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谁之罪(精)/外国情感小说 |
内容 | 内容推荐 作者以独特的手法描写了发生在三个青年,即贵族别利托夫、平民知识分子克鲁齐费尔斯基和农奴出身的柳博尼卡之间复杂的爱情故事。克鲁齐费尔斯基因为家庭贫穷,去退职将军家里做家庭教师,巧遇将军的私生女柳博尼卡并和她结合。婚后四年生活平静,而这时一个名叫别利托夫的人出现了。别利托夫是一个地主,与柳博尼卡之间产生了爱情。柳博尼卡发现世界上居然还有比丈夫更能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人,但她又不可能同时爱上两个人。于是,别利托夫离开了,重新浪迹天涯,柳博尼卡则抑郁而死,丈夫克鲁齐费尔斯基在失去家庭幸福后酗酒度日,荒废残生。 作者简介 赫尔岑(1812—1870),俄国著名的哲学家、作家、革命家。 赫尔岑出生于俄国贵族家庭,青年时代誓言要为社会的平等和正义奉献一生,后遭受流放,又流亡欧洲进行革命宣传活动。英国学者以塞亚·伯林认为赫尔岑也许是当时“最伟大的欧洲政论家”。 赫尔岑在欧洲创立的第一家自由出版社。主要作品有《谁之罪》《克鲁波夫医生》《偷东西的喜鹊》等。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序言 “未查清的案件,听天由命, 已查清结案的,全部归档。” 会议记录 《谁之罪?》是我发表的头一篇小说,是我在诺夫哥 罗德流放的时候(1841)开始写作,很久之后才在莫斯科脱 稿的。 诚然,我以前做过尝试,想写点类似小说的东西;但 其中一篇未能写成①,而另外一篇——不是小说②。最初 ,刚从维亚特卡搬到弗拉基米尔的时候,我就想写一篇小 说,缓和一下我那篇有点求全责备的回忆,聊以自慰,向 一个女人的形象投掷鲜花,以免让人看见她的眼泪。③ 自然,我未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因为在我这篇未完成 的小说中牵强附会的地方不胜枚举,兴许有两三页之多。 我的一位朋友①后来吓唬我说:“要是你不再写一篇新的 文章,我就把你这篇小说刊登出来,它就在我的手里!” 幸亏他的威胁没有兑现。 一八四〇年底,《祖国纪事》发表了《一个青年人的 札记》片段——《马利诺夫市和马利诺夫人》,受到许多 人欢迎;至于札记的其余部分,显然受了海涅的Rei- sebilder的强烈影响。 不过《马利诺夫市》差一点给我惹了麻烦。 维亚特卡的一位官员要向内务部长提出控告,并请求 当局予以保护,他说马利诺夫市的各位官员和他的可敬的 同事们是如此相像,以致会损害下属对他们的尊敬。我的 一位维亚特卡的朋友问他有什么证据说马利诺夫市人诬蔑 了维亚特卡人。那位官员回答他说:“证据多了,比如, 作者直截了当地说中学校长的妻子有一件草莓色的礼服— —这难道不是吗?”校长妻子知道后——大发雷霆,不过 不是冲着我,而是冲着那位官员。“他是眼睛瞎了,还是 在胡说八道?”她说,“他在哪儿看见我有草莓色的礼服 了?不错,我是有一件深颜色的礼服,但那是紫罗兰色的 。”这种颜色上的细微差异可真是帮了我的大忙。于是那 位懊恼不已的官员方才就此罢休——要是校长夫人果真有 一件草莓色礼服,而且那位官员坚持要告的话,那么在当 时的情况下,这草莓色给我造成的伤害,恐怕比拉林娜家 的草莓汁可能给奥涅金造成的伤害要大多了。 《马利诺夫市》的成功促使我动手去写作《谁之罪? 》。 小说的第一部分我是从诺夫哥罗德带到莫斯科的。莫 斯科的朋友们不喜欢它,于是我也就把它放下了。几年后 ,对它的看法有了变化,但是我既不想发表,也不想继续 写下去。后来别林斯基有一次从我这里把稿子取走了—— 而且他独具慧眼,读得津津有味,对小说的评价一反往昔 ,大大超过了它的实际价值,还给我写信说②:“要是我 对你这个人的评价不是跟评价一个作家那样,或者更高的 话,那么我就会像波将金在《旅长》③上演后对冯维辛说 的那样,对你说:‘死去吧,赫尔岑!’但是波将金错了 ,冯维辛并没有死,并且写出了《纨绔少年》。我不想犯 错误,而且我相信,继《谁之罪?》之后,你将会写出这 样的作品,它会使众人说:‘他做得对,他早就应该写小 说了!’这既是对你的恭维,也是一句相宜的双关语。” 书刊检查机关对本书大砍大杀,作了种种删减——可 惜我没有留底。有些话我还记得(发表时它们被排成斜体字 ),甚至整页都能想起来(因为该页印出时附在第三十八页 之后①)。这个地方我所以记得特别清楚,是因为别林斯基 曾为它被删除而大为恼火。 一八五九年六月八日 Park-House,Fulham 导语 《谁之罪》是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深刻地揭露批判了专制农织制度的黑暗现实。它通过三个年青主人公恋爱、生活的悲剧,穷根溯源地探究了“谁之罪”的问题,启发读者得出结论:罪恶的魁首就是不合理的政治制度、畸形的社会生活,就是整个封建专制农奴制度的体系本身。 由于作者把反农奴制的主题提到十分尖锐的政治高度。