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七侯笔录(上下2册)
内容
内容推荐

一个关于文化的离奇故事,一段关于文人的壮丽传说。几千年来,每一位风华绝代的文人墨客辞世之时,都会让自己的灵魂寄寓在一管毛笔之中。他们身躯虽去,才华永存,这些伟大的精神凝为性情不一的笔灵,深藏于世间,只为一句“不教天下才情付诸东流”的誓言。其中伟大的七位古人,他们所凝聚的七管笔灵,被称为“管城七侯”。
   一位不学无术的现代少年,无意中邂逅了李白的青莲笔,命运就此与千年之前的诗仙交织一处,并为他开启了一个叫作笔冢的神秘世界。

作者简介

   马伯庸,80后,生于赤峰,长于桂林,求知上海,留学海外。曾长期供职于某外资企业,工作之余,舞文弄墨,人称“文字鬼才”。其作品涉猎广泛,风格奇谲幽默,常令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代表作《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风雨<洛神赋>》,曾获人民文学奖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中国图书势力榜年度十大好书等。

目录
序 章 且放白鹿青崖间  —001
第 一 章 白首为儒身被轻  —005
第 二 章 总为秋风摧紫兰  —013
第 三 章 黄金逐手快意尽  —021
第 四 章 昨来犹带冰霜颜  —029
第 五 章 白雪飞花乱人目  —041
第 六 章 更无好事来相访  —049
第 七 章 人生在世不称意  —057
第 八 章 □儿穷通会有时  —065
第 九 章 夜欲寝兮愁人心  —073
第 十 章 麟阁峥嵘谁可见  —083
第十一章 桃竹书筒绮绣文  —091
第十二章 如今了然识所在  —099
第十三章 当年颇似寻常人  —109
第十四章 寒灰重暖生阳春  —117
第十五章 此心郁怅谁能论  —127
第十六章 春风尔来为阿谁  —135
第 十七 章 空留锦字表心素  —145
第 十八 章 以手抚膺坐长叹  —153
第 十九 章 当年意气不肯平  —161
第 二十 章 日惨惨兮云冥冥  —169
第二十一章 云龙风虎尽交回  —177
第二十二章 临歧惆怅若为分  —187
第二十三章 浮云蔽日去不返  —195
第二十四章 愁客思归坐晓寒  —205
第二十五章 起来向壁不停手  —223
第二十六章 伏枥衔冤摧两眉  —241
第二十七章 宁期此地忽相遇  —253
第二十八章 君不来兮徒蓄怨  —267
第二十九章 巨灵咆哮擘两山  —273
第 三十 章 忆昨去家此为客  —293
第三十一章 我知尔游心无穷  —311
第三十二章 夜光抱恨良叹悲  —327
第三十三章 爱君山岳心不移  —345

下册:
第 一 章 我闭南楼看道书  —001
第 二 章 拥彗折节无嫌猜  —009
第 三 章 使青鸟兮欲衔书  —019
第 四 章 张良未遇韩信贫  —027
第 五 章 五岳寻仙不嫌远  —037
第 六 章 西忆故人不可见  —047
第 七 章 弹弦写恨意不尽  —057
第 八 章 谑浪肯居支遁下  —065
第 九 章 停梭怅然忆远人  —073
第 十 章 高阳小饮真琐琐  —081
第十一章 海水直下万里深  —089
第十二章 雕盘绮食会众客  —099
第十三章 冰龙鳞兮难容舠  —109
第十四章 战鼓惊山欲倾倒  —117
第十五章 仰诉青天哀怨深  —127
第十六章 吴宫火起焚巢窠  —137
第十七章 问君西游何时还  —147
第 十八 章 青松来风吹古道  —157
第 十九 章 遇难不复相提携  —167
第 二十 章 龙门蹙波虎眼转  —183
第二十一章 庙中往往来击鼓  —197
第二十二章 走傍寒梅访消息  —205
第二十三章 武陵桃花笑杀人  —213
第二十四章 咆哮万里触龙门  —233
第二十五章 尔来四万八千岁  —245
第二十六章 栗深林兮惊层巅  —259
第二十七章 如此风波不可行  —265
第二十八章 争雄斗死绣颈断  —279
第二十九章 眉如松雪齐四皓  —291
第 三十 章 飞书走檄如飘风  —299
第三十一章 别时提剑救边去  —313
第三十二章 灵神闭气昔登攀  —329
第三十三章 儒生不及游侠人  —343
尾 声  —361 
序言

   《七侯笔录》最初的名字叫作《笔冢随录》,创作时
间是在2006—2007年。
   

那时候,我还年轻,是个精力充沛、不学无术的上班
族,每天下班后都乐此不疲地聚会、看电影、玩游戏,偶
尔写点飞扬跳脱的胡思乱想。一次偶然的机会,重读《后
西游记》,里面有一位文明天王,他手里有一支孔子的春
秋笔,又叫文笔,可以用来压人。文采不如他的,就会被
这笔压得动弹不得。孙小圣虽然武力惊人,可面对这种化
文学成神通的法宝,却是无能为力。最后还是天上遣下魁
星,这才解了这么一个危难。
   

