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全球扫描--2006(2006版战略评估)
内容
编辑推荐

《2006版战略评估》,立足于从中国的视角分析评估2005年至2006年发生的对全球战略形势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和事件。在评估内容上,不断扩展战略视野,继续关注以军事安全为主的传统安全问题,同时加大对能源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关注力度。在评估方式上,从全球热点切人,更加突出全球意识,侧重把握反映全球战略走向的重大问题。全书18万余字,分热点评述、专家访谈和动态追踪三个部分,重点评估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趋势。

内容推荐

世界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交相激荡,推动着人类文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演进。如何在气象万千、奔腾不息的时代朝流中把握趋势、找准方向,如何在波谲云诡、风雷激荡的国际角逐中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直接关乎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在历史发展关键时期,战略评估实乃国之大事!本书既有全球形势的综述,也有地区热点的透视,还有相关权威专家就重大问题的访谈,充分体现了战略评估的广度与深度、针对性与时效性,做到了中国关注与天下情怀的有机统一。

目录

综述

第一部分 热点评述:全球安全形势与基本战咯走向

 咄咄逼人的美国安全战略

 纷纷嚷嚷的联合国改革

 席卷欧亚的“颜色革命”风暴

 艰难曲折的中日关系

 风波迭起的朝鲜核危机

 忧喜掺半的台海形势

 日趋激烈的国际能源争夺

 触目惊心的自然灾害

第二部分 专家访谈: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与战咯抉择

 怎么看当前国际形势——访国际战略问题专家和戈

 日美同盟对我国影响有多大——访国际战略问题专家刘江永

 美国的核战略——访国际战略问题专家李生杰

 全球化时代与中国的和平发展——访国际战略问题专家江凌飞

 中国崛起中的安全战略——访国际战略问题专家朱锋

 国家战略利益不断拓展——访国际战略问题专家金一南

 海权论与东海问题——访国际战略问题专家张文木

 军队必须参与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访国际战略问题专家田义祥

第三部分 动态追踪:世界部分国家最新军力概况

 美国军力概况

 俄罗斯军力概况

 日本军力概况

 印度军力概况

 澳大利亚军力概况

 韩国军力概况

后记

试读章节

四、中国影响力持续增长,和平合作引领政治民主化发展方向

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和长远战略。内部和谐和外部和平是中国崛起的必要条件。在国际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提供了机遇,中国的经济繁荣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活力。中国日益活跃的对外经济活动,包括资源市场和销售市场的开拓,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国的政治和外交也开始有声有色地层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国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代表着和平合作的国际政治发展趋势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潮流。崛起的中国将成为一个对世界和平发展具有突出贡献力的大国。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执政以来,在继往开来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纲领,在大政方针上推出了两项根本的政策理念,即在内政上致力于建设和谐发展社会,在外交上走和平崛起道路。和平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适应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所做出的一个主动的战略选择,也是在对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的必然结论。中国已由国际社会的一个次要角色成为主要角色,由现存国际体系的一个外在者变为积极参与者。中国的发展已经震动了世界,中国的崛起必然引起世界力量格局和国际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

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外部势力将会发生反弹。在当今世界上,不希望看到中国崛起的大有人在,外部安全威胁将长期存在。霸权主义一直在步步紧逼,进行围堵中国的战略部署和战争准备。日本意在依靠美国,与中国争夺地区主导权。日本通过日美同盟转型,从单方面受美国保护转向对美军作战提供后勤支援,军事行动范围扩大到印度洋和中东地区。日本已将防卫重点从苏联转向中国。小泉内阁推行右倾化的大国路线,使中日关系严重倒退。靖国神社、教科书所代表的历史问题与钓鱼岛问题、东海权益问题所代表的现实争端,只是日本对华政策实质的表象。中日政治关系今后将面临一个复杂、冷峻的困难时期。

台独势力与外部干涉势力相勾结,对台湾海峡的和平稳定不断进行单方面挑衅,是中国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最大障碍,也是威胁中国核心利益的危险因素。中国的《反分裂国家法》宣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遏制“台独”、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坚定态度。大陆对惠及台湾民众政策的落实,两岸经贸往来的迅猛发展,民间交流和人员往来的密切,以及连战、宋楚瑜等访问大陆,都使台海形势出现了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的缓和气氛。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两岸关系的大格局并未改变,“台独”势力依然存在,美曰插手台湾问题的力度加大。随着大陆整体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两岸经贸联系、民间交流和政党联系的不断加深,两岸关系有可能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