《谁之罪》在俄国文学史中占据重要篇页,在十九世纪上半期俄国解放运动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精彩页 退役将军和上任的教师 傍晚时分,阿列克谢·阿布拉莫维奇站在阳台上,经过两个小时的午睡,他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这时,他懒洋洋地睁开双眼,不时地打着哈欠。用人走进来有事情禀报,但阿列克谢·阿布拉莫维奇不理不睬,视若无睹,而做下人的也不敢贸然打扰老爷。这样过了两三分钟,阿列克谢·阿布拉莫维奇方才问道: “有什么事吗?” “老爷刚才睡觉的时候,莫斯科来了一位老师,是大夫请来的。” “啊?”(实际上这里应该用什么:是疑问号“?”还是惊叹号“!”——情况尚未定。) “我把他领到您辞退的那个德国人住的房间里了。” “啊!” “他让我等您睡醒后就来禀报。” “叫他来吧。” 这时阿列克谢·阿布拉莫维奇变得更加英姿勃勃,气宇轩昂了。不一会儿,那位哥萨克用人进来禀报说: “那位老师来了。” 阿列克谢·阿布拉莫维奇沉默片刻,然后很威严地看了哥萨克人一眼,说:“怎么搞的,你这个笨蛋,嘴里塞什么东西了?说话吞吞吐吐,让人听不明白。”不过他不等用人再说一遍,就又补充说:“请先生过来一下。”当即便坐了下来。 一位二十三四岁的文弱青年,一脸憔悴,长着一头淡黄色的头发,穿着一件黑色燕尾服,唯唯诺诺、不知所措地登场了。 “您好,尊敬的先生!”将军友善地微笑道,并未站起身来。“我的医生非常赞赏您,希望我们今后能很好地相处,彼此满意。喂,瓦西卡!(这时他打了一个口哨)怎么不把椅子搬过来呢?你以为先生就不用坐了么?唉!什么时候才能让你们变得懂礼貌一些,像个人的样子!我有事真诚拜托。我有个儿子,尊敬的先生,这孩子不错,也有才气,我想送他到陆军学校学习。法文他能够跟我讲;德文,讲不行,但是能听懂。以前那个德国佬总是醉醺醺的,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加上我自己也不好,老叫他管理家务,喏,他当时就住在现在腾给您住的那个房间里,后来我把他赶走了。老实跟您说吧,我并不想让我的儿子当什么硕士或者哲学家,可是,尊敬的先生,不管怎么说,我也不愿白白花费那两千五百卢 “懂的。” “这是一种全然没用的语言;对于医生来说,当然喽,总不能当着病人的面说他明天就要伸腿吧;可对我们来说拉丁文有什么用呢?您说是不是……” 要不是米哈伊洛·阿列克谢耶维奇,即米沙这个十三岁的孩子打断了这场关于学习的谈话,我们不知道接下去还要谈多久呢。米沙这孩子营养充足,身体良好,面色红润,晒得黑黑的;他穿一件几个月前已经显得小了的夹克衫,现出一副乡下一般地主阔少共有的神态。 “这就是你的新老师。”父亲说。 米沙双脚并拢,立正致意。 “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我是不心疼钱的——只要你善于花就行。” 老师站起身,谦恭地向米沙躬身一礼,然后拉住他的手,态度亲切友善地对他说,他将尽一切可能使功课轻松一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前他跟住在我们家的一位法国太太曾经学过,”阿列克谢·阿布拉莫维奇说,“神甫也曾经教过他——这位神甫神学院出身,是我们村的神甫。情况就是这些,亲爱的,请考考他吧。” 老师局促不安起来,出什么题目,他想了好久,最后才说: “请告诉我,语法是什么课目?” P3-6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谁之罪(精)/外国情感小说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俄罗斯)赫尔岑 |
译者 | 译者:郭家申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2013185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10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150 |
出版时间 | 2019-02-01 |
首版时间 | 2019-02-01 |
印刷时间 | 2019-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55 |
CIP核字 | 2017191473 |
中图分类号 | I512.44 |
丛书名 | |
印张 | 1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196 |
宽 | 125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6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