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连,历史学博士,暨南大学文学院中
外关系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中外
文化交流等研究,倾向于在东亚乃至欧亚大陆
宏大的时空背景下探讨区域之间的联系。曾承
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独撰及参与著
述十余部,在《文史》《世界历史》等期刊发
表论文八十余篇。
图书 | 陆海丝路与文化交流/暨南史学丛书 |
内容 | 作者简介 刘永连,历史学博士,暨南大学文学院中 外关系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中外 文化交流等研究,倾向于在东亚乃至欧亚大陆 宏大的时空背景下探讨区域之间的联系。曾承 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独撰及参与著 述十余部,在《文史》《世界历史》等期刊发 表论文八十余篇。 目录 唐代中西交通海路超越陆路问题新议 从“西域”到“东海”——以九姓胡东迁为例看两大区域的联系 “东南丝绸之路”刍议——谈从江浙至广州的丝绸外销干线及其网络 由锦纶会馆看丝绸之路及“一带一路”之间的历史联系 祭帐仪式·置尸马上·待时而藏——突厥葬礼三考 试论突厥丧葬风俗的流变 试析突厥丧葬风俗汉化的历程 “狐”与“胡”关系再探 舞马与马舞 浅析西域文化在唐人园林中的流痕 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 被忽略的文化互动——从吐鲁番文书中“桃”字与葡萄的关系看中西文化的双向传播 岭南“陶瓦筑堵”说试解 吧城唐番通婚与中外文化冲突及融合——以吧城华人公馆档案资料为基础 南洋女婢在华人与其他民族交往中的媒介作用——以吧城华人公馆《公案簿》资料为基础 从《公案簿》新客资料看中国与巴达维亚之间的技术交流 丝绸外销与广州外贸制度及其演变 从海洋意识看中国海疆问题——以广东地方力量对东沙群岛的认知与管理为例 斗争与合作:从粤档看英国“客邮”从中国的撤出 导语 唐宋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已经难以分割。诸多民族携带中外元素踏遍了从里海到朝鲜半岛的亚洲大陆;各色人群从帝都活跃到沿海乃至浩渺的周边海域;陆海丝路不断拓展连带了更为遥远的异域;而文化交流以其丰富内容、复杂形式纷纭弥漫于这广阔时空。可以说,此时的中国海纳了各界各类文化因子,而其影响亦超出疆界,散播出去,在世界上几乎无处不在。 内容推荐 陆海丝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联系及交流的大动脉。就其交往空间看,陆上横跨朝鲜半岛至里海、小亚细亚,海上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等广大水域,而陆海之间也丝缕相连,互动共生。就其往来人群看,既有迁徙流散的突厥、九姓胡等诸多部族,也有商人、传教士、移民等各色群体。就其交流内容看,文化、经济及政治等领域无不涉及,而文化交流尤其丰富复杂,色彩纷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陆海丝路与文化交流/暨南史学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永连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34644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1 |
出版时间 | 2019-10-01 |
首版时间 | 2019-10-01 |
印刷时间 | 2019-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06 |
CIP核字 | 2019128610 |
中图分类号 | K203 |
丛书名 | |
印张 | 18.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