读到这里,我实在惊叹于作者的想象力。只知道武力
或法力对战,从来没想到文科生的专业也有这般绚烂的表
现。我忽然想,能不能把古往今来的那些天才文人,都一
一变成笔,互相对战——于是就有了这么一部幻想小说,
起名叫作《笔冢随录》。
   

我在第一部单行本的序言里是这么说的:
   文化一向是一个非常含糊的概念。
   

在宣纸上默写《出师表》是文化;烹茶品茗焚香听琴
是文化;蹲在汨罗江边剥粽叶是文化;在大学里开课读经
是文化;拿冷猪肉祭孔、祭黄、祭妈祖是文化;甚至上网
为世界新七大奇迹投长城一票,也算得上是文化。
   

当一切都变成文化的时候,不文化也许会显得更有趣
一些。
   

中国历史上的名人汗牛充栋,假如他们灵魂不灭,会
是什么样子?
   这是一个典型的唯心主义猜想,甚至有封建迷信的倾
向,可是我忍不住总去想。
   

胡思乱想的产物就是这部小说。所以这本书并没什么
文化,这只是一个关于毛笔的小故事。这些毛笔和中国历
史上的一些文化名人有一些玄妙的关系,甚至还有点孔老
夫子不愿意看到的怪、力、乱、神。
   

用传统文化来讲一个怪力乱神的故事,颇有些焚琴煮
鹤的味道,但也有一种行为艺术的美感。作为一个在配电
领域做平凡上班族的我来说,这就足够了。
   

还是那句老话:“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这部小说先后在杂志上连载了四次,还出了四个单行
本,然后……嗯,就坑掉了。其实我也不是故意坑掉,只
是那时候的我玩心太大,一个创意写得差不多了,又去忙
活别的想法。很多读者对此特别愤怒,多年来一直在我耳
边念叨,说希望能看到它有完结的一天。
   

距离创作笔冢已过十年。现在回过头去审视,这部作
品有太多不成熟的地方。无论是遣词造句、人物塑造还是
情节编排,都显得青涩幼稚,里面有些特别中二的文字,
让现在的我真是羞愤掩面。但是创作它时的初衷,却是我
一直记挂的——不教天下才情付诸东流。
   

中国有那么多惊才绝艳的文人墨客,有那么多璀璨深
厚的文艺作品。当我们真心热爱这些文化时,就会忍不住
像浮士德那样发出感慨:“多么美好啊,请停留一下。”
笔冢主人把才情炼成笔灵,就是这么一种美好的希冀。所
以对我的创作生涯来说,《七侯笔录》就像它的主角罗中
夏一样,是一部幼稚、不成熟的中二作品,但这其中,蕴
含着我对文学的初心,以及不可追回的少年意气。
   

所以我在十年之际,决定把它重新修订一下,补完结
尾,让它善始善终。老照片之所以有意义,在于它泛黄的
纸边和模糊的影像,如果强行修成高清,反而失去了韵味
。为了保留那一份难得的青涩,我没有做大的改动,只是
简单地调整了一下设定和情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风貌
,一来不致蒙骗读者,二来也给自己一个纪念。
   

如果你们读着读着,发觉作者怎么这么幼稚、这么土
气,那就对了,我在给你们看我一直想回去的青春。

导语

这是作家马伯庸的长篇小说。被些许李白的魂魄寄身,本来是件很拉风的事,可是时刻有生命危险,这就太划不来了。于是罗中夏按小榕的指点,去寻找所谓“退笔冢”,打算把别人梦寐以求的笔灵取出来,然后继续他没心没肺的大学生活。然而一路之上波澜丛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要和他做交易,有的找他寻仇,有的拉他入伙,一切都是为了他身上的青莲遗笔。从北京到上海到绍兴又到长沙,奔波千里、屡遭惊险之后,他才明白一件事:请神容易送神难。

精彩页

 唐宝应兀年,当徐县。
   深夜,秋雨飘摇,门窗俱闭。
   

一位老者颓然卧在床榻上,闭目不动,衣襟上满是酒气。以往光芒四射的生命力即将消散殆尽,如今的他只剩一具苍老躯壳横在现世,如残烛星火。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老者艰难地嚅动嘴唇轻吟,声音虽然嘶哑,却透着豁达,似乎全不把这当回事。他吟到兴头,右手徒劳地去抓枕边酒壶,却发现里面已经滴酒不剩。
   

“古来圣贤皆寂寞,无酒寂寞,寂寞无酒哪……”
   老者望着天花板喃喃自语。倏然屋内似乎有些动静,他费力地拧了拧脖子,偏过头去看,但只看到临窗桌上自己的诗囊和毛笔。屋内沉寂依然。
   

“或许是大限将至,眼花耳鸣了吧。”老者暗想,心中不无唏嘘。这件诗囊和毛笔伴随他多年,不知自己是否还有机会畅饮美酒,提笔赋诗。所幸自己历年来积攒的诗稿已经托付给了叔叔李阳冰,倒也没什么遗憾。
   