五、传统安全地位没有动摇,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挑战日益凸显

全球安全的主要责任在于大国,特别是主要大国。大国之间的安全合作和避免冲突,是全球安全的基础。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安全问题,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大国对抗的终结,已经不再是全球安全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尽管如此,始于20世纪后半叶的新军事革命,促使战争形态和武装冲突的样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建设信息化军队,准备打信息化战争,军事力量竞争仍然激烈。信息化军队、信息化战争将在21世纪前期真正登上战争舞台。因此,传统安全仍然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基础和重要核心。没有先进的军事力量作支撑,没有打贏战争的能力,没有强大有效的军事威慑力,就不可能成为真正强大的国家。

所以,传统安全意义上的安全问题远未解决,一定条件下还将成为严峻的安全威胁:美国针对其他大国的“防范性”军事部署,本身就是对全球安全的潜在威胁;仍有一些地区国家在寻求拥有大规模毁伤武器;朝鲜核问题和伊朗核危机若处置失当,都具有引发大国冲突的危险性;国家间因领土问题、海洋权益问题引发武装冲突并导致安全危机的因素依然存在。尤其需要看到的是,这类威胁恰恰都集中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在中国周边地区。这类威胁不仅会危及中国的安全,也将危及整个地区乃至世界的安全。

非传统安全问题,是和平发展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普遍面临的新的安全挑战,包括恐怖主义、跨国犯罪、重大疫情、重大自然灾害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来源于非国家行为主体或自然界。这类安全威胁通常不以特定国家为具体指向,具有成因复杂、防范困难的特点。近两年来,因地震、海啸和飓风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触目惊心,远远超过因战乱、武装冲突所带来的损失。从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到2005年的美国飓风,从20世纪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到2005年的石油价格暴涨,都说明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同样会引发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危机。非传统安全问题既给世界各国带来现实安全挑战,也为世界各国共同合作解决安全问题提供了一个拓宽合作的机遇。

在能源安全方面,全球范围内的石油生产和消费分布不平衡,导致国际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稳定的能源供给是各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各国经济安全的重要基础。大国为了争夺油气资源、运输线路和市场,纷纷开展能源外交。美国和俄罗斯在中亚、高加索及里海地区为争夺石油资源与运输通道的控制权,明争暗斗。中国为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开拓海外油气资源市场,积极参与世界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国际能源合作。

在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方面,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其所面临的安全威胁,惟一的出路是建立更广泛和更高效的安全合作机制。特别是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问题上,紧急人道主义救援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国家武装力量在抢险救灾行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救灾和应付国内紧急情况正在成为各国军队一项新的使命。军队的远程投送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专业能力决定着救灾的成效。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崛起之路艰辛坎坷,充满困难与险阻。20世纪中国革命给中华文明留下的主要遗产,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我们要时刻警惕国际反华势力挑起战争的危险,决不可放松对战争的准备,要有随时应对别人把战争强加给我们的能力。凡文事者必有武备。一个国家在任何时候都要有这两手。新时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使命就是维护和平、缔造和平,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军事后盾与安全保障。P4-7

序言

我们处于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世界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交相激荡,推动着人类文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演进。这种划时代的大变革,正促使人类的发展呈现出崭新的前景,也必将塑造新的国际社会结构、国际交往模式和国际战略格局。如何在气象万千、奔腾不息的时代朝流中把握趋势、找准方向,如何在波谲云诡、风雷激荡的国际角逐中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直接关乎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在历史发展关键时期,战略评估实乃国之大事!

何谓战略评估?如果把战略的酝酿、制定和实施看作一条环环相扣的链路,则战略评估处于这个链路的开端,是战略决策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为战略决策提供素材和基本依据。毛泽东说:“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战略评估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战略思维过程。没有对战略信息的充分占有和理性思考,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战略判断结论,也就无从实现正确的战略决策。

