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山河都记得(精)
内容
作者简介
徐海蛟,作家。
在《人民文学》《散文选刊》《读者》《青年文摘》《山东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两百多万字。著有《寒霜与玫瑰的道路》《别嫌我们长得慢》《见字如晤》《此生有别》等9部书。曾获人民文学新人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储吉旺文学奖、“新荷人才·实力作家”等奖项。
少年时代开始,一直写作,并在文字里安身立命。
目录
父亲
薄暮
黑暗里的爱与光
母亲与字
鞋子
抚慰
无尽滋味
核桃酥



去看飞机
朴素的光照
羞耻
正在消失的故乡
万物带来你的消息
精彩页

“你也跟你爸说两句。”每一回母亲都这么叮嘱。
我张了张嘴,眼睛望向山下田野,春天正在赶来,大地由深黑转向明黄和翠绿。我轻吸一口气,回转身,面前立着一块简易的墓碑,还是说不出话,也叫不出一声“爸爸”。每一回,我只是默默做着一切,默默地把一束白菊斜插进一杯黄土里,默默地用药锄挖去他身旁荆棘,默默跪下,朝他磕头,心里涌动着千言万语,就是说不出口。
二十六年了,父亲被我越藏越深。
我记不起父亲的样子,前几年祖父家老屋失火,一把火烧毁一切,也烧毁了两张仅存的照片,父亲在记忆中只剩下一个模糊梗概了。他也很少入我的梦,倒常去到妹妹的梦里。许多年后,如若再与父亲相遇,我们一定会因了彼此不相识而错失街头。
有些时候,我对着镜子发愣,看到镜中那个人正一日日接近父亲的年纪,也正一日日接近父亲的样貌,额头的发际线应该是父亲的样子,脸颊凹陷的弧度应该是父亲的样子,下巴瘦削的部分应该是父亲的样子。我不断在自己身上找寻父亲留下的印记,一找找了二十六年,依然没能拼凑出完整的父亲。但我相信那是父亲埋在我命里的伏笔,那些他没来得及讲的故事,要在我身上继续讲完。
除却一对儿女,父亲留下可供回忆的线索实在太少。他珍爱的医书,被亲戚们以各种理由借走,没有一本回到我手中。他的诊疗笔记,也不知散佚何处。我只留下一套父亲曾经长伴于案头的书:《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上下两册,暗蓝封皮,硬面精装,边沿的纸呈棕褐色,那是时光经年的痕迹。书上有我儿时的涂鸦,有父亲用笔画出的标记。某日,将尘埃蒙面的书拿来擦拭,惊觉内里夹着两张父亲手写的中医处方。我小心翼翼展开,仿佛于阳光下欣赏两只蝴蝶标本。处方上有患者姓名、年龄,方子开好后未及取走。其中一张处方落款为1992年3月,那是父亲在人世度过的最后一个春天。我禁不住想象的驰骋,它总要返回遥远的二十六年前,飞抵1992年3月的父亲。他于何种情状下写下这张处方?一个晴朗的天气?抑或窗外飘着细雨?早晨阳光拔节的时辰还是傍晚夕阳沉落的时刻?彼时,乡村小诊所里应该也能听到初春的鸟儿彼此呼应,父亲可曾像此刻的我,因为春天到来莫名感伤?父亲穿着一身怎样的衣服?用一支怎样的蓝墨水笔书写?他写处方。大多数时候都是极快的吧。道劲洒脱的字迹提示我,这一组组汉字落向处方笺时带着某种轻盈有致的心绪。写完后,他又习惯性修正其中一两个字的笔画,那些笔画就显得格外粗一些,大概担心药房里的人认不出来。二十六年过去,两张脆薄的处方笺完好无损,墨水的笔迹清晰如昨。除了在记忆里,在长短不一的梦中,在无尽的念想里,我再无法触及和父亲相关的一切,这套书和这两张处方,是我得以接近父亲的最真实的事物。
父亲离开至今的时日正好是他在世上陪伴我的两倍。想念中的那位父亲与我相处的年岁已远远超过现实里的那位父亲。别人的父亲随处可见,笑容可掬,声音可闻,臂膀有力,吃饭时坐在餐桌最上方位置……那是儿子向前走的参照,参照他成为男人,参照他成为丈夫,也参照他成为父亲,参照他的方式和世人相处,最后参照他的样子老去。但我没有人可以参照,十三岁的夏天之后,我的父亲就成了一个虚拟的父亲,像一些我无数次依恋过的遥远却不可捉摸的事物。例如深秋夜里某一片橙色的月亮。我曾经伫立窗前,久久凝望它,久久不肯睡去,我能感觉到它澄明的光轻轻落进心海。例如空旷田野上一朵洁净的云。我曾经躺在它山堰旁一块江边大石头上,看过这样一朵云。那阵子大病初愈,从一场惊恐的手术中康复过来不久,我相信那朵云就是父亲,也可以说那是父亲派来探望我的云。又例如某一个古老的诗句突然在深夜里闪现,带来无法言说的抚慰。父亲就是这样一句诗,不写在目光里,却适时而至,若火光于寂然冬夜闪烁。
