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后的访谈(5冯内古特)
内容
作者简介
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1922-2007),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人物,与马克·吐温并称。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在灾难、荒诞、绝望面前发出笑声。这种“黑色幽默”风格始终是冯内古特小说创作的重要特质。其代表作《五号屠宰场》《时震》抓住了他处身时代的情绪,并激发了一代人的想象。
冯内古特是出生在美国的犹太人,1940年考取康奈尔大学,主修化学。1944年珍珠港事件爆发,主张反战的他志愿参军,远赴欧洲战场。1945年遭德军俘虏,被囚禁在德累斯顿战俘营。冯内古特的文学创作,不少灵感正是来自于在战俘营的经历。战后冯内古特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人类学硕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任教。他从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发表短篇小说,60年代起开始出版长篇。晚年的冯内古特在曼哈顿和纽约长岛的田园里颐养天年。2007年3月在家中楼梯上不慎摔倒,同年4月11日,在曼哈顿逝世。
书评(媒体评论)
最优秀的美国作家之一。
——格雷厄姆·格林
目录
库尔特·冯内古特,小说艺术
采访者大卫·海曼 大卫·米凯利斯l乔治·普林顿 理查德·罗兹
《巴黎评论》,1977年春季刊
“值得爱的一定不止死亡”
采访者罗伯特·穆西尔
《国家》,1980年8月
乔与库尔特秀
主持人卡萝尔·马洛里
库尔特·冯内古特对话约瑟夫·海勒
《花花公子》,1992年5月
大功告成的忧郁症
采访者J·C·加贝尔
《别笑》,2006年8月
上帝保佑您,冯内古特先生
采访者J·伦蒂利
《美国航空杂志》,2007年6月
最后的访谈
采访者希瑟·奥古斯丁
《在这些时代》网页版,2007年5月9日
精彩页
这份库尔特·冯内古特的采访稿最初是由近十年中对作者的四次采访拼合而成。受访者对自己的谈话记录感到无比担忧,于是对组合后的采访稿做了大量修改……实际上,以下可以看作一次他对自己的采访。
组合稿中第一次采访(采访于马萨诸塞州西巴恩斯特布尔,冯内古特当年四十四岁)的开场介绍是这样的:“他是一位老兵,一个顾家男人,身型高大,肢体松散,自在舒适。他待在一把扶手椅里,穿着粗硬的粗花呢外套,剑桥灰的法兰绒裤,一件蓝色的布克兄弟上衣,松垮垮地坐着,手揣在裤兜。他暴风雨般的咳嗽和喷嚏席卷了整场采访,这缘于秋季风寒加上一生漫长的烟史。他的嗓音是浑厚的男中音,中西部味道,语调带拐弯。他时不时地现出一种露齿而警醒的微笑,这种微笑属于一位几乎见识过一切但深藏于心的男人,这其中有萧条、战争、严酷的生命危险、愚蠢的企业公关事务、六个孩子、不稳定的收入和迟来的认可。”
这个采访组合中的最后一次发生在1976年的夏天,距离第一次采访已经好几年。这次是这样描述他的:“……他的举止如同一条低调而友善的家中老狗。总的来说,他的样貌是乱蓬蓬的:打卷的长发,留着小胡子,怜悯的微笑,仿佛周围的世界让他觉得既好笑又伤感。他租下了杰拉尔德·墨菲的房子来度过夏天,在走廊尽头的一间卧室工作。在这个房间里,艺术家墨菲,这位生活奢侈的交际达人、艺术伟人之友,度过了最后时日,他死于1964年。冯内古特坐在书桌旁,可以透过一扇小窗看到前院的草坪,他身后是白色的吊篷大床。书桌上摆在打字机旁的是一份安迪·沃霍尔的《访谈》杂志、克兰西·西加尔的《内部地带》,还有几个抽完的烟盒。
“冯内古特自1936年起长期吸长红牌香烟,在采访过程中,他抽掉了一盒烟的大半。他的声音低沉严肃,谈话途中他不停地点烟吐烟,仿佛是给对话加上标点。其他令人分神的事物,譬如叮当的电话铃和一只叫南瓜的毛烘烘小狗的叫声,并没有打扰冯内古特善意的姿态。丹·韦克菲尔德对他这位肖特里奇高中校友的评价的确不假:‘他总是大笑,对每个人和善。’”
采访者 你是位二战老兵?
冯内古特 是的。我死的时候最好有军礼厚葬,号手奏乐、国旗盖棺、鸣响礼炮、抬入圣地。
采访者 为什么?
冯内古特 这是我一直都很向往的东西,但除非我战死沙场才能得到。
采访者 这种东西是?
冯内古特 同胞的绝对认可。
采访者 你觉得现在不被认可吗?
冯内古特 亲人们说看到我有钱了很高兴,然而他们完全读不了我的作品。
采访者 你在二战中是步兵营的侦察兵?
冯内古特 是的,不过我的基础训练是操控240毫米榴弹炮。
采访者 是个不小的武器。 冯内古特 这是当时最庞大的移动式陆战武器。这种武器有六大组块,每块由履带拖拉机颠簸地载着。收到开火命令,我们先要把大炮组装起来。这根本就是发明现场。我们用升降机和千斤顶把一个组块叠在另一个组块上面。炮弹本身就有大概二十四厘米长的直径,二百七十多斤重。我们建了一条迷你火车铁轨,把炮弹从地面沿斜坡运到约两米半高的后膛。炮闩就跟印第安纳州珀鲁存贷款协会保险库的大门一样。
P3-5
导语
30分钟对话文学大师,收录六位文坛巨匠与顶尖媒体所做的最后访谈,借作家之眼读懂人生。
每篇访谈,都是最后一次对世界的告白,关于生命的意义、创作、爱与死亡,生命智慧的凝结与爆发,贡献六部至真至诚的文学箴言。
在这本贯穿其一生的访谈录中,我们能够知晓是什么驱动了冯内古特去写作,他对自己作品的最终评价,他如何踏上写作之路,其家族和家庭对他一生价值观的形成的影响,以及他战争经历中的作家身份。
内容推荐
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冯内古特的小说、剧本和随笔获得了国际范围内的广泛赞誉。在这本贯穿其一生的访谈录中,我们能够知晓是什么驱动了冯内古特去写作,他对自己作品的最终评价,他如何踏上写作之路,其家族和家庭对他一生价值观的形成的影响,以及他战争经历中的作家身份。
“他能够在二战中打仗,从恶名昭著的德累斯顿轰炸中幸存,失去朋友、妻子和无数所爱之人,在经历美国历史最近二十年的动荡之后,仍然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没有伤害’,并把这句话刻在了墓碑上,或许还伴随着大笑。上帝保佑您,马内古特先生,无论您身在何处,谢谢您所做的一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后的访谈(5冯内古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译者:李爽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1706772
开本 32开
页数 1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2
出版时间 2019-06-01
首版时间 2019-06-01
印刷时间 201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16
CIP核字 2019103188
中图分类号 I712.55
丛书名
印张 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30
1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53:55