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科技伦理视域下的德里罗小说研究/文学研究丛书 |
内容 | 作者简介 陈慧莲,女,上海人,1974年出生。上海电力大学讲师。在《外国文学动态研究》、《英美文学论丛》、《上海大学学报》和《天津外国语学报》等多家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几篇,参与和撰写编著和著述多部。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英美文学,近期的研究兴趣是德里罗小说研究以及美国文学和文化中的中国因素。 目录 概述 导论 第一章 科技、政治与人性:科技万能神话的破灭 第一节 科技的党性和趋利性 第二节 “巨机器”时代的人 第三节 科技是万灵药吗? 第二章 技术、媒体和精神危机:迷失在影像空间 第一节 自我、电视和精神危机 第二节 影像、暴力和死亡想象 第三节 技术、消费与信仰危机 第三章 技术、资本与战争:暴力和恐怖主义的根源 第一节 谁是恐怖主义的元凶 第二节 核战争是生态伦理危机的极端表现 第三节 多元共存是世界和平的希望 第四章 技术、艺术与希望:德里罗的艺术救赎情怀 第一节 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第二节 艺术家的道德担当 第三节 艺术家抵抗和救赎 第五章 科技、宗教与死亡:德里罗的精神求索 第一节 冥想、死亡和重生 第二节 生命、经文和语言的救赎 第三节 写作、涅槃和超越生死 参考文献 导语 本书欲将德里罗置于大的伦理学尤其科学伦理学的格局中,深入到科学伦理学的内部的各个分支以及德里罗庞大小说体的各个方面,全面阐释德里罗小说的后现代科技伦理学意义以及其小说的对读者的人文熏陶和道德教化的力量,以此揭示德里罗小说对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困境及危机的重大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将从分析德里罗的各个时期的小说入手,揭示其小说中所体现出的后现代科技伦理的各个层面。 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分析了德里罗小说中所揭示的现代高科技,尤其核技术被滥用,被操纵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表露了他“反科学”的态度,警示人们必须从国家意识形态和权力运行机制的高度规划和合理地、可持续地利用科技,否则将招致灾难性的后果。第二章分析了德里罗小说中高科技与多媒体如何合谋操纵和控制个人的身心,对个人的意识形态进行改造和塑形,使人失去自我,成为无法独立思考的单面人,失去了创造力。第三章说明德里罗的小说揭示了美国在全球范围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是恐怖的根源。第四章阐述了德里罗在人物塑造上对艺术和艺术家情有独钟,塑造了一批艺术家形象。第五章阐述了身处混乱危险的时代,德里罗从未放弃自己的精神探索。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科技伦理视域下的德里罗小说研究/文学研究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慧莲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087635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37 |
出版时间 | 2019-04-01 |
首版时间 | 2019-04-01 |
印刷时间 | 2019-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296 |
CIP核字 | 2018266196 |
中图分类号 | I712.074 |
丛书名 | |
印张 | 12.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9 |
宽 | 165 |
高 | 9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