这些年,我经常在心里做一道问答题,时不时问自己:“我和父亲之间究竟错过了哪些事?”这道题确实无法做完,答案太长了,如果以一日为一格,我要填写一万个空格。但我还是忍不住常常试着回答,仿佛只要反复去推测,我和父亲就有某种重新在人间经历世事的可能。
至少错过了一场远行。我期待能有一天,父亲已与生活握手言和,他停下了因生计而起的奔忙。我们踏上远行的列车,火车在晨光里疾驰,大地展现它的辽阔。城市、江河、丘陵、田野……像书页翻开,一个轰轰烈烈生气勃发的人间扑面而来。停下奔忙的父亲,颓然坐在我身旁,阳光洁净,车厢温暖。他还不算太老,两鬓有了白发,额头透出智慧,他的幽默风趣、好奇天真随着车窗外展开的风景一一回到眼睛里。
P3-6
导语
本书是继《故人在纸一方》之后,作者创作的又一本散文集。正如作者所言,文字让逝者重生。如果说前者让历史上的故人重新活了一次,那么后者则让作者生命里的故人重新活了过来。
围绕童年的生活,回忆故乡和亲人,主题却是成长成熟。这是在新的形势下,乡愁的另一种书写,虽有哀愁,却不颓丧;对故乡虽有怀念,但无执念——这也是作者想要传达的一种面对故乡和过去的全新姿态。
是对已故父亲迟到二十六年的缅怀之作。全书由回忆开始,至追念结束,这个迟到二十六年的仪式让作者放下悲伤、放下愤慨,与命运握手言和,坦然步入下一个人生阶段。
是追问过去、探寻来处的诚心之作。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作者以一颗赤子之心坦诚生命中的爱与痛,试图以一种文学笔触对这一“哲学三问”作出回答。
是对单纯美好的乡村生活的祭奠之作。从前快乐很简单,一口猪油渣、一根茅草根,一本缺了页的书、一封手写信,树上跳跃的一只小鸟、放学路边的一亩稻田,也常常成为一个孩子的快乐之源。
序言
必经之路
有些书是出发,有些书是归航,这本书是我必经之路

还记得五岁时跟着祖父下田,我卷起裤管,小腿没入
泥浆没一会儿,就翻身上到田埂,站在青草上擦拭脚板。
祖父笑着说:“我看你啊,将来怎么种地。”我转身反问
:“我怎么会种地?”孙子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惹得老人家
朗声大笑,他或许会陷入短暂的沉思:这孩子将来怎么才
能不种地?祖父直起身来,莽莽苍苍的大山挤向他眼帘,
一小块一小块梯田布满山腰,像一块块大山的补丁。
祖父无法预知他的儿子能走多远,父亲同样无法预知
我能走多远,我的人生在他们下游。三十多年后,生活才
显露出某种真切的迹象。
走着走着,一条河的上游不见了,祖父、父亲不见了
,还有我们共同生长于其中的村庄也即将消失,堂弟告诉
我,那个村庄连名字也要换掉。季节更迭,风声渐紧,曾
经的少年见识了侵入身体的种种寒凉。
命运内里的爱与痛,像一件旧夹袄的衬里,被时光与
羞耻紧紧包裹。我以为遗忘的风沙将抚平每一寸土地上的
褶皱,此后我将平静地度过一生,波澜不惊地越过父亲的
年纪,再越过祖父的年纪,我以为世俗的富足和热闹足以
安慰往后余生。时过境迁,有些人却在一个雨天的黄昏突
然站到我面前,额上粘着湿漉漉的发。有些哀伤像身上的
脾气,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将情不自禁地发作。
我既走不出那个一百来户人家的山村,走不出那个少
年的黄昏,也走不出起自祖父和父亲的宿命。每个个体都
联结着祖辈,联结着万物,血缘是一根剪不断的脐带。那
个我降生于其中的村庄,赐给我粮食和语言;那个母亲以
旧棉衣做成的襁褓,赐给我第一次安宁和踏实;小米做的
面,小麦做的饼,来自大地和林间的风声;祖父讲的故事
,祖母纳进鞋底的夜晚……这一切途经身体和灵魂,成为
骨骼和血肉,成为一个人命运和性情里不可回避的部分。
一个外在的我似乎一直在回避那段幽暗岁月,另一个
潜藏的我则一直在等待契机,试图重拾一段村庄和少年的
旧事,想让往日重见天光。没想到一等二十六年,待到身
体里的恐惧和不安消退,待到我由一个人的儿子成为一个
人的父亲。我放下了许多起自生活的成见,并第一次真正
意识到,一个作家全部的写作,都应尽量忠于内心,摈弃
表演。若连心灵深处最难忘的战栗与不安、痛楚与温柔都
企图回避,你干脆不要再谋杀纸张了。这世上还缺应景的
文字和修饰过无数遍的虚情假意吗?
