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四月
内容
编辑推荐

成熟的文笔、风趣的语言、每一个令人感动的瞬间,关于青春、成长和情感。流淌在《四月》之中的,是一段又一段无比珍贵美好的时光。这些散落的时光被作者细腻地串起,穿成一个墨带着伤感却又不失欢快的故事,读来令人感慨动容。

内容推荐

所有关于青春的懵懂还有那些炙热的情感。交织在四月的阳光中,洒在每一个望向它的年轻的面庞。它是二首有关记忆、有关昨天、有关年少的歌。

本书讲述的是十七八岁到二十出头的故事。书中的故事是有感伤的,也有眼泪的,但是在这踉跄的悲伤背后,我们却可以找寻到令人感到慰藉的果实。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潋滟

第二章 浮云

第三章 飘落

第四章 无声

第五章 繁花

第六章 落英

第七章 散尽

第八章 无痕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在铜镜般的天空中眩晕了一下,突然感觉到自己脑袋向下,随之看到无数七彩的花瓣在苍茫的大雪中旋转着坠落。那些花瓣仿佛拍打着无力的翅膀,在皑皑白雪中齐声歌唱着离别的歌曲。在这音乐里,在花瓣和雪片交织的大地上,我一扭头,看到了我的记忆。可是谁能想到,在这盛大而悲壮的序幕之后,最先浮现出的却是一段极为荒谬的情景。

我和苏末在人民广场卖唱的年月,我俩还没有成年。追究我们这两个未成年的少年儿童卖唱的原因,我的陈述如下:上高中的前一个假期,我和苏末拿出了所有的压岁钱倒卖打口带,虽然我们对我们平生第一次做生意充满信心,但是结果却是鸡飞蛋打,不仅没卖几个钱,带子还都让城管给没收了。我俩悲痛欲绝,一直追到城管门口,最后城管的临时工叔叔对我们展开了阶级斗争,放出了一条红着眼睛的大黄狗,差点把我和苏末这两个未成年儿童从肉体上镇压掉。我俩逃脱后痛定思痛,决定东山再起。

至于怎样东山再起,我们没有能够达成一致意见。苏末建议我去和修自行车的大叔签订协议:我负责扎别人的车带,大叔把修车钱分我一半。苏末说,只要我不被自行车主人抓住的话,他就会为我认真地把风。我则提出由他去抢初中生的钱,他要是被打了,我就负责逃跑。我们都不能接受对方的提议,况且我们从小就不是偷鸡摸狗的料,最后我俩决定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的项目就是到大街上卖唱。

我和苏末回家拿出吉他,准备模仿电影里的文艺青年找一处地下通道开始摆出忧郁造型。可是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我们所在的这座小城根本就不存在地下通道。我们分析再三,认为人民广场上的青少年朋友比较密集,抄起吉他便豪迈地向我们卖唱的地点进发了。

其实在路上我和苏末的心里都退缩了,我们走在秋天哗啦啦的风里,我看了看他,他看了看我。我俩哈哈大笑,同时想:就算我不要脸了,也得把他的面子丢光。

第一次看到子桢之前,我坐在路旁的心情是忐忑的。我和苏末找了一块干净的地方,在地上放了一个塑料脸盆,自己在里面放了几毛钱,然后我就抱起吉他号了起来。我唱歌的时候,苏末不知道从哪儿捡了一个粉笔头儿,在路上写了这么一段:“打口被罚无人问,阶级苦恨何其深,心中苦水自己吞,我们卖唱不卖身。”一群扭完秧歌的老太太走过来围住了我们,因为她们不知道什么叫“打口带”,就认定了我和苏末是两个暗夜中如羔羊般无瑕而苦难的童工,每天被人抽嘴巴,过着生不如死的悲惨生活。她们每人给我们五毛钱,叹息着世道浇漓,排成一列纵队离开了。我抬头正要目送秧歌队的婆婆,突然感觉天旋地转。就在我一介中学生卖唱丢人之际,一位面貌极为好看的女生走了过来,我心里企求着她千万不要给我们施舍。我的心情从这时就不再忐忑了,因为我的心脏不再仅仅是上上下下,它几乎就要从我的胸口飞出来了。子桢没有注意到我的脸色由红变紫,按原计划路径走了过来。我感觉她走到我身边那一刻,我的心脏变成了一只蓝色的小鸟,它旋转着飞上苍穹,和蓝天白云一起蒸发掉了。

