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长安文化视野下的杜甫研究
内容
作者简介
张倩,女,1977年10月出生,河南柘城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杜甫研究会会员。先后在《中国诗歌研究》《甘肃社会科学》《安徽大学学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合著《杜甫关中诗评注》。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两项,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六项。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理由与研究现状
一 选题理由
二 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三节 唐代长安文化概论
一 继承性
二 包容性
三 多元性
第一章 唐诗与长安文化
第一节 长安文化与唐诗的取材
一 唐诗中的长安景观
二 唐诗中的长安艺术
三 唐诗中的长安生活
四 唐诗中长安文化题材的意义
第二节 长安文化与唐诗的主题
一 曲江盛世主题
二 终南山隐逸主题
三 华清官讽喻主题
第三节 长安文化与唐诗风格基调的形成
一 南北朝后期长安南北诗风的相互影响
二 隋代长安南北诗风交融的进一步发展
三 唐诗雄深雅健风格基调的确立
第二章 杜诗对长安文化的多维透视
第一节 杜诗对长安文化的透视维度
一 对长安宫廷文化的透视
二 对长安士文化的透视
三 对长安市俗文化的透视
第二节 杜诗对长安文化多维透视的特征
一 全面性
二 犀利性
三 重在对士文化的展现
第三节 杜诗对长安文化多维透视的意义
一 长安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 杜诗:长安文化精神的凝聚与升华
第三章 盛唐长安文化与杜诗
第一节 盛唐时期长安交游之风与杜诗
一 文学上与杜甫交游的人物
二 政治上与杜甫交游的人物
三 其他交游人物
四 长安交游人物对杜甫诗学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盛唐时期长安尚武精神与杜诗
一 长安尚武之风的渊源
二 初盛唐长安尚武之风的发展
三 长安尚武精神对杜诗的影响
第三节 盛唐时期长安宴乐之风与杜诗
一 初盛唐宴乐之风的形成和发展
二 杜诗中宴乐的悲美特征
三 宴乐的传统风格与杜甫宴乐诗的创作心态
第四章 乱世长安文化与杜诗
第一节 杜甫“致君”理想的实现
一 杜甫授职左拾遗
二 杜甫对左拾遗-职的心理认同
三 杜甫理想实现的原因探析
第二节 杜诗“诗史”地位的确立
一 “诗史”内涵分析
二 善陈时事与个人自传的结合
第五章 杜甫晚年诗中的长安情结
第一节 对长安风物与交游人物的怀恋
一 对长安风物的怀念
二 对长安交游人物的眷恋
第二节 对长安经历的回顾
一 对献赋一事的回味
二 对干谒之举的反思
三 对任职左拾遗的留恋与无悔
第三节 对长安理想的执著
一 对君主的关切
二 对长安时局的关注
三 梦回长安
第四节 杜诗中长安情结的意义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本全书总论部分,分析唐诗与长安文化的关系,以及杜诗对长安文化的多维透视。分论部分,阐述不同时期长安文化的具体内涵对杜诗造成的影响,例如盛唐时期长安文化的内涵与杜诗的关系、乱世长安文化与杜诗的关系、长安文化的向心力对杜诗的影响等。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考察杜诗与长安文化的关系。第一章概述了长安文化在唐诗发展中的意义,第二章总论长安文化与杜诗的关系,第三至第五章具体论述不同时期长安文化的内涵及其对杜诗产生的影响,以展现长安文化精神在杜诗发展中的意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长安文化视野下的杜甫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348911
开本 16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9-08-01
首版时间 2019-08-01
印刷时间 201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424
CIP核字 2019184123
中图分类号 K825.6=423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