战略评估就是要审时度势,知彼知己

审时度势,就是要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中抓住历史的主线,看准时代前进的方向,把握时代赋予的条件,特别是要善于从国际战略力量对比的动态变化中把握国际格局的走向。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古人讲智者因时而动,也是同样的意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认清时代发展的主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充分借用时代发展的助力,适时转换战略重心,合理配置战略资源和力量,在确保安全的同时也贏得发展。国际格局虽然在一定时期內表现得相对稳定,但当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周期,它就会产生新旧交替的革命性变化。我们党处理国际关系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注重从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变化的角度判断国际格局的发展,进而实施相应的战略调整。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中关力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双方又存在抵制苏联的共同战略需求。针对这一情况,毛泽东认为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果断做出联荚抗苏、三角制衡的决策,从而摆脱了两面受敌的困境,极大地改善了国家安全战略态势。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判断“大仗几年打不起来”,“我们不要自己吓唬自己,造成人为紧张””。到1985年,他更是明确指出:世界战争的危险虽然存在,但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真正带有全球性的两大战略问题。正是基于这一战略判断,中国才得以实现历史性的战略转变,从时刻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真正转到和平时期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对內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积极树立爱好和平的国际形象。进入新世纪,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失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既要充分利用多极化趋势所蕴涵的战略机遇和战略回旋空间,也要妥善处理与美国及其他大国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平发展过程中的国际阻力。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虽然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但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对时代主题的清醒认识,使中国能够主动融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繁荣的时代潮流,对內以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对外以和平发展促进和谐世界。

知彼知己,就是要善于在审视自身的同时审视现实或潜在的战略对手,在二者的互动比较中寻求制定因应之策的客观依据。战略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竞争性思维,战略思维活动需要围绕自身与对手全部因素的相互关系而展开。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战场上的较量如此,国际舞台上的竞争也同样如此。知什么?除了要准确了解彼己双方的战略意图、综合国力、政情社情、民族习性、地缘态势等基本因素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清楚己之强点和弱点、彼之强点和弱点。只有知晓彼己双方的强弱所在,才可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真正管用的战略,达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境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就是一个立足于知彼知己的杰作。他从分析中日两国的条件出发,认为: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超过中国,但又是一个先天不足的小国,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且因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而在国际上失道寡助;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均不如对手,但中国又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且因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而在国际上得道多助。基于中日强弱对比的总体判断,毛泽东批判了“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莽”的亡国论和“看敌人如草莽、看自己如神物”的速胜论,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主张通过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內线中的外线造成敌我强弱优劣形势的战略转换,以实现最后的胜利。

战略评估必须要立足自身,关照全局

立足自身,就是说观察、分析、判断战略态势必须从本国的视野、立场和利益出发。鲁迅说,不同的人从《红楼梦》中可以读出不同的內涵。同样,国际社会中的同一事件,在不同国家的战略价值坐标体系中,其性质和权重也会有所区别,甚至大相径庭。比如全球化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边缘化国家而言,就意味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和影响。在国际事务中,以他人之是为是,以他人之非为非,必然造成战略分析和判断丧失自我,从而导致偏离自身的战略取向,违背自身的战略利益。中国是一个有分量的大国,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地评判国际事态。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与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我们需进一步彰显战略评估的中国属性、中国视野和中国气魄。一是坚持用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认知理论体系来进行国际战略评估。长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在国际政治领域居于统治地位,垄断着国际战略评估的话语权。而我们自己一些人也往往陷入“言必称希腊”的窠臼。我们应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从和谐论的理念出发看待世界的发展趋势,从和平、发展、合作的高度判断国际行为的利与害,有助于我们提高软实力,有利于我们树立区别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良好国际形象。二是坚持以国家利益作为战略评估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讳言利益。任何国家的战略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利益。这就决定了战略评估也要从事态本身与国家利益的关联度出发进行权衡。国家利益可区分为核心利益、重大利益和一般利益,我们应根据相关利益的性质和大小,制定不同的策略,配置不同的力量,采取不同的手段。

关照全局,就是说必须着眼整体、重点和关键,用宏观、全面、联系和发展的方法,观察、分析问题。战略筹划的出发点是要解决全局性、根本性和枢纽性问题,战略评估不能舍大求小、舍高就低、舍本逐末,而要坚持从全局看局部、从整体看个别、从系统看部分,着重考虑局部对全局、个别对整体、部分对系统所具有的价值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识人体、明大势、顾大局。我们讲关照全局,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坚持用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的能力。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因素和国內因素的关联性、互动性空前增强。我们既要以中国的眼光看世界,也要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深刻认识国內大局和国际大局、国內发展和世界发展的密切联系,准确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做到內外兼顾、趋利避害。二是坚持从国家利益全局的高度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国家利益全局,是我们一切战略经营的出发点和着眼点。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如果不能从政治上观察和思考问题,脑子里少了国家利益全局这根弦,迟早是要吃大亏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战略素养和大局观念,自觉从维护国家安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祖国统一的大局高度,来分析判断形势、思考筹划战略。

