学的艰
难过程。他以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际经历来筛选人物
、筛选人物的细节,当事人的角色,过来人的眼光,教育
家的立场,使李镇西所选择撰写的内容恰到好处,可谓切
中肯綮。他写教师,凭自己近40年的教学生涯所积累的经
验观察教师,看出人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良品质;他写
班主任,以一个全国优秀班主任的眼光去发现他人不同寻
常的闪光之处;他写校长,基于自己十多年的校长办学实
践经历,去体察别的校长那些难能可贵的教育行为、管理
行动。正如李镇西在文章中所说:“希贵之可贵,就在于
他不仅以民主的教育理念来解释‘世界’(教育),而且
已经并将继续用实践‘改变’着他的‘世界’——北京十
一学校,他将‘面向个体’的教育观实实在在地化作了北
京十一学校常态的教育生活。”这个评价完全反映出一个
教育家的站位,居高临下的思维视角反映出一个教育家的
立场观点,那种基于普世价值的教育观。
李镇西的文章从来不是单一维度地呈现,而是立体地
再现人物,表现立体的人,既多侧面地还原人物身上的人
性光辉,又写出了人物在各个层面所表现出来的不一样的
闪光点,突出人物身上难能可贵的地方。他以对话者的视
角,辅之以略带几分夸张的联想、类比,常常使人忍俊不
禁。他那随处可见的幽默的语言表达,比如:“教授的呼
噜简直达到了专业水平,如万籁俱寂时的雄鸡报晓,高亢
而嘹亮,震得我全身每一个零部件都不得不闻鸡起舞,然
而窗外却迟迟不见曙光。第二天早晨,我很直率地对教授
说:‘对不起,今晚我得另寻新欢。’”读到此处,让人
禁不住笑出声来。这些笔墨对写出人物的立体感和生活情
趣,都很有裨益。
阅读李镇西的散文,真的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不
信,你试试。
导语
本书是特级教师李镇西的全新力作。
这是一部教育界的“英雄奇侠传”,有高山仰止的一代宗师,有志同道合的同门师兄弟,有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江湖朋友,于漪、钱梦龙、朱永新、李吉林、程红兵、李希贵、魏虹、郭文红等教育者共同组建了一个有情怀、有责任、有梦想的教育者“江湖”。
书评(媒体评论)
李镇西笔下的教育人物故事,源于普通的教育生
活,却高于普通的教育生活。
他写的是常人,但不是写常事,而是写常人身上
不寻常的事情;他选择的是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人性色
彩的细节,即一般人很难做到的行为、很难达到的高
度。
他的所写源于现实生活,所以让人有亲切感,仿
佛就在身边,同呼吸,共对话;但他所写的又高于现
实生活,高于常人常态,因而有吸引力,吸引读者阅
读,而且有启发意义、教育意义,毕竟他写的是教育
散文,很好地发挥了教育作用。
——程红兵
精彩页
1999年3月,我完成了我的第一本语文教育专著《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考虑请人写篇序,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就想到了自己非常敬重的于漪老师。虽然在这之前,我和于漪老师并没有任何私人交往(我想她也根本不认识我),但是就像当年我班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们请谷建芬阿姨谱写班歌时所拥有的那份自信一样,我也有一种直觉:于漪老师一定会为我这个无名之辈的书写序的——这份信任,源于我多次阅读于漪老师文章时所感受到的她对年轻人的真诚关怀之情。可是,当责任编辑郭孝平老师与于漪老师电话联系时,才得知于老师的两只眼睛刚刚动过手术,还缠着纱布,而且心脏也很不好。于老师在电话里对郭老师表示深深的歉意,她说如果不是因为眼睛不好,她非常乐意写这篇序。
听了郭老师的转述,我很感动:虽然她不能为我写序,但她对年轻人的关爱,我已经感觉到了。
4月上旬,我出差到上海,本想去看望一下于老师,可一来因为时间太紧,二来我怕打扰病中的她,犹豫许久,终究没去看她,只是给她打了一个电话,向她问好。在电话里,我第一次听到她的声音——这声音完全和我想象中的一样温和、慈祥。我问于老师的病情怎么样了,她告诉我已经好多了。她还说,她的眼睛几乎失明,是因为治疗心脏病时服药而产生的副作用。我没有再提出请她帮我写序,只是感谢她对我的关怀,并祝愿她早日康复。不过,于老师却主动提起写序的事,她叫我一个月以后把书稿寄给她。
“可是,您的身体,您的眼睛……”我实在不忍心。