这是我第一次见子桢的情景。她站在我面前,看了苏末写的苦难自述后忍俊不禁。我看着她,心里想她可真好看。她的眼睛大而明亮,如水般清澈见底。皮肤白皙,头发长而柔顺。她站在我身边,淡淡的香气清新而温和,让人有一点点沉醉的感觉。她看到了我呆滞的表情,突然感觉有些不好意思,匆忙地在我们的脸盆里扔下十块钱走掉了。

当我反应过来要把钱还给她的时候,子桢已经骑着自行车绝尘而去。我脸色铁青,血向上涌,几乎就要因神经系统崩溃紊乱而死。苏末笑着说:“觉得丢人了?我告诉你啊,那个女生和咱们一个学校的,据说学习不错,高中肯定和咱们在一个学校。”

我听后仿佛吃了质量上好的摇头丸,心情激越地把子桢施舍给我们的十块钱收好,准备随时找机会还给她。我开始期盼着能和她进入同一所高中,这样我就能把十块钱还给她。或者,我还能认识她。从那天起,我便怀着无比美好的还债憧憬开始盼望开学。从见到子桢那天开始,我就再也不能被称为少年儿童了,这是规矩。

我上高中以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五好少年,是妈妈管教下的红花幼儿。我那时候虽然不太喜欢学习,但是也不抽烟喝酒,甚至没有谈恋爱的意识。通过初三一年的努力,我考上了市重点一中,在这里我走过了充满起落波折和悲欢离合的四年,无数的回忆蛰伏在我心底,稍有空隙便会浮上我的心头。在进入一中之前,我意外遇到了子桢,开学之前我一直想,如果能在学校认识她,就算被应试教育折磨死我也在所不辞。

事实是我的运气比预想还要好,我和子桢竟然分到了一个班级。我一直觉得这件事很奇妙,苏末则表示这就是造化。我受了人家十块钱之恩,从神秘主义的角度讲,再次相遇就是必然。再说,如果不和子桢分到一个班级,我的故事也就不存在,那么我就不知道我回忆的是什么。总之这就是事实。报到那天,我在班级看到了子桢,我激动得差点心绞痛了。她好像也看见了我,我没有看清楚她的表情。有所收获的是那天我知道了她的名字:子桢。

高中报到第二天,学校照例让我们参加了军训,对于这段久远历史的具体情节已经无处考证,但是我敢肯定的是,我就是在这次军训中和子桢真正地结识了。子桢是我们以前的学校很有名的漂亮女生,我对此一无所知,这是因为我初中时候呆得像只树懒。可是子桢却对我有一些印象,这也是她施舍给我十块钱的原因之一。

其实那个时候我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人物,但是对于这一点我自己却毫不知情。分析我在区一中的毕业生里有一些名气(未必是好的名气)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我初中的一次乐队演出。P2-4

后记

从二○○六年春天开始筹备这部小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八百多个日子。现在它即将成书,在面对“后记”两字的时候,我感到欣喜,但是也感到受宠若惊,甚至不知所措。回想起来,在我现在遥望的窗前,我曾无数次虚构着此时的情景。可是当这一天真正来临的时候,我的话语却苍白起来。

窗外的风吹进屋子,一起吹到我身边的是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还有我难以听到的树叶飘落的声音。这些声音在我心底激起了那么多蠢蠢欲动的记忆。关于此书的,无关此书的。抬头看,远方的云朵袅袅飘过,在其之后的星辰隐隐约约。这是一个半阴半晴的夜晚,像是无数个写出这个故事的晚上。风声伴着键盘噼啪作响的声音,有节奏的声音和没有节奏的记忆以及虚构。突然感觉,时间的流逝是局促的,而我的故事却显得从容起来。很多写作的夜晚,我问自己这个故事该怎样继续讲下去。在回忆与构建的同时,我经常无法分辨自己写下的故事是事实还是想象。但是现在看来,这不再重要,我想要表达和书写的已经在我眼前。

