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分离互动与调适(一个壮族村落的人口流动与文化变迁)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基于我国现代城乡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以广西南宁所辖一个壮族村庄为主要切入点,运用多点田野及人口流动民族志等方法,既从流出地的视角探讨人口外流对原空间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又从流入地的视角分析流动者在新空间的适应过程,同时讨论空间分离背景下的实践者如何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方式加强彼此的联系与沟通。
为了适应空间分离带来的新变化,两种空间下的乡村社会成员不断努力做出调整和适应。外出者在新空间中的文化适应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等方面。留守者及其所属社会也不得不做出新调整,原空间社会文化的整体变迁无法避免,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最为突出的变迁涉及生计方式、婚姻家庭、公共参与和闲暇生活等。
作者简介
李虎,壮族,1982年生,广西马山人,人类学博士。重庆三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三峡学院学报》兼职编辑,第八批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西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三峡民俗文化等的研究。在《广西民族研究》、《民俗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15篇。出版《太安农耕文化与区域社会》《乡土太安》《重庆民族乡概况丛书·石桥苗族土家族乡》等著作4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城市边缘少数民族代耕农的民族志研究”),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1项;主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原空间:聚落环境、历史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聚落的空间环境及背景
第二节 村落的生计方式与传统文化
第三节 国家民族政策的实施与地方民族关系
第四节 原空间的松动:集体化时期的人口流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空间拓展与社会分离:村落打工文化的形成
第一节 空间拓展的历程
第二节 空间拓展的动因
第三节 空间拓展的策略与分离仪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空间的文化适应:他乡生活
第一节 物质层面的适应
第二节 制度层面的适应
第三节 精神层面的适应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原空间的调适与变迁:分离背景下的留守社会与文化
第一节 生计方式
第二节 婚姻家庭
第三节 公共参与和闲暇生活
第四节 村落关系与语言认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种空间下的互动与维系: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第一节 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不同空间下的沟通方式
第二节 春节:同一时空下的短暂聚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第一节 分离、互动与调适
第二节 问题与思考
附录
后记
导语
本书力图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一个壮族村庄的人口流动为研究对象,揭示壮族人口流动的某些特质,以及因人口流动引发的人口、信息、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对流出地文化及村落社会的影响。绪论部分拟先说明本研究的选题缘起和田野点选择,评述研究现状,介绍田野过程和研究构架,以展示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整体构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分离互动与调适(一个壮族村落的人口流动与文化变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154550
开本 16开
页数 3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2
出版时间 2019-09-01
首版时间 2019-09-01
印刷时间 201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64
CIP核字 2019198146
中图分类号 C924.24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5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