“不要紧的,”她说,“我的眼睛已经开始恢复视力,估计再过—个月能行。”
我真的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后来,我和程红兵、陈军通电话谈及此事,他们都说,于漪老师就是这样的人。程、陈二人还以自己受诲于于漪老师的经历告诉我,于老师一贯以扶持、提携年轻人为己任。
一个多月以后,郭孝平老师将书稿寄给了于老师,又同于老师多次通话。于老师告诉郭老师,请她写序的人太多,对于那些围绕“应试教育”的拼凑之作,她绝不想为之作序。她读了我的《爱心与教育》,觉得我是一个很有事业心、很勤奋的人,愿意为我的新著写序。但她又强调,她不想把序写成对书的空洞而廉价的“好评”,而是想通过这篇序同年轻的语文教师谈谈心。
不久,我又听郭老师说,于漪老师的眼睛又出血了。当时,我在心里为于老师的健康祝福,同时想如果于漪老师不能写序,我的这本书就不要序了。
直到7月上旬的一天晚上,郭老师来到我家,送来了于老师写的序,还有一封给郭老师的信——郭孝平同志:
您好!
实在抱歉,由于心脏病未根本好转,眼疾又添,稿子断断续续写成,不妥之处请斧正。
我这人从来都说大实话,尽管未与李镇西见过面,但翻看了他的《爱心与教育》及这本书稿后,希望他成为大材,而不是昙花一现的人,故道出了心中的想法。
致礼!
于漪上
6.22
我看了于老师写的序,果真如她所说,全是“大实话”。反复阅读,我特别注意到于老师在对语文教育现状及改革谈了自己的看法之后写的这几句话:“……要警惕两种眼下常见的时弊。一是稍有成绩,稍露头角之时,‘炒作’四起,在名噪一时的情况下,失去冷静;二是耐不住寂寞,飞行讲演满天飞,成为社会活动家。……我们这一代教师由于历史曲折等原因,不可能也难以静下心来研究教学,从事较长时间的教改实验,生命中相当多的时间是在哄闹声中浪费的,留下了许多遗憾。……现在的青年同志生逢科教兴国的盛世,学习、实践、研究,社会为他们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只要不懈地努力,前程无量。”
殷殷期望,情透纸背!我觉得,于老师仿佛正站在我的面前亲切地注视着我——这是老一辈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我,也是对所有新一代语文教师的信任!
当晚,我便给于老师打了电话,向她表示由衷的感谢,不仅仅是感谢她抱病为我写序,更感谢她对我的鼓励和提醒。随即,我耳边又响起了于老师温和、慈祥的声音:“我真是希望你们这一代人比我们做得更好!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教育家,而不仅仅是做外国教育家的追随者,成为人家理论的‘论据’……唉,我们这一代语文教师被耽误得太多了,那时候,谁敢研究教育啊!连写篇文章去发表都要被批判为‘自专’,更不要说著书立说了!你们真是幸运,赶上了好时代,一定要珍惜!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勤勉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在第一线耕耘,你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我在电话里对于老师说:“我明白您的意思,我们这一代年轻教师的肩上,担负着两代人的使命!你们当年由于时代造成的事业上的遗憾,要由我们来弥补。于老师,我一定记住您的忠告。”
我是在对于老师说,也是在对所有对我们寄予厚望的语文教育前辈们宣誓。
P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成长是最好的奖励(教育人物见闻录)/大夏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镇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588714
开本 16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9
出版时间 2019-03-01
首版时间 2019-03-01
印刷时间 201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15
CIP核字 2019033654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68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