老者轻拍空壶,心中只是感怀,却无甚悲伤。
   一阵雷声滚过,老者再看,发现桌旁赫然多出来一个人。这人身形颀长,一身乌黑色的长袍,头戴峨冠,看打扮似是个读书人,但面色枯槁,却有着说不出的诡异。
   

“青莲居士吗?”
   声音低沉,带着森森阴气。老者借着窗外的闪电,看到来人背后背着一个奇特的木筒,这木筒两侧狭窄,却不甚长,造型古朴,看纹理和颜色当是紫檀所制。
   

“尊驾是……?”
   来人双手抱拳,略施一礼:“在下乃是笔冢主人,特来找先生炼笔。”
   

“笔冢主人……炼笔……”老者喃喃自语,反复咀嚼这六个字,不解其意。
   

“人有元神,诗有精魄。先生诗才丰沛,寄寓魂魄之间,如今若随身而死,岂非可惜?在下欲将先生元神炼就成笔,收入笔冢永世留存。”笔冢主人淡淡说道,声无起伏,似是在说一件平常之事。
   

老者听罢叹道:“人死如灯灭,若能留得吉光片羽,却也是美事。只是在下油尽灯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笔冢主人道:“才自心放,诗随神抒,心不死,则诗才不灭。”老者闻之,不禁哈哈大笑,腾的一声竟从床上坐起来,大声道:“说得好,说得好,拿酒来!,'
   笔冢主人平摊右手,不知从何处取得一壶酒来,送至老者嘴边。老者渴酒欲狂,立刻夺过酒壶,开怀畅饮,一时竞将一壶酒喝得干干净净。
   

“好,好,好!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老人抹了抹嘴,大声赞叹。此时酒意翻腾上涌,豪气大发,他原本颓唐的精神陡然高涨,如媵蛇乘雾,双眸贯注无限神采。他踉踉跄跄奔到桌前,乘着酒兴铺纸提笔,且写且吟,笔走龙蛇,吟哦之声响彻在这方寸小屋之间: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老人的声音渐趋高亢,吟诵的气势愈加悲壮激越。至高潮处,万缕光烟从他身体流泻而出,在屋中旋转鼓荡,逐渐汇聚成一支笔的形状。这笔周身淡有云霭,如梦似幻,一朵流光溢彩的清拔莲花绽放于笔顶,泛有淡淡的清雅香气。
   

“好一支青莲笔!”笔冢主人赞道,当即卸下背后紫檀笔筒,开口朝上,右手微招,欲要将之收入囊中。不料这青莲笔却不听他召唤,自顾在半空盘旋一圈,径直向东南飞去。
   

笔冢主人面色一变,连忙把紫檀笔筒抛在空中,大喊一声:“张!”只见笔筒口猛然张大,如吞舟巨口,直扑笔灵而去。青莲笔身形迅捷,左躲右闪,始终不为那笔筒所制。
   

这紫檀笔筒吞噬过无数笔灵,却从未碰到一支如青莲笔一样跳脱难驯,不禁焦躁不安。笔冢主人见紫檀笔筒一时不能成功,又从怀中取出一个盘虬笔挂,暗暗祭出。这个盘虬笔挂原是个百年老树的虬根,枝权盘扭错节,无处不是天然笔钩,一在空中展开,就如百手千指,向笔灵罩去。
   初生的青莲笔承秉太白精魄,本是灵动至极,只是屋中范围毕竟狭窄,在紫檀笔筒和盘虬笔挂左右夹击之下逐渐显出劣势。笔冢主人二指相对,目光一霎不离三个灵物缠斗,嘴中喃喃自语。
   

大约过了半炷香的工夫,青莲笔终于被盘虬笔挂逼至墙角,眼见就要退人紫檀笔筒黑漆漆的筒口之内,笔冢主人紧绷的面色才稍稍放松。
   

就在此时,一旁枯坐的老者却忽然放声笑道:“好笔!好笔!你去吧!”
  

 窗外骤然狂风大作,啪的一声将两扇窗户吹开。听到主人这声呼喊,青莲笔一声长啸,猛然发力,把盘虬笔挂撞翻在地,随即飞出窗外,隐没于风雨之中。
   

笔冢主人大惊,连忙奔到窗前,眼前空余秋雨瓢泼,唯有啸声隐隐传来。过不多时,连啸声都听不到了。他见笔灵已不可追,无可奈何地收了两件笔器,转身去看老者:一代诗仙端坐在地,溘然而逝,手中犹握着一管毛笔,满纸临终歌赋墨迹未干。笔冢主人将他绝笔取来,恭恭敬敬摊在桌上,拿砚台镇好,喟然长叹:
   

“先生潇洒纵逸,就连炼出来的笔灵都如此不羁,在下佩服。”
   

言罢笔冢主人整整冠带,朝着老人遗体拜了三拜,又望望窗外,摇头道:“太白笔意恣肆难测,再见笔灵却不知是何时了。”随即转身离去,也消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七侯笔录(上下2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伯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490805
开本 16开
页数 7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00
出版时间 2019-04-01
首版时间 2019-04-01
印刷时间 201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066
CIP核字 2019026239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46.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4
166
4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