战略评估需要把握现实,放眼未来

把握现实,就是说战略评估要立足于现实的战略环境,着眼于解决现实的战略问题,服务于现实的战略目标。战略必须来源于实际,切合于实际,进而才能应用于实际。此时此地的战略移用于彼时彼地,就可能产生时空错乱,贻害无穷。战略的现实性从根本上规定着战略评估的现实性。如何保证战略评估的现实性?首先要明确具体的战略需求和目标,根据战略需求和目标去确定评估的对象、范围和内容。国家的基本战略需求是依发展阶段和不同时期的环境而转变的。譬如新中国在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偏重于生存安全,战略评估的重点是大规模战争威胁,而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二十多年內主要关注的是发展安全,战略评估的重点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对国家、对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明察慎断。不以主观臆断代替客观现实,不囚一己之见拒斥多种可能,不可执著于一点而不知时势变化,更不能为迎合某种战略倾向而刻意枉顾事实、剪裁事实。历史证明,不能从实际情势所展现出的可能性、必然性中得出准确的战略判断,要么会造成战略危险,要么会丧失战略机遇。第二次大战初期,多种情况显示希特勒即将发动对苏联均突袭,但斯大林对迫在眉睫的战争威胁没有足够重视,对脆弱的和平仍抱有侥幸与奢望,结果导致丧师失地、全局被动。20世纪70年代,我们对大规模战争威胁判断过头,对和平与稳定的趋势估计不足,结果造成国家重心和资源不能及时转移于经济建设,错过了一次与周边国家同步发展的机遇。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汲取、引以为戒。

放眼未来,就是说战略评估要具有前瞻性,能从现实可能中预见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今天的战略设计,必须为明天而着想。孙子讲:“故明君贤相,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孔子也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先知和远虑,实为战略评估的基本指向和要求。毛泽东就曾经准确地预见到抗日战争要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以之成功地指导抗战实践。战略预测是一种高难度的思维活动,既不能脱离实际,又必须发挥高度的主观能动性。它所遵循的方法主要有两条。一是历史的方法。未来的可能性蕴涵于历史的必然性之中。一位西方学者说得好:“假使不首先了解我们是怎样走到这里来,则对于今后应向哪里走的问题,也就会根本无从考虑。”历史的发展具有內在的连贯性和规定性,把眼前的问题放在一个较长时间的历史架构內加以思考,就不仅可以看清其“来龙”,还可以审知其“去脉”。二是综合的方法。未来的趋势总是现实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恩格斯指出,在历史的发展中“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只要我们能够准确把握现实的起主要作用的力量,掌握它们的发展动态及相互关系,就可以从中发现未来的走向。

在这样一个加速发展的时代,战略评估的常态化、机制化已经成为一个国际通则,许多国家都会定期出台自己的战略评估报告,以使战略决策建立在更加科学、更加可靠的基础上。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在2000年首度推出中国军方的战略评估,以后每两年更新一次。应该讲,这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开创性工作。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已经是第四本战略评估,与前三本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较大创新。它既有全球形势的综述,也有地区热点的透视,还有相关权威专家就重大问题的访谈,充分体现了战略评估的广度与深度、针对性与时效性,做到了中国关注与天下情怀的有机统一。衷心希望这项工作能够持之以恒,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是为序。

后记

《2006版战略评估》,立足于从中国的视角分析评估2005年至2006年发生的对全球战略形势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和事件。在评估内容上,不断扩展战略视野,继续关注以军事安全为主的传统安全问题,同时加大对能源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关注力度。在评估方式上,从全球热点切人,更加突出全球意识,侧重把握反映全球战略走向的重大问题。全书18万余字,分热点评述、专家访谈和动态追踪三个部分,重点评估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和趋势。

军事科学院领导和机关对《评估》工作高度重视,葛东升副院长十分关心课题研究,亲自为本书作序;科研指导部刘继贤部长对课题研究提出了明确要求。科研指导部黄星副部长、科研指导部综合计划部袁志明副部长、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张世平副部长、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欧阳维教授、空军指挥学院训练部李振副部长,在百忙中认真审阅了书稿,并提出了富有见地的修改意见。受访的诸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围绕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提出许多鲜明、深刻、富有创见的观点,使我们有机会分享他们多年积累的学养与心得。

课题组由寿晓松、薛翔、鲍斌、王桂芳、王新俊、熊玉祥等同志组成,罗援、姜春良、姚云竹、王春生、江新凤、王宜胜、陈婷等同志作为特约撰稿人参加了课题工作。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翔实的材料为基础,参阅国内外部分相关资料,力求准确反映和系统把握战略形势、格局、力量变化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由于资料来源有限,有些情况变化发展很快,评估分析中难免有遗漏和不足之处,仅供读者参考,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战略评估课题组

2006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全球扫描--2006(2006版战略评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寿晓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军事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70357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7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5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