一个早晨,当我决定写这本书,我暗暗告诫自己:你
要写下真话,要敬重心里最真切的声音。那是清明前夕,
家里剩下我一人。我八点起床,端着碗,站在朝北的厨房
里匆匆喝了一碗粥。随后到书房坐定,开始写作《父亲》
,光线并不明亮,是个阴天。我一边在苹果笔记本上敲下
汉字,一边泪水簌簌地往下落。一次又一次,我停下来,
走到洗手台前将冷水掬到脸上,重新调匀呼吸,重新坐下
敲击键盘。写到一个新的段落,我又一次泪流满面……这
个情形竟是这本书的开始。簌簌落下的泪不尽是痛楚的想
念,于文字里拥抱久违的父亲,这件事本身让我难以自制
,就想大哭一场。
这是我迄今为止,唯一一本一次次将自己写哭的书。
少年黄昏的暮色重又弥漫到文字里。那些哀伤,那些
远逝的人,那些猝然而至的诀别……重新回来,重新在纸
上安放一遍。
期望有一天,我的女儿能借此望见父亲的来处,并品
咂出曾经的少年在路上辗转反侧的心境。中国式的父女有
时处得格外含蓄,关于家事,我面对这个梳着羊角辫、笑
起来露出宽阔牙缝的小姑娘总是欲言又止,她的乳牙正在
接二连三地被恒牙替代。
我写下父亲的故事,也写下祖父的故事。有一天,长
成大姑娘的她一定会大吃一惊:“我原来有过这样的祖父
和曾祖父,这竟是我的来处!”不知道哪一天,她会开始
探究父辈的身世;也不知道哪一天,她突然想回去父亲的
故乡看看。我则暗暗预计着,这本书就是交到她手里的那
把钥匙。我们成为一个什么人,活成一副什么样子,除了
自身的选择和行动,也取决于身体里流淌着谁的血液,取
决于我们的祖辈自哪里出发,走过怎样一条路。他们的人
生脉络,像阳光下的影子落进我们必然前往的路上,这叫
命理。
我期望我的女儿和我的读者能够同样明白:我们是有
来处的人,生命不是无缘无故生发的,也绝不会独木成林
,每一个人站立在自己的谱系上,丰盈的往事不动声色地
造就了我们内在的丰盈。
当写完最后一篇《万物带来你的消息》,终于长舒一
口气。我很欣慰地想到,父亲、祖父、外祖父、三叔……
都将借着这本书重回世间,他们将在读者的目光里重活一
千遍一万遍。我写下他们,是对往昔的交代,亦是久存心
底的愿望。将一场久远的回响付诸文字,好比将一支生生
不息的歌交付给生命的琴弦。我想象我的孩子和读者会在
某个恰当的时刻听见这支歌,歌声里的情意能安抚寂然的
时光,也可以给漫漫长路送去星光与慰藉。我想象他们会
赤足踏入我的回忆,眼中落下温暖和真挚的泪滴。
或许我还没准备好足够智慧来洞悉命运古老的把戏,
但我准备了十二分坦诚与耐心。我写下的每个汉字,都是
自大地和古旧村庄里长出来的。我相信老底子的事物,企
望它们像麦子、大豆般颗粒饱满。
冬天又一次来了,愿书里的真诚紧紧拥抱你。
徐海蛟
2018年11月6日
内容推荐
《山河都记得》是青年作家徐海蛟的新作,是一部以文学笔触写就的回忆体散文集。这是一本探寻人生来处,致敬山河岁月的非虚构作品。这是命运之书,二十六年等待后,作家以文字为永逝的至亲铺就一条重生之路;这是坦诚之书,作家以至诚笔触写下一代人的颠沛流离,写下少年的羞耻与哀伤;这是和解之书,越过千山与人海,在文字里放下成见,与生活言和;这是一阙生命的深情吟唱,爱与痛,生与死,暗与光,交织成奔涌的长河。真挚素朴,深邃悠长,这是献给大地与故乡的歌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山河都记得(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海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818782
开本 32开
页数 31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65
出版时间 2019-10-01
首版时间 2019-10-01
印刷时间 201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66
CIP核字 2019113015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193
139
2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8: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