《四月》是一部关于什么的小说呢?简单地说,这是一个年少的故事,甚至是在年少之前的故事。这个故事写的是十七八岁到二十出头的事情,如果把人生的长度分成十二个月。这就是四月的故事了吧。四月是春天,花朵盛开,但是草木尚未繁茂,春天还没有准备就绪,可是在这样的季节,我们可以嗅到巨大的力量,爱的力量,渴望爱的力量,在春天里追寻温暖的力量。这就是我要说的。故事里是有感伤的,或许是有眼泪的,但是在这踉跄的悲伤背后,我们却可以找寻到令人感到慰藉的果实的。有的时候,我愿意把故事写得搞笑一些,当然搞笑后总是颠覆读者的愉悦。这里我要说的是,我并不是在刻意制造审美落差和情感的逆转性的距离,有的时候,我只是在掩藏消极,在叙述一个悲伤的故事的时候,我实在不愿意消解生活的快乐。所以,这部小说有很多令人捧腹的场面,甚至在某些章节,这就是一部单纯风趣的小说。但是整体而言,小说叙述的是悲剧故事,在我认为,这样的悲剧是残酷、锋利,在接受时是令人感到难以言表的。总结起来,这是一个笑声与眼泪夹杂的故事,在杂糅的阅读表情中,我期待着读者领悟到我所营造的距离感和近乎凛冽的悲凉。我希望我们可以共同行走在这些文字里,倾听我们所有人的往事飘落的声响。我的故事,你们的故事,都像是一片飘落的树叶一般,虽说它们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轨迹相似,它们所发出的声响是可以共鸣的。

很多朋友问及他们有没有出现在我的小说里。我想说,我肯定所有的读者都可以在小说中间找到自己的影子。我们都曾经路过年少,路过关乎成长和爱的迷惑,路过关于别离的伤感,路过距离。这一切都在书中,无须特意找寻。我想我的故事,也是路经四月的所有人的故事,是一个极其大而具有意向性的故事。这是我所期待和探求的,至于效果我不得而知。我只是期望读者可以在小说里看到自己,忆起自己的往事,回味一些煎熬与甜蜜。

写这部小说,我在心里准备了很久。很多次刚写出数千字便被自己否决掉了。认为时机不成熟,自己还不可以站到一个足够眺望的高度。一直到二○○六年四月,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恰当的时机,并坚持完成了小说。初稿写了一年,修改又进行了一年。前几天拿出小说的初稿,我吓了一跳,这真的是我写的吗?不说好坏,写作的语言基调都有了很大变化。我开始怀疑完成了的小说是不是严格符合自己的创作初衷,是不是表达出了自己最初的感情。经过思考和反复阅读,这样的疑虑还是打消掉了,无论如何,小说还算没有出现媚俗的嫌疑,完成后的小说虽说可能稍微少了几丝严肃真挚,但是却更为完善丰盈。作为小说,或许这样更为容易走近读者。

回想《四月》的创作过程,有写作的激越与欣喜,也遇到过很多困难。最大的困难是我难以抉择稍显苍白的真实回忆与更能表现感情的虚构和夸大。就那样抉择着走来,我甚至现在已经分不清回忆与小说了。在创作中最为恐怖的则是我时常会对小说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我疑虑把自己心底最美好的东西展现给世人,这是不是有意义的。对于一个逝去的生命,是作为一个唯一性的神话深藏在我心中,还是让很多人知晓一个曾经的美丽生命的故事。当然,我选择的是后者。

在小说创作中有很多朋友帮助过我。当小说成为可以翻动的书籍,我想你们也是欣慰的。我要感谢你们的支持。感谢王平编辑的尽责与耐心。感谢赵狄娜一直以来的支持鼓励,我总是写一点便给她看一点,她总是鼓励我。没有她的鼓励,或许小说就难以完成。感谢榕树下丁香文学社的所有朋友们,榕树下是我“出道”的地方,我想无论何时,我都会喜爱这棵参天大树的。感谢所有小说人物中作为原型的朋友们。重点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感谢多年以来他们在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

最后我还是走回《四月》,走回四月的声响。所有青春走失的声响,花朵开放的声响,流星坠落的声响。路经这些声响之后,世界仿佛依旧在白云之间眷顾,当盛大的阳光穿越我们的身体,我们会乘着季风飘落。我看到天地浩大,四野茫茫,而这一切却没有声音,在这寂静背后,又是怎样的喧嚣。

辛兴

二○○八年七月十四日凌晨一时二十五分于鄂尔多斯家中

书评(媒体评论)

成熟的文笔、风趣的语言、每一个令人感动的瞬间,关于青春、成长和情感。流淌在《四月》之中的,是一段又一段无比珍贵美好的时光。这些散落的时光被作者细腻地串起,穿成一个墨带着伤感却又不失欢快的故事,读来令人感慨动容。我能够感受到字里行间,那些可贵的真诚和对于文字真正的热爱。

——尹漠安

所有关于青春的懵懂还有那些炙热的情感。交织在四月的阳光中,洒在每一个望向它的年轻的面庞。它是二首有关记忆、有关昨天、有关年少的歌。它将在每一年四月的春风里扣响心门,让我们一同追忆属于彼此的豆蔻年华。

——可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四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辛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334019
开本 32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3